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生存文化;本相;符号变迁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26-06
Abstract:Inordertofurtherclarifytheissueabout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folksports,basedonthesurvivalculturalphysiognomiesoffolksports,theauthorsdissectedthesymbolchangingofitssurvivalculturalphysiognomiesbyusingmethodssuchasliteraturedata,exampleanalysisandhistorycomparisonetc,andputforwardthefollowingopinions:folksportsshowedsuchasurvivalculturalphysiognomyassurviving,working,communicatingandcourting,suchasurvivalculturalphysiognomyasnationalandracestrengthening,sympatheticwitchcraft,prayingtoGodsandreligiousbelief,andsuchasurvivalculturalphysiognomyasmakingthingscompetitive,commercialization,makingthingsentertaining,andcoexistenceofcustomexpansionandsimplification,respectivelyintheoriginating,developingandmodernperiods;however,theclassificationofthesurvivalculturalphysiognomiesshownbyfolksportsinvariousperiodsisnotabsolute,thesymbolexpressionformsofvarioussurvivalculturalphysiognomiesmaybeinaconcurrentconditioninthesameperiodordifferentperiods.
Keywords:sportsculture;folksports;survivalculture;concurrentphase;symbolchanging
“本相”意指本来面目。探索民俗体育的本相是对其内在本质进行梳理,包括民俗体育的起源、发展与变化等规律,但因何而起和怎样发展又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文化符号是民族、地域、国家长期沉淀下来的产物,包括事物、人物、地方及各种规则、风俗等内容[1]。同时各种文化符号也承担着传递、展现和维持人类文化的功能。民俗体育因其起源于生存需要又服务于生活需要,而引证出其本相也是一种生存文化。从这一视角来看,民俗体育原本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在不同时代其内容的变迁就是一种生存文化符号的变迁。
1民俗体育与生存文化
1.1民俗与民俗体育
界定民俗体育(FolkSports)概念,首先得对“民俗(FolkCustom)”一词的起源与内涵进行科学辨析。当前,学界对“民俗”一词的源头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为始现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在历代的各种典籍中都有所出现[2],如孔子所著《礼记・缁衣》“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3]另外,在后来《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儇急,仰机利而食。”[4]《汉语・地理志》中有“民俗质木,不耻寇盗”[5],《魏书》有“八年正月丙辰,行幸邺,存恤民俗。”[6]可见,“民俗”一词很早就被我国古代典籍高频次使用。二是认为民俗一词源于周作人1913年的一首儿歌中,引进于日本,当前学界对此观点较为认同[7]。三是认为近现代时期在翻译英国民俗学的时候,为了寻找与之内涵相对应的词汇而创造出来的[8]。基于以上观点,笔者更加倾向于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的:“民俗”一词作为学科术语最初应是来源于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即对Folklore的意译。民俗是由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传说)组成的新词,意指民间的习俗文化,亦指研究民间习俗文化的学问[9]。
而对“民俗”一词的内涵辨析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百度百科显示:民俗即民间文化,是指一族群或群体在历史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并被世代传承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形式,其本质是一种流行的风尚或习俗。钟敬文[10]从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民俗加以阐释,认为民俗是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群体共同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习俗文化,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传承性色彩。也有将民俗分割为“民”和“俗”进行释义的,认为民俗的主体是大众群体(不同时期经历过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分的变化),客体即是被部分或全部群体共同遵守、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现象[11-13]。不言而喻,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也与“民俗”的内涵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阐述为“在民间的习俗文化中流传来下的体育形式,是随着人类需要的变化而产生、发展过来的文化形态。”[14]刘F航等[15]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民俗活动和体育运动形式来规范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其产生和发展也必须依赖一定历史时期民众的共同社会心理”。余万予[16]认为“民俗体育是依赖于民俗活动、节日而产生l展起来的与健身、娱乐和竞技等相关的体育活动。”台湾民俗体育学者蔡宗信[17]将民俗体育定位为“族群经过长时期沉淀下来的身体文化形态。”所以,民俗体育是一种以体育运动形式为载体的表现国家、区域或民族风俗习惯的体育活动,属于民俗活动的重要一元,具有传承风俗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民俗体育也是一种来源于历史和生活的文化活动,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传统性、依附性的内在特性和历史性、地域性、变异性、观赏性的外部特征。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认为民俗体育既来源于生活,亦服务于生活,更是随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因而其本质同属于生存文化的范畴,其历史变迁的过程即是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变迁过程。
