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整理2篇)

时间: 2025-10-13 栏目:办公范文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范文篇1

“东南亚风格”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也是近几年大热的一种家装风格,不论是餐厅、工作室、家庭住宅都很喜欢采用东南亚风格来进行室内装修。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设计风格呢?这样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又应该如何运用于色彩构成课程之中呢?这些问题将是笔者在下文中要展开讨论的内容。

一、东南亚地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东南亚(SoutheastAsia)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新加坡,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

(二)气候特点。东南亚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是92°E-140°E,10°S-23°26’N,绝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至南纬10°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10°至北纬20°之间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北部有小面积的高山高原气候。

(三)经济发展。东南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以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外其余国家经济均落后,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入一个不断发展、更加密切的历史时期。

二、东南亚风格的特点

“东南亚风格”一直以来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因此笔者在此主要总结其在室内设计中的风格特点。

(一)轮廓与材质。东南亚风格是一种结合了东南亚民族风情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的家居设计方式,家具的外轮廓简洁圆润,线条流畅生动,家具的材质大都就地取材,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室内常见如藤条、竹子、石材、青铜和黄铜和木制的家具。

(二)色彩特征。东南亚风格的室内设计注重手工艺、重视细节设计和软装饰,室内设计多以暖色调为主。家具材质因多用木材和其他天然材质,所以深棕色、土黄色、咖啡色、浅米色等回归自然的大地色系构成东南亚家居的特色。斑斓的色彩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色彩,明黄、果绿、粉红、粉紫、孔雀蓝等等香艳的色彩化作精巧的靠垫或抱枕,跟原木色系的家具相衬,香艳的愈发香艳,沧桑的愈加沧桑。同时,东南亚地区因多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金色、白色、紫色、暗红、墨绿等色也是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色彩。

(三)图案元素。东南亚风格的装饰图案常采用自然元素的动植物,阔叶类植物、大朵的花卉、吉祥的大象、骆驼、蒙面纱的美女及椰子壳、香蕉、咖啡豆等植物果实都是家居装饰图案中常用的元素。也因为东南亚地区的民众多信奉佛教的关系,常常出现佛教相关的莲花、佛手、忍冬花纹、飞鸟、鱼等元素作为家居的装饰元素。

三、色彩构成课程定义及其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指的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元素。构成课程的学习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课程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学生去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为今后的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构成课程一共三门,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课程学习中的第二门课程,在上一门的平面构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物体形象,通过探索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设计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课程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色彩知识,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而立体构成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中遵循美的原则,使用各种材料将元素组合成新立体造型的过程。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因此,色彩构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及其重要。

四、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探索背景

笔者之所以想到要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是基于所处的区域及所在学院的发展方针和东南亚风格未来持续热门的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因素来考虑的。

笔者所居住的城市是广西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广西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2003年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十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从2004年11月以来至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其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东盟博览会举办的这十年里,南宁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有的特色的便是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艺术都在这座城市里遍地开花,街上随处可见的东南亚风味餐馆、东南亚服饰品店、东南亚风格建筑等等,这些都受到了南宁市民的喜爱,东南亚风格在这个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尽管东南亚风格在本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设计行业对精通东南亚风格的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本区域现有的高校中还未有一所高校的设计专业把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因此笔者在对东南亚风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决定把这种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五、色彩构成课程实践的教学创新

项目式教学是我国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把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去完成某个具体的设计项目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笔者也会在后期让学生做一些设计项目,虽然学生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有创意但却不具备特色。经过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便决定在运用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的教学课堂。色彩构成课堂学习中,在带领学生学完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之后,便给出了学生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自组3-5人的小团队共同合作来完成设计项目。笔者给出的这个设计项目的主题及内容要求都是与东南亚风格有关的,因此也就引导了学生开始自主去调研东南亚风格的特征,及其运用到设计中的方式,并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设计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训练,学生不但对东南亚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设计出了兼具创意与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把作业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笔者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了色彩构成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后,学生对这种平时极少接触到的风格非常新奇,因此也就有了极大的热忱去调查研究这种风格,并把所了解到的设计元素与个人的创意结合后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区域特色又不失新颖创意的设计作品。

虽然东南亚风格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盛行,但是在平面设计中却及其少见。笔者认为东南亚风格是一种极具魅力与区域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包含的色彩特征、图案元素若能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将会是一种新颖而又充满地域风情的设计风格。在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四年的设计专业学习中学到有特色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

六、结语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及体会,于是有了上述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也是笔者对教学创新的一次思索,期望笔者的探索能为我校设计类专业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提供些许参考,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出一份贡献。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范文篇2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考古学和族谱学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从2005年就开始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用基因测序技术勾画出人类在地球的迁徙路线图。目前参加测试的已经有来自130个国家的75万人。参加的人越多,迁徙路线就越准确。我前不久也参加了测试。测试的结果包括我的父母两支祖先的迁徙路线,和我的基因类型在地球各地区的分布。

