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安全隐患及问题
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乳头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新生儿窒息: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1.7新生儿被盗:当今社会各类流动人口较多,拐卖儿童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病区母婴同室病房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家属若对病区人员及环境不了解,极易让犯罪分子钻空子,冒充医务工作者盗走新生儿,引发新的医疗纠纷。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建立科室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摘要】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归纳总结,探讨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方法,制订并完善各项措施,增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医学上把出生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使得新生儿对病原体普遍易感。此外新生儿无自卫意识,不具备安全防范能力,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一些医疗安全隐患。因此,新生儿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下面对母婴同室新生儿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安全措施。
一新生儿喂养的安全问题
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且多为生理性的。这与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较松弛,而出口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形成出口紧入口松,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一旦遇到喂养和护理不当,如喂奶次数过多,喂奶量过大,乳母过大、凹陷,或用奶瓶喂奶时橡胶孔眼过大,致使婴儿吸奶过急;或喂奶后让婴儿平卧,或者过多、过早的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婴儿吐奶。
新生儿溢奶或吐奶有赖于家长的正确喂养,护士应进常巡视病房,适时给予产妇及家属正常的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
①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李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②用奶瓶喂奶,孔要大小适当,奶不可太烫或太冷,更忌吸入空气;
③喂奶之后不要翻动,应将新生儿抱直,轻拍背部,让吞入胃内的空气排出;
④卧位时,应将新生儿的头部抬高,呈斜坡式或侧卧位
⑤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一旦发生吐奶、呛奶,应及时指导产妇或家属将新生儿抱起翻身扣背,以防新生儿呛奶发生窒息。
二新生儿鼻塞
我们都知道人要维持生命,需要不断从外界吸取新鲜空气,排出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当鼻子被堵塞时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呼吸。新生儿鼻腔小、鼻道短、鼻粘膜柔软、毛细血管分布丰富,因此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充血和水肿,即引起鼻塞。再由于新生儿经常闭口状态,不会用口呼吸,一旦出现鼻塞后对新生儿影响就更大,一般表现为烦躁、哭闹、吃奶时由于鼻子和口腔同时堵住,导致吃奶差或无法吸吮,严重者可发生青紫呼吸困难,因此新生儿鼻塞是一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有报导如果母亲在孕期服用了降压药利血平后,新生儿在出生后也可立即出现鼻塞。应对措施:
①注意保暖,调节室温在25--28℃。
②用湿热毛巾敷于鼻子根部,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③热水泡澡,水温稍偏热,39℃---41℃。
④如果是由于分泌物堵塞所引起,可滴一滴母乳到婴儿鼻腔内,待分泌物软化后可自己排出。亦可用一根细棉签沾一点水探入鼻子内轻轻旋转,将鼻腔内分泌物卷住,随着棉签拖出来。
三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沐浴不但能清洁皮肤,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发育。是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一项基本操作。为了确保新生儿沐浴的安全,下面对沐浴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潜在的安全隐患
1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新生儿烫伤或着凉。
2新生儿窒息
2.1新生儿呛水,操作不规范,水流进了眼、口、鼻、耳。
2.2吐奶,吃奶后一小时沐浴或不当,导致呕吐,易误吸。
3新生儿摔伤,易发生在新生儿转运过程及沐浴过程中。
3.1未抱牢新生儿,沐浴露未冲净,沐浴后皮肤打滑。
3.2浴室地面潮湿,地面滑。
4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
4.1查对不认真,抱错新生儿,尤其是实习护士及新上岗的人员。
4.2不了解病情给有禁忌症的新生儿沐浴,导致护患纠纷。
4.3操作不规范使新生儿受惊或哭闹,引起家长不满。
4.4封闭式操作易造成家属的误解。
5增加脐部感染的机会
5.1工作责任心不强,沐浴后忘记脐部消毒
5.2操作不规范,脐部消毒不符合要求
护理对策
护士具有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是保证护理质量、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1]。
1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增强责任心,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沐浴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护理操作常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加强培训,规范沐浴流程,尤其是新上岗护士,洗头时,用手遮挡面部,切忌流水,不能直接冲洗面部,防止呛水。注意清洁皮肤皱褶处,前囟门勿按压。
3加强责任心,做好沐浴的基础护理工作。
4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注意有无沐浴禁忌症。
5保持室温在26--28℃,水温在37--40℃,沐浴前常规用手感觉水温,沐浴过程中水应先淋到工作人员手再到新生儿皮肤。
6沐浴前后仔细查对新生儿手圈、胸牌、床号、姓名、性别、
7沐浴中严密观察新生儿面色和呼吸等情况,有无皮肤破损感染,脐部有无分泌物、红肿、异味、臀红等。严格脐部消毒。
8注意掌握沐浴的时间和,吃奶1h后沐浴,动作轻柔,防止溢奶或吐奶。
9保持浴池地面清洁干燥,垫防滑垫。
10新生儿转运过程中,使用婴儿床,避免未经带教的实习生独自抱新生儿。
1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洗手,操作者勿带手表和戒指,剪指甲,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浴室每天严密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盆、
12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加强新护士,实习护士培训。
四新生儿游泳
新生儿游泳是一项全新的新生儿保健活动,能使他们得到最自然的运动,并促进其生长及智力发育,游泳能使新生儿肠蠕动增加,有助于肝肠循环,降低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
新生儿游泳潜在安全隐患
1新生儿受溺:游泳圈偏大或充气不足、漏气。
2新生儿烫伤或着凉:①水温过高或过低,新生儿下水前未测水温;②室温偏低。
3增加脐部感染机会:防水护脐贴使用不当。
4增加院内感染机会:观看家属太多,以造成感染。
防范措施
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游泳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责任心,树立护理安全意识。
2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注意有无禁忌证。
3认真检查游泳圈,有无破损、漏气。
4调节好室温,保持在26--28℃。新生儿下水前一定要先测试水温,一般在38--40℃之间
5认真查对新生儿手圈、胸牌、床号、姓名、性别,有专人全程监护。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使用护脐贴,控制围观家属在1--2人。
7注意掌握游泳时间,每次10分钟。
8游泳期间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和呼吸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游泳。
五新生儿挤压
民间有一种说法,新生儿要挤压,尤其是女婴更要挤压,挤出了奶水将来生孩子喂奶时才有奶吃。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新生宝宝不论男女,在出生后的3~5天内都可出现胀大,并可有黄色乳汁流出,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状况。是由于胎儿通过胎盘接民间有一种说法,新生儿要挤压,尤其是女婴更要挤压,挤出了奶水将来生孩子喂奶时才有奶吃。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新生宝宝不论男女,在出生后的3~5天内都可出现胀大,并可有黄色乳汁流出,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状况。是由于胎儿通过胎盘接受两种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造成的。一种是母亲卵巢分泌的孕酮,与的胀大有关;另一种为垂体催乳素,与分泌乳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分泌的乳量数滴至20毫升不等,增大在出生后8~10天最明显。一般2~3周后自然消失。但个别的时间要长一些,可达3个月之久。
