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四川德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是川西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跟以前相比,德阳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马路纵横交错,使我难以忘记。
在以前,德阳的街道很狭窄,地面凹凸不平。每当下雨,街道就变得泥泞不堪了。而且德阳没有一个象样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在茶余饭后,休闲假日都很难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舒适惬意的休闲场所轻松一下。绵远河到处都漂浮着垃圾,还有很多死鱼。楼房也是一样,大多都是一层的小平房,很少有高楼大厦。
现在的德阳跟以前相比,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一条条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上各种车辆是川流不息。每逢下雨时,窗外就响起叮叮咚咚的悦耳声音,打开窗户一看,有打着雨伞在雨中漫步的大人小孩,有在雨中穿梭往来并不时响起喇叭声的各型汽车……呈现的是一幅繁华而浪漫的景象。在德阳迎来建市20周年庆祝日之际,德阳最大的休闲场所——文庙广场竣工了。每当夜幕降临,大人、小孩、妇女、老人都喜欢来到这里,或嬉戏,或聊天,或养神,或锻炼身体。人们的欢笑声,哗哗的水流声揉合在一起,宛如一首优美的交响曲。喷水池里的各型喷泉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五彩缤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象交响乐队的指挥家在进行指挥。城市的建筑物也完全变了一幅模样,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而且还配备有现代化的设施,比如高档电梯、智能住宅等。绵远河上的垃圾被一扫而光,顺河流方向安装了两道闸门,河水被治理地有条不紊,俨然有序。河水清澈透明,连河里的小鱼儿都高兴的蹦蹦跳跳的。每年的龙舟节上还在这里举行龙舟比赛呢。绵远河两边,一排排的霓虹灯闪耀着五彩缤纷的光环,旁边各种奇形怪状的艺术石刻巧夺天工,表现了德阳这个艺术都市的城市魅力。
我爱家乡的高楼大厦,我爱家乡的文庙广场,我更爱家乡的绵远河畔。
我爱我的家乡——四川德阳。
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我的家乡——徐闻。
也许你不会相信我的家乡现在是如此的美丽。因为她曾经有过历史的辛酸。就拿县城来说吧。改革开放以前,居民们住的是瓦房茅屋,看不见一幢楼房;坑坑洼洼的道路旁堆满了垃圾,一阵风吹来,臭气熏天。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更不要说什么公园啦,文化场所了。街上的行人大多数都是徒步走路的,很少有人骑自行车。偶尔有一辆自行车经过,就会令大家羡慕不已。我听我爸爸妈妈说:“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当时的经济很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徐闻都像换了一套新衣服一样,焕然一新。徐闻处于亚热带,气候宜人,长年温暖,四季花开。家乡人民依靠党的政策,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量种植各种各样的果树和蔬菜。不信你看,这里乡下到处都是芒果的海洋,香蕉的世界,县城或乡镇的街道旁和居民区都种有大榕树、枇杷树、椰子树……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完,一棵棵,一排排,点缀在村落中,像是站岗的卫士一样,直直地挺立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更不必说春天花开争芳斗艳,就是到了冬天也同样葱葱郁郁,生机勃勃。
说起徐闻的夜景更是让你迷醉呢。每到夜晚,路灯高照,商店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像是天上无数的明星,也像是那些美妙的音符。一排排,一幢幢,一盏盏,让你目不闲暇。比起改革开放前,好多了,不只是好多,而且是非常的好。以前全都是一片黑暗的道路,一不小心就会踢到石头是,现在好了,可以在这明亮的道路上尽情地行走了。
如果你现在来到我的家乡,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把旧的拆了,盖上新的。通过“形象工程”的整治,街道变得宽阔而又干净了,一辆辆摩托车汽车来回穿梭。每个十字路口还装设了红绿灯,交通警察就在那里指挥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
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田野上,甘蔗满地,菠萝飘香;池塘里,鱼儿蹦跳,虾蟹逞强;海滩上,白盐如雪,珍珠似玉……徐闻一年四季都是丰收的。
记得,北宋著名文学家说过:“四州之内以徐闻为咽喉。”可见,徐闻的地理位置之重要;西汉时,徐闻的讨网港,是驰名海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经使徐闻繁荣一时。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徐闻的兴衰起伏无不系着徐闻人民的心,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谱写了徐闻灿烂的历史。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徐闻大地,正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勤劳的徐闻人民更加团结拼搏,努力进取,徐闻一定会更绿更美。
家乡的变化真大啊!人们的生活变了,人们的心灵变了,一切都在变。我相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使我的家乡像一艘巨轮,将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奔向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小康社会。
我的老家在河北易县。
易县以山河闻名。山是狼牙山,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故事美名颂扬;河是易水河,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篇,不朽传唱。
小时候听乡亲讲,很早很早以前,易水河从西北部山区蹦蹦跳跳而来,到了县城附近,变得舒缓而开阔,然后摇着清流而去。河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轻轻舞动苗条的金枝玉叶;水似清亮的明镜,映出朝起暮落的红日;波光粼粼,与岛上的青草、河边的绿树、水上的游鸭、田野的耕牛、起伏的山峦、浮动的白云相互辉映。春天,冰河融化,水里溢出腥腥的鱼香;秋天,河水托起小船载着稻谷驶入农家……
易水河边,至今有燕下都遗址,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春秋晚期,随着燕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燕桓公加强南疆军事力量企图争霸中原,便把都城从蓟城(在今北京宣武区)迁到临易(今河北易县)。当时的易水河河畅水足,是燕国都城的护城河,不仅满足了燕国饮水和生产的需要,而且成为抗拒外寇的“长城”。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河水趋于枯竭,河道砂石凸凹,只有一缕细流蜿蜒残喘。
新中国成立不久,易县首个调水工程,就是五一胜利渠,调拒马河水,穿过紫荆关,入易水河河道。紫荆关是我国历史名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再加上当时只有的“三头”,即“吃的是窝头”“抡的是锤头”“靠的是肩头”,施工十分艰难。但是,政府一声令下,民工和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山人海,愣是在紫荆关劈出了一道“天河”。
这“天河”不仅成为易水河补充水源的通道,而且因为形成了三百多米的落差,成为我国北方独有的建设水电站的好“点”。上世纪70年代,国家在这里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电源点建设,一举成功,在一道峡谷里先后建成五座梯级电站。被誉为华北明珠的水电站,不仅使村民告别了无电的历史,也为国家大电网源源不断补充电力。我中学毕业到水电站上班,深深感受了水电站“缔造光明”的荣耀。
引水又蓄水。在五一胜利渠下游建成的大型水库——安格庄水库,充分发挥了作用。曾几度向白洋淀补水,使几经干涸的华北之肾焕发生机。如今的安格庄水库,山围着水转,水围着山转,山色奇秀,水光潋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电影《赤壁》,投巨资在这里拍摄。
然而,“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我国的水情。几十年前,突然有人沿着易水河规划测量,实施从南方“借一点水”给北方的世纪梦想。这就是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釜山隧洞开通后,进入易县境内,从狼牙山的脚下路过,与易水河摩肩接踵,最后穿过易水河一路奔向北京。这是易县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易县人新的骄傲。
家乡大地,是孕育悲壮诗歌的沃土;家乡的河水,是滋润动人故事的源泉。今年春天,喜闻家乡在易水河上打造水上公园,忽发想象:游人悠闲荡舟,吟悲壮诗歌,听动人故事,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