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最让我触动的莫不过于,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了。寻寻觅觅,阅读着,欣赏着,再感动着。即使没有改变什么,它却也影响着,传递着什么。
书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两位女子:一个是那多愁善感的颦儿,一个是那活泼大方的薛宝钗。也许真的像书中所写的那样: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只是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而下凡,却将一生的眼泪都还于他。可是想想眼中又能有多少泪珠儿,又如何经得那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末呢?
相比之下,我欣赏薛宝钗多一点。从全书的前半本来看,爱与妒在她身上似乎鲜有出现,也许是真的不爱不妒,也许只是放在内心的最深处。可是,沉着与世故,却又在某一时刻成为她的代名词。看似豪华奢侈无比的大观园,那些锦衣玉食的丫环,就更不必说那些千金之体的姑娘们,若是物以稀为贵,那么,才女多了又会如何?难道也是要像黛玉那般的孤傲清高与众人隔离,郁郁而终?应该是宝钗的那一种从容不迫、不作计较更博人心吧。未曾经历,又如何去评论呢?放在如今的社会,若要论输赢的话,赢的会是那个性格泼辣不需要见其人只需闻其声便可人尽皆知的的王熙凤吧。只是“左右逢源”会使内心真正地乐吗?
《诗经》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对古代那些情感最好的诠释吧!可黛玉、宝钗,她们遇上的主儿却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人,她们所在的时代更是没有什么理性可言。再多的美好,在大观园里终不过是悲剧,没落的一次惊喜演出而已。
谈到别离,在林黛玉的眼里是喜散不喜聚的,聚了便一定要散得倒不如散了的好,不需蹉跎,只留怀念。而宝钗则是喜聚不喜散的,或许只是想留住在一起的时光吧。从此处便可看出黛玉对于分别的如此看重,而宝钗是释然的。性格的天枰上黛玉却已输了一筹。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初见黛玉的第一句评论,却又是与他二人最后的分别如此不同,只剩“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的感慨和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遗憾离场。
人情与世故在大观园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尤为淋漓尽致,由最浅显的子辈情感故事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封建和对思想萌芽的扼杀,描绘得栩栩如生。虽是都云作者痴,可谁又解其中味。
我知道,也许一切只道是寻常,都还好。只剩一个入书太深的人而已罢了。
(指导老师王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