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收集8篇)

时间: 2025-09-18 栏目:观后感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1

十月十二日下午三点四十五分,“天宫课堂”的第三讲正式面向全体青少年进行天地同协授课。主要成员为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蔡旭哲,陈冬,刘洋。“天宫课堂”把从前课本上的抽象的知识带进生活,把古人遥不可及的幻想变成现实。我们仰望着同一片星空却又不止看到了那片星空。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这一地面主课堂,以及设在北京、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的四个地面分课堂同步进行,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在约6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天上的三位“太空教师”不仅展示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还向学生们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的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现家,详细介绍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精巧奇妙的太空实验与风趣幽默的讲解引来阵阵掌声。在地面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通话的形式与航天员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这种天地协同的双向互动形式让学生们得以更直接地感受太空的神奇,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经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后续也将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2

星光璀璨,奥秘无穷。继两次天宫课堂后,今日再次由神舟十四号三位宇航员进行太空授课。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是首次在问天实验舱作实验。当我们正翘首以盼,它已位于南海上端,以每秒268千米的速度运动着视频一开始,天际中有遥远处有光亮,映亮周围渺茫一片。地面主课堂是平常监测管理太空中运动着的神舟人员真实工作场所。本次授课我最感兴趣的是: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流体的行为与地面会有很大的不同。水是最常见的流体。航天员准备了三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并把他们插入有颜料的水里,可以看见,管内的`液体以很快的速度向上运动着。与地面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由于在太空没有了重力的影响,表面张力作用会更加的明显,会驱动液面不断上升,最终页面都会上升到管顶。

这节课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实验,比如:陈冬借助MR眼镜进行拟南芥样本采集;宇航员的水稻试验实现从种子到种子全寿命周期培养,水球变“懒”实验,在太空中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让我们努力拼搏,争做栋梁之材!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3

今天,我们在家统一线上观看了天宫课堂的第三课,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老师给我们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精彩特别的太空科普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授课,相比前几次授课有了进一步的创新。这次航天员老师将在全新的问天实验舱段授课。课堂上,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在植物研究方面,此次“天宫课堂”将介绍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这次珍贵特别的知识展览让我惊喜万分,也收获满满。

同时,我也明白了许多学习上的'道理,在提问过程中,有一名同学十分诚恳地问老师们:“我以后能当航天员吗?”“当然”。“太空教师”王亚平上一次的天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为我们讲课,“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望过去,原本遥不可及,神秘深邃的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国的一个个飞天梦正在实现,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向航天员们学习,走好每一个脚印,去迎接未来星辰大海的'征程。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4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心中的繁星;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航天梦。如果说,以前我们中国的航天器犹如一只猛虎;那么现在我们中国的航天器就是一条蛟龙。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复杂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形象,看似平凡的小水滴,其中却有无尽的`奥秘。有趣的实验,带领我们揭开背后的秘密。剧烈晃动的小水球,在加入铁球时震动明显减少;在地球上难以向上的水流,在太空中却攀升而上。一切的背后,都有他们的科学道理,就等着我们去探索、揭秘。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5

“问到向苍穹,闻到于天宫”。

我们当代青少年有幸生于科技之国,今天又一次走进“天宫”课堂,观看“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天宫课堂第三课。本次由三位航天英雄: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他们分别给我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些在我们地球上是实现不了的,真的太神奇了!可见我们学习好文化知识有多重要,这样我们通过物理科学就会知道其中的原理。

三位航天英雄还给我们通过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植物生长的研究项目介绍,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周期生长,在中国空间站收获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种的粮食。早一天能实现袁隆平爷爷的“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心愿。

通过这次的观看学习,我受益匪浅,同时感受到“天宫”十四号向全世界展现出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和强大。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深深地知道: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将努力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好好锻炼身体,励志将来实现到太空中旅行的梦想!我也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发散自己的光和热!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6

10月12日下午,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的直播。此次直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我们进行了太空授课,其中包括了问天实验舱的介绍、毛细效应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内容。

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我大饱眼福,看清了微重力环境下会旋转的扳手,了解了如何在空间站中用超长吸管喝水,还知道了在失重力环境下手细效应怎样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中的奥秘,也因此被拉近了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最后的答疑解惑环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学问了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见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最美丽的一幕又是怎样的?航天员们回答到,在太空中,有太阳照射的时候,可以看见黄色的`沙漠,蓝色的海洋以及漂浮的云彩,而没有太阳照射时,可以看见地球上星星点点的灯火,最美的一幕则是大气辉光,有时金色有时紫色,十分震撼。我听后也不免心生向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有机会遨游太空,亲眼看看是何样的景色呢?

天宫课堂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探寻着宇宙的奥秘。我也同样在其中看到祖国科技的巨大进步,天文事业也是如此强劲,不免感到自豪。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开始,所有梦想的萌发,都可能来自生命体验中一次微小的触动。而天宫课堂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7

当航天员们在《天宫课堂》为我们太空授课时,你是否了解过他们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他们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普通人,但是坚持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梦想虽然美丽,但如果没有坚持的勇气和行动,那么,那份美丽就只能停留在梦境中,而不会成为如今的现实。

他们的事迹全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有梦就动力,有动力梦想才能成功;有梦就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有梦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梦想不会抛弃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抛弃自己。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尽管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会出现各种磨难,必须经受多重考验,甚至会让我们难受得哭泣,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疼痛,但是,如果放弃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们一定要坚持。因为,坚持是通向梦想的最好途径。

梦想是一枚钥匙,它不能打开所有的锁,但却能够打开属于我们自己的锁。但有个问题,这枚钥匙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适合打开梦想的锁。没有经过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让梦想雕琢我们的人生,就让梦想带领我们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弃,请握紧手中的钥匙,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打开那把锁!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8

“天宫课堂”第三课,10月12日下午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新教室”问天实验舱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毛细效应实验,最细吸管开启“倍速模式”。

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陈冬用一个小实验展示了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

他将三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同时放在水中,最细的`管子内液面飞速到达顶端仿佛开启了“倍速模式”。

一颗小小的钢球让水球变“懒”。

刘洋用注射器向水球喷出空气时,水球的震动很激烈,在水球内加入钢球后,以同样的力度冲击,水球的振动幅度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很轻松!”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喝到果汁。

在地面,如果,吸管太长,要很费力才能喝到饮料,而在问天实验舱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不仅成功喝到了芒果汁,还表示“很轻松”。

微重力环境下扳手居然会“掉头”?

陈冬将空间站中的工具T字扳手在空中旋转后,扳手居然会自己翻身,时而头朝上,时而头朝下,反复不停。更为神奇的是当他将两个扳手同时旋转时,它们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旋转姿态。这个神奇的现象是谁发现的?

太空科普课上,航天员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课期间,航天员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宇宙浩瀚,探索无限。“天宫课堂”下一课,不见不散。

    【观后感】栏目
  • 上一篇:红豺观后感(收集8篇)
  • 下一篇:暑假安全第一课观后感(收集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