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荷叶母亲作文(9篇)

时间: 2024-03-25 栏目:初中优秀作文

荷叶母亲篇1

一、生活味——母语的生命之源

母语因生活需要而生,也因生活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发展中,祖先们通过对生活中实物的描绘,实现了传达信息的生活目的。在执教苏教版第三册语文《荷叶圆圆》时,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师:你们想到荷塘去当一回荷叶吗?让我们把书当成荷叶顶在头上,再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生阅读)

师:小水珠为什么把荷叶当做摇篮?(PPT展示小露珠躺在荷叶上的情景)我们也学着小水珠躺一躺。(生体验)

师:摇啊摇,摇啊摇,荷叶变成了什么?

生:摇篮。

师:是啊,小水珠把荷叶当做摇篮了。

在课堂上,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叶还美。在理解为什么小水珠把荷叶当做摇篮时,我用PPT演示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的惬意,让孩子们也来躺一躺。为了让孩子们体味到小水珠的惬意,我还用语言烘托的方式进行引导:“摇啊摇,摇啊摇,荷叶变成了什么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摇篮。”此时,我适时地点出把什么当做什么是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明白想象要合理,符合逻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荷叶带给大家的快乐,慢慢地欣赏身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风景,细细品味那份清凉,那份美丽。这便是来源于生活的情感体验所生发的个性化体验。在生活味语文教学的渲染和引导下,母语散发着独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在体悟中进步。

二、生活味——生活经验、知识双丰收

在语文教学中,将取材于自然生活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更易于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感知,让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知识,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处理。

(FLASH演示:圆圈变成荷叶图片)

师:瞧,最后一个大圆儿迫不及待地跳到了荷塘里。它变成了什么呢?

生1:荷叶。

师:对,你看,这荷叶多美呀!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荷叶呢?

生1:圆圆的荷叶。

师:你关注了荷叶的形状。你呢?

生2:大大的荷叶。

师:是呀,用手比划比划。

将教学内容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掌控了课堂的节奏,让学生在步入课堂的第一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在看过教师出示的荷塘画面后,便能自然地引发对炎热的夏天中,那满池绿意盎然的荷叶的所有感知。圆圆的荷叶、绿油油的荷叶、大大的荷叶、惹人喜爱的荷叶,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荷叶的感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三、生活味——童心的生发、智者的积淀、智慧的传递

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地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富有生活味的素材,会让学生倍感亲切,避免认知疲累。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的唤醒以及为提升学生素养而为学生展现、勾勒或创设的生活场景,对生发感悟以及习得新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仍然把识字作为教学重点,在识字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比如在教学“呱”字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看,这就是“呱”,(出示字卡)左边是个小嘴巴,右边是它的声音,它是典型的形声字。

师:猜猜,我唱的是什么?“呱呱,呱呱”,你们听懂了什么?

生1:呱呱,呱呱,我的家好漂亮!

生2:呱呱,呱呱,荷叶真圆!

生3:呱呱,呱呱,小河真美!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结构记忆、联系部首意义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字形,将学生自然地引到他们所熟识的环境中,调动他们的生活认知、生活热情,使各种优美的语句脱口而出。创作的灵感来自生活。生活的感悟成就了孩子的每一句诗一样的语言,而这些语言无不体现着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客房领班工作年度总结

八月,盛暑难挡,我与母亲吃完西瓜,躺在地板上吹着电风扇。热浪翻滚而至,莫名的感到烦躁和心情的低落。母亲提议,吃完饭到荷塘边散步,看看荷花谢了没有。

饭毕,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散落到公园的每个角落,那些茂盛的绿意,也许是我们心底唯一一闪而过的凉意。骑着自行车,看似漫无目的的在校道上奔驰,其实心中早也按捺不住好奇,不,不如说是一丝希望,一点美好的愿望,心里不住的祈祷,一定不能谢了花儿,败了兴致。

啊——行至荷塘,满眼的破败之象。有的荷叶已经彻底枯萎,像一块褐色的残旧的抹布,挂在弯了腰的荷枝上,一动也不动,垂头丧气的,了无生机;有的荷叶更加奄奄一息,已掉落到水中,剩下那绿色的枝条顶着莲蓬,孤零零的守着即将掉入地平线的残阳;有的荷叶,绿不绿,黄不黄的,黄绿相间,甚是难看,看来,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荷叶,终究也逃不过季节的变更;有的荷叶,飘浮在水面,上面的纹路像爬满了一条条横七竖八的虫子,真的是“只可远观,不可近赏”。

虽然一目而过的是如此不堪的景象,可我并没有放弃寻找生的希望。细看,那挨挨挤挤的毫无生气的荷叶中,有不少绿意盎然的荷叶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有的巴掌大小,像两片连在一起的大脑;有的像漏斗,卷起那波浪似的发边,有的像切开一半的苹果,有的像小孩那又圆又大的屁股,看起来它们也是有点可爱的。

水面上,呀,瞧,荷叶底下藏着一条黄鳝,一动也不动,光顾着吐着水泡,一个,两个,三个,看呀,它的嘴一张一合,在干嘛呀,在呼吸这闷热的空气?突然起了一丝风,水草悠悠的在池中摇荡。几只蜻蜓迅速的飞过,飞快的振动着翅膀,仔细一看,它们在碧绿的水面掠过,泛起一点点晕圈,这不是蜻蜓点水吗?我可是生平第一次看见。几只黑色的鸟儿,在荷塘上低回盘旋,莫非它们流连这没有荷花,荷叶狼藉的夏日荷塘?

