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当我很快地完成功课后妈妈拿出了50元,若有所思地出了道生活数学题目让我思考。
问题是:如果在楼下的便利店购买雪糕,每个雪糕需要8元,那用50元钱最多能购买多少个相同价格的雪糕呢?好难啊?一下子我被问着了,不知所措地答不上话来。妈妈开始引导我,同一个数字8,能连加多少次而不超过数字50?先试试连加3次,是多少?这很容易啊是24。太好了!妈妈一边鼓励我,一边继续给我提示,50元能分多少个24元呢?我想了想是2个24元,就是48元。如用50元购买,那还有余额2元。完全正确!妈妈说:”那你认真地回顾下,我们用8元,连续地加了多少次才等于48元呢?“我想了想,是6次。妈妈高兴地说:”对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乘法的。同一数的若干次连加,这种运算就是乘法了。(8元*6=48元等于8+8+8+8+8+8)有乘法口诀的哦,妈妈说:“乘法的意义你以后就会慢慢地懂的了。”
我收获了新的知识。很开心!我以后会尝试着把更多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池塘漏水了,趁着冬季干塘了,爷爷决定砌下塘基,这可是个大工程啊!
看着又宽又高又高的塘基,爸爸随口就给我出了道题:“这个池塘的周长大约是35米,如果左右两堵塘基长11米,高4米;前后两堵塘基长6米,高2米,你能算出需要刷墙的面积吗?”这还不容易,周长35米这个条件根本就是混淆我的,只用后面的条件计算就足够了!11×4×2=88平方米,另外两堵墙是6×2×2=24平方米,合计起来就是88+24=112平方米。”爸爸微笑着说“如果每平方米所需的材料是12元,又需要多少钱呀?”我不假思索的说道:“总价等于数量乘以单价,112×12=1344元。”爸爸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旁边的一个伯伯饶有兴致地说:“小伙子,如果我们每天能刷二十五平方米,已经工作了两天,你说伯伯还要工作几天?”这也太小看我了,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112÷25=4(天).....12(平方米),已经完成了两天,还要三天!”伯伯逗我:“那你不吃亏吗?最后一天可不是满工作量哦!”我也迅速回答:“您不是还要完成收尾工作吗?”伯伯笑着对爷爷说:“您这个孙子不简单啊!”我边跑边说:“我可是能干的小砌匠哦!”
数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我的妈妈一点也不胖,却整天喊着要减肥。这不,吃饭吧,只吃一点“猫饭”;上楼吧,好端端的电梯不乘,偏要爬楼梯,要知道我家可住在14层啊。
今天,妈妈又要爬楼梯了。“你妈妈从1层爬到2层用了10秒,那么,她从1层到14层需要多少时间呢?”爸爸考我。我一听,便脱口而出:“14x10=140(秒),太简单了。”
“你上当了!你妈妈每爬一层,即一个间隔是10秒没错,从1层到14层到底有多少个间隔呢?你再好好想想。”爸爸轻轻拍着我的脑袋。
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扳起了手指头:1层到2层,1个间隔;再从2层爬到3层,又一个间隔;再从3层到4层,又一个间隔……原来从1层到14层只有13个间隔。应该是13x10=130(秒)。
“噢!是130秒,不是140秒。因为1层不用爬,所以从1层到14层只有13个间隔。”我尖叫起来。
“对了,层数-1=间隔数,你可要记住了。”爸爸哈哈大笑。
原来,上楼梯也有学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分米,测量不像应用题那样难,也不像1加1这样简单。吃过早饭,我想测量一下我的跳绳有多长。因为没有那么长的尺子,我不知道怎样测量。我就跑过去找妈妈帮忙,妈妈说:“既然你已经学过了,妈妈相信你,只要动动脑筋就一定能测量出来。”我说:“可是我的尺子才刚2分米啊,跳绳那么长。”妈妈说:“这才需要你想办法啊,你可以把你的绳子变短啊。”妈妈的一番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想到了把跳绳对折,然后就动起手来,我对折对折再对折后,用我的尺子一量,正好是2分米。然后,我又想:一根绳子对折一次变成同样长的两段,对折两次变成4段,再对折就变成了8段,2×8=16(分米),16分米也就是1米6分米。
我兴冲冲地把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只要动动脑筋,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你要做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我明白了:有时候不让大人直接告诉我们答案,我们也可以做一次大人啊!
