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以小见大的作文(4篇)

时间: 2024-03-27 栏目:初中优秀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1

根据“小”的内涵不同,试分析其具体应用方法。

一、以小人物见大情感

“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小商小贩。他们没有伟大的事业、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语言,他们平凡得像路面上的一粒石子。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例如,杨绛的散文《老王》,文中的老王是一位人力车夫,他生活艰难,外形丑陋,是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但是他善良、忠厚、知道感恩,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文章最后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体现了作品中的“大情感”:一方面,在一个社会中,人是平等的,幸运者对不幸者只有关爱的责任,没有歧视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写作时,通过身边的小人物,揭示其性格中的闪光点,折射出普通人内心的光芒,彰显出人性中的伟大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文章以情动人,感染读者。例如,学生作文《暖流》,就较好地采用了以小人物见大情感的写法:

“钱,以后再说吧”!车子修好了,他站起来,边收拾工具边对我说,“好了,快走吧!”听了这句话,我有些颤抖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冷,而是有一股感动在身上缓缓流动。一位年纪不小的师傅,在寒风凛冽的夜晚,帮人修车分文未取却能安之若泰,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他登上车子走了,走远了。北风依然猛烈地刮着,但我却不再感觉寒冷,我的心中已有了那份感动,我也会一直把它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文中这位不知名的老师傅,他人性中的善良、理解、包容,让人感动,这份感动会一直留在作者的心中,并让它成为温暖人生的力量。表达真实的人物情感,让这篇看起来常见的作文,有了不一般的动人之处。

二、以小事件见大道理

这一类文章常常通过记叙身边平常的小事件,表现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其中有,“父亲再三踌躇,终于决定还是亲自送我,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坚持,因为他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的父亲;其中还有父亲去站台为儿子买橘子一事,为何要买橘子?因为他担心儿子此行路途遥远,一定会口渴的,同时车上人太拥挤,担心行李丢失,还怕买回后找不到儿子,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这是一位多么体贴入微的父亲。追忆此情此景既让作者潸然泪下,更让读者感慨不已,父子深情,恩重如山。其实,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每天都在发生,不容易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和思考,但作者透过点滴小事发掘其中的深刻道理,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慨,的确值得学习和借鉴。指导学生写作亲情为主题的类似作文,可以此为典范。曾经一位学生写作《幸福的味道》一文,其中有个片段是这样叙述的:

我把菜盛到盘子里,端到妈妈面前。妈妈小心翼翼用筷子夹起放入嘴里,唯恐夹掉了浪费我的苦心。表情有点怪,但马上露出了笑脸,“味道不错,快超过我了”。我也得意的夹起菜往嘴里一放,呀!差点把菜吐了出去,盐放多了。妈妈却仍然保持微笑说:“虽然盐有点多,但这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菜,有些幸福的味道。”

这篇文章就采用了“以小事件见大道理”的写作手法,一盘不成功的菜充分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体贴、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写出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三、以小细节见大主题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的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选材上或截取一个片段、或捕捉一个瞬间、或定格一幅画面,通过细致的描写,传神的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例如,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作品《变色龙》,文章主题是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腐朽、专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街道巡警,是处在沙皇统治的神经末梢,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写法。我们来看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送到将军家里去……”“大衣”成了这个沙皇走狗表演的道具,正是通过“穿脱大衣”这一细节描写,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文章的主题通过主人公的表演生动体现出来。在学习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初三的滋味》,有位同学作文中这样写道:

微风吹散了讲台上的粉笔灰,纷纷扬扬地落下。这时,我猛然发现,风没有吹落的另一片白色,是那样的刺目!是老师头发上,那使我触目惊心的白色印记!它是什么时候有的?是为我们的不认真而操碎了心留下的吗?是为我们辛勤改作业时留下的吗?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责。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2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呢?需要进行相应的写作技巧培训,设置悬念的技巧、"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运用抑扬技巧、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运用情景的技巧等就是很好的技巧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好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学习写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就会如鱼儿进了大海,如大鹏进了天空,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作为有二十九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米易地方名作家头衔的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小学接受过六年的作文能力培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作文功底,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就不能再局限于写作顺序、六要素、线索、主题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深层次的教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让学生把过去已学记叙文写作知识融会贯通,让个人写作能力更上一个档次,让学生成为自己作品的主宰,表情达意,反映时代脉搏。

