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春至,每一颗露珠都沾着阳光,雾里的世界被裹得闪亮。一切如昨,然而又不是昨天。昨天的太阳已然下落,即使再有太阳升起,也不再是昨天的太阳。时光匆匆,我们都行走在消逝中。
想念那逝去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念那走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想念那不再有的“微霞尚满尺”。想念,总是在逝去了、不在了才知道想念。没见过这些已然逝去的美好,总在想象里想念。忽然明白,我活在一个消逝着的世界里。
拿不起陶渊明荷过的锄,咏不出林黛玉吟过的词,追不上夸父逐过的日,我只能望望他们又回到自己的世界,一个没有停止消逝的世界。
遥想李煜在宋廷的雕栏玉砌旁悲思,问出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君之愁;回想柳永与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记住杜甫在江边观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忘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太多的遗忘,太多的不舍,太多已消逝。
正如那“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多年以后,回想这些已消逝的日子,谁又记得谁,我们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活在消逝中,活在遗忘中。
“你说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我们死也要在一起”,要我如何相信,相信有下辈子的相遇,相信有下辈子的记得。下辈子,一个在《聊斋志异》里被诠释地淋漓尽致的下辈子,它的记得只在那狐魔人妖共舞的世界里。在这里,我们没有谁能说“下辈子我还记得你”,因为我们的世界正一分一秒地消逝。
行走在消逝中,不忘那故去的神奇,不记那纷繁的往事,不忆那散去的烟云。活在这样的日子里,不计较青春的成败。
在消逝的阳光里,有李白举觞吟诗,有陶渊明荷锄种豆,有杜牧访童寻村……行走在这逝去就不再的日子里,我们需要珍惜。多年以后,记忆的水晶门里会满是阳光。行走在消逝中,不因消逝而停止。
踏着乡间泥泞的小路,我仿佛看到了昨天。
那是怎样一双双龟裂的双脚,在湿滑泥泞中穿行。泥水掩盖了裂纹,泥水抚慰了双脚。脚的主人扛着锄头,提着竹篮,但无疑脸上透露的,是一份朴实,一份坚忍。他们的血汗,让黄土有了绿意,让大地获得丰收。路上杂碎的泥块被雨冲稀,被这样那样的脚踩扁,成为了路的小小分子。天放晴后,日晒风吹,曾柔软的泥土变成了坚硬的模子。保留有最后走过它的人的足迹。人老了,变成了路旁的坟,坟土被雨水冲刷,为路镀上一层又一层的赭黄。
我们的脚下,不仅仅是黄土了,而是几百亿几千亿先辈,我们走过的,是他们走过的路,泥土也兴许是他们躯体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却享受着他们追求了一生的富足与太平。我看见他们浑浊眼中的渴望与期待。总有那么一天,我们的皮肤会充满褶皱,白皙变成暗黄,视线模糊不堪。总有那么一天,我们静静融入火中,最终归为一钵黄土。那时,我们赤裸地扑向那条小路,亲切地与先辈们相拥。或许,这时我们也将被后人称为前人古人。在这方寸泥土中,时间空间悄悄融合,我们被定格在时间洪流的一隅。
然而,我们现在仍在行走着。我们背着重重的行囊,在前人的注视下行走着。我们身上有他们赋予的,另一种形式的锄头、竹篮,我感受到他们目光中的笃定与期许,我感受到肩上的重量。我的一切都是他们赐予的,深黑的瞳仁,黄色的肌肤,以及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是我们在外奋斗漂泊的最大的慰藉。它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抚慰,让我们依靠。我们虽然走过同样湿滑的泥地,却有着千千万万祖先们的手,他们搀扶着我们,让我们稳稳地踏在这片土地上。于是,我们从来都不会踽踽独行。慢慢的,我们在光影交错间老去,你会听到,有个有力的声音在呼唤着你,这时,强大的归属感驱使着你,投向大地的怀抱,你会看到祖先们善意的双手,于是我们义无反顾。
从此,我们的子子孙孙,踏过泥泞,在我们的搀扶下,健步如飞。他们,也是那曾经的我们,在消逝中,行走。
落叶枯黄,岁月消逝……
——题记
还清晰的记得,刚刚踏入这校园时候那段军训的日子,虽浸透了苦涩的泪水和点点的辛酸,但也获得了一份收获的喜悦。还记得开学初的那段豪言壮语:今天,我为文昌骄傲;明天,文昌为我自豪!
