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以下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生活案例、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等。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探讨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二、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通过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运用语文,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巧妙利用生活元素创设情境,让出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父亲送儿子上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儿子,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现父亲送儿子上学的场景。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父亲的行为和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引入生活案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案例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丽和独特。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过的园林或其他景点的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信息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使用情况。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和体会。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美。例如,在教学《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色,如花朵、树木、草地等,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如春游、植树等,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快乐和希望。在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为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大海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大海的雄伟和壮观。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曹操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课文中的文字、图片、音频等元素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四、教学案例分析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导入新课时,我播放了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然后,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引入生活案例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引入了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课文的含义。例如,在讲解“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乐园是什么,为什么是自己的乐园。通过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在课后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项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写一篇关于自然的作文。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结论
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生活案例、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策略,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海兴县教育局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