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红利”:由内及外
中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刚刚获批的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尽管自贸区的一些详细政策细则还未出,但自贸试验区将比此前的综合保税区和其他试验区更加开放,将推动税收创新、监管创新、行政法规创新,包括可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试行^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预计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
短期看,上海自贸区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上海自贸区设立有助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使区域零售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受益。中长期看,若复制自贸区经验,将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则区域零售行业有望直接受益:区域内税收优势将使商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有助于拉动区域内商品销售;在区域商品价格优势带动下,来沪消费人数规模有望增加,这将提升区域零售行业景气度,本地零售行业有望中长期受益。更长期看,上海自贸区随后或将辐射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有望受益。
受上海自贸区以及金改等消息刺激,9月2日开始,相关个股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集体发力,并有22只相关个股涨停。陆家嘴、浦东金桥、界龙实业、申达股份、上港集团、华贸物流、龙头股份、爱建股份等众多上海本地股直奔涨停。9月3日,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继续飙升,冲击涨停个股有所分化,数量较前一日明显减少。陆家嘴、浦东金桥、东方创业、锦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港集团、海博股份、龙头股份、东方航空、徐家汇等个股涨停。自上海自贸区概念发酵以来,相关个股被市场疯狂炒作,整个自贸区板块涨幅高达130%,其中上港集团因市值大、涨幅高,对整个板块影响较大,涨幅靠前的个股主要集中在物流贸易、港口、园区开发、金融行业,这些也确实是最受益于上海成立自贸区的行业。
炒主题概念的个股,是对预期的疯狂追捧,无法用PE\PB估值去衡量贵贱,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是极大。自贸区在正式挂牌后,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程度有多大、对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有多大推动作用都无法准确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外高桥(600648)的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升级为自贸区后,将大幅提升其土地价值、仓库价值与房屋价值,是受益最直接、最显著的公司,值得长期跟踪。
追寻三条主线
上海自贸区启动已然箭在弦上,而自贸区概念股也已然坐上了“火箭”。那么究竟哪些个股将真正受益于自贸区?记者建议循着三条主线寻找投资机遇。
第一条主线:服务贸易。
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卞祖耀表示,未来在试验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人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探索拓展功能,对新型贸易业态先行先试。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家得到的信息是,与贸易相关的很多行业将取消行业准人审批,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能从事相关行业。“如果是这样,那将极大激发经济活力。贸易和服务业将率先受益。”该人士称。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自贸区涉及多个服务行业,如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届时,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更为便利,投资数量及金额将进一步提高。
至于密切相关的板块,长信基金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谢恒先生认为,上海自贸区破题对离岸贸易、港口物流类上市公司无疑是大促进。自贸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发展,随着洋山港成为国际中转港,离岸金融发达后会大大提升客、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如上港集团、上海物贸、浦东建设、上海机场、东方航空、亚通股份等业务和估值均得以提升。
此外,相关上海贸易公司也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8月26日在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对于宝钢这样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钢铁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宝钢旗下华宝投资、财务公司,原料、钢铁销售等业务板块都可以从中获得制度红利。
第二条主线:拥有大量土地的公司。
上海本地股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贸区内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价值重估为相关公司业绩转折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浙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戴方告诉记者:“这总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它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智慧分析师谢祖平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新的服务业平台,在人口密集、集中分布的地区,会带动地产业价格的上涨。”
目前来看,拥有土地直接利好的上市公司有外高桥、上港集团、浦东机场、浦东金桥、界龙实业、陆家嘴等。
第三条主线: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该怎样体现开放式的安排,与主要国际货币、经贸兼容,全球性兼容“零关税”,以及自贸区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境内基金将可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募资,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境内基金甚至可直接募集外币。这些均意味着自贸区将实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8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措施,明确上海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筒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相关个股有浦发银行、龙头股份、上海三毛、锦江投资、上海物贸等。
等待去伪存真
投资者千万别在飙涨后再追涨,牢记:追涨杀跌是投资大忌。不过,上海自贸区的批准意义深远,对上海及全国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本地股中的相关个股有望持续爆发,走出一个漂亮的上升通道。因此,在飙涨后回落调整时,可以大胆介入自贸区真正受益股,长线持有。
虽然上海自贸区构成重大的主题投资机会,但必须指出,根据过往主题投资机会的经验,主题投资一般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鸡犬升天阶段,第二阶段是去伪存真阶段。在第一阶段,政策比较朦胧,相关概念的行业和股票会被普遍炒作:第二阶段,随着政策细节公布和落实,具体受益的行业和公司、受益的程度会比较清晰,这个阶段,单纯概念炒作的股票会退潮,而真正受益的公司则值得中长期投资。就当前而言,招商证券认为,市场已比较充分反映了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利好,自贸区概念的股票炒作已处于全面普涨阶段的尾声,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具体政策安排会更