“快看呀,荷花!”母亲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得几乎跳起来!顺着母亲所指方向,在一片小小的荷叶下面,有一枝小小的含苞待放的荷花娇羞的映入眼帘。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时候,竟然也有如红着小脸的豆蔻年华的女孩躲在“树下”偷看来来往往的“行人”,莫非,它是下了凡的仙女,看中了人间某位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少年,于是化作小小荷花,藏身此地,等待着每天他的到来?可是他们相遇的机率是多少呢?少年会不会发现这么不起眼的花儿呢?少年会不会也喜欢它呢?它们的相遇是美丽还是哀伤的呢?据说神仙与凡人是不能恋爱的,也不会有好结果的!

“快来看,这里,这里!”母亲的声音把我从迷糊的幻想中拉回到现实。来到荷塘的东边,看呀,这里有一大片盈盈绿意的荷叶,有不少迷醉在夏日中的穿着粉红色小裙的荷花,看呀,靠近最东边,还有一朵半开半闭的婷婷玉立的荷中仙子。它的肌肤,是那么的洁白无暇,光滑透亮,它的玉体,是那样的冰清玉洁,似乎,它的前世是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在滚滚仙尘中,吸收了多少仙气,才换来了今世华美绝伦的变身。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啊!

荷叶母亲作文1600字篇3

我爱母亲,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因为母亲不仅给予了我生命而且还教会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我爱母亲,从未向母亲说过“妈妈我爱你”。母亲爱我,也从未用言语表达过“女儿我爱你”。母亲和我之间,有的只是不需用言语表达的爱。这份爱,似雨露滋润禾苗,永远在母亲和我的心中涓涓流淌。这份爱,似理想迸发火花,永远在未来和我的心中熠熠闪烁。这份爱,似记忆打开闸门,永远在童年和我的心中依依回味。在依依回味中我缓缓地回过头来,仔细地整理着历历在目的发生在五年级暑期的那一件事。记得那天,我骑自行车回家。快到家时,一只小鸡突然从家中冲出,吓得我乱了手脚。我的车头一转,连人带车翻进了距公路三米高的小河。幸运,命够大:脑袋刚好落在水中,而脚似乎砸在了石块上。我模模糊糊的想站起来,但还没站稳又摔倒了。望望四周,一个帮助的人都没有,我伤心地哭了。不知怎的,母亲却听到了我的哭声,也许是心理感应吧。她急忙跑到我身边,看到我那惨状,她呆了。我不知她那一刻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觉得她没说一句话,只顾扶我,但我看到她流泪了。也许是焦急,也许是心疼,但也许是怨恨我不听她的教诲。因她曾对我说过多次,家门口路窄下又临河是千万不能骑车的。此时,她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么大的人了,都不知道小心一点,那么窄的路你也敢骑,现在知道痛了吧?要是有不测,叫我怎么办呢?”还没说完,她就低声哭了起来。看着母亲,我又忍不住哭了,不是因为脚痛,而是母亲的眼泪感动了我。这是她第一次因我而流泪,真的好让我好感动。吃过午饭,我的脚越来越痛,有些部位都肿出来了。母亲说不能等了,一定要送我去医院。但客车已经开走了,我又无法走路,怎么办呢?“走,我背你去医院。”“这里到医院起码要走一个小时,你背我会很累的,况且现在太阳当头。不行,您会中暑的。”“中什么暑啊,没事的!再不去你的脚会发炎的。”“但是……”“没‘但是’的,那算什么!”我无话可说了,我知道妈妈的脾气。如果我再说下去,她就要发火了。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我靠在妈妈的背上,感觉好幸福,但又好心酸。从我摔入河中到现在,母亲就没有休息过。这大热天,站在外面几秒钟都会使人头晕脑胀,而母亲却背着我在这毒辣辣的太阳底下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侧身看她的脸,那满脸的汗水接连不断地滴落。看着看着,我的泪水也象小雨似的洒落了下来,滴在母亲的身上,落在我的心里。到医院拍了片,才知道我的右脚断了两根骨头。此时,我的心别提有多难受了。再看母亲,她那沉重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医生微笑着说,“小女孩,你得马上接骨,有点痛你要忍住哦!”母亲关切地哄我说,“有妈妈在你不怕”。我也说,“有妈妈在我不怕”。手术开始了,妈妈始终抱着我,屏住呼吸,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我。我感觉脚一阵阵疼痛,实在忍不住就大叫了起来。我的哭声刺痛了母亲的心,她强忍着泪水说你觉得痛就哭吧,接着我就哇哇大哭了起来。我的眼在流泪,母亲的心在流血。我不知道此时母亲的表情怎样,只听见她喃喃地嘀咕“真是作恶,要是发生在我身上就好了”。经过漫长十几分钟的“挣扎”,我的两根骨头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母亲松了一口气,我也停止了哭泣。我无意间发现泪水和汗水已经湿透了母亲的衣赏。我再次感动,感动的不是母亲的泪水和汗水,而是它流在我心中的那份无私的爱……如果说我是幼苗,那母亲就是立在我身旁的大树;大树时时荫护着我,使我茁壮成长。如果说我是水草,那母亲就是流在我身上的活水;活水时时滋润着我,使我营养有余。如果说我是红莲,那母亲就是擎在我头上的荷叶,荷叶时时遮拦着我,使我安全舒心。这,就是母亲最真诚的爱,人间大树般的爱。这,就是母亲最无私的爱,人间活水般的爱。这,就是母亲最伟大的爱,人间荷叶般的爱。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感谢母亲,使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荷叶母亲篇4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种教学转型,以为语文知识可有可无,关键是看学生的“活动”,故而时常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方面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方面则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等。一言以蔽之,课堂上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动气象,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学科课程,这一课程形态决定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必须凸显其“学科”意义。所谓学科,是学术的分类,它是一个知识体系。语文实践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更有效地经历和接受语文知识,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以阅读教学为例,作为一种语文实践,阅读教学归根到底表现为“思维的实践”:从思维方式上看,它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从思维主体上看,它包括集体思维、个体思维等;从思维客体(内容)上看,它可分为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三个层次。其中,语言思维着眼于语言的认识与使用,话语思维着眼于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作品思维则是从“怎么写”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三者构成语文课基本的思维客体(内容)和思维路径。而思维客体(内容)的展开,实际上就是思维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过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从课程论角度说,课程的全部问题一定意义上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因此,语文课堂的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对于建构语文“学的课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句话,在奔涌着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能诗意地栖居。