现代人的迁徙路线:灭了古人类远亲

大量的人类基因测试数据证明,现代人类全部起源于非洲东部大裂谷和今天埃塞俄比亚地区。人类第一次从东非出走是大约30万年前(直立人)。他们从东非北上到达中东,然后兵分两支:向西到达了今天欧洲的大部,成为考古学上称为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向东到达了西伯利亚,成为考古学称为古人类丹尼索瓦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去年在湖南道县发现的古人类牙齿测定年代为距今8-12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很可能是于3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后代。我们身上是否有道县古人类的遗传还需要进一步的测试才知道。但不论是尼安德特人还是丹尼索瓦人,都在3万年前灭绝了,他们并不是今天现代人的祖先。今天现代人的祖先是大约7万年前又一次从东非出发走出非洲的现代人。他们又一次北上通过今天埃及或红海南部最狭窄处到达中东。然后兵分两路,向西去欧洲,向东来亚洲。

虽然古人类灭绝了,但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流着他们的血。当我们的现代人祖先走出非洲到达欧亚大陆时,遇见了他们相隔了20万年的“远亲们”,由于长时间各自演化,他们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人种了。现代人的身体没有古人类高大,但脑子比他们灵光,在约三万年的相处过程中,古人类通过被征服和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黑暗隧道中。由于古人类和我们祖先的,今天除了呆在非洲老家的人之外的全世界所有的人身上都有1%-4%的古人类的基因。我也不例外,我身上有1.3%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和1.6%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参加测试的75万人的平均数值分别是2.1%和2.1%,我低于平均的原因在于尼安德特人主要在欧洲和中东一带活动,我的祖先在约6万年前就离开那里了,而尼安德特人到3万年前才灭绝,所以留在那里没走的人们后来还有三万年的机会和尼人,那里的土著身上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就会更高。丹尼索瓦人目前只在西伯利亚发现,我的祖先是从南方进入中国,因而我身上丹尼索瓦人基因也小于平均值。

现代人从哪里进入中国?

现代人进入中国有三条路线:

第一支南线:缅甸-云南入境

从中东向东的一路经过西南亚(伊朗、伊拉克)进入南亚。有一支走到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时被挡住了,他们沿着山脉的西南麓绕过喜马拉雅山从缅甸和越南进入云南广西一带,一拨沿海向东然后向北(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00米,海岸线大大外延),另一拨再继续北上进入四川甘肃,然后又兵分两路,西路上了青藏高原,东路从黄土高原进入中原。中原的一支一直北上到朝鲜和西伯利亚。这一支目前被认为是最“主流”的中国人。

第二支北线:蒙古-内蒙古入境

这一支从伊朗向北走入中亚,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入哈萨克斯坦大草原,然后一路向西到蒙古,一支折向南从内蒙古进入中国。另一支继续向东在大约1万五千年前从白令海峡路桥(当时海水浅)跨到美洲,沿着美洲的西海岸一路从阿拉斯加走到智利的最南端。(鄂伦春族是不是有点像美洲印第安人?)

第三支东线:日本-东北入境

这一支是第一支从云南入境时,分出一拨继续南下印支半岛,渡海到了印度尼西亚,然后从海路北上经菲律宾到台湾,日本,然后从海路(也可能有从俄国萨哈林半岛)进入东北或渤海沿岸。像第二支一样,也有一拨继续北上从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我的祖先走的哪一条?

测试结果分为父系的迁徙路线和母系路线。只有男人有Y染色体,是父系单传下来的,男女都有线粒体DNA是母系单传下来的。测男子Y染色体中的基因变异就可以知道父系迁徙路线;测男女的线粒体DNA就可以知道母系。测试的简单粗暴原理是这样的:基因在遗传时会发生变异,这个变异会一代代稳定地传下去。

人类在数万年的迁徙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异,这些变异会被迁徙者带到下一个地区。到了新环境的人又会有新的变异,而呆在原来地方的人的后代身上新的变异就和迁走的不同。呆在原地的由于历史悠久,基因的多样性就高(即人群中基因差别大),分出去的一小支大家带着相同的基因到新地点后时间相对短,他们基因的多样性就低。所以今天非洲人基因的多样性最高,美洲印第安人多样性最低。根据这些区域基因多样性特征,再加上考古的佐证,就可以拼出一张大致的迁徙路线来。估计是参加测试的男子多,所以父系的结果更为详细。我父亲出生在甘肃天水,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都出生在那里。那我们就来看看我的父系是如何一步步从埃塞俄比亚走来的吧。

