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范例(3篇)

时间: 2025-11-01 栏目:办公范文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方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达成预期目标,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1、运用资料分析的策略,引导生成新概念

概念的生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这些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形成规律的揭示,那么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在人教版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或以文字的形式、或图文结合,从科学发展史出发,从多个侧面提供证据,介绍生物规律的形成过程,如能恰当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但就初中学生而言,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归纳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相对较弱,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尤为重要。例如:在《光合作用》这节课中,教材中就引用了大量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经典实验,通过实验的层层递进,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发现过程,并力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但由于文字量较多,实验的数目也较多,学生整体看下来,往往会不知所云,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步阅读,弄清每个实验的做法,每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哪些实验具有层进的关系?在把每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提取出来后,加以归纳提升,最终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在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生成了新的概念,而且体验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培养了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运用探究实验,体会科学概念形成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解,比较难以纠正,但如果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亲自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会更深刻,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成。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同学误以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3、运用概念图策略,生成概念整体性

理顺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相关概念结构化。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涉及的概念众多,如果单凭机械记忆,很容易遗忘或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以概念图的形式把出现的概念有机组合,以概念组的形式呈现,条理清晰,有利于概念组在学生的长时记忆中得以有序的保存,便于日后准确提取和正确应用。在教材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等等核心概念,都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统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4、精选案例创设情境策略,应用科学概念

在新的情境中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能力,生物学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特定场合。其运用的过程也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一般而言,概念的应用有两种途径:一是引证具体实例来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精选案例,创设新的情景,主要是指选择贴近生活的或是真实的、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考查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加强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系统这节课后,我要求学生到学校的生物园进行观察,分析生物园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并对改善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使用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平衡等概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测概念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初中生物概念繁多,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概念开展适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和动口过程中体验和理解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范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呢?有的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学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学生可能仅从字面上的意义了解化学概念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化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化学概念的真正意思.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教学指导方向过于宽泛的问题.如果学生不了解如何探究化学概念,就可能找不到学习化学概念的方向.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事物的性状了解化学概念

在接触新事物后,如何理解它的化学概念呢?这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迷惑的地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探索一个化学概念,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现在要探索化学概念的范围.例如,在讲“空气”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空气的概念是什么?有的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概念回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及其他稀有气体组成……在学生熟背化学概念,以为自己掌握了化学概念后,教师追问:固态的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液态的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这样的问题难住了学生.学生发现,虽然他们熟背了化学课本中的概念知识,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化学概念.因为学生只是从化学课本中理解了化学的概念知识,却没有从体验的角度全面了解化学概念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了解到:如果要了解化学概念知识,就要亲自去探究、去体验,全面了解化学概念知识.在理解化学概念知识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化学课本中的概念知识,知识结构是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亲自去体验化学概念知识,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化学事物的形态、颜色、味道、单位质量等,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做化学实验了解化学概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化学概念.例如,在讲“空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做关于空气概念的化学实验(略).学生了解到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即红磷在燃烧的过程中,原本无色无味的空气产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白烟.学生如果要了解空气的概念,就需要分析这一化学反应:红磷燃烧的过程中消耗的是哪种物质,生成的是哪种物质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嗅全面体验化学事物,获得化学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字生通过做化学实验来理解化学概念.比如,学生要了解空气的化学形态,就要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学生可以结合学习条件用拉瓦锡化学实验来证明,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优化拉瓦锡化学实验来证明.学生应用化学实验来全面了解化学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化学知识应当具备的科学态度.

三、引导学生通过抽象的思维了解化学概念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受到种种限制,不能完全通过化学实验来了解化学事物的概念,还要通过应用其他的渠道来了解化学事物的概念.在研究化学事物概念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可能不够科学、不够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整合化学知识,逐步完善化学概念知识.比如,学生经过分析认为,要了解事物的化学概念,就要了解它的形态、颜色、味道、单位质量,那么空气的形态有几种呢?学生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几种有限的化学实验了解空气的性质,其他的知识是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来完成的.此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比较、提取,把现有的化学概念上升到抽象的角度来理解.通过阅读化学文献,学生了解到空气不是一种纯净的物质,它是由几种纯净的物质构成,从而空气没有固体的形态,但是存在液体的形态,而液体空气中每种纯净物质的液化条件不一样,于是人们可以通过液化空气来提取空气中的纯净物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取这段文本中的关键词.以这一段文本的描述为例,它的描述关键词为:空气为不纯净的物质,是由数种纯净的物质组合而成.那么,学生就要从纯净的物质和不纯净的物质来理解空气,即用一种抽象分类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概念知识.为了避免出现知识结构的漏洞,学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验液态空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化学课本、化学文献资料、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抽象出化学概念知识,并形成系统的、抽象的、完善的化学知识结构.

