【关键词】艺术设计;摄影艺术;摄影教学;探讨
在综合大学、业余大学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由于无需较高的美术基本功,使学生在纯技术层面上学习该课的难度大为减轻。在艺术类学科中,摄影由于跟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创意。
一、高校摄影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摄影教育呈现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办学结构,拓宽了中国摄影艺术高等教育,摄影艺术不断发展进步,为中国摄影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我国摄影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尤其是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显得尤为薄弱。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教学的现状
1、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教学在发展的规模上如雨后春笋。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0所院校设立有摄影相关专业。据有关资料统计所有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摄影方面的课程。但是,这种空前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对今后的发展不利的问题:(1)办学条件不够完善,办学目的急功近利。(2)专业教师数量不够,素质不高。
2、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偏重技术型
现在国内摄影课的教学则偏重技术性,把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为艺术创作收集素材当成主要教学目的,却缺少新视觉、新形式探索的意识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符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摄影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在数码影像飞速发展的今天,摄影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3、摄影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脱离
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大都局限于传统的模块式教育,教学体系基本上分为照相器材、拍摄技术、冲洗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几大块,教学是以技术为主,忽视了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走,被动地接受教育,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结果造成每个学生的作品几乎雷同,没有特点。故而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从被动学习中解脱等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思考的。
三、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在教学中抓住艺术和摄影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摄影创作上结合造型艺术的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视觉影像表现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拍摄能力,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教学中把握好艺术设计与摄影的相互关系,注重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和摄影均属于视觉艺术,我们都愿意称之为“兄弟艺术”,它们之间是相互交流、影响、渗透、沟合的。和艺术设计相比,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不可否认地吸收、借鉴了本是属于艺术设计要素的一些东西为其所用。一般来说,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独特性。
2、教学中注重实践拍摄环节,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摄影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它又兼顾着纪实性的特质,较之其它门类的视觉艺术而言(如油画、雕塑等),摄影受其科技性的制约更多一些,这也就决定了摄影艺术中理论成份的含量较之其它视觉艺术门类所占比重更大一些,尤其是在摄影基础课程(如暗房工艺、摄影曝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等等)。
3、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原则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不能只停留在模仿阶段。学习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可停留在模仿阶段,要引导学生运用思考,采取批评的态度,去理解、吸收知识和解决问题,可要求学生对摄影史上大师的作品进行再欣赏、再认识、再创造。二是要鼓励创造特征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随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特征的表现,如首创性、新颖性、灵活性,教师可鼓励学生循着新的方向去设想和构图,不必拘守旧套。
4、教学中组织摄影评论,发展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教育是摄影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育,应融汇在摄影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品分析与鉴赏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提高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和组织摄影评论,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四、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摄影教学的意义
在艺术专业中开设摄影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
从长远看,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所学会的面对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最终将影响其作品终期的视觉效果。摄影后期的加工创作过程,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拍摄的数码影像进行创意处理,既是摄影艺术的延伸,又是艺术学习的延伸。
2、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技巧与艺术的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影像的特点将它处理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通过制作感受和体验油画、国画、版画等不同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由于计算机处理的特殊性,对于点、线、面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肌理效果与学生的手绘效果是不一样的,通过计算机创作,强化了学生对于线条表现的研究,加深学生对于不同绘画元素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艺术语言,由于计算机的变化又多又快,使得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和深刻。
【关键词】综合类高校;舞蹈教育;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75-01
一、融合性发展策略提出的背景
舞蹈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与舞蹈专业类院校相比,综合类高校的培养方向虽然相对全面,但针对性不佳,模仿甚至复制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来设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这也是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亟需完善的首要问题。当下,要推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重要一点就是要根据综合类高校的办学特点,加强知识体系调整的力度,向融合性方向发展。
与专业类艺术高校相比,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科内容的交叉性,有着有益于学生身心以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意义。“融合性”就是要本着“综合人才”的精良教育理念,凸显综合类高校多元化学科优势,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在专研舞蹈专业领域的同时兼顾该领域的边缘学科;培养大众人才,以培养表、教、编、研、管合一的综合舞蹈艺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挑战,从“专一”到“全面”,从“技术”到“文化形式”,从“单一”到“丰富”,进而建立适合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的融合性发展模式。
二、融合性发展策略的具体内容
(一)注重文学与舞蹈的融合
一般说来,文学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手段,它以文字为载体或艺术媒介来传达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情感性、间接性或是结构性等方面。文学与舞蹈相结合有两点最为主要:一是文学为舞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与灵感;二是文学为舞蹈的表现提供了思想性与情感性,我们可以从舞剧中看到两者的融合。“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艺术。”[1]在舞剧中舞蹈作为主要载体承载着剧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就需要表演者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将自己理解的角色性格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综合类高校的专业舞蹈专业教育中,文学赏析课可以开设舞蹈专业理论必修课。
(二)注重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乐记》中这样形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2]即只有诗乐舞三者都发自内心,然后乐器才能够跟着共同表演。当然,好的舞蹈作品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不仅起到了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更能够与舞蹈一起共同烘托人物的性格。著名的音乐家吴祖强老师认为:“音乐有声音,无图像,有听觉而无视觉,舞蹈有图像,无声音,有视觉而无听觉,将音乐和舞蹈二者结合在一起,则能互相弥补‘局限’,相互完善。”[3]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还没有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只开设基础乐理课,无法让学生把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还应开设音乐欣赏课,重点就是如何利用将音乐的美准确地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在平时的专业课中,教师也要注重音乐对于舞蹈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或者小舞剧等等。
(三)注重其他视觉艺术形态与舞蹈的融合
这里所说的视觉艺术形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指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等塑造静态视觉形象的视觉艺术,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性、造型性与表现性。而这些特点恰巧与舞蹈的特性相吻合,我们或许可用这种观点来说明舞蹈与造型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动态视觉艺术主要指与舞台表演相配合的现代技术手段,虽然舞蹈有自身的动态造型与构图方式,正所谓舞蹈是“流动的画卷”和“活的雕塑”,但舞台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艺术与技术的当代交融与对话”必定会改变和推动舞蹈创作的未来发展,[4]因此动态视觉艺术与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众多相关学科与舞蹈的联系,那么不但益于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理解力,推动舞蹈艺术创作实践。对于综合类高校来说,由于具备多学科相邻的便利条件,应该尽可能地组织舞蹈专业学生到其他艺术专业中去体验与实践,亲身寻找与体会其他艺术学科与舞蹈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不但有益于培养学生在艺术领域的猎奇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将这种融会与贯通的精神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24.