下面以笔者教学冰心散文诗《荷叶母亲》为例,谈谈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在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里

语文课的语言思维,以语言的认识和使用为直接目的,因而它在阅读教学中一般都交织着语理和语感两个基本维度。亦即通过语感实践,敏锐而直觉地领会语言的意义;通过语理分析,把握语言事实中具有普遍性的语言规律,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标题已经明示这是一首“散文诗”。“诗”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思想感情。本文中的主要形象是——

生:荷叶、红莲。

师:对了!请大家先浏览课文中描写红莲的语句。

(生浏览)

师: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给描写红莲的句子作批注: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烦闷”之情,怎一个“谢”字了得),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多可爱的“小船”!“散飘”又见多少惋惜之情)。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这是“繁杂的雨”摧残的结果。“只”、“个”、“几根”等词语,凸显出现实的残酷和作者的伤感情绪)(白莲的遭遇,是否预示着红莲的命运?令人担忧)。

(生作批注,教师个别指导)

师:好了,下面我们来展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法是,大声读句子,小声读批注。(教师示范)

生:“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句中的“开满了”表现红莲开得茂盛,透露出“我”的喜悦之情。

师:又用一个“却”字,是不是更能传达出“我”的庆幸和欣喜之情呢?

生:“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中的“亭亭地”,写出红莲的美好情态,“在绿叶中间立着”暗示夜雨中的红莲可能得到过荷叶的遮蔽。

师:哦,这样写是不是也为下文写荷叶护莲做了铺垫?

生:“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中的“繁密”表现雷雨之猛、雨点之多;“打”字表现风雨力度之大。

师:这两个词抓得好!不过,它们在字面上写的是风雨,不是红莲啊……

生:是红莲,从侧面写红莲。

师:那有没有正面写红莲的词语呢?

生:有!“左右技斜”,它写出了红莲的危险境地。

师:从“我”的角度看呢?

生:也流露出“我”对红莲生存境遇的同情和担忧。

师:有通过正面写“我”来侧面写红莲的句子吗?

生:有!“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这里的“不敢”既说明风雨之猛,又说明“我”想去帮红莲却又不能去,心里很着急,从侧面烘托红莲的处境危急。

师:还有“无法可想”,这个词语是不是更能表现此刻“我”的焦急和万般无助之感呢?不过,一朵小小的红莲,谢了也就谢了,何以令“我”如此焦急和无助呢?真实吗?

生:好像有点儿夸张……

生: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作者十分喜爱红莲,不忍心看到它受到伤害。

生:这是一种真情实感,因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小孩子,在“我”眼里,红莲此刻被雨“打”,就好像是“我”自己正被雨“打”一样。

师:说得真好!这的确是一种儿童所特有的情感体验。作者以儿童的眼光来打量这个溢满风雨的世界,这个世界于是就因一个孩子的注视而显现出人性的至善至美,雨打红莲的一幕因此成为一桩揪心的往事,荷叶护莲的一幕更是成为母爱的风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上述教学片段较好地处理了语理和语感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用示例法引导学生进行语感实践。即提供“白莲”批注示例,暗示批注方法,让学生给描写红莲的语句做批注。所谓作批注,就是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就是语感实践,就是语言“涵泳”,浸润式习得,温儒敏教授称之为“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通过作批注,学生品出了红莲“开满了”带给“我”的喜悦之情,品出了红莲“亭亭”的美好情态,品出了“繁密”一词传达的雨势之猛,品出了“不敢”一词透露的心理之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心理与红莲之间的关联……这样,每个词语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文化载体,显示出红莲形象的丰富意蕴。