20xx年X月X日X天
晚上,我复习数学时看到这样一道题:小刚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5米,他们在一个300米的环形跑道上比赛,问小刚什么时候能和小明相遇呢?看起来他们每秒仅仅相差一米,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5分钟以后小刚就比小明多跑了一圈,30分钟以后他们就相差1800米,如果沿直线跑,小明就连小刚的影子都找不到了。真的如同爸爸妈妈经常说的,一个人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每次进步一点点,才会有飞跃式的进步啊。
中国有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意思是说一个东西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生变化。一个人要想有大的进步,就要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就算有天才也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NBA球队的教练在球队最低潮的时候对球员说:“今年我们每人只要比去年进步1%就好了。”球员一听,“才1%,太容易了。”于是,他们在抢球、罚球、助攻、拦截和防守五个方面都进步了1%,结果那年他们竟然拿了冠军。大家想想,如果每个人在所有五个方面都进步1%,就是5%,12个人就一共进步了60%,能不拿冠军吗?
所以我们每天只要进步一点点,时间久了,就会有大的进步了。
练习册正确率高,书写干净整齐者,可得”甲上。“
订正错题时,解决问题一般不用抄题目,计算类错题,务必完整抄题订正。填空、判断、选择类错题,必须完整抄题订正。有些图形题可在原题上订正。
如果错题不多,原本卷面整洁,练习册上有空白地方,可以在空白地方订正错题。但要写清”订正“标记,便于老师迅速批改。请不要在狭窄的错题缝隙中订正错题。
如果错题太多,卷面已比较拥挤、凌乱,请把错题订正在小于练习册的优质纸张上,正面订正左页上的错题,反面可以订正右页上的错题。请标清楚页码和题号,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书写,排列整齐有序。注意左右适当留白边,便于粘贴。
在纸张的左侧细细地抹一溜胶水,粘于练习册当页缝隙中,擦去多余胶水,检查有无粘住字迹。左右翻阅,就像练习册中原本的一页。
订错时为避免重复出错,要求用铅笔订正错题。
作图题无论考试还是平时练习一律用铅笔,画直线必须用直尺或三角板,线条不直的按0分。
这是今后订正练习册的常规要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
不信?今天发生的事就证明了这一点。下午,妈妈给我二十元钱叫我到超市去买一瓶酱油和一瓶蜂蜜。到超市后,我首先挑选了一瓶“豆亨”牌酱油,需要4.40元。接着,我去买蜂蜜,钱够的只有两种,第一种有8.60元,还有一种只要8.40元。我想:“第一种的六角和酱油的四角可以凑成一元,比较好计算,而且,第一种比第二种贵两角,说明质量也是第一种好。”于是,我拿起第一种蜂蜜和酱油,到收银台付了钱,拿着找回的7元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晚上,小伙伴们请我去滑冰,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想:“今天我要带巧克力去,大家一起平均分了吃。”带几颗好呢?我想了想,就带十二颗。如果来二个,12÷2=6,可以平均分;如果来三个人,12÷3=4,可以平均分……照这样计算,来1、2、3、4、6、12个小朋友都能平均分。于是,我拿起十二颗巧克力出门滑冰去了。果然,来了三个人,我给每人分了四颗巧克力,正好分完。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粗心的同学可得不到它!
数学不是靠死记硬背的,而是要靠理解。
在学习了十二册形体应用题时,许多同学现在对应用题结果除不尽的最后保留到整数怎么保留?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或是“四舍五入法”,常束手无策。据我分析理解:通常是在做水桶时要用多少铁皮,这样就要用到“进一法”。因为做东西时,一定要把余下的一点都算进去,就是说3.01平方米,也要把0.01往上进,保留4平方米,不然铁皮不够就做不好了,做出来的是次品,还不如不做。
“去尾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余下的都去掉。比如说一个水桶能装2.9升的水,这样就要保留2升,如果保留3升的话,水就会满出来。如果装的是油的话,还会弄得满地都是,要清理卫生就很麻烦了,而且又浪费。
再比如有一堆沙子,结果要保留整数,那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一堆沙子重9.4吨的话,那样就得保留9吨;如果说一堆沙子重9.9吨,最后就要保留到10吨。所以用四舍五入法才会显得更加精确些。
当然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保留整数也有如:一般在买东西时,都会用到分,可是现在人们又没有一分钱、二分钱,卖东西的人只好用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就是尾数1到4去掉,5到9向前进“1”,比方说一斤青菜要5角4分,这样一斤青菜就只能卖5角钱,因为是4分,所以要舍去;如果一斤青菜卖5角5分的话,那么一斤青菜就能卖6角钱,因为是5分,所以要进“1”。
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不会为“保留”这两个字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