第一程10万年前:出发地―非洲

今天世界上所有男子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15-30万年前一位东非的帅哥。科学上把他老人家称作“Y染色体亚当”。

“亚当”之后,大约10万年前一个东非男子的身上发生了被标记为P305的基因变异。这个变异是今天已知的最早的一个不被全地球男子共享的基因变异。地球上大约有99.9%的人是他的后代。随着他的后代们遍布全球,不同的后代分支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异。

他们从东非出发,分为三支,向北的一支抵达红海南端,今天埃塞俄比亚和也门隔海相望的地方(当时也许两边陆地相连),另一个能从非洲到亚洲的地方就是走到红海的最北头,从埃及过来。

第二程70000年前:出发地―东非

当人类走出非洲,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变异标记。第一个走出非洲分支的基因标记就是M168。发生M168变异的男子可能生活在7万年前东北非大裂谷一带,也即今天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或坦桑尼亚。今天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上所有男人身上都带有M168标记。

虽然今天我们还不能确定他们迁徙的精确路线,但我们居无定所的祖先会跟着好天气和他们能狩猎到的动物而迁徙。科学家们相信,在当时除了给力的气候,人类的智力有了飞跃的进步,特别是语言的出现给了我们祖先很大的优势,让他们能够更容易合作来狩猎和打败其他古人类如尼安德特人。

他们有两支跨过红海,到达了欧亚大陆。他们最可能渡过红海的地方是红海的最南端最狭窄处(当时可能是陆地)即在今天埃塞俄比亚和也门相望的曼德海峡。

为什么祖先们要离开熟悉的家乡去陌生的地方?答案是跟着吃的走。很可能是非洲的冰河期造成的干旱逼着他们背井离乡。从非洲出走并非是一个连续流,而是一波一波的。当气候湿润时撒哈拉沙漠就变成了稀树草原,可以通行;而当冰河期来临,撒哈拉变得不可通过,迁徙的大门就暂时关闭。有时一关闭就可能上万年。

第三程60000年前:出发地―西南亚

P143变异标识是人类走出非洲后最古老的一支,人类在跨过红海到达亚洲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西南亚,即今天伊拉克,伊朗地区。今天的亚洲人和澳洲人及南太平洋人(土著)全部是他们的后代。他们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到达了印度和东南亚,在大约5万年前到达了澳大利亚。这些到达澳洲的人很可能是今天澳洲原著民的直系祖先。

第四程:50000年前,出发地―西南亚

祖先们在西南亚生活了几千年后,开始向各个方向迁徙:向东南去印度洋,向北去安纳托利(土耳其),黑海和里海。M578变异发生在从西南亚迁徙之前。在约4万年前,气候再次变冷和干旱。非洲和中东一片大旱,草原变为沙漠。这个干旱一直持续到两万年前。这两万年中祖先们无法退回非洲老家,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呆在中东,要么离开。

第五程:35000年前,出发地―中亚

M214支兵分三路:北上进入中亚大草原(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入哈萨克斯坦。这一支在北上后又分两支:一支向东经西伯利亚进入东亚(中国),另一支掉头向西到了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另一支继续向东南去南亚,这一支中间又分出一支从云南进入中国。

第六程41000年前到28000年前:出发地―东南亚

P186这一支太重要了,因为他们在约四万年前进入了中国。上图中那个大弧线就是从南亚往西遇到不可逾越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两支山脉是印度大陆板块从印度洋北漂上来挤进欧亚大陆板块形成的皱褶。喜马拉雅山每年还在增长一厘米,4万年前,这些大山只比现在低不到400米。这两支山脉包括了世界上最高的几十座7000米和8000米的高峰,在这个海拔高度,氧气只有海平面的1/3。祖先们只能绕道而行,北边要绕到天山-祁连山以北,南面要顺着喜马拉雅山南麓一直走到缅甸和越南。今天大部分中国人身上都有P186号变异。

这一支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吗?我不知道,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人参加测试,一定能发现从蒙古高原北线和日本东线进入中国的祖先。看他们的迁徙路线和时间才能知道哪一支最早。

今天P186这一支的血统也出现在南亚。印度男性有23%的人属于这支血统。在东北亚,这个血统出现的频率就高得多。在日本不同地区有这个血统的比例为47%到65%;韩国人70%-82%,中国汉族69%-86%。所以P186是典型的东北亚血统。

第七程38000年前到21000年前,出发地―东亚

祖先们进入中国云南广西后,一支(M119)沿着海岸线向东然后向北(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00米,海岸线远得多),这支可能就是后来南方的古百越族和东方的古夷人。另一支变异M122(及后来的M197)又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北上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河北东北最后到达朝鲜、日本和西伯利亚(很可能一部分也去了美洲,北上半道在四川甘肃又分一支向西成为藏羌人);另一支掉头南下进入印支半岛,继续到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