另一方面,运用点拨法引导学生进行语理分析。例如在成果展示中,当学生说出“今晨却开满了”中“开满了”的含义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揣摩“却”字的表达作用;当学生指出“在绿叶中间立着”暗示夜雨中的红莲可能得到过荷叶的遮蔽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描写对下文写荷叶护莲的铺垫作用;当学生说出文中写雨的句子是对红莲的侧面描写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寻找这个句子中正面描写红莲的词语(“左右攲斜”),从中领会红莲的危险境地,继而又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词语的含义,即“我”对红莲生存境遇的同情和担忧,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通过正面写“我”来侧面写红莲的句子,牵出对“不敢”、“无法可想”等词语的品析;当学生理解了“我”的焦急和万般无助之感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如此焦急和无助的真实性,这实际上是关于课文叙述视角的追问:“作者以儿童的眼光来打量这个溢满风雨的世界,这个世界于是就因一个儿童的注视而显现出人性的至善至美……”总之,围绕着红莲的形象,教师从词义、句义、描写方法和叙述视角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品析。其中并没有过多使用概念术语,更没有架空分析,知识线索始终结合语感、贴着语境展开,因而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走进作者微妙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的话语思维,就是听话人通过文本实现与说话人心灵沟通的思维活动。由于说话人不在场,听话人的注意力主要就集中在对文本信息的把握和回应上。其中的“把握”是指站在说话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文本,领会说话人的原意;“回应”是指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文本,形成听话人的理解或评价。请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仿佛年轻的冰心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儿童眼里的荷叶怎样在雨打风吹下,勇敢地、无私地为弱小的红莲撑起一方宁静的天空,进而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并且从中任选一个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默读课文第6段,说说其中两个“旁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②默读课文第6段,说说其中“忽然”、“慢慢”、“正”等词语的含义。

③默读课文第7段,说说应怎样理解雨势的“不减退”和红莲的“不摇动”。

④默读课文最后两段,说说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⑤你心中的母爱和作者表达的母爱含义相同吗?

(生默读并思考)

生:我选择问题①。“我”的“旁边”是母亲,体现着母亲对女儿的呵护;红莲的“旁边”是大荷叶,表现荷叶对红莲的呵护。作者意在用后者隐喻前者。

师:也就是说,作者把两幅画面组合在一起,是为了形象地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

生:我选择问题②。“忽然”一词,表现事情发生得很突然,“我”没想到;“慢慢”一词,表现荷叶的“慈怜”;“正”字表现荷叶对红莲的倾情呵护。

师:“慈怜”、“倾情呵护”,说得好!不过,“忽然”一词,是不是含有“我”看见大荷叶“倾侧下来”保护红莲时的意外和惊喜之情呢?

生:我选择问题③。雨势虽“不减退”,但因为有荷叶的蔽护,红莲才会“不摇动”。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母爱的力量。

师:可见荷叶母亲是多么勇敢啊!

生:我选择问题④。课文结尾蕴含着作者对母爱的感恩之情:母亲就像荷叶护红莲一样,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撑起一方温暖的晴空;只有伟大的母爱能永远保护我们度过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师:这仅仅是对母爱的感恩吗,是不是也包含着作者对母爱的哲理思考呢?

生:我选择问题⑤。我心中的母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作者表达的母爱却不只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比如像母亲一样爱大自然

师:有道理!母亲爱自己的儿女,是至真至纯的;像母亲一样爱大自然、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也是至善至美的啊!前者可以叫“母亲的爱”,后者可以叫“母性的爱”,后者包含前者,是对前者的深化或哲理升华。课文中所讴歌的正是这种“母性的爱”,它就是冰心所顶礼膜拜的不分生、死、人、物,使万物调和的“万全的爱”……

上述教学片段清晰地区分了属于说话人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意以及属于听话人的言后之意。

言内之意,即文本中写了什么。例如文中写了两幅画面的叠合:“我”的旁边是母亲,红莲的旁边是荷叶;写了“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但却是阐发言外之意的基础和根据。

言外之意,即说话人的意图。它一般都隐含在字面意思的背后,若隐若现,往往需要经过一番咀嚼玩味才能获得确切的理解,故而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的前四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针对“言外之意”来设计的。例如,问题①要求学生说出第6段中两个词语“旁边”之间的联系,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荷叶护莲”和“母亲护我”两幅具体画面之间的同一性,即作者表现母爱的真实意图。问题②要求学生说出第6段中“忽然”、“慢慢”、“正”等词语的含义,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领会其中隐含的“我”的惊喜、大荷叶的“慈怜”及其对小红莲的倾情呵护。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言后之意,即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例如问题⑤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心中的母爱和作者表达的母爱含义是否相同,这实际上就站到文本之外,从读者的立场上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通过区分两种“母爱”的不同含义,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从中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最终达成了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语言作品是智慧开出的花朵

语文课的作品思维,是指从“怎么写”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文本的思维活动。这里的“怎么写”,不是撇开了内容的纯粹的形式,而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怎么想”,它具体表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的思维过程。因而,从“怎么写”出发的文本解读,主要就是从文本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入手,把作者的写作思维过程“还原”出来,把创作的智慧凸显出来。比如: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显小诗)。这里是选自冰心《繁星》的一首无题小诗,请全班齐声朗读这首小诗: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师:这首小诗与课文的结尾很相似,它们都采用儿童视角,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母爱的情感和哲理。不过,小诗属于自由诗,课文则属于散文诗。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融合了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所谓“诗的形象”,是指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如“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所谓“散文的细节”,是指散文中所描写的人、事、物、景等方面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如朱自清《春》中所描写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以及蜜蜂、蝴蝶、风筝、孩子等具体细节。请同学们比较课文和上面这首小诗,分别从人、事、物、景等方面,具体说说课文融合了哪些“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

生:(七嘴八舌地)荷叶、红莲、白莲、莲蓬、白瓣儿、菡萏、绿叶、雨声、雨点、雷声、浓阴的天、无遮蔽的天空、……

师:这是景物细节,人物呢?