1.2生存文化与民俗体育
经过引证论述,初步断定民俗体育变迁的本相即是生存文化(Livingculture)的符号变迁。换言之,从特定视角审视民俗体育,其本相就是一种生存文化。而何为生存文化便成了研究民俗体育发展规律的基本问题。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生存文化内涵的有关论述,发现其内容也是竞相争艳,至今未能形成统一认识。刘万斌等[18]从文化学视角对生存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事物或现象的真实记录和反映,生存文化是指以解决生存障碍、延续人类历史或现存文明为价值目标的一切文化形态的总和。人类的发展没有停止,生存文化的内容就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总体上可将其分为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生存文化,而体育运动在现今环境下理应属于精神层面的生存文化。
就人类学角度来看,人的生存需要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两者是绝对的、缺一不可的关系,所以说资源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人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以,就狭义角度来讲,人类在生存环境中创造的各种文化就是一种生存文化;从广义角度看,由于文化本身就属于人类在各种生存矛盾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表达,文化自始至终都属于人的文化,人在社会中永远都扮演着文化人的角色。人自出生开始就具有了自然与社会有机统一的生存属性,故中国一切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生存文化。胡晓慧[19]根据文化人类学知识对生存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是人类为应对环境危机而采取相应手段的适应过程,空间、时间和人构成了文化的三元素,而生存文化正是人类以“生存”为根本目的的文化模式,是人类各种文化为应对其生存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生存文化因其参与主体都是族群大众,因而还具有典型的“草根性”特征,也正是其大众性特征决定生存文化具有社情民意复杂、家族观念浓厚、民间网络组织发达、民间信仰和制度性宗教盛行等社会特征[20]。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其产生之初便抹上体现人类生存属性的鲜明色彩。无论是产生之初,为狩猎、采食练习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演变而来的西方体育项目,还是我国花样百出的带有各种意义的民俗体育活动(如傈僳族的上刀杠、土家族的摆手舞、汉族的划龙舟等),都有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色彩。尽管这些民俗体育项目从产生到发展至成熟经历“狩猎-采食-生产(劳作)-交往-生殖-祭祀-祈祷(信仰)-健身-娱乐-经商”等多元目的发展变化,但其诸多不同目的中却存在一个共同集合点,即都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创造的诸多文化,其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持现状和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民俗体育意义变化的本质都只是人们生存文化符号表现形式的外在变迁,其内在本质仍归结于生存这一根本目的。
2民俗体育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演变
2.1起源时期民俗生存文化的符号本相
事物起源的根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有力材料,就民俗体育来讲,探索其起源的原因和功能则是认识其本相的最优途径。今天的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典型的生存文化符号之一,其因何而起?当时又发挥着何种作用?这是起源时期民俗体育本相研究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人类的各种需要决定民俗体育项目的产生,人类需要的变化发展又决定了民俗体育项目开展形式的变迁,即民俗体育产生之初都是对人类生存需要的鲜明反映。我国种类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中,有随民俗节日而产生的,有依赖于民俗活动和祭奠仪式而兴起的,也有日常劳动演变而来的,还有其他需求促进了民俗体育项目的产生[21]。尽管决定民俗体育活动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纵观其诸多原因可以发现,促使其产生的根本因素还是人们的生活(生存)需要。我国民俗体育项目产生之初,人类的求生、劳作、交往和求偶需要是其共同动力。“求生”意指设法避免各种生存障碍和危险,以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从而使自身生活状态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而获得生存,是促使民俗体育产生的重要原因。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指人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获得生存的重要手段,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类型。在民俗体育活动的产生过程中,人的需要始终是其重要的动力源泉。交往是基于族人之间的共同活动需要而相互接触、复杂沟通的心理和行为关系,民俗体育产生的动因之一也包括族人之间最初的生活交往需求。求偶是指获得异性(配偶)的过程,人类在创造丰富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其达到强壮体魄p提升美感、战胜竞争对手而获得异性的青睐亦是民俗体育产生的重要原因。
