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也是节,我在年节里寻根。
车厘子·桔子
除夕,老妈洗了一盘车厘子放在茶几上。
斜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我努力伸手捞了两个,放进嘴里,甜。老妈看我一脸陶醉,坐在我身旁,慢条斯理地说:“知不知道一吃一颗多少钱?”没等我回答,她也拿起一颗车厘子说:“听说要3块钱一颗,昊哥,你们真幸福啊,我们小时候过年哪见过这个,连桔子都很少能吃到。”
“为什么呀?”我从电视上抽回视线,也顾不上被敌人追地满场跑了主人公了。
“为什么?”妈妈瞪大可爱的眼睛看了我一会儿,“穷呀!”“车厘子是进口的好不好,我们小时候哪有进口水果吃,桔子也容易烂,囤到过年的句子很贵的。所以啊,你是不是感觉很幸福呢?”
“哦!”我