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论语》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万善集》也说过“物我一体,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每一个融洽的集体中,都具有这种品质。相反,人若没有将心比心的品质,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将会自己封闭起来。
将心比心,活得快乐。传说从前有个老人家,他住在村口处,一天,有一个人来到村口,他向老人家问道:“喂,你们村的人好不好相处?”老人反问道:“那你以前那个村子的人好相处吗?”这个人摇了摇头说:“糟透了。”老人也摇了摇头说:“我们村的人也不好相处啊!”于是这个人走了。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向老人问道:“老人家,请问你们村里的人好相处吗?”老人家又反问道:“那你以前那个村里的人好相处吗?”年轻人说:“我们那个村的人可好了,不过我不能回去了,我真的好想回到那里!”老人笑着说:“我们村的.人也很好相处啊!你留下来吧!在我们村,你也能很快乐!”可见,对于那两个人,老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原因是:有将心比心的品质的人,不管到了哪里,他都能够寻找到快乐。
将心比心,真正的原谅。一次,爱迪生和助手们制作了一个电灯泡。爱迪生让一名年轻的学徒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的另一个实验室里。这名学徒接过灯泡,生怕手里的这个新玩意滑落。但他越是这样想,心里越紧张,手也抖起来,最终灯泡还是掉在了地上。几天后,爱迪生和助手们又制作出了一个灯泡,爱迪生毫不犹豫地将任务又交给了那名曾把灯泡掉在地上的学徒,这一次,这个学徒安安稳稳地把灯泡拿到了楼上。事后,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够了,何必再把灯泡交给他拿呢?万一又摔在地上怎么办?”爱迪生回答说:“原谅不是光靠嘴巴说的,而是要靠做的。”可想而知,如果爱迪生第二次不让这个年轻学徒拿灯泡,那这件事将会在那个年轻学徒心中留下深深的、不可原谅的悔恨啊!正因为爱迪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让这名学徒再做一次。可见,将心比心背后,是真正的原谅。
事实证明,将心比心能让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融洽,快乐每天在他们之间传递。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有;推波助澜,落井下石者有;不依不饶,求全责备者更不乏其人。而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心比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昨天晚上发生的一件事就给了我这样深深的体会:天色已黄昏,可雨还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着。在苦苦央求妈妈后,她终于同意我和我的小伙伴佳佳、小可三个去佳佳妈妈单位的浴室洗澡了。但她也给我约法三章:一个半小时后必须回来,不许乱跑。我们简直都像出笼的小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蓝天。
澡自然是三下五去二就草草了事了。看看时间尚早,我们就在佳佳的提议下来到了她妈妈的办公室,阿姨给我们放了我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带着一身的轻松,我们都沉浸在了其中,也都陶醉在了其中。“叶子,叶子。”我依稀听到了妈妈的声音,猛然间,我看了看表,天哪,都十点多了,我竟然把妈妈的三章忘得一干二净。通过窗户,我看到了是妈妈在雨中的身影,忐忑之中我隐约想像到了妈妈那焦急而又恼怒的.心情。回到家后的惨状自然是可想而知了。在爸妈的阵阵雷霆之后,我早已是泣不成声,但内心却不服气。见我仍未有悔过之意,爸爸突然间阴中转晴:”叶子,如果你还感到委屈的话,那好,你就反过来想一想,假如是爸妈在该回来的时候还没回来,你想想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相信,你一定会想明白的。”
夜里我辗转反侧,也想了许多,但最后终于想明白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是啊,父母找不到孩子的焦急之心和孩子找不到父母的期盼之情,无疑都会令人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啊。天一亮,我就心平气和地把我的体会与反思如实地告诉了妈妈,她会心地对我说:“叶子,你终于长大了,已经学会了去将心比心,理解和宽容别人,真是爸妈的好孩子啊。”诚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将心比心,哪还会有谁在为那些鸡毛蒜皮而斤斤计较、喋喋不休呢?凡事之中,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我想这应该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谐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