弓箭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当今世界弓箭的流传与发展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使用弓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朔县峙峪村附近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中,一枚距今约2万年的箭链被发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射箭技术的民族之一[22]。直至现在,我国民间仍旧流传着许多有关射箭项目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纪昌学箭;也有凭借射箭而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如“百步穿杨”的杨由基、西汉时“猿臂善射”的飞将军李广,这些神话和史实足以证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射箭项目的喜爱。经过上万年的发展,射箭项目虽然变得种类繁多,与原始射箭项目更是存在质的不同,但是追溯其历史渊源,仍旧不难发现射箭产生之初的根源离不开族人求生、劳作、交往和求偶等目的。据历史学家分析,在原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生存便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食物缺乏的威胁。当时人类为维系自身生命而继续生存,不得不通过身体的运动设法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的食物,于是原始弓箭便诞生了。可见,弓箭产生之初就是人类为维系和延续生命的手段,所以通过弓箭进行狩猎就是典型的求生、劳作所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类便由最初的散居发展到群居的生活形式(氏族时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断增多,生活资料的分配坚持平均原则,同一群体开始共同狩猎。于是弓箭@取更多猎物便成为个人获得族人认可和赞扬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与族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同样,原始时代的族人如果能够获取比周边人群更多的食物,那么相对而言也更加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为自己得到配偶争取更多的机会而实现种族繁衍。所以,射箭作为我国重要的民俗体育项目,其产生与兴起的根源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当时射箭项目的求生、劳作、交往和求偶则是生存文化本相的符号反映。
龙舟竞渡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生存文化在体育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缩影,龙舟竞渡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同其他民俗体育项目一样,遭受了所谓的现代化洗礼[27]。所以,龙舟竞渡的现代化生存文化本相势必是对新时期民众生存文化转变的鲜明反映。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等,是中国历史上带有浓厚的汉族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体性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要求很高的体育运动项目[28]。改革开放后,由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传统龙舟竞渡所象征的神灵崇拜、祭祀祈福、大众健身转变为现代的竞技化、商业化、娱乐化及习俗扩大与简化并存的文化符号本相。随着现代人对竞技运动兴趣的提高,龙舟竞渡逐渐走向竞技化,开始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民俗体育文化体系之中。国家组织专业的龙舟竞技队,组织各式各样的龙舟竞赛以满足大众对龙舟竞渡的参与需求。龙舟竞渡的观赏性、竞技性、运动性特征决定了龙舟竞渡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活动,其休闲娱乐的大众化始终是人类生存文化的形象展现,今天的龙舟竞渡更是以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赋予自身龙的传人,龙文化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生存文化的象征。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龙舟竞渡的地域风俗便迅速扩大,已经由最初的荆楚一带传播到全国各地。龙舟竞渡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民俗活动的同时,传统的各种祭奠仪式活动也在不断简化,如各地龙舟竞渡的举办仪式相比过去已经减少了许多。可见,民俗体育在现代生存文化内容急剧变革的形势下,其本质上仍是一种生存文化,只不过是生存文化的表现符号发生了竞技化、娱乐化、商业化和习俗扩大与简易化的变化。
民俗体育是带有民俗活动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对人类历史生存文化形式变迁的鲜明反映。在人类生存需求格局急剧转变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冲击,生存需求的表现形式无可避免地被打上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烙印。国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使得民俗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期,如今的民俗体育项目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因子加快丢失、西方文化色彩冲击加重的不利环境,表现为传统文化遗失、民俗性脱落、群众基础薄弱、商业和竞技化日益凸显等诸多特征。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将成为民俗体育研究关注的焦点。面对新环境民俗体育的新特征,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从民俗体育本相的视角出发,立足新时期人类的生存文化特征去面对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36-47.
[2]赵亚宏,孙文采.“民俗”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与功能[J].华夏文化论坛,2013(2):154-161.
[3]礼记・缁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00-301.
[4]齐豫生,夏于全.史记・货殖列传(第一卷)[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340.
[5]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9,363.
[6]魏收.魏书(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1:63.