[2]于景春.舞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84.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意识;艺术感知;认知逻辑;视觉思维
视觉传达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是依靠视觉传达设计来完成的,好的设计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将人们的审美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从而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获得提高。
一、信息设计意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一时期,信息设计的理念被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其主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设计传达当中,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变得更为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商业的信息传达要求,也更为人性化。具体来说,就是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培养学生们的信息设计意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信息以更好的形态呈现给受众,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在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中,超高的审美感知力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助于信息的良好的传递与沟通。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缺失带来的问题
从目前的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需要艺术感知的,其目的是更为注重设计,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中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作为受众,除了对设计上艺术感知的追求之外,还有对于认知需求的内在逻辑,除了要带来艺术上的完美观感之外,还应该保证作品本身功能的顺利实施。视觉传达设计要始终坚持艺术上的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原则,其目标是引导受众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与需求的方式。当前,艺术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往往追求和实现各种视觉效果,把学生的创作作为培养的唯一的方针,无可置喙的是,这样的培养方案无疑更为接近艺术课程。但是,设计的本身的宗旨就是为了大众服务的,因此,信息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本身的罗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和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所不同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在视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信息的逻辑化的引导以及视觉的可视化展示。视觉传达设计的对象本身就是作为信息载体的,无论是其图形、文字、颜色、形状。平面设计的对象不再拘泥于设计与性能,文字的设计与安排,而是对于更大信息量的设计整合与展示。高速的经济发展乃至于进入信息爆炸的社会后,人们所面临的需求不再是传输何种信息,而是在信息爆炸的情势下,受众的需求被有序高效的利用,这不单只包括图形图标,多层文本,图标,颜色和其它视觉对象,也包含所呈现信息顺序以及其他隐形设计的表现逻辑。由于人们对于理论直观的了解,人在完成某一心理需求所需要的视觉活动能够帮助人们组织信息。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策略
1、视觉传达设计与信息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较之于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的信息是作为参考被提供的,也就是说,核心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在于,视觉传达不仅仅是作为视觉领域来传达艺术设计的,也是一种商业应用的美学原则。此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感知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质上,视觉传达的目的主要是传达信息,信息传递给视觉设计,视觉设计到产品对象的受众。有目的的传达信息,使之变成视觉作品传递给受众,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信息设计意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在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在视觉设计领域有意识的将信息有序的显示,是提高整个设计作品信息的有力效用。
2、罗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艺术设计是基于创新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实践结果,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艺术创作是一个重要的受众认知方式的设计顺序。设计行业本身的特点是艺术,艺术观念是每个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培养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交叉学科,与传统的艺术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术是一种应用艺术设计,这不可避免的与社会生产、制造等传统产业密切相关,这是艺术渗透人们的生活的表现。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专业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艺术感知,在设计信息量小的行业中这不影响受众,但给视觉设计的表现,教育等等如此大的信息对象的设计,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逻辑设计中认知规则,是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排版,插图,风格设计这些方面,应该是对主体对象做专门的研究,对对象本身的显示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
3、交互分析行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介入
如何在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载体上的视觉信息更好的展示和传递是作为交互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扩展到新媒体后所面临的新问题。互动新媒体的魅力在于受众的单向接受信息已经不适应传统的媒体平台,但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一部分。相邻学科专业知识,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研究如何应用到视觉交互设计方面的设计,它是由交叉的特色专业的艺术学科所决定的。信息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它加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目标决策过程。设计艺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艺术设计的信息是其认知逻辑的基础上,基于人类视觉信息组织的认知和培养艺术设计的展示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的需求的双重功能。
作者:尚冬华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启新.视觉传达的非视觉元素,艺术探索[J].广西艺术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