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小学生对小乐器的兴趣,挑选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接受它,学习它。为了营造良好的小乐器学习氛围,校园和课堂上经常播放一些经典的小乐器演奏片段,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各种小乐器的体会和热爱。并在教学中介绍各种小乐器的发展历史和由来,增强了学生对乐理知识和乐器分类等知识的认知。该阶段为本校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起步阶段,其核心任务是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首先确定喜欢学习小乐器的学生,在挑选学生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乐器目标明确,有的学生只是觉得学乐器好玩,有的学生不喜欢但家长强迫学。因此在挑选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组建小乐器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创造条件。具体实施时,小乐器兴趣小组大约40人,学生自带不同的小乐器,如口风琴、口琴。从中又发现了学生的许多才艺,如竹笛、葫芦丝。因为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再筛选也是可行的。
二、开展多种教学方式,逐步制定小乐器教学规划与方案
随着兴趣小组的不断扩大延伸,喜欢小乐器的学生越来越多,大胆推行普及教育。本阶段是本校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发展阶段,具体实施内容如下:在四年级音乐课堂普及竖笛教学,三年级普及口风琴教学;成立陶笛兴趣小组;开展6・1儿童节等多种表演汇报。本阶段卓力开展了多种场合教学方式,首先是课堂教学一对一,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其次是对小乐器特别感兴趣的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一对一,即有针对性地对某种小乐器进行个别辅导,可做到查漏补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演出排练辅导,侧重于队员之间的协调,从而使整体演奏和谐统一。
本阶段在教学规划中扩大了教学范围,一至三年级学习口风琴,四年级学习竖笛,五六年级学习葫芦丝。其次是制定了教学方案,确定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曲目和教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达教学目标。经过音乐组老师的研讨商议,每节音乐课抽出10到15分钟学习小乐器,日积月累,学会了大量歌曲的吹奏。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小乐器类别,经常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表演演出,创造音乐文化氛围,让学生沐浴在小乐器演奏音乐的海洋之中,感受小乐器的美妙之处。并不定期邀请一些相关人员做音乐文化知识的专题报告;并组织前往台湾开展校级音乐文化交流及本学特色宣传展示。
三、成立小乐器社团,突显音乐教学特色
随着小乐器进课堂活动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学校决定成立小乐器社团。教师在各个年级挑选乐感强、演奏好、喜爱表演的学生,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在课堂乐器的基础上,加入竹笛、巴乌、陶笛、排笛等乐器,成立了小乐器社团――乐童社,辅导教师老师每天利用大课间、中午、兴趣课时间,排练经典民歌、中外儿童歌曲等曲目。通过近一年的排练汇报展示,乐童社完善了社团规章制度,形成了独特的且吹且舞的表演风格,正逐步走向成熟,目前社团人数达100人。乐童社已形成训练常规,并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
成立乐团是许多学校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展示了学生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扩大了学校本身对外的影响,对提升办学档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教学研讨,提高小乐器音乐教改的理论水平
随着本校小乐器进课堂活动的不断实践和发展,需要通过校际交流和同行评定研讨来不断完善,以找出缺陷和提升理论水平。
因此,本校承担了雁塔区艺术特色教育研讨会,邀请全区音乐教师观摩小乐器教学展示,进行小乐器社团汇报表演。雁塔区进校音乐教研员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开展小乐器进课堂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掌握一门乐器、会唱几首歌,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训练和学习,增强自信,获得艺术熏陶,丰富人生体验”。通过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小乐器进课堂能构建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文化框架中的乐器感知,小学生通过对乐器音色进行敏感的听辨,并在一系列器乐化的音乐活动中,理解乐器在器乐表达中的价值与意义,在不断地活动感悟中积累能够形成文化知识框架的记忆体系,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形成自主进行拓展学习的内心动力,引发绵延不息的音乐感悟之路。
论文摘要: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中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校本音乐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源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
我校2005年通过了省三星级学校评估,在创建中积极寻求办学发展的“突破口”,确立了“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策略和办学改革方案。近年来,实现以普通高中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特色,高中部每个年级开设了两个音乐专业班,有琴房10个,音乐多媒体教室2个,舞蹈房1个,并配有丝竹类、管弦类乐器,这些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极大地丰富了我校音乐课程的开发。我校音乐特色教育成果丰硕,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著名艺术高等院校录取。我校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高中部音乐教师编写了相关的音乐教程。
另外,通过高中音乐专业班的学生,来影响非专业音乐班对音乐的学习,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图片、获奖证书、演出实况,举行音乐会。在全校还可以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总之可以以音乐专业班为基点,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这些经验与经历,我认为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我们的教学所用,使教学更深动有效的开展。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比如:有些家长酷爱音乐艺术,擅长演奏、演唱……有的学生家长还热心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便可在时机成熟时,约请家长来校献技献艺,此举,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1.民歌民谣
民间歌谣按历史时期划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传统歌谣,二是近代革命历史歌谣。传统歌谣,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是民间歌谣的主体。解放初期,还产生了大量以歌唱党和领袖、歌唱翻身幸福生活为内容的歌谣,如:溧阳来了陈司令,还有民歌《虞美人》等等。这些民歌歌谣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
(1)祈福消灾跳马灯,溧阳跳马灯约有四、五百年历史了。在数百年间乡村黑黑的场园上,火阵星冒看炭火在空中急速长旋,几十匹肚内点着蜡烛的竹马、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2)太平锣鼓
溧阳的太平锣鼓,在宁沪线上颇有名气。我校编排的舞蹈《天国勇士》代表常州市参加了江苏省先进县市群众文艺汇演获省二等奖。
学校适量安排这种地方特色课和课外实践活动,把当地民间娱乐活动和民歌民谣引进校园,通过“结合方言,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结合比赛,结合提高”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音乐文化奠定了感情基础。
总之校本课程之推行,在一片鼓励与强力诉求声中,许多教师也想快速地尝试自己设计课程的喜悦。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真正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于雷;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