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经过了一路的颠簸,我和爸爸妈妈到了爷爷奶奶家。每天早上,我们都能喝上鲜美的豆浆。我很想知道豆浆是怎么做的,于是,一天早晨,我饶有兴趣地看姑姑们磨豆浆、做豆腐。
要吃到好的豆腐可不容易。首先要把黄豆浸泡在水里,让豆子把“衣服”“脱”下来;再把浸泡胀的黄豆,加上适量的水放进石磨里,推动石磨就磨成了生豆浆。我帮助姑姑推石磨时感到很吃力,但看到纯白的生豆浆从磨盘里流出来,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第二步,把磨好的生豆浆倒进过滤布袋里,滤去豆渣,挤出纯豆浆;再把纯豆浆放进锅里煮开。这样,熟豆浆就做好了。盛上一碗,加一点儿白糖,味道特别鲜纯。第三步,把熟豆浆“变”成豆腐。首先把石膏水加入熟豆浆稍微搅拌一下,就成了豆花。然后取出正方形的模子,在模子里垫好过滤布。接着把豆花倒进去。再过一会儿,用过滤布把模子里的豆花包好,加盖板,并在上面压上重物,滤干水分后就成了一块雪白的豆腐了。这一步最关键的是加石膏水应适量,否则豆腐就不好吃了。
看完豆腐制作的全过程,我不仅了解到做豆腐的基本方法,更体会到“一丝一缕物历艰辛”的含义。
中午,我喝了豆浆,也吃了豆腐。你说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今天,我尝到了夏日里由自己参与做豆腐的成功喜悦。学会做豆腐是我今年暑假最大的收获。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年货,外婆家也不例外,她说:“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今年我们自己做豆腐吃吧。”我一听,心想:做豆腐我可从来都没看过,肯定很有趣。于是我高兴得一蹦三丈高。
说做就做,外婆拿出昨晚泡的黄豆,把它装进木桶里,挑着它就去邻居家打豆汁(因为自己家没有磨豆汁的机器)。
不一会儿,就到了邻居家,只见外婆把电源插好,把黄豆倒进机器里,然后一按开关,机器便发出“轰轰”的响声,“嗡嗡”地转动起来,这时,外婆连忙在黄豆里加了点水,不一会儿,雪白的豆汁便涓涓流出,还带有一点泡沫呢。另一边一堆堆的黄豆渣已堆积如山了,顿时,香味也扑鼻而来。大约过了十分钟,半盆黄豆都磨好了,外婆把豆汁和豆渣挑回了家,然后,把磨好的豆汁倒进锅里,点上火,开始煮豆汁。刚刚磨好的豆汁有好多泡沫,外婆就一边烧火一边用勺子不断地搅拌着,等豆汁沸腾过几次,豆汁就熟了,这就是我们常喝的豆浆。这时,外婆把火关上,给我盛了一碗豆浆,“好香呀,好浓哦!”我一口气就把一碗豆浆喝得一干二净。外婆边看我们喝边往锅里加上适量的卤水和盐,边加边慢慢地搅拌,等豆汁慢慢凝固,才把锅盖盖上。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打开锅盖,豆汁已经变成了雪白的豆脑,外婆把豆脑倒进一个铺着纱布的小圆笸箩里,然后包好,加上盖板,并在上面压上重物挤压水分。等水不流时,就打开纱布,一盘乳白色的豆腐就呈现在眼前,香喷喷的,别提有多好吃啦!
自己做的豆腐就是不一样,又新鲜又干净,又香又美味。
寒假里一天的早上,我一溜烟的跑进豆腐房帮婆婆做豆腐。
一进门,就看见婆婆手里拿着一个很大很大木勺,把泡好的黄豆往外捞呢!泡过水的黄豆真神奇,黄豆变的又大又胖,比花生米还大呢!“婆婆让我来捞。”我接过婆婆手中漏勺,干了起来,才捞了一小会儿,手酸了,腰疼了,脚麻了,但是我一想婆婆每天都是这样辛勤劳作,我这一点点累算什么呀!