生:祖父、母亲、三姊妹、我……

师:如果从事件细节看呢?

生:朋友送来两缸莲花、祖孙月夜赏莲、白莲谢了红莲开了、雷雨打得红莲左右攲斜、母亲唤我到她身边、大荷叶护住小红莲。

师:如果再从心绪角度看呢?

生: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地受了感动。

师:所有这些景物、人物、事件、心绪,都是围绕着哪两个形象展开的?

生:红莲、荷叶。

师:课文通过这两个具体形象,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

生:对母爱的赞美和哲理思考。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找出了课文中所融合的“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领会了“散文诗”融合“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基本特点……现在老师把大家的思考归纳一下,请看屏幕:

五幅画面:两缸莲花、月夜赏莲、莲谢莲开、雨打红莲、荷叶护莲(情景交融)

四种心绪:烦闷、不适意、不宁消失了、感动(心绪变化呼应莲的处境变化)

三次看莲:看莲谢莲开、看雨打红莲、看荷叶护莲(情节跌宕有致)

二个形象:红莲、荷叶(主要形象,串起为数众多的形象群)

一个主旨:母爱的哲理(形象背后的意蕴)

由上述归纳可知,课文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实有虚、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达到了自然而完美的结合……

从作品思维角度看,上述教学片段有一条明晰的教学线索:作者是怎样融合“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来表达对母爱的哲理思考的?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荷叶母亲范文篇5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

荷叶母亲篇6

这是白落梅的小说《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中的一段话,突然喜欢上了白落梅的文字,白落梅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样心似兰草,淡雅清新,也是心血来潮,想看看究竟什么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漫步在青石小路上,已至八月,天热的和蒸笼似的,就连吹过来的风都是热热的,所幸是将至傍晚,倒也是清凉了不少,颇有几分微醺之意。

路旁的湖里已盛满了荷花荷叶,粉白绿混在一起也不觉突兀,别样的契合。

最多姿的莫过于荷花,有的还只是花骨朵,便已崭露头角,个个挨在一起,像争强好胜的小孩子似的不服输地想要比谁高一样;有的只是开了几片花瓣,在风中摇摇欲坠,好像随时都会落下来,落在荷叶上,像镶上粉色的宝石,亦或是落在湖面上,荡出一圈一圈的圆晕,那纤细的藤蔓看起来柔若无骨,被荷叶隐隐约约地遮挡着,看不太清楚,却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全盛开了的不多见,往往走一段路才能看见一株,物以稀为贵,这话说的不错,盛开着的荷花果真是极美的,让人一阵心驰神往。

虽说是绿草衬托红花,这荷叶倒也不必花差多少,错落有致的,一部分微微下垂,一副娇羞忸怩的小女儿姿态,另一部分傲然挺立,跟个江湖上行侠仗义的女侠似的。

往远处看,两米多高的芦苇像是城墙一般护着那些娇弱的荷花荷叶,芦苇的顶端隐约有几个小黑点,仔细看过去才知是两个人,也不知在打捞着什么,那远处的荷花荷叶看起来娇小可人,别有一番风味,丝毫不比近处那些逊色。

再往前走,那些芦苇像是搬了家来到了近处,只是跟个搬家搬累了的样子,个个瘫倒在地上,狼狈不堪。

这时候,我们绕了个道,离湖稍远些,一些不知道什么名字的绿色植物环绕着我们,本是和母亲弟弟一起走的小桥,却眼尖地看见了对面的石子路,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欢蹦着去了石子路上走。

石子路并不好走,歪歪扭扭,一块高一块低,棱角分明,倒是不怎么好走。左边是清澈小溪,右边是满地绿草,时不时有蚊虫叮咬,柳枝静静落下,着实小家碧玉,柳枝上有几只蝉儿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对面有垂钓者,我向母亲和弟弟挥手,夕阳轻轻落下光芒,从柳树的缝隙中细细碎碎地落下来,笼罩着我们。

过了石子路,又走了一段路,看见了一座近三米高的巨石,巨石上坑坑洼洼,背面用红漆写了两个我看不懂的大字,左边还有两行小字,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上面有些字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雪覆,已经看不清楚了。

下了楼梯,又看见了湖,是没有植物覆盖的,波光粼粼的湖,风也清爽了很多,去除一身燥热,让人感到舒服。

走累了,我走到靠墙处的的坐一旁坐着,挥去不知什么时候窜到身上的小虫子,转而又拨弄着手上的链子,拨弄够了又无聊地拍打着自己的大腿,发出“啪啪”的声响,不亦乐乎。

忽然听见有人说鱼,抬头看过去,原来是前面的垂钓者钓上来两条鱼,忽然想起几年前我和父亲一起去钓鱼,鱼没钓到,反倒是父亲应了母亲的话,被鱼反钓了过去,又是一阵好笑。

荷叶母亲篇7

中秋节后第二天,因假期闲来无事,便应朋友相邀,到邻县—庐西去游玩。大概40分钟左右的车程便到了县城内,庐西县虽无我市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工业也相对落后,但洁净、优雅、宽敞的街道令我倍感舒适,车行至城区内,安静的街道暂时让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告别了往日车水马龙的街头,阵阵凉风吹来,好不惬意。闹市的绿化带里还残存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给静谧的街头平添了许多闹意。

因接近早饭时间,我们一行吃了庐西有名的凉鸡米线后就到城外欣赏风景了,城外宽阔的道路两旁满是一池连一池的荷塘,只是历经了春夏的洗礼,以往满池清荷变成了现在的残荷枯梗了。但不难想象盛夏时的千亩荷塘是如何一道壮观的风景,想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唯美画面!会不会有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轻驾那叶扁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美景呢?