四、结语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范文

生物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现象、生理过程和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下面介绍几种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概念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初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但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或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还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教授这些概念时要注意形象、直观和生动,学生才容易掌握。生理和认知规律告诉人们:视、听觉等直观感觉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和帮助人们记忆和理解。初中生物中许多概念是无法通过实验进行重现,而这些概念的理解却又需要呈现其反映的现象和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概念教学形象化、生动化,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初中生物的血循环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如果教师光凭口头讲授,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Flas技术,制作“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就能形象而生动地展现这两个循环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就弄懂和基本掌握这两个概念。

又如在讲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时,教师也是无法只用文字叙述就能讲清楚的,而且这个概念也无法通过实验呈现,所以教师也可以应用多媒体Flas技术,制作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动画,较好地解决了这个概念的教授难题。

再如,讲授“肾小球的对血液滤过作用”概念时,当然教师是无法再现实际情形,也难以进行实验,那么教师可以制作并运用“肾小球的对血液滤过作用”Flas,生动形象地讲授该概念,学生也能清晰地理解并掌握该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运用于很多难以通过实验和纯粹文字讲授的概念时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课堂上可以多加以应用。

2利用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概念教学直观化和真实化

2.1探究性实验

初中的概念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现象和客观规律的描述和再现。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复实验过程、现象,从而使学生弄懂和掌握概念。一个人如果亲自做过或看过的东西,通常记忆牢固,容易理解并掌握。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概念教学直观化。例如:在初中讲授“食物的消化”一节时,教师会安排“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个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内能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并记住“淀粉遇碘变蓝”这个现象。如果只是教师口头的讲述,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多数停留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上。

又如:在初中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节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知识的传授只是文字的表述,学生不理解也记不牢。所以教师都会安排学生在家里预先进行探究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实验要求,分别对种子提供不同的外界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最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适合的温度”、“足够的水分”和“一定的空气”三个条件。由于是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容易理解并记得牢,教学效果明显。

2.2演示性实验

如果学生不易操作或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实验,可以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发酵现象”时,因为该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在堂上完成,所以教师需要预先做好实验装置,在上课前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并拍摄下来,上课时把实验过程播放出来,相当于演示实验。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把发酵时产生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通过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判断发酵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图1)。

教师运用探究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进行概念教学,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又有利于倡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巧用比喻和诗词,使概念教学鲜明化、生动化

“比喻”是指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比喻进行生物学概念会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初中讲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时,为使学生能理解这句话,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生物体比喻为一座房子,那么,细胞就好比是建造这所房子的砖。这样一个比喻,就把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和细胞的作用描述出来,使学生马上理解了细胞在生物体的作用。

又如在讲“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时,如果光是口头讲述其结构和作用,学生会提不起兴趣,教师也不容易把知识概念讲清楚。这时,教师可以先提问照相机的一些知识。由于学生一般都用过照相机,对照相机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回答一些关于照相机结构的知识。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其实,眼球就相当于一部照相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暗室,眼球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这样的比喻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的概念。

再如在初中讲述“从种到界”一节中6个常用生物分类单位时,教师可让学生们先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国籍、住址的个人名片,名片中包括国家、省、市、区、道路(街道)、家庭门牌号。然后告诉学生6个常用生物分类单位就好比学生制作的个人住址名片中所用到的国家、省、市、区、道路(街道)等单位一样,每个人的住址门牌只有一个,相当于最小的单位――“种”;道路(街道)相当于上一级单位――“属”;如此类推。这样运用一个比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们不易理解的分类问题。

此外,很多诗词蕴涵着生物学概念,若教师能适当运用,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诗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隐含的食物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比喻草原生态系统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正是借助了类似的事物来比喻,使原本陌生难懂的概念鲜明化、生动化,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4利用实物、标本、模型,让概念教学直观化、具体化

“模型”是人们用物质形式或图形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整体的或部分的)、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通过构建模型和直接认知模型来把握生物学概念,是当前课堂中的常用教学方法。

4.1应用仿真模型

教师应用仿真模型教学,一方面能刺激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让抽象变得具体,让概念教学一目了然。

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概念时,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细胞,教师不能凭空讲述概念。所以让学生先认识细胞的立体结构是非常必要的。这时,教师可使用细胞结构的仿真模型实施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的立体模型中感受一个动物细胞和一个植物细胞的三维结构图,理解细胞是立体的,防止学生从课文的平面图获取细胞的结构信息时误以为细胞是二维结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书本的图片把动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一个一个从模型中找出来,并要求学生明确了各细胞结构的形态、名称及其功能。借助“细胞结构”的立体模型,学生兴趣提高了,也更易理解掌握概念。

又如对于染色体和DNA的结构概念时,学生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和可见过,而这两个概念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教师应运用模型,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强化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弄懂染色体和DNA的结构。运用直观性模型能达到明确生物学概念的目的。

再如在讲授“呼吸运动”原理以及“胸廓”的概念时,学生都觉得很抽象,很不容易理解,教师就必须利用模型进行讲授。教师可以展示胸廓的模型和能模拟胸廓运动的模型(图2),显浅和直观地展示呼吸运动和胸廓的概念。否则,教师光凭文字和口头讲授,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很难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

4.2利用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主要表现形式有数理逻辑的图表(曲线图、集合图示等)等。通过“数学化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来认识生物学概念的方法,称为数学模型方法。

例如在讲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概念时,如果教师光是口头上的文字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如果运用数学模型图,则简单易行。教师可作出如图3所示的关系数学模型图,这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另外,概念教学还可采用有“语言分析法”、“类比法”、“概念图法”、“情景创设法”、“肢体演示法”等。总之,教无定法。任何方法都有利弊,教师只有灵活应用,才能体现方法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根据各自的具体教学实际、具体的教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

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的概念搞清、记牢,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出了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总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同一类概念,也可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电脑硬件检测方法范例(3篇)
  • 下一篇:讲诚信发言稿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