这时候,婆婆把接豆浆的桶放好,把黄豆全放入磨中,然后开启电闸,电磨轰隆隆的转了起来,我将磨上龙头打开,顿时,豆桨像一条软软的绸带落入桶中,面另一边,豆渣像雪花一样飘了出来,落入盆中。婆婆告诉我:“最开始用的是石磨,既慢又粗糙;后来用的是电磨,可豆桨和豆渣分不出来;再后来用的是更先进的电磨,豆桨和豆渣可以完全分离,即省时又省力”。
可以点火煮豆桨了,利用开锅的时间,我把豆渣磨了一遍,以免浪费,婆婆向我介绍做豆腐的原料;要挑籽粒饱满的,最好用东北大豆,生长期长,含桨量高。
终于开锅了,豆桨沫直往上升,婆婆赶紧洒上消沫剂,眼看扑锅的豆桨末消失了,婆婆把豆桨倒入大缸里过滤了一下,就开始点豆腐,她左手拿着一个丁字形的木耙,右手拿着一个有小眼的瓢,里面装着卤水,一边往豆桨里面倒一边用木耙搅拌,都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还真不假。”很快,豆桨变成了豆腐脑。
我放好豆腐框,铺好豆腐包,把豆腐脑舀进框里,在上面铺上帘,压上一块大石头,就等着出豆腐了。过一会儿,我发现水不滴了,打开一看,一大块豆腐出现在我的眼前,婆婆见我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就给我切了一小块,它亮晶晶颤微微的,咬一口,一股豆香味在口中永久不散。
小小的一块豆腐,工序尽这么复杂,我们更应该懂得大人们的幸苦,珍惜劳动果。
母亲在薄壳壳地点上黄豆子,待到秋天,能收上三五升黄豆子,这三五升黄豆子,母亲留着过年用——一升涨豆芽,两升用来做豆腐,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豆腐是最好的副食品,我们把它当肉吃。
母亲精心挑选豆子,浸泡在清水里,待豆子发胀,就可以磨豆腐了。院子头有一个手推磨,手推磨旁边是一个舂米的对窝,对窝边就是一个磨刀石,这三样子家什,一样都离不开,它们伴我走过童年,走向社会。
母亲负责摇磨子,我负责罐豆子,其他几个弟妹,圈在手磨周围,有的盯着手磨,有的看母亲的推杆子荡来荡去,有的出神地盼望豆浆溢出来。母亲摇着手磨,唱着山歌;手磨“咯咯吱吱”地叫,山歌悠悠地扬;随着歌声,雪白的豆浆从磨缝里慢慢地流了出来,这流出来,怎是豆浆呀?分明是一首纯洁、美丽的诗,分明是一首迷人、动听的歌。这豆浆,俞聚俞多,两股洁白的春潮,慢慢汇聚成一股瀑布,跌落在桶中,溅出一朵朵洁白的雪莲花。大妹子和二妹子爬在桶边“咯咯”笑。
过豆浆是个苦活,每过完一包豆浆,母亲都累得直喘气,但是,母亲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的心里是甜甜的。过完的豆渣,也是我们的美食,母亲精心细作,将豆渣和着酸菜炒,吃起来满嘴的豆香,放在现在,豆渣只是猪的饲料。
等待做豆腐的时候到了,我们好开心呀——因为每年做豆腐,母亲都要赏赐给我们每人一碗豆腐脑,这是我们童年最美味的食物了。我负责添火,母亲负责搅动豆浆,弟妹们围在锅台边,随着母亲慢慢搅动,豆浆翻浪了,母亲一声令下:“断火”,我便迅速拍灭灶膛的火,只见母亲一边向锅里倒浆水,一边轻轻搅动,眼看一锅白花花的豆浆,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朵豆花,锅里的水清了,豆花宛如盛开的朵朵莲花,漂浮在水中央。我们佩服母亲的神奇,魔术般地将一锅豆浆,变成一锅豆花,我们啧啧称赞——这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五个碗盛满了豆花,母亲放进一点盐、一勺醋、几滴香油,一碗香喷喷的豆腐脑成了,我们拿起小勺子,轻轻地舀,慢慢地吞,悠悠地品,不敢狼吞虎咽,想美味多在舌尖滞留一会。二妹吃完了,朝我的碗里瞅,我把剩下的全倒给二妹,二妹的脸,也成了一朵雪莲花。
今天,我突发奇想,自己做一次豆腐。
首先,要准备好做豆腐的材料:黄豆、卤水或石膏。不料,我都不知道卤水是什么,连卤水都不知道是什么,正当我心急如焚的时候,爸爸便给我提了一个建议:问问卖豆腐的师傅是什么。我想:对啊,卖豆腐的师傅一定知道,我顺便向他要一点回来!到了菜市场,我问了问卤水是什么,卖豆腐的师傅似乎看出了什么,二话不说的把卤水给我,对我说:“就是卤水,你拿去用吧!”真的十分的感谢他。这样材料就齐了。
做豆腐的第一步是要把黄豆用冷水泡一个晚上,使黄豆膨胀起来。当黄豆膨胀起来的时候,就要用石磨把黄豆磨碎,可惜我家没有石磨,只能用搅拌机代替喽,但是用搅拌机就不用再过滤了,21世纪,科技真是发达呀!用豆浆机搅拌完后,搅完后的豆浆放到锅里,用火煮开,在煮的过程中,还要一边煮一边把浮在面上的泡沫去掉,煮的步骤就完成了。接下来的两个步骤是极为关键的,因为这关系到这个豆腐的质量好不好,这个步骤就是“点豆腐”。要把卤水一点一点地倒进煮好的豆浆里,并且不停地搅拌,这个极其关键的步骤让我紧张不已,生怕快完成的豆腐被我毁掉了。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点好的豆腐放在一个木盒,并用砖头挤出豆腐里剩余的水分,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通过了这次做豆腐的亲身体验,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科技的发达,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因为它包含的是人们的辛苦啊!
