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搞好学校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初中阶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以行助教。
作为一所完中,学校在初高中的关注度上偏重高中,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考的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但在同一所学校内,如果出现过分偏向高中,那对初中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挫伤将是明显的。因此学校能否在平等的条件下,对初中教学倾注更多的力量:
1.教育教学骨干力量做到合理、平衡配置。在我校,绝大部分行政领导、所有的教研组长都在高中,高中的师资力量明显优于初中,因此,建议学校在师资的配备上,能否更合理配置初中的教师队伍。
2.奖励、激励机制的统一。中高考的奖励制度,初高中的培优辅后津贴,初高中的管理评价制度,能否在现有的制度下考虑初中实际情况,适度提高初中年段的待遇。
二、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立教。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具体承担者和实践者。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课堂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渠道。
1.强化课堂管理要发挥全体课任老师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爱动贪玩,自我约束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特别差。比如初一年级有个别同学几乎每堂课都要趴在桌子上睡上一觉;有的在摆弄钢笔或铅笔转着玩;有的同桌两人嘁嘁喳喳,小声说话,嬉戏打闹玩耍;有的在不停的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等等,学生这些不良习惯,必然打断教师的上课思路,影响教师教学方案的实施,影响了教师授课状态与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从而也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的课堂管理上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在课堂管理上,科任老师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不是一旦出现纪律问题就推给班主任来处理,应及时处理课堂的纪律突发事件。
2.强化课堂管理要重视班主任的选拔和任用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家庭条件较优越,生活安逸、懒惰滋生。由于他们年龄小,学习目标又不十分明确,惰性强,所以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培养他们好读书、勤思考、好思辩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继承传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上,更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科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潜能开发是相当大的,有95%的潜能尚需等待开发。当然这需要教师大量耐心细致的管理工作,使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习惯,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稳步巩固,最终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初中的起始年段工作,重视七年级班主任的选拔和任用。实践证明,一个负责的七年级的班主任对于整个初中阶段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3.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钻研教材和教法,特别是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需要,采取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法,诸如多媒体软件的应用、辩论会、答辩会等等。因为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是很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变换方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让学生便于接受,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责促教。
1.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始终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各处室、段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各自的职责,要更加明确,比如,流生的控制、违纪学生的处理、课堂的日常管理等。
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的劳动变成现实的。校长,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的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长,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尊重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教师主动参与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仅靠培训、学习、交流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育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科研这条路。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矛盾和难点问题日益凸显,如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发展的功能,如何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等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为此,教师要主动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讨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在研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到教育科研,总有些人认为教育科研是高等院校、是专门的科研机构的事情,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高教育科研,甚至认为搞教育科研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笔者以为,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一是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二是研究的本身并不是要研究出什么新理论、新成果,而在于研究过程本身,通过研究,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研究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学生和教师实际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低耗高效的新路,所以,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抓好新课程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渠道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实施的地方,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但要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更有许多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作为一名校长,应正确把握课改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怎样的课堂才是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以对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
关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满堂转也不好。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人局部的参与。搞满堂问,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穷于应付,又怎能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又怎能通过多问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的根本途径
作为一名校长,应正确认识和把握课改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怎样的课堂才是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以对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新课改理念落实到课堂上,我认为,主要应体现两个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的根本途径。
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善于提出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探究。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