那片片荷叶卸去了淡抹的浓妆,换下了碧绿的罗裙,穿上了黄色的外衣,有的因敌不过秋风寒凉的入侵,已俯首称臣,虔诚的爬在田梗上了,偶有黄绿相间的几个荷叶还挺立着,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仿佛追忆着昨天与荷花美好的相遇!

路旁的柳树也懒得梳理齐腰的长发,任它随秋风飞舞,以前柔美的枝条如美人的纤纤玉手,招来路人的驻足观望;如今看起来像老妪不太灵活的手指,叶面上层层叠叠的皱褶倍觉老态。残荷败柳引来阵阵无名的失落,倍觉一年中的青葱岁月确已远去,“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这计在于晨”的企盼也成为昨天了。但秋姑娘的眼里满含欣慰呀,她踏实、稳健的脚步充满了收获的定律,如此来想,顿觉秋也不是那样薄凉,它蓄满了深情与厚重;她带来的是秋的孕育、收获与希望。

你看,那凌乱的荷塘里,虽没了整齐的妆容,缺失了往日的朝气,但枯荷还残存着往日的清香!这成熟,充满韵味的枯荷香正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出类拔萃的一代又一代。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秋天,它没有春的萌动、缺了夏的热烈、少了冬的纯静。有的只是萧条、枯黄和无奈,而浅薄的我没有用心去体会自然界生命更迭的厚重意义,只一味追求繁华与朝气,忽略了万物春来冬去的规律,其实秋天,正如母亲饱经风霜的脸……。

从感悟中回过神来,身披晚霞驱车悠闲的走在回家的路上,蜿蜒的路上,凉风徐徐,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处,那轮夕阳重重的印在了眼前的档风玻璃上,一阵惊呼“夕阳”……。

我怕是第一次如此近观夕阳的美丽,落日余晖,原来也如此华丽!像一个熟透的苹果,更像一个煮熟的鹅蛋黄,黄橙橙、金灿灿的,它是那样圆满,那样清亮,它没有艳阳的光芒万丈,也没有月亮的冷冷青晖,散发出的一种低调而稳健的美。近些,再近些,此时的夕阳更像是个通透的琥珀,也像是一个精雕细琢的玛瑙,里面有绵乎乎的飘花,似是而非,让人有种梦幻的感觉!只待把它嵌入精美的水晶框架就成了一幅绝世之作。

慢慢地,夕阳只剩下缕缕余晖了,模糊中,余晖变成了母亲慈祥的脸庞……。

恰逢当日是母亲63岁生日。

母亲一生虽无引人注目的壮举,但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孝敬老人到离世、默默无闻的哺育儿女成人。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走过了缺吃少穿的青少年时代,步入了上有耄耋年老公婆、下有嗷嗷待哺儿女的艰苦岁月。因父亲工作在外,所以所有的重担就落在母亲一人身上。

在多少人眼里,母亲单薄的肩膀是承载不了如山重担的,可她走过来了,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只是母亲由于年轻时太过劳累,不足花甲之年牙齿就掉光了,父亲带她换上了当时上等的瓷牙。而近年,母亲听力越来越下降,每次,当提高分贝和母亲说话时,心就一阵阵的疼楚。所幸的是父母恩爱如初,儿女都在她的身边,母亲时刻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幸福。我们的家庭、生存的社会和国家无时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富民强,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啊,每当谈论起这些,母亲倍感欣慰,她当时坚贞不屈的付出是值得的。

我想母亲现在是最幸福的人了,因为她饱尝了辛酸,经历了苦难,只有这样的人才最能体会幸福的真谛。就像那轮悬挂在头顶的夕阳,浑身透着宁静、熟透的美丽。

荷叶母亲篇8

陡然想起了外面的花……

阴雨连天,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倒是给路边的野花平添了不少的生机,但多了,也就会腻的。雨越来越大,大到毫无章节,泥花一点点的溅在了台阶上,老家是农村,阴雨天是没事可干的,索性就来看花。很是奇怪,这么大的雨,花朵竟还安然无恙的开着,再往上看,竟是几篇绿叶,大滴大滴的雨水正无情的拍打在上面,一滴又一滴,仿佛无止境,但,她还是在坚持着……

心里莫名的愁怅,突然想起冰心的《荷叶·母亲》,那是荷叶对花朵的爱,是荷叶的责任,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母亲的责任……

荷叶母亲篇9

白纸黑字的协议能否约束再婚父亲?离婚时的承诺该不该一诺千金?父亲与儿女的“夺房”大战究竟谁胜谁负?离婚协议,约定房屋留给儿女

1987年4月的一天,湘中某县,陈俊与叶荷手牵着手走进婚姻殿堂。虽然连房子都没有,但这对年轻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两人经人介绍相识相恋,不是青梅竹马,却也门当户对。