作为母婴同室的护士应该掌握和了解以上医学常识,这样才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用科学知识给予家长正确指导:
切记家长千万不要挤压新生儿的,因为挤压后,能引起皮肤破损,皮肤上的细菌便可乘机侵入乳腺,引起乳腺发炎化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其结果非常严重。即使不发生细菌感染,用力挤压,也有可能损害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这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总之,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产妇及家属对护理的期望值较高,在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满就要投诉,甚至引起医疗纠纷[2]。通过分析新生儿安全隐患及原因,实施可预见性的新生儿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新生儿质量的管理与完善,对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技能培训及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隐患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杜绝发生新生儿护理差错及意外。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田丹生.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416.
【关键词】安全护理;管理;重症监护室;新生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6-02
所谓的护理安全管理就是指利用管理、教育、技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来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以此来规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较为高效、健康、安全的护理环境[1]。新生儿作为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当其在出生后发生危重疾病时,就必须为其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医疗护理环境,以便于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以及生存质量[2]。本研究将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就必须懂法、知法,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开展日常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医院在对此类新生儿危重病房的护理工作以及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进行学习。让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防范,将法律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确保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日常护理行为合法、合情以及合理。
2人员的合理配置,强化团队合作
医院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按照动态调整、优化组合、结构合理等原则来对其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一般情况下,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以及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比例应占绝大部分,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的质量以及数量,确保她们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护士长可以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量的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对排班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动态安排。在医疗高峰时段,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以此来避免护理人员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出现。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由于此类工作具有缺乏新意、重复性强、琐碎、繁忙等特点,同时它有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基于此,在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强化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以此来降低护理工作中的漏洞以及缺陷,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3强化护理人员的学习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护理技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透析仪、各类监护仪器、人工呼吸机、新生儿辐射台以及新生儿暖箱的相继出现为危重新生儿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因此,新生儿危重监护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对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应用,以此来改善危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例如,在对暖箱中的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如果未对呼吸机螺旋管或有机外罩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医源性感染的情况[4]。此外,在对各类仪器进行使用时,如果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或未完全掌握一起的相关性能,那么就有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由此可见,新生儿危重监护室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遵守相关的护理操作规章制度,而且还必须强化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各类贵重、精密换壳仪器的操作规程、使用方法、性能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从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对护理工作中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使其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拓展,以此来达到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工作质量。
4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护理人员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对患儿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方面来看待其所患的疾病。在对此类新生儿进行护理时,最好使其处于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中,使其保持舒适的,对患儿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帮助母婴尽早建立亲子关系。
5建立护理安全小组
医院在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时,可以通过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方式来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进行全权负责,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进行管理。每月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对上月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并将其登记在册,同时还必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对辖区内的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潜在的问题就必须立即进行整改,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预防性管理,将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伍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2,41(33):3550-3552.
[2]徐亚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监测及控制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