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图书,书中不仅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细致描绘,还有科普工作者绘制的精确地图,更有一幅幅绝美摄影作品。书中精彩的内容从目录就开始了,目录上不再写老套的“第几章”,而是以“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命名。目录最后还印着一幅缩小的中国地形图,体现出了编书团队的巧妙构思。
跟随编者的脚步,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地球上最突出的高寒之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也是最年轻的高原,这里耸立着许多巍峨的山脉。阳光照耀下,披着金色外衣的珠穆朗玛峰令无数攀登者心驰神往,环绕着云雾的南迦巴瓦峰于晨光中露出娇羞的面庞。其他诸如赫赫有名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西藏的冈仁波齐峰、新疆的慕士塔格峰、四川的贡嘎山等,共同组成了中国西部的擎天之柱。
看多了西部的粗犷,你可能想象不到我国的“第一阶梯”上还有一个动植物的天堂——可可西里。高山上消融的冰雪汇成一个个孕育生机的高原湖泊,绿绒蒿、风毛菊、矮火绒草等植物,每年七八月份会为可可西里增添不少色彩。繁茂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生活条件,身材娇小的黑唇鼠兔可以快速地挖出复杂的洞穴,四肢粗短的喜马拉雅旱獭经常三五成群在洞口放哨,与丹顶鹤极为相似的黑颈鹤同样会姿态优雅地起舞。体型大的“明星动物”像盘羊、藏羚羊、牦牛、藏野驴等也经常会成群结队出现。大自然完整的食物链里缺不了猛禽和猛兽,猎隼、高山兀鹫在高空盘旋,藏狐、兔狲等则在地面捕食,各种小型食草动物都是它们的“盘中餐”。群体作战的狼和体型巨大的藏棕熊则能捕获一些大动物了。
西藏的阿里地区早在一两万年前就是人类生活的土地。在“象雄王国”的遗迹里,线条古朴的岩画、神秘的黄金面具、色彩斑驳的丝织品……无不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公元九世纪中叶,这里又建立了古格王国,依山而建的王城从其仅存的遗址上还能瞥见其昔日风采。直至今日,西藏的阿里地区仍保持着独特魅力。
书中“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称得上是“典藏级的国民地理书”了。书中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描写让人如身临其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许正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着“冰与岩之歌”之称的四姑娘山,“红尘孤岛”梵净山,“烟火人间三千年”成都,“开拓者传奇”的福建是我所向往的地方啊!谁不曾幻想过一场伟大的旅行,哪怕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能够带上自己挚爱的人,一起看遍祖国的锦绣山河。这是我的梦想啊!
《这里是中国》撰稿者以及星球研究所所长耿华军先生在书中写道:“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要将中国的雪山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江河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城市看遍,不仅仅是看遍,我更希望能认知它们,同时,能将这种认知转化为文字,让更多人喜爱它们。”
仅凭这样简短的文字,我足以体会得到,同样怀揣着一场伟大的旅行梦想,并为之奋斗的境界。有着同样的梦想,而他却有更高一层的思想,让梦想变成了理想,在理想的鼓励下,他们夜以继日的创作,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传递给更多的人群,也传递探索的`力量,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这里是中国,带着我领略从第一级阶梯到第三级阶梯,从荒原到人间的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般的美景。开启一次对于祖国这片美丽的大地的全新探索之旅。我从未想过,通过一本书中能够领略到那些令我极为震撼的,看不到的和还未曾看过的山川秀丽,也未曾想过通过一张张的图片就能够欣赏到身临其境的美感。
我们从这里来——青藏高原
的确,身为中国人,我们最好奇的问题应是中国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地质学家的答案是青藏高原,你的形成是源于大碰撞,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你是“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气候;你是“超级水塔”,孕育了河流;你是“生命之舟”,奠定了生物多样性。你对于我们来说就如同母亲一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用你健美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一片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大地,而你却沟壑纵横,崇山峻岭,冰天雪地,崇山连绵,我赞美你啊!青藏高原!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聚焦、深度、视角。三个部分相互交融且逐步升华,带你领略祖国的锦绣河山,给你沉浸式的内心感悟,让你沉醉其中。
聚焦部分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和物质的传承与发扬。其中“国宝熊猫”中大熊猫外柔内刚、不欺人亦不被人欺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刚柔并济、治人有道的血脉与精神相契合。而“雕工镌影”和“国粹京剧”则更是将中华文明中物质文化的传承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一个小的雕刻作品还是一台京剧表演,其间都蕴含了无数的中国哲理与中国文化。若你有幸欣赏到,那么你将会亲身体会到独有的中国魅力,你不仅将感受到它带给你的视觉震撼,而且将会体会到其背后无数中华儿女的坚持与付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继承与发扬,我们才能在今天一睹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
深度部分则是通过更深一步的讲述,让你体会中华文化背后的潜在价值。无论是国宝大熊猫的出国旅行,还是太极拳的荣耀海外,又或是京剧的世界播撒,无疑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逐步走向海外,走向世界。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不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够同国人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意蕴之美,而且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有了空前的提升。这便是文化的力量,它不仅是精神的载体,更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内核动力。
文化传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传统就是不流之水;而脱离传统,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就是承上启下。既不能丢了传统,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继承和发扬好先辈留下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才能让中国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是从小的方面带你鉴赏中华之美,那么第三部分则是通过视觉传达,带你领略中华文化的重要标签——城市名片。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文化传承最宏观的表现便是一个城市的风貌,而重庆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想到重庆,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火锅”、“夜景”、“轻轨”等标签,其实在这些标签的背后,便是这座“山城”的文化底蕴。
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着太多的名人典故。
最能体现这座城市文化莫过于北京“四合院”了,而“大宅门”就是“四合院”的脸面了。它不仅是与外界沟通的门户,甚至于可以折射出等级之分,象征着主人的身份,代表着主人的地位,体现着主人的财富。民间的宅门分为五级,最高等级为非富即贵的广亮门,金柱门次之。这二种宅门的主人都是由一定地位的官宦人家或富人权贵。排行第三的是蛮子门,它的主人一般为南方来此经商之人。排行老四的是它的孪生姐妹如意门。等级最低的'为西洋舶来品西洋式宅门,在明清时期不被重视。说完这五种大宅门就不得不说说另外一种门——垂花门。俗话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大门就是以上五种宅门,二门就是垂花门了。垂花门的设计是非常用心的,它门前没有门柱,这叫“占天不占地”,这也是垂花门的特征。从垂花门上可以看出对妇女的禁固。这些精彩的文章只是《这里是北京》书中的小小一部分。让我们来更多的了解北京吧!这里是北京读后感(二)
北京,是一座朴实亲切而又大气磅礴的城市既能海纳百川,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姿,既能独树一帜,又不孤芳自赏。《这里是北京》
不仅在节目内容上表现北京,更重要的是使栏目的灵魂与北京的灵魂相融合,使节目的风格与城市的风格相一致,这个栏目不仅仅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来静静的用心体会。
说起北京滴胡同,永远是滔滔不绝,但是胡同这个称呼,有什么历史渊源呢?话说当年刘秉忠设计元大都滴时候,规划了很多横平竖直的街巷,长得酷似棋盘,被冠以“棋盘街”滴称号。蒙古族认为,有水源滴地方才适合人居,所以当时北京滴每条街巷里都有水井。而“水井”滴蒙古语发音就是“胡同”。这就是北京胡同滴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