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夫妻俩努力打拼,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日子也如他们的追求,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与收入同步增长的,还有家庭人口,婚后次年,女儿陈青呱呱坠地。过了两年,儿子陈宇又带给夫妻俩无穷的欢乐。儿女双全,幸福无边,夫妻俩干起活来、挣起钱来更加带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夫妻俩在湘中某县先后购买了两间门面,并于2000年在当地购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住宅,装修后全家乔迁入住。

家势蒸蒸日上,日子越来越好,哪料,夫妻感情却出了问题。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场争吵,总之,到了2005年,吵架已经成为陈俊和叶荷之间的主旋律。不吵了,便是冷战,紧张的家庭气氛,让每一个成员都感到窒息。

每次争吵过后,叶荷心里免不了翻江倒海,孩子快18岁了,可远远不能独立生活,如果他和陈俊离婚,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她不知道。说起来,她和丈夫之间其实并没有无法弥补的裂痕,只要有一方主动后退一步,婚姻或许就会柳暗花明。然而,俩人谁也不肯后退一步。

“离婚”,这两个字先是从陈俊嘴里蹦出来的。2007年初,当看到陈俊一改以往针尖对麦芒的态势,突然心平气和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叶荷明白,婚姻再也无法继续了,冷静一想,这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意思?不过是陈俊帮她做出了决断而已。然而,了却了夫妻感情账,还得理清父母子女情。当时,两个孩子已经长大,即便未满18岁也相差不远,两人各自咨询了律师,都知道从法律上讲,他们的抚养教育义务已经完成,离婚时对孩子的抚养可以不议。可法律是法律,情理是情理,孩子终究未能独立生活,为人父母,又如何搁置得下?

父母子女情,咋办?叶荷提出,家庭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女儿和儿子,然而,这个提议遭到了陈俊的坚决反对。孩子从小到大多是叶荷带养,所谓都给子女,就是都给叶荷,那他无异于净身出户。叶荷坚持,陈俊反对,又僵持了3个月,到2007年5月的时候,两人终于各退一步,就所有事项协商一致,达成离婚协议:第一,陈俊与叶荷自愿离婚;第二,门面房两间,归叶荷所有,住房一套,归陈俊所有;第三,离婚后,包括两间门面及一套住宅在内的所有房屋的产权都不能私自处理,全部要留给女儿陈青和儿子陈宇。

不难看出,叶荷要将房屋留给儿女的要求达到了,陈俊要求分割房屋的目的也达到了,这是一份“技术含量”十足的离婚协议。然而,技术性的处理会不会拖泥带水,埋下隐患呢?叶荷和陈俊哪里想得那么深、管得那么远?二人拿着离婚协议,一起来到当地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结束了多年的婚姻,分道扬镳。父亲再婚了,房屋会“飞”吗?

离婚了,因为孩子的关系,叶荷和陈俊仍免不了偶有交往,但感情之火再未点燃。至于门面及住房,由叶荷和陈俊按照约定各自占有,何时留给儿女,离婚协议中没有列出时间表,孩子刚成年或尚未成年,更不会问及。就这样,各自的生活重新规划,叶荷、陈俊及他们的儿女陈青、陈宇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前行,直到8年后,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陈俊要结婚了。离异8年,年过五旬,陈俊开始考虑晚年生活,儿女对母亲的亲近度远远超过自己,靠儿女不如靠老伴,该给自己找个老伴了。与周围的离异男性一比,陈俊条件还算不错,年龄不算太老,更重要的是,他有房子,嫁给他,可以拎包入住。有了再婚想法,刚付诸行动不久,便有人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子。过来人谈婚论嫁,直奔结婚主题,相互了解三五个月,很快就敲定终身大事。前夫结婚的消息传进了叶荷的耳朵,她采取了不祝福、不谈论、不掺和的“三不”政策,眼不见心不烦,对前夫再婚的事,她退避三舍。陈俊再婚,没有征询女儿、儿子的意见,听说父亲准备再婚,陈青、陈宇也没有主动发表意见。此时,陈青已经工作,每月2000余元的收入虽然不高,但没有家庭负担,自己在外租个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生活还过得去。陈宇呢,跟母亲住在一起,更是吃喝不愁。在母亲的影响下,陈青和陈宇对父亲再婚,同样不祝福、不谈论、不掺和。

就这样,陈俊再婚了,婚房就是离婚时分割给他的那套房子。再婚后,陈俊与自己的母亲及再婚妻子住在一起。这些年来,随着子女长大,他与前妻及子女的交集越来越少,再婚了,这种趋势看来会继续发展,哪料,突然之间,前妻及子女将目光聚焦到了他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把目光投射到了那套房子上……

“说好要把房子都留给女儿、儿子的!”前夫结婚后,叶荷忽然联想到了房子。当年离婚时可是有约定的,而且白纸黑字写到了协议上,可现在,前夫结婚,这房子还保险吗?越想越觉得心里没底,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儿,可又该怎么办呢?叶荷把陈青和陈宇喊来商量。母亲一提醒,陈青和陈宇也觉得房子的事倍儿悬:父亲再婚了,房屋会“飞”吗?