世间,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记叙性的文章只有写出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色彩缤纷、才有好的文格,才能吸引读者眼球,才能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仅仅缠绕住读者的思想、读者的心。在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这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我就我领略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几点重要小技巧,写作技巧也是写作方法,作浅显表述,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设置悬念的技巧

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它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巧妙的运用可以抓住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课文中有许多生动范例。

《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我们的生活中,自己身边有许多小事,所生发出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小"题材"大"作为,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这是非常实用且好用的方法,运用如鱼得水了,就能领略其中的甘甜,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中,实例太多,略举一二。

《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运用抑扬技巧

人说话,讲究抑、扬、顿、挫,语言才有生命力,写文章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抑、扬、顿、挫,才算得上好文章。通过抑扬对比,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变色龙》契诃夫抑扬顿挫写法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褒贬有致,变化多姿,变中见本质,变中见真实。小说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言语出尔反尔,发人深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四、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巧妙的运用情景的技巧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再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就是生动的典型。

如何搞好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写作技巧的培养,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我说表述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只是众多技巧之中的点点滴滴,算不得经验之谈。我觉得,当好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用心研究,从学习中获得感知。教师有了较高的文学造诣,学生也就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七年级上、下册)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篇3

一、要把握好小题大作的方向,就要回归即小见大的本真涵义

即小见大: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理顺“即小见大”中“小”和“大”的关系也很重要,“小”是起因、是感情的发端,是文章的出发点和主题的蓄力点,是要实写明写具体写的地方;“大”,是归宿、是感情的升华,是文章的落脚点和主旨的揭示点,是要虚写暗写简略写的地方。虚张声势甚至声嘶力竭是文学表达的败笔,写小的景物、人物显示大的意蕴才是高超的写作技巧。因为小,可以写得具体,通过具体的人和景来显示大的景象,耐人寻味。我们可以多回味名家作品,把握即小见大的本真涵义。如朱自清《背影》捕捉细小情节:“探”、“攀”、“缩”、“倾”系列动作,于细微处下功夫,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有把握了这样的分寸,才有可能写出下面这样即小见大的精彩文章:

一人一龟一世界

春天绕满了房屋。又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蹲在抹了釉彩的瓷缸前唱歌给乌龟听,吊兰斜探来一抹新绿,映在浅浅的水里,那是外公的乐园。可是,外公的乌龟好像少了一只吧……

我蹭到外公身后,他正用心浇着花。“还有一只呢?”我小声探询,外公的手不经意地一抖,沉默良久,声音沙哑的回答:“还有一只搬过来后想老家了,就回去了……”“哦!”我蹦跳着走了,未及去想沉默中的深意。

花,姹紫嫣红,仿佛小时候一脚踩一只乌龟在外公的搀扶下咯咯笑的欢乐,可它们却告诉我,应该安静,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了。

我惊异地回头看外公的身影。孤独,缓慢,清瘦很多,像瓷缸里那只伸着脖子聆听春天的乌龟,很安详。(常州考生)

二、要传授好“小题大作”的策略,就要关注深度阅读的体悟过程

学生在习作中套作、仿作不可避免,但要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就要记住:个性化的写作应该以个性化的阅读为基础,而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老师的教学引导是分不开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作者迷失”的现象,就连绝大部分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中也难觅“我”的影子,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较为普遍的“个性化解读的迷失”不无关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在阅读实践中却往往成了“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就是老师标准答案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

语文中有全部的生活,生活的全部是语文的内容。揭示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是语文老师的基本任务。能像下面这位考生这样感受家乡的点点滴滴实属不易:

我不知不觉来到了这里,我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故里:青果巷。

东下塘水光潋滟,这一条窄小的河流像一位温婉贤良的母亲,清瘦的身影永远伫立不倒,有几只春归的燕子涉水飞翔,蜻蜓点水般轻逸的动作留下了水波未绝,也在我心中泛起涟漪。东下塘的水是稳重的,没有水应有的灵巧,她累了吧!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果巷人民,她不再似从前清澈得望眼欲穿,而多了一份潜心休憩的乏力与倦怠。

燕子飞入了青果巷黑色的屋瓦,飞入了那一层苔藓,飞入了我年幼时的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青果巷的雾气氤氲中,我隐隐感到了燕子的眼波流转,它想向我询问:“少年郎,你也回家了么?”耳畔忽又想起母亲的歌声:“青青野果,桃儿花错;青青野果,梧儿叶落……”(常州考生)

三、要运用好“小题大作”的技巧,就要重视勤奋创作的实践尝试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作文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而是用心写出来的。要多读多写,不能口上谈兵,因为任何技巧的形成,都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只有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鲁迅说:“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多读多写对作文成功很重要。在勤奋的练习下,文章的思路会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由闭塞逐渐变得开阔,由松散逐渐变得严密,由杂乱逐渐变得纯一。多读多写,对事物的感受会逐渐变得细腻,很多时候会产生心灵的冲击。不懈的写作实践,“情”这一文章之根才会慢慢扎下,久而久之,情出胸臆,抒发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内心的感动渐渐融入到语言文字当中,于是就会“一切文语皆成情语”。

四、要拿捏好“小题大作”的分寸,就要积攒感受生活的写作本钱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把语文当成了一门脱离生活的学科,打开课本,似乎就是为了“解读文本”。离开课本,很多人就是两眼一抹黑。半夜观赏月食,夏日清晨观察蝉儿脱壳,酷暑偷偷在河边扑腾,单身出游,结伴远行,独自面对困境,这样的经历现在的初中生真是难得一遇。还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些可都是写作的基本的家底呵。就比如看电影,底片是一张一张的,放映时速度太快,我们只看到连续相,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不经过生活的严格的训练,我们的肉眼如何有能力去捕捉和辨别?也许正是长久陷身于浅浅的课本泥潭,近在咫尺的生活热浪已经难以激发我们的热情。“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而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时刻提醒国民用本土的产品。韩国人自己解释“身土不二”,就是“生为韩国人,死作韩国鬼”,他们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珍爱着自己的文化,甚至让人觉得到了固执的地步。而我们呢?没有俯下身子品味细节的心路徜徉,却养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少爷小姐的作风,好作文哪里还能写得出来?下面这样本真的片段现在已经不那么容易看到了:

“妈!”“唉,怎么了?”“家里没电,我还要做作业,怎么办?”“有蜡烛吗?”“不知道!”母亲那双有力的手把我拖了出去,冲向一家小超市。那儿有蜡烛。

人们在黑暗中叫着,蜂拥而上抢蜡烛。母亲十分着急,瘦弱的她无法挤进去,她的声音颤抖着,急切地对店主说:“我孩子要中考了,给我两支蜡烛吧!”站在母亲身后的我,听到这话,心里酸酸的。突然,仿佛有一道闪电划破寂黑的长空,我忽然发现,母亲手拿蜡烛,两眼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亮亮的,我又发现,她的头上有好多白发……我要落泪了,我悄悄背过身去,擦去泪水……

回到家中,端坐在小房间里的书桌前,我擦亮火柴,点燃两根蜡烛。微弱的烛光在我的呼吸中颤动着,悠悠的,暗暗的,正好能照亮我的书本。我抬起头,看着那缓缓落下的烛泪和那跳动的烛焰,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刚才为我抢蜡烛的神情姿态。明亮的烛焰传递着一种温暖,那,应该是母亲的爱吧!

