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小城姜堰。它不仅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更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
家乡的通扬河,是姜堰的一条母亲河,它刻录了北宋姜氏父子率众筑堰抗洪的历史,也见证了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现今的繁荣昌盛。
在六七十年代,东板桥附近还是房屋稀疏的农村,大伙儿春种秋收,面朝黄土吃尽辛苦。听老人们说:“那时侯的姜堰,农贸市场、小区、店铺什么都没有,只有几十户人家和一座颓废的老东桥小学。”
奶奶也不止一次告诉我:“到了八十年代,东板桥还是一个小小的石拱桥,船在桥洞之间来回穿梭的景象却别有一番风景,清清的水、矮小的桥、穿梭的船、行色匆匆的人们,承载的是岁月的重量……”
九十年代初,农贸市场、小区、店铺都有了,大楼拔地而起。农村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市区的道路不断拓宽,绿化变得越来越丰富。通扬河也悄悄地变化着,桥宽了,河堤筑起来了。小城在前进,在发展,在走向辉煌。
现如今,河堤两岸修建了美丽的观景台、观光长廊和滨河绿化带。一座桥梁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一座座新的桥在通扬河上横空出世。桥宽了,船多了,贸易迅速发展。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老人们在河边广场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三五一群,嬉戏打闹,好不热闹。
小城一天天在发展,亘古长河焕发新颜。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朝霞和夕阳中浅吟低唱,小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上,或优雅,或玲珑,或庄重,或飘逸。乘一叶扁舟撑一只篙,穿行于河道上,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变迁。
(指导老师贾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