[7]张雯虹,孙文采.长白山民俗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2.
[8]萧放.概念辨析[J].民间文化论坛,2004(4):97-100.
[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3.
[10]钟敬文.新的译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
[11]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17(9):101-104.
[12]赵世瑜.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J].民俗研究,2011(2):7-20.
[13]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民俗研究,2015(1):5-15.
[1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刘F航,李储涛.民俗体育文化价值规律研究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6):85-89.
[16]余万予.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究[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0:38-40.
[17]蔡宗信.民俗体育范畴与特征值探讨[J].台北:国民体育季刊,1995(3):68-76.
[18]刘万斌,谢晓影.以生存文化为导向的当代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2(2):70-71.
[19]胡晓慧.试析生存文化的“草根性”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8(8):245-248.
[20]张兆蜀.草根智慧c社会空间的再造――浙江经验的一种空间社会学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8(4):2-6,125.
[21]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33-139.
[22]马廉祯.中国射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72-74.
[23]崔乐泉.论“原始体育形态”――体育考古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23(4):4-6.
[24]苏叶,刘志民.蒙古国那达慕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6):123-127.
[25]Гонгоржав.Монголынэртнийхарваатэмцээн[M].Монголулс,1982:25.
[26]孔庆波,戴晓敏.少数民族体育的多元本相与发展变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33-37.
[27]王若光,啜静.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15.
关键词:迁徙文化;茶文化典故;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所形成的文化自然也是多元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战争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主动或者被动进行大规模的迁徙,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迁徙文化。而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发现茶叶的价值,并大规模种植,当前已经形成多种知名的茶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由茶衍化出茶文化,而茶文化的典故正是茶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除了当地人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外来迁徙文化的作用。
1民族迁徙文化内容概述
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是动机,民族成员部分或者全部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进行居住。随着民族群体迁入到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往往也会形成民族文化的变迁,我们将此中现象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指的是因为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者是各个民族之间由于相互影响,使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从风格、模式到结构等发生变化。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部的,即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造成的变化;另一个是内部的,主要是由于民族内部的发展所引起的。迁徙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住所文化变迁、饮食习惯文化的变迁以及风俗习惯的变迁等。
1.1住所发生变迁
住所最主要的功能是让人们避免受到水灾或者风雨的侵犯。不同民族的住所不同,会受到各民族所处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住所文化变迁,比如说游牧少数民族,他们为了便于迁徙,所以建筑一般都是容易建造和容易拆迁的,但是随着他们迁徙到内陆或者中原地带之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之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的住所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具备定居的特点。
1.2饮食习惯发生变迁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生活习俗之一。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不同,因此饮食习惯也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在北方民族食用的主食大都是蔬菜、乳和肉等,而南方则是以大米、蔬菜等为主。随着历史上或自然因素或战争因素的影响,北方民族在向南方迁徙的过程中,其饮食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3风俗习惯发生变迁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或者地方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一个地方或者民族的风速习惯包含了丧葬、婚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风俗习惯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随着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当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其风俗习惯也会受到迁入地大环境的影响,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茶文化典故的形成过程
2.1茶的发源及特征
茶本身是位于我过南方的一种嘉木,随着茶价值被发现,经过千年的发展,茶叶已经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不仅是我国南方人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种贡献。茶发源很早,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传说茶源于荼字,是从黄帝的名字中演变而来的。茶是一种小乔木或常绿灌木植物,属于山茶科。茶一般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被大范围种植。我国的茶区一般有三个地域,分别是江南和西南代表的一级茶区;江北,西北代表的二级茶区;华南地区代表的三级茶区,在云南地区更是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大茶树,茶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比如有排毒、养生的作用等。