“奶奶,我们家什么时候做豆腐呀?”放寒假刚回到老家我就忍不住问了。奶奶笑呵呵地说:“自己到厨房灶头边去看看。”呀,原来奶奶早就做好豆腐了!我猛地清了清喉咙,冲进厨房,准备一饱口福。咦?灶头上都找遍了,我也没闻到半点豆腐香。正纳闷,奶奶进来了,指着墙根的两个桶说:“在这里。明天就和奶奶一起做!”一看,桶里的黄豆浸在水里,一颗颗地饱胀开来,像个胖小子,可爱极了!以前都是吃现成的,这次可以自己动手做豆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跟奶奶到了厨房。奶奶把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然后吩咐:“杭杭,柴火三块三块地搭进去,不要塞满灶膛。”“知道了,您赶紧碾黄豆去吧!”乡下的冬天还真冷,我的手脚冰凉冰凉的,可往灶前的小凳子上一坐,嗨,暖和多了。没搭上两次柴火,大锅里的水就沸腾了。继续烧吧,浪费;不烧吧,又怕火灭了。踌躇之际,奶奶回来了。桶里的黄豆变成了豆汁,糊糊的。奶奶掀开锅盖,顿时,热气冲天。她拿来勺子把豆汁往锅里舀,翻滚的水顿时平静了。“杭杭,把火烧得越旺越好。”“是,遵命!”灶头前后,我和奶奶一呼一应,干得热火朝天。
“退灶,快!”“什么是‘退灶’呀?奶奶!”我一头雾水。“把灶膛里的柴火全部弄到灶口,要起锅啦!”我拿起火钳就迅速撤兵。跑到锅前一看,哟,白浪滚滚!奶奶拿起勺子把锅里的豆汁又舀进桶里。“奶奶,小心烫到!”我有点惊慌。“没事,奶奶是做豆腐的好手,你不知道啊!”奶奶一脸得意。桶里的豆汁被转移到了门口的大豆腐盆里。我心想:这就完工了?可豆腐盆里只是白白的豆汁,并没有豆腐呀?哦,大概放到外边冷却后,豆汁就凝结成豆腐了,就像是水在0℃的气温下结成冰一样。怪不得奶奶做豆腐都是在大冬天的。不对,那我们夏天为什么也能吃上豆腐呢?想不通!“豆腐快来,豆腐快来……”奶奶一边轻声嘀咕着,一边端着碗过来了。“什么呀?奶奶!”我凑上去问。“石膏!”“什么?难道就是我们在学校手工课做石膏像用的石膏,那怎么能吃呢?”我大叫起来。“哈哈,这是食用石膏粉,没有这个,豆腐哪里来?”奶奶喜滋滋地说。只见奶奶弓着身子,舀了两汤匙石膏粉沿着豆腐盆的内壁倒了进去。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的一举一动。“奶奶,把石膏粉放入豆汁里,做出来的豆腐会香一点吗?”我忍不住问。“石膏粉放进去才会变成豆腐呀!因为黄豆汁里有丰富的蛋白质,而石膏粉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就凝成豆腐了。傻孩子,长见识了吧!”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心想,要是把刚才的想法告诉奶奶,还不把她笑掉大牙?我捂着嘴,故作镇定,继续盯着。果然,一朵朵小雪花般的豆腐飘出来了,越来越多,你挤我撞地争着往上冒,犹如出水芙蓉竞相开放。没过一会儿,豆腐和水完全分开了。“喝豆浆吧!”奶奶盛了一碗递给我。嗯,原汁原味,就是好喝!
豆腐定型程序开始啦!奶奶搬来一个无底无盖的木框,然后放到面板上,铺滤布——舀豆浆——盖木板,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我拿着相机,在“咔嚓、咔擦”声中,奶奶摆着各种做豆腐的姿势!我不禁感叹:奶奶,你好潮!