加清晰和明朗,下一阶段应该是个去伪存真和分化的过程。
自贸区主题投资思路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主要受益的行业包括:
1、零售行业
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早期.首先受益的应是比较灵活、法律细节简单的零售业。香港是一个完全意义的自由港,截至2012年,目前中国内地旅客数量占访港游客总数的72%.大部分是来港购买免税品.中国内地旅游总消费额为2932亿港元。假设上海的免税购物区与香港类似,香港购物天堂地位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因而,上海零售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区域内地产、园区开发以及建筑行业
上海自贸区规划面积仅28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港口投资与地产投资.而随着区内经济活动的增加,吸引企业入住将推动“三港三区”内物业的增值与租金上涨,将利好拥有土地的企业、园区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
3、港口、航运和物流行业
从国际上看.上海国际中转集装箱比重过低、上海港疏运条件不发达。随着自贸区的成立.园区内产业集聚形成物流域(DLC),海空联运将加快货物周转速度、促进货物转口与航运服务。此外,依托海关与贸易优惠政策落地,凭借国际有力地位分流欧线.中东和东南亚的国际中转箱.完善港口服务体系,发展物流,区域分拨中心、冷链仓储。国际货运中转业务有望得到快速发展,带动相关的港口、仓储、物流.运输公司
4、金融业
金融领域的开放应该是自贸区改革的核心.从全球自贸区发展情况看.新加坡、迪拜等均是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全球结算、离岸金融和金融产品交易等完备的金融体系。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有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说:“自贸区主要针对国际金融和海外贸易,但是我们国内企业注册的特别多,外资实际行动的还不多,他们也很感兴趣,只是在观望实际的优惠能有多少。”根据日前出台的负面清单,与外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没有太大区别,市场尤其关注金融方面的细则,利率市场化、资本项下自由流动等方面到底能有多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引起的热情不仅引来内地企业的盲目抢注,而且各地也开始争抢自贸区概念,深圳、天津、青岛等地纷纷提出建立自贸区申请。从市场分析角度看,一方面,在上海自贸区还未“试验成功”的前提下,自贸区很难进行全国推广;另一方面,此自贸区非彼自贸区,上海独特的条件可以让它定位为未来国际性自由港、全球贸易与金融中心,其他地域的自贸区则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人民币境内离岸中心
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备受关注,也引来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做到金融自由化,区内利率、汇率放开,资本项下自由进出具有技术难度,会引起国内资金涌入自贸区,变相开放全国市场。
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向媒体表示,自由状态下金融管控的困难性,使得金融改革需渐进进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强调,为避免自贸区对宏观货币政策形成压力,必须加大非自贸区相关金融改革。
对此,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孙兆东向本刊记者分析:“短期来看,自贸区会对人民币进出起到带动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汇率港。人民币资金入区之后就相当于进入国际,应该会有栅栏、有院墙的。但是,仍然会有更多人民币或境外资金进入这个区,从而形成一个自贸区的人民币价格,这个价格和其他地区的价格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有点儿类似于香港。香港人民币兑美元价格比国内即期中间价都会高,如现在我们内地对美元是6.12,而在香港对美元是6.10。”
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外资与内资,通过政策优惠、汇率优惠及其他方面的商务便利,形成一个扎堆儿效应。“反过来自贸区人民币汇率也会作用于内陆的中间价和即期价,会让内地人民币汇率价格更贴近国际市场,起到引导作用。”孙兆东说。
上海自贸区未来会成为境内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与世界上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相区别。如伦敦定位在人民币的全球投资,亚洲的离岸人民币更多是在香港,而上海会面向全球,让人民币走出去,最终让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市场循环起来。上海自贸区是这些市场中唯一的境内市场,便利性更好、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自贸区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自贸区非常适合金融机构进入扎堆儿,因为它是以金融带动的自贸区。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也会是一个重头。自贸区定位于国际贸易,而贸易就需要有一个交易平台,需要有现货和期货,因而期货公司聚集就不难理解。未来更多商品交易所也会进去,这是由现代金融支持贸易的规律所决定的。”孙兆东说。
事实证明,期货公司在抢滩上海自贸区中行动积极,目前已有宏源期货、广发期货、海通期货、申银万国期货和鲁证期货进入自贸区;交易所也在布局之中,甚至境外的波罗的海交易所都已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实体办公室,为铁矿石、煤、石油等大宗商品海运成本提供指数。港交所旗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也有未来在自贸区内开展业务的意向。
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威胁香港、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言论就此起彼伏。上海最终会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吗?对此,孙兆东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取决于它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小的区域中心,还是一个世界顶级的自由贸易港。”
由于上海自身独特的条件加上背靠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因而上海自贸区应该立足于建成国际顶级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独特性难以复制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不仅带动了一系列自贸区概念股的连续上涨,而且促使全国各地纷纷拟申请设立自贸区,抢政策、抢制度红利不仅表现在企业行为上,地方同样不甘落后。如在长江经济带,继重庆之后,有消息称武汉也已开始为申请建立自贸区进行前期准备,而之前已有深圳、天津、厦门、青岛等地进入申请名单。
就像一股流行风尚,形成了人人效仿的潮流。但再美的打扮也要适合自身条件,自贸区的实质并非仅仅是给政策,同时还有地域、经济特色、定位等自身条件的限制。
对此,孙兆东认为:“可能自贸区的名词会比较火,我建议不应该遍地去做,这还是有一个定位问题。上海自贸区是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其他的地区比如重庆,如果设立自贸区就应是相对面向欧洲丝绸之路方向的自由贸易。不论名字叫什么,定位是不一样的,并且一定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不是对外的自由贸易。”
转口贸易也是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巨大优势。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本身就是为货物贸易发展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今后可以与自贸区形成协同效应,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并且反过来促进资本的聚集,这是上海自贸区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自由港、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也是国内其他地方很难效仿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