那点点滴滴,至今任完整如初的在我脑海中保留……
转眼,结束了第三次的考试……“啊!不久,就要期末考试了!”我满脸诧异的说道。
日子,总是再无声中慢慢消逝,只在某个时刻,无意的回望那过去的点滴岁月,才会恍然大悟半从执迷中清醒过来:“时间,过得真快呀!”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会真正明白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的真谛!
世上的每一个人,其实都走在一条叫做“消逝”的`路上,只是每个人的速度有所不同。匆匆走着的人,喜欢把时间放在娱乐上,却在无声中,消磨着自己宝贵的时间;慢悠悠走着的人,倒是喜欢把时间当作一块干燥的海绵,使劲地挤着,挤着……最后,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充分的利用了“时间”这样东西……当岁月瞬间消逝,当年走得快的人,回望过去的点滴,只会在阵阵诧异中发现自己已浪费了太多太多珍贵的时间……当年走得慢的人,把时间都挤了出来用,而今便少做了许多工作,原因就是当年在“消逝”路上,走得很慢……
我,迈着那尽量放慢了的步伐,行走在消逝中……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教授在小学一年级的黑板上用粉笔点了一个点,问道:“这是什么?”“是小狗”“是芝麻”“是星星”“……”多么丰富得想象力啊!接着教授又在初中二年级的黑板上做了同样的事,问:“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点”“这是一个粉笔点。”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最后这位教授在大学二年级又做了这件事,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在粉笔上的一个点。”
听完之后,我不禁感叹:我们在长大的同时获取了知识,但是我们又同时失去了我那最初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现在的我们长大了,生活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中,我们已经没有感到兴奋的方了。
刚出世的婴儿,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也拥有最清澈的眼神。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那最纯真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难道已经告别童年变成无趣的大人了吗……
行走在消逝中,我们的童真已被磨灭,我们的梦想也已远离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面对现实不敢反抗,安于现状。没有梦想的人,相当于行尸走肉,我们已在慢慢的向心灵死亡靠近……
行走在消逝中,就好像我们的心灵行走在沙漠中没有甘泉的滋润,迟早会走向死亡;就好像我们的灵魂不能得到净化,最终只能徘徊在天地之间游荡;就好像我们的思想过于成熟,到时只能追悔莫及,怨天尤人。
行走在消逝中,让我们失去自我,让我们迷茫无助,让我们变得无趣。所以请大声地呼吁:行走在消逝中的人们,请把握自己,让童真回到我们身边来,抛弃所谓的成熟,让我们来一次心的洗礼!
心灵,行走在消逝中……
很小的时候,我曾经画过一只兔子。一只蓝眼睛撑着橙色雨伞的兔子。那是我从日历上临摹下来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满心欢喜的将他寄给了绵羊小叔,并且千叮万嘱要求他看过之后一定要完好无损的寄回来。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意外地从一堆信件中与那只兔子相遇。眉头不禁微微一皱,难以想象当年被自己视为“极品”的画作竟是这般容颜。作画的纸张除了斑驳的油渍外还有岁月残留下的泛黄踪迹。兔子旁边那充满稚气的文字,或许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已经无法分辨出到底是用黑色水彩还是墨绿色水彩写下的。
小学毕业的那个漫长暑假。妈妈曾经答应送我去美术兴趣班,只是后来莫名奇妙地就被数学补习班取而代之。再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考虑过参加美术兴趣班了。对于绘画,我一直保持着那份淡淡的喜爱。
那个初中,别人都用三年时光完成。而我却用了整整四个春秋。而后才明白:负债的青春终有一天会被债主逮到。像迁徙途中掉了队的大雁。于是,那一季的秋都凝聚着悲伤的回忆。直到画纸上的落叶逐渐成为枝头的嫩芽,一切才开始慢慢荡开。
转眼就又到了高中,那真的是一个繁忙的时代。书柜里的画具已经染上厚厚的一层尘埃。多少次试图从柜子里将它们取下来。却又被某些心情阻止。