叶荷不甘心房子从此落入他人之手,已经长大的陈宇和陈青坚定地站在母亲一边,三人一起发难,要求陈俊兑现当年的诺言。

“这事儿与你无关。”前妻及儿女兴师问罪,陈俊采取分化战术,准备先把领头的前妻挡回去。“怎么与我无关,离婚协议是我和你签的,承诺是我们共同做出的,你不履行协议,我这一关你就通不过。”叶荷有备而来,三言两语如何打发得走?你一言,我一语,两人意见不合,差点打起来,却仍然各执己见,折腾一下午,不欢而散。

协商无望,叶荷准备拿起法律武器维权,陈青与陈宇支持母亲的主张。2015年底,陈青、陈宇为原告,叶荷为委托人,三人一纸诉状将陈俊告上法庭。陈青、陈宇诉称,二人的母亲叶荷与陈俊1987年登记结婚,2007年协议离婚,离婚协议中,叶荷与陈俊约定,双方婚后共同购买的一套房屋留给儿女所有。叶荷与陈俊离婚后,陈俊未履行将房屋给儿女的承诺,居住至今,现又与其再婚妻子一起居住,造成两原告无地方居住。两原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请求判令所涉房屋归陈青、陈宇所有,并由陈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似赠非赠,到底赠还是不赠?

湘中某县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特殊的所有权确认纠纷案,随后向陈俊送达了状副本、开庭传票等应诉材料。自前妻、儿女与自己交涉时起,陈俊便知道官司迟早要来,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不过,当看到诉状上原告为女儿、儿子,而自己身为被告时,强烈的对比还是让他心里不是滋味。事已至此,他只能积极应诉,更何况,答应子女的诉求,将房屋给女儿、儿子,也不可能。房子仅此一套,这是他及母亲和妻子遮风避雨的住所,舍此住所,何处安身?

陈俊定下答辩方案,叶荷及陈青、陈宇也没有闲着,为诉讼认真准备。叶荷与陈俊的离婚协议,是诉讼最重要的凭据,叶荷保留着原件;叶荷与陈俊当年的离婚证,叶荷一直放在箱底。离婚证及离婚协议,证明当年离婚时陈俊承诺将房屋留给儿女,但陈俊一直没有兑现诺言。父亲对儿女的承诺该不该兑现呢?叶荷及陈青、陈宇的意思,由不得你,对儿女的承诺就该一诺千金,不想兑现也得兑现。

僵持中,开庭日期一步步逼近。2016年5月,湘中某县人民法院对该案公开开庭审理。法庭上,陈青、陈宇没有现身,由他们的母亲叶荷全权。避免了法庭上直面儿女的尴尬,陈俊的心情轻松了些许,父亲与子女的诉讼从实质上变成前夫PK前妻,唇枪舌剑,再无顾虑,法庭论争由此变得更加直白,更加激烈……

针对,陈俊详细地陈述了意见。房屋归他所有,离婚协议中有明确约定,登记在他的名下,也证明他是房屋主人。虽然离婚协议有房屋要留给儿女的内容,但不能等同于赠与,如果儿女尊重老人,孝顺父母,今后他仍会有此考虑。至于陈青、陈宇诉称无房居住,与事实不符,陈青在外租房,陈宇与叶荷生活在一起,何来无房?退一步讲,若陈青、陈宇真无房可住,他也欢迎二人搬过来一起居住。房屋是自己的,子女要夺走父亲的房屋,于法无据,于理难容。

前夫咄咄逼人,叶荷也不退让,离婚协议写着房屋的产权留给儿女,难道白纸黑字的承诺,没有法律效力?

前夫前妻,针锋相对,争议焦点呈现出来:房屋不得私自处理,全部要留给儿女,这是赠与吗?陈俊的观点,不能等同于赠与,留不留,看儿女的表现、自己的心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叶荷的意思,离婚协议合法有效,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儿女要房屋所有权,就得兑现,至于前夫想继续居住,倒还可以商量。

房屋留给儿女的意思表示,是赠与吗?赠与非赠之间,法院如何认定?2016年5月底,屡次调解均无效后,湘中某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离婚协议自双方登记离婚时生效,对双方均有法律约束力。叶荷与陈俊签订的离婚协议,对夫妻共同财产,即门面房两间,住房一套的分割有明确约定,住房归陈俊所有,对此,双方无疑义。若双方有赠与之意,离婚协议中的表述当为,门面房两间,住房一套归子女所有,但离婚协议中并无如此表述。那么,离婚协议“房屋产权不能私自处理,全部要留给陈青和陈宇”的内容,有无赠与之意呢?从字面上理解,“留”讲述的不是现在状态,而应当是将来状态,是一定时间之后处理房屋方式的约定,而且,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房屋在陈俊名下无妨,若所有权要转移,只能无偿转移给儿女,或者在陈俊死后,房屋由儿女来继承。因为“留”给儿女,附期间,期间还不确定,即便将“留”理解为赠与,在房屋还未交付且过户的情况下,作为赠与人的陈俊随时有权撤销赠与;如果理解为继承,相当于遗嘱,陈俊以实际行动来处理房屋,变更遗嘱的内容,自然悉听尊便,他人更无权干涉。基于此,法院认为,陈青、陈宇要求确认房屋归其所有的依据不足,依法驳回了二人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这起特殊的所有权纠纷案到此画上了句号。一场官司,会不会让本就有着隔阂的父子、父女间更加生分?但愿不会如此。“孩子,房子产权都会留给你们的。”这话,父母可以认真,孩子却不能当真,这样理解,或许才是最好的诠释。

(文中当事人系化名)

编后:

    【初中优秀作文】栏目
  • 上一篇:智能房屋作文(5篇)
  • 下一篇:就是我作文(整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