再沉重的生活负担也压不住她柔弱的双肩,再艰难的岁月也挡不住那双燃满希望的明眸。青丝褪尽,白霜染鬓,我是母亲心中的唯一,母亲,请原谅我的任性,到现在才领会你的爱。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雾轻雾霾观测发报

中图分类号:P4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雾、轻雾、霾作为视程障碍现象,出现频率较高,而且一年四季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出现,但观测员有时很难判定,容易混淆,是地面观测项目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准确、迅速地作出判定并发报,是每个气象新人所关心的问题。根据工作实践经验,本文浅谈常出现的雾、霾天气的观测判定要点和发报规定,以期同行参考。

雾、霾的成因及特征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现象,但二者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相对与雾和轻雾,霾发生时的相对湿度不大。

雾是指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后,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雾根据凝结的成因不同,分为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多为辐射雾。根据对有效水平能见度的影响程度,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称为雾,而有效水平能见度为1.0~10.0千米时称为轻雾。

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出现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表1雾、轻雾、霾特征与区别

由上表可见,从能见度的角度来说,三者的区分要点主要为雾和轻雾,以及轻雾和霾。

雾、霾区分常以相对湿度作为参考依据

从成因来看,它们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识别时,常有效水平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2.1雾和霾

这二者较好区分,在能见度小于1.0km时,相对于霾,雾出现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大很多,常为100%或接近100%。

2.2雾与轻雾

能见度在1.0km左右时,二者的区别在于出现雾时的相对湿度较大,因此在相对湿度≥90%时,可判断为雾,反之为轻雾。但是如空气中含有大量凝结物时,相对湿度小于90%也可能使空气出现饱和,导致能见度小于1.0km,因此应根据地域特点,选择一个适合本地的相对湿度临界值,但一般不低于80%。

2.3轻雾和霾

当有效水平能见度介于1.0~10.0km时,区分轻雾和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在实际观测工作中,大多数地区均以相对湿度60%或70%作为区分标准,这一标准由各站根据本地实际以及多年来的资料进行自行规定。

但有时雾和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记,交替出现。前文提到,轻雾是水汽凝结现象,形成轻雾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在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二是要有大量的凝结核;而霾是大量的干质粒在空气中聚集的结果。因此在有霾的日子里,夜间辐射冷却时霾粒就充当了形成轻雾的凝结核,结果有的地方就会在白天观测到霾,夜间转为轻雾,第二天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雾滴的蒸发又恢复为霾。这样,就出现了霾轻雾霾互相转记、交替出现的现象,并且有可能持续几天。

此外,轻雾和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存在。当霾层较高而近地层又形成轻雾时可以产生下面是轻雾、上面是霾的二者并存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在平原测站难以观测到,此时只能见到轻雾。山地站如果地势较高,可以观测到这种现象。

由此可见,在利用相对湿度60%或70%区别轻雾、霾时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不是衡量判定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正确区分轻雾和霾,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实践观测中也要不断观察、总结,积累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客观、真实的记录大自然的风云变幻。

雾、轻雾、霾的记录和重要天气报的编发

轻雾只记录现象符号,不记起止时间。

雾记录现象符号的同时,记录起止时间,并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录加[],每天只记录一次,同时编发重要天气报。在能见度小于1.0km、500m、50m时,每达到一个标准要发一份重要报,一日最多三份。但如果是夜间不守夜的台站,早上进入值班室后,发现能见度已经小于500m或者50m,只发当前时次,前面的不补发,之后需要续发的,按照规定进行续发。

霾只记录现象符号,不记起止时间,当能见度小于1.0km后,观测并记录最小能见度,方法同雾。在能见度小于5.0Km时发重要天气报,其后出现的不再续发,一日最多一份。

表2雾、霾与发报能见度标准、编码对应关系

小结

雾、霾观测有一定困难,观测员除了根据《规范》中各自不同的成因、特征、天气条件和出现时间来区分外,相对湿度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指标,另外相对湿度在临界值左右时,还要看湿度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吴兑。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J].广东气象,2004(4):1-4.

    【初中优秀作文】栏目
  • 上一篇:跳高作文(3篇)
  • 下一篇: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整理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