“如果喜欢,就选择吧!”爷爷盯着壁上的画纸喃喃地说。而我只是沉默。
我并不是从未考虑过选择美术。只是太多太多的顾虑束缚着我。当幼年的纯真的心遇上老练的现实世界,一切就都变了味。像坐在候车站熟睡的孩子错过了一班又一班的公车,最后只得徒步回家。
到底是孩提时代独一无二的纯真令人回味。从来不去计较得到什么又失去多少。只是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顾忌。即使有一天回首想起某一天做的某一件事愚蠢到了极点,难堪的同时却依然能满足地扬起嘴角。
再深刻的足迹终有一天也会被某些细微的尘埃掩埋。所以,我们都在成长,都在行走中消逝。
儿子和老家的一条老黄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前段时间,这条老眼昏花的黄狗,误食了鼠药,挣扎了半天,才气绝而死。
双休日,儿子回老家,遍寻黄狗不见。我说,黄狗已经没了。儿子不信,我便带他到埋黄狗的泥地边,指着那微微隆起的土丘,说这就是黄狗最后的家。
儿子大哭。回家后,他问了我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是不是人也要死的?”我说是的。他又问我:“那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
儿子才六岁,他提出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震惊。
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我无所适从。现在,孩子的所有亲人,都健康地活着,宠着他,爱着他。但是,终有一天,他身边的亲人会老去,离开他。最后,在这个世界上,只留下他一个人,他必须面对这样的孤独。
看到一则教育片,关于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看待生死。
每年冬天,父母会带着孩子堆一个雪人,他们把雪人打扮得十分漂亮,给它穿上衣服,他们在雪人边唱歌、跳舞……
孩子十分喜欢这个雪人,称它为汤姆叔叔。
晚上,孩子睡觉了。父母在雪人边生起了炭火,慢慢地,这个雪人开始融化。
早晨,孩子打开窗子去看他的雪人,那个雪人已经不见了。
孩子十分悲伤。
父母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珍爱的东西,都有可能失去,包括雪人。”
孩子更加悲伤。
孩子问:“那我的玩具,我的玩具娃娃,还有你们呢?”
父母点点头,孩子一脸惊恐。
后来,父母告诉他:“雪人变成了水,在有太阳的时候,它会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在来年冬天的时候,它又会变成雪飘下来。就像父母和你,我们的肉体没了,但生命在你身上有了延续。”孩子似懂非懂。
这个故事有点残酷,但又不得不佩服这种教育手段的高明。对于人生而言,消逝、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但自己心爱的东西消失后,并不是虚空的。雪人融化后,来年冬天它会变成雪花降临大地,父母肉体消亡之后,子女仍然延续着血脉……这个世界从本质意义上讲是没有绝途的,我们行走在消逝中,但我们都有希望,都有传承。
或许我该写一部“上半生”回忆录。用笔记录从出生到现在所经历的。记录那些有的没的。
大学前的人生就是一部断代的悲剧史,每一个好学生为了那个好学生的称谓都早已把自己喜欢的放弃了很多!
高三生活就是游离于满足与不满足之间的某种综合症!
清晨睁开迷蒙的双眼,想再看一眼这个别样的世界,夜晚,拖着疲惫的双脚穿过马路,偶尔会停下脚步,看着路灯下自己的影子。想起小时候,淘气的去踩别人的影子,因为听说这样会长不高。
偶尔也会想起三顺的故事,尽管故事的结尾还是没写她和她的阿三是怎么样的结局,但我想那是幸福的。那个胖胖的女孩带来的勇气和乐观总是让我在失意时想起她。作为一名糕点师,她在做蛋糕的过程中领悟人生,我喜欢她的纯真,可爱,率真。那个叫三顺的女孩。
回顾一路走过来的历史,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过去在消逝,未来,才刚刚开始。无所谓对与错!
听惯了上代人或上上代人或不知几代人了向我们诉说高三的苦。也许是国家的减负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我并没有体会到那种非自由的苦。只是觉得无形的压力,不是很强但也不能忽视的压力。境由心生,心里苦自然高三也苦。12年的读书生涯,在这期间也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就是不知道明年高考开盘时,股票会升值么。历史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这最后的努力就是为的明年的升值。
我还不知道明年答完最后一道题的心情,但我想那一定是幸福的。经过洗礼,我们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