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转山》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热血沸腾,当然不是杀日本鬼子的那种,那种只是为了正义的伸张,而这种热血沸腾,是与众不同的,是震撼心灵的那种,它可以让你净化你的心灵,让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过那种经历,我相信,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
当看到晓川掉入悬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个生命就此而差点结束,他让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认为你有没有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我,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总是想把东西拽在手里紧点,可是越紧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晓川还是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又继续上路,很佩服这种人,对于一种生活的狂烈热爱,是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住的。他说:喜欢路上的味道,喜欢去看那个雪山冰淇淋。扪心自问,我虽没有那种顽强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够走上那条路,静静的享受美好的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种挑战,挑战自我的超级表现,旅行,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骑行,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此生不会做骑车去西藏这种危险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和牵挂,我没有那种勇气!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坚信我会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过骑行!
所以,我是打从心里崇拜佩服这些勇敢上路的人们,唯有遥祝骑行在进藏途中的兄弟姐妹们一切安好,祝你们平安。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发吧。
等了好长时间,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这是一部专门为骑行者们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线是讲述一位骑友的弟弟为了完成他生前的愿望,独自骑行滇藏线在路上所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骑友,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去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资金不够,工作忙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却只能化为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里梦境永远永远的再见。男主角张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一个人,骑车20xx多公里,从丽江到拉萨,为的是替逝去的亲人实现梦想,这样简单纯洁的心性无需太过复杂的诠释。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张书豪一段路,可能张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在骑行的路上,我可能无法做到张书豪那样的壮举,但是作为一个普通骑友,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我想《转山》要诠释的不是激情与梦想,而是在责任与执着的推动下,完成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
当主人公张书豪一脸茫然地揣着一本骑行笔记,骑着山地车,踏上了从丽江到拉萨的路时,他不是满怀激情地为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这一艰苦的行程,而是因失去亲人带来的巨大的悲伤让他觉得无法承受无可适从时,才选择了这么个替哥哥完成梦想,释放悲伤的苦行僧之旅。也正因着有了要替哥哥完成梦想的责任感与信念以及一路上对哥哥沉痛的思念和对哥哥梦想的追随才让张书豪在一次次频临崩溃的边缘最终又选择了前行再前行……
这一路,不是一个骑车爱好者慷慨激昂为梦想拼搏的过程,而是一个大男孩经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孤独,感受过人情冷暖、悲喜离合后,从沉重逐步走向轻松,从悲伤逐日走向欢愉,从迷茫逐渐走向清晰,从不知所措走向成熟与自信的过程,这是一次自我的完善和成熟的历练。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顿然感悟,我想,张书豪的内心在这一磨难式的行程中悄然地强壮了,他的生命也由此完成了一次蜕变和升华!
一个人内心的成长是艰辛的,但同时也不乏美好的收获!
喜欢影片里那个大大的“梅里雪山冰激凌”,喜欢那纯净的白云在蓝天中飘移,喜欢望着那风中招展的经幡从远处到身边的过程,喜欢抑扬的藏乐声中缓缓转动起的经轮,还喜欢远远望到的蓝天白云下霸气的布达拉宫……希望有天,我去看看它们。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一个本身并不痴情于骑车运动的羸弱大男孩茫然中选择这一艰辛的充满险恶的高原之旅实乃疯狂之举,但我不觉得。当一个人的情绪堆积压抑着让自己无所适从的'时候,随心而动给心一个自由,就是对心灵的抚慰,对情绪的释放,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大多数时候,人们做事情都会冲着“有用”这一目的性去行动,当一个人抛开世俗中被人们认可的目的,仅仅因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就会被认为是疯狂或者不可思议之举,但这种时候,这个人,也许才是真正的、纯粹的为心而活!
这是讲一个小伙子,从台湾飞到丽江后,骑车去拉萨的经历。
情节不算特别,能想到的遭遇都出现了。历尽千辛万苦,添补了哥哥去世后留给自己心里的那块缺。
这个缺,填的深沉,以至于让我一直看完。
面对亲情和生死,迷茫总是从心灵开始,到身体的痛苦,再回归到心灵处解脱。
片子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情节算上紧凑。每一个经历,都使得他的心灵发生着默不作声的变化。而且递进。
首先,年轻女子,在丈夫离开后,自己带着孩子,还照顾公婆。这对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在道德上基本是个挑战。他动情了,临走,和孩子依依不舍,转过身时,一行泪潸然落下。这好像是他在整部片子里唯一一次的落泪。
随后,就象苦行僧一样,身体受尽折磨,摔到山坡下险些丧命,食物中毒又死里逃生。后来,总是能带他到安全温暖的地方落脚休息的川哥,意外在山坡摔倒,造成重伤被送往医院,不知死活。这个看起来能添上他心里那块缺的川哥被救护车带走之后,犹如伤口上撒盐。孤独加上雨雪的暴浸、野兽的侵袭使他几近崩溃。
在神志不清的时候,哥哥出现了,牵引着他的灵魂,这就是他当时的信仰:一定到达拉萨。
如果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你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并且必须做。那么这个理由就是信仰。
然后,他看到修行人每走三步就行一个大礼拜的时候,他也做了。因为他感受到有灵魂存在,并且可以给他指引方向,赋予力量。他相信这种方式是有意义的。
最后,他成功了。
到了拉萨,他还没有来得及洗脸,就开始拿着崭新的`白毛巾,用清水,而且是热的,开始专注地擦拭那台曾经在他悲愤交加时大踹特踹过的单车。
苦痛会让他坚强,柔情能使之融化,绝望带来崩溃,信仰引领他走向解脱。而真情是信仰的沃土。
这个车擦的好极,修行最后,无论在寺庙还是在家,对待物品和人不都是要这样专注、尊重和珍惜吗?
影片主角张书豪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xx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的高原之路前往拉萨。他只是为了完成死去的哥哥未能完成的梦想才做这个决定的,起初我的心里并不赞同他这么做,我觉得这并不是他喜欢的,他只是为了死去的哥哥一时冲动才做的这个决定。爱好旅行的人会把这个视为一段美妙的旅行,不管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很积极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张书豪一定不会,他的旅行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想象他在途中的.沮丧与恼火。刚刚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马上又要做自己不喜欢且又具挑战的事情。我想他这一路一定会很痛苦。
但慢慢的我开始改变我的想法了。张书豪,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每天宅在家里的大学生,在他即将步入社会前夕,不顾家人女友的反对,独自踏上前往拉萨的旅程。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好友悬崖负伤、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在群狼狗的包围中逃脱、由于食物中毒差点丧命旅途中他们遇到很多好心人收留他们帮助他们,途中虽然艰险,但他并不孤单,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与爱。他从懦弱寡言到结识好友晓川再到一个人也可以和藏民共舞谈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不管他完成这段旅程的初衷是因为什么推动他这么做,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完成了这段旅程,我想他会从此爱上这种活动的。回到台湾的他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成就感的,经过这段旅程,他应该更懂得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了。
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多启发,人一定要有目标,如果没有,那就让别人给你一个目标,不管你是否接受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目标,但只要你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了,你的人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浑浑噩噩没有方向了,慢慢的你会更自信、更懂自己,更明确自己该往哪儿走、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