两万年前是上一次冰河期的高峰,大量的海水被冻结在南北极和陆地冰川里,海平面比今天低130米,中国大陆的东海海岸线在今天冲绳海沟一带,东南亚许多岛屿都是连成一片的大陆。所以当时“下南洋”很多就是走过去。

可以推测,在冰河期时,北方寒冷干旱,热带和亚热带非常适宜生存,所以冰河期应当有大量人口向南的迁徙,而天气变暖后才会向北迁徙。大约在1万年前,当冰河期高峰过去后,地球变暖,在中国南方的祖先和在西南亚新月沃地区的人几乎同时开始了农业。新月沃地区(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地区)从野麦中第一个培育出了小麦和其他大部分今天的粮食种类,而中国南方的先民则第一个培育出了稻米,考古学家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约9000年前)中发现了稻壳。

稻米的种植使得食物变得富裕且可控,人口因而爆炸式增加,密集的人口加剧了迁徙。今天印支半岛和东南亚的土著大多是过去一万年中从中国南方迁徙过去的。今天在中国汉族人身上有57%的人有M122血统,在波里尼西亚(南太平洋岛国)人有32%。

我的种有多纯?

根据测试可以看出,我的“表亲”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前三位是京津、内蒙古东部、东北、云南和四川。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和哈萨克斯坦也有我不少的“表亲”。我最远的“表亲”东到日本,西到里海,南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北到西伯利亚。

通过测试Y染色体得到的我的父系的迁徙图。另外一个测试是把我基因中除了Y染色体之外的所有的变异标记和各地区典型的变异相比较,看我的近代祖先(几百年到一千年)的迁徙婚配史。美国国家地理这个基因地理测试计划把世界分为9个典型区域。他们找出这9个典型区域的最有代表性的变异标记(即该组变异在该地区出现频率最高)。该计划还建立了60个国家的标准样本,也即从各国采样,用采样的平均值作为标准样本。当你的结果出来时,他们给出两个和你最接近的国家。由于迁徙和婚配,每个人的基因都有多个区域属性。

我的基因区域属性中东北亚占69%,东南亚占29%,西南亚占2%。也即在我所有的被测试的变异标记中,属于东北亚的那些变异占69%,以此类推。这什么意思?这意思是说我的“表亲“大部分分布在东北亚,东南亚是稍远点的表亲。西南亚是第三远的表亲,世界其他6个区域的人就和我更远了或者没关系了。

中国人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南亚特征(28%)?原因在于目前东南亚的大部分土著都是稻米农业革命后从中国南方迁徙过去的。我身上有29%的东南亚属性并非一定是我父母或祖父母中有一人是东南亚人,而是我父母,祖父母,太祖父母,依次上推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些东南亚属性。

和我最接近的国家样本不出意料地是中国,我的东北亚属性略少于中国标准样本。最有意思的是比中国标准样本多出了两个百分点的西南亚。我猜测可能是中国标准采样在北京,而我的血统在西北,离西南亚更近。我的祖母也出生在甘肃天水,她是卷发。我小时候去过她出生的村庄,她的亲戚们眼眶颧骨似乎比当地的汉人要高。这也许是我的2%的西南亚血统的来源。

这个分析还提供第二个最接近的参照国家,是日本人。

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东北亚基因比中国人更多,因而东南亚更少。因为在这次研究中没有把韩国作为一个样本国,否则我的基因和韩国一定比和日本更接近。

在东北亚的样本国里,除了中国和日本,还有蒙古。

蒙古人的基因区域分布比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复杂的多。除了东北亚属性和我们类似外,他们的东南亚区域基因不到我们的一半,为12%。这说明他们是从中亚草原向西进入东亚的。他们和我们北上的祖先(他们中一部分去了东南亚)婚配就只有一半的东南亚基因。他们有9%的西南亚这也解释了他们从中亚过来的路径。看到这里,我推测我身上的2%的西南亚基因很可能是蒙古人的基因,毕竟元朝大批蒙古人进入中原。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有4%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这说明他们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最后他们还有6%的北欧人基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在前苏联时期来自欧洲的俄国人和当地人婚配留下的现代印记。

你也会找到“从哪里来”的答案

这个研究是个现在进行时。每过一段时间,随着测试样本的增大,就会发现新的变异和信息,每个人的结果就会有一点更新。目前有一些结果还不是特别一致,有些分析的表述也不那么严格。一个重要遗憾是由于这个研究是人类在全球的迁徙路线,中国部分就难免粗疏。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及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也加入了这次全球测试合作计划。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东南大学怎么样(整理2篇)
  • 下一篇:东南亚旅游市场现状(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