2.2茶文化内容阐述
茶文化包含整个茶品的过程,比如品评茶叶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等。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达到精神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是饮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比较喜欢品茗,甚至有的地方更是将饮茶作为一种艺术享受,大力推广茶文化。茶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即茶文化典故,不管是茶的起源、还是各种茶类的发展等都有着不少相关的典故。
2.3茶文化典故简述
2.3.1关于茶文化起源的典故据相关史料记载,茶最早发源于我国,而就其发源也有不同的典故。常见的关于茶发源典故有三种,分别是:第一,神农说,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和农业、植物有关的起源都会归结于神农氏。唐朝陆羽的《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第二,西周说,在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华阳国志》中记载,茶最早产生于西周武王伐纣时期,在巴国,也就是现在的汉中和川北一带就有人将茶纳贡于周武王了。第三,秦汉说,当前最早的比较可考的茶学资料出现在汉代,《僮约》为西汉的王褒所编著,此文详细的记载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其文章中可以发现,当时的茶已经成为社会饮食中的构成部分了,而且还把茶作为待客的珍贵之物,可见茶具备了比较重要的社会地位,
2.3.2不同种类茶具有的特殊典故我国茶园面积广博,茶的种类自然多样化。不少种类的茶都有其特殊的茶文化典故。比如台湾的冻顶乌龙,就传说是一位林凤池的青年去福建参加科举考试,后来高中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出发前去武夷山游玩,发现乌龙茶,并向茶农购买,带到台湾南投县种植,便产生了冻顶乌龙。又如龙井茶、虎跑泉;茉莉花茶等,我国不少的种类茶都有特殊的典故,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3迁徙文化对茶文化典故所产生的影响
3.1迁徙文化丰富了茶文化典故的内容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是各民族战争的影响,不少民族选择迁徙到别的地方。由于迁徙的存在,使得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自然也使得茶文化典故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唐朝时期中国的一部分人迁徙至日本,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带到日本,因此现代日本人所钟爱的茶文化是起源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并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到了十五世纪时期,日本的名僧村田珠光,采用十分大众的形式来将品茶和鉴赏茶叶的内容与佛教结合起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此种茶道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从此之后佛门逐渐普及到民间,进而形成了二十多个流派。比如松尾流、宗偏流、南声流、石洲流、细流、内流和乐流等。到十六世纪时期,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一派茶道。一派茶道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是迄今日本流传最广和影响最深的茶道艺术。由此可见,迁徙文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种茶和品茶,而是与茶相关的文化以及典故内容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迁徙文化创新了茶文化典故起源的类型
关于茶文化典故的起源说法多种多样,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典故发源形式有三种,分别是西周说、神农说和秦汉说。但是在英国,有不少人认为茶文化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印度。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因为,在历史上曾有英国的一支军队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茶树,于是就有人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这些茶树是由部分的印度人在中国受到当地文化习俗和种茶饮茶习惯的影响,进而偷种过去的。毕竟在几千年的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从未记载印度种茶的说法,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或许他们都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那就是,茶树的历史很长,甚至要超过人类的历史,因此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就可以说茶文化起源于哪个地方。最早的制茶和种茶记录都发生在中国,所以茶是起源于中国。迁徙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住所形式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变化,正是由于部分印度人来到中国受到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这才使茶文化起源的典故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
3.3迁徙文化促进与佛教有关茶文化典故的发展
佛教缘起于印度,古时候将其称之为天竺。在唐朝时期,政治清明,朝廷大力鼓励僧人引入佛教,也有不少国外的僧人极力传播和推广佛教。而佛教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典故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所惯用的“吃茶去”,就是源于禅林用语。这句话最早源于唐代僧人从惗禅师的口中。从惗禅师是山东青州临淄人,幼小出家,他一生都崇尚茶、爱惜茶,几乎是唯茶是求。在他每一次说话时,总会说一句“吃茶去”。比如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的诗人赵朴初就曾经引用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在他的诗句里面有这样两句诗词:“空持百年偶,不如吃茶去”。甚至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引用到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当前“吃茶去”这一典故已经成为中国人以茶会友、用茶的习惯用语。也正是由于少部分人的迁徙,将国外的佛教文化传播至我国的境内,再与当地的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形成不少和佛教相关的茶文化典故。促进了佛教和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长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迁入迁出,使我国的迁徙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我国的茶文化典故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迁徙文化的影响,不仅使茶文化典故的起源得到创新,而且也丰富了其发展的内涵。尤其是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所产生的典故,更是流传至今,被现在不少的人所沿用和喜欢。
参考文献
[1]郭雅玲,冯会,郑明芬,黄晓敏.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1(2):43-47.
[2]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3]叶丽琴.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