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欲致富,先修路。”近年来,这句话在我的家乡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就以我家门前的路来说,跟过去相比,却“同时天涯人,再见不相识”。
在我小时候,父亲在老完中任教,我们一家挤在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里。门前是条青石路,一开门便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倒是十分清幽,只是路面坑坑洼洼,一脚踩进坑,轻则崴了脚,疼上几天;重则“扑通”一声,摔得鼻青脸肿。骑自行车的若是“轮陷”进去,那就“好玩”了:骑得慢的,车轮“嘎”的一下,卡了,人由于惯性继续运动,最终运动到了地上;骑得快的,整个人直接被甩到空中,作自由落体运动。那青苔更是披着美丽外衣的杀手。古人说:“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就不开。”古人是怕鞋子伤了青苔,我却怕青苔滑了鞋子。尤其是那“清明时节雨纷纷”时,那路可滑得“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上小学后,我家搬到学校旁的住宅小区,130平方米的房子比起教工宿舍实在是“大巫(屋)完虐小巫(屋)”。我家门口铺着一层细密的石子,不再是“台痕上阶绿”,只有石子闪烁着质朴自然的光泽。骑车经过石子路,车微微颤动中透出欢喜。
小区门口是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边,设施齐全的新医院建起来了,威严肃穆的镇政府建起来了,庞大壮观的文化中心建起来了……马路上,“汽车”的家族也日益壮大,从原来的偶尔一辆到现在的车流不息。
现在,我家拥有了一套200平方米的店面房,还在城区买了套商品房;家里更是有了烤箱、面包机、电饼铛等以前从未见过的厨具;私家车也光顾了我家。现在的我家,门前是一条贯穿镇区南北的柏油主干道——迎宾路。路旁佳木葱茏,春天“野花发而幽香”,夏天“佳木秀而繁阴”,秋天“风霜高洁”,冬天“街雪当路发,映雪似寒开”。晚上,霓虹灯的彩光照在人们脸上,衬得笑容更加灿烂。
家乡的路是一幅缤纷的画卷,画卷上描绘着过去的瞩目成就;家乡的路是一首动听的谣,歌声中展现着明天的美好蓝图。家乡的路,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史诗!
(指导老师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