中午我吃好饭,奶奶对我说:“嘉慧,奶奶准备做豆腐,你要不要去帮忙呀”听了奶奶这句话,我很好奇,说:“奶奶,奶奶,当然想啦!我还从来没见过自己也能做豆腐呢”我跟着奶奶到了另外一个房间,看见一个大桶里装着好多黄豆,黄豆被浸泡在水里,我问奶奶:“黄豆为什么泡在水里呢”奶奶回答:“只有把黄豆泡在水里,泡胀变软后,才能磨成豆浆,变成豆腐。”接着奶奶交给我了一个任务,把桶里又硬又小的豆子拣出来。“为什么要拣呢”我问。“因为这些豆子是“死豆”像石头一样硬,机器不能把它磨碎,会影响豆浆的质量。”奶奶回答。
接着,我就按照奶奶的要求拣豆子。捡好之后,爸爸挑着我们拣好的黄豆,跟着奶奶去村子里另外一个老奶奶家磨豆子,那个老奶奶打开机器,听到“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机器的一边马上流出了白里带黄的豆浆,另一边出来的是豆腐渣。我问:“奶奶,这豆浆现在就可以喝吗”奶奶说:“还不能,要烧开后再加一些调料,才可以喝。”豆浆拿到家里,奶奶把一大桶豆浆倒到大锅里,爷爷开始烧柴,把整个柴炉烧得很旺很旺,很快豆浆就烧好了。奶奶给我盛了一碗,我往里面加上白糖,一闻,香气扑鼻;一喝,真是爽啊!我可从来没喝过那么好喝的豆浆啊!我一口气就把这碗豆浆喝完了,奶奶又给我盛了一碗,我很快又喝完了。
妈妈说:“你吃了那么多豆浆,就等于吃了一大块豆腐呢!”奶奶开始往豆浆里面倒卤冰,一边倒卤冰,一边用一个大勺子慢慢搅动。过了一会,奶奶用一根筷子插在豆浆中间,等筷子不动了,就是说卤冰已经够了。大概过了十分钟,奶奶拿来了一个正方形的木框,把大纱布放在木框里,奶奶就往里倒豆腐花,倒好之后,用纱布把豆腐花包了起来。最后用一块很重的木板压在上面。压好之后,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奶奶把纱布打开,哇!这就是豆腐,这么大的一块豆腐,能吃一个月呢!原来做豆腐也有那么多的学问。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中午,我和妈妈来到凉爽的豆腐房做豆腐。
豆腐房的姐姐先给了我们一些黄豆,这些黄豆已经提前泡好了,接着又递给我们两个小盆。她说:“先把装豆子的桶接满水,再把一个盆子放在石磨的出浆口下方等着接浆。”
然后,她又在出浆口下面的盆子上放了一个蒸格并铺上一小块纱布。我迷惑不解地盯着纱布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这是要做什么。姐姐解释道:“因为你们的'豆子比较少,磨出来的浆也少,可以直接纱布手动过滤了”。一切准备妥当,我就可以拿着大勺往石磨里加豆子了,这个也是有技巧的,每勺水里大概七八颗黄豆,这样最后豆子磨完了,桶里的水也用光了,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浓淡才刚刚好。如果水太少,豆子出浆率低;如果水太多,豆浆就会太稀。而且,石磨一定要逆时针旋转,这样才能把豆子磨得粉碎。原来光是磨豆子就有这么多学问呢。
随着我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磨,浆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流到纱布上,经过过滤的豆浆再滴到下面的盆子里。时间久了,纱布上的豆渣越来越多,豆浆就没法顺利滴到盆里去了,这时候我就需要把纱布四个角抓起来,使劲地拧,把浆挤到盆里,再把豆渣扔掉。
当所有的黄豆都被用完时,两大盆浆水就出现在我眼前,豆腐房的姐姐把浆水倒进一个大大的锅里煮了十分钟,热乎乎的豆浆就可以喝啦!她先给我们盛了一些豆浆出来。石磨磨出来的豆浆特别细,一点渣也没有,比家里豆浆机做出来的还要细腻。我往豆浆里加了一些白砂糖,完全手工自制、新鲜的豆浆果然非常美味。
之后,做豆腐的姐姐在剩下的豆浆里滴了几滴卤水,本来还细腻顺滑的豆浆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姐姐把这一块一块的凝结物倒进豆腐模具里,并给我们了一块木板,让我们使劲压,把豆腐压制成形,然后就能吃啦!可惜我们的豆子太少,做出来的豆腐只有手掌那么一点。
做豆腐可真有趣啊!我以前都不知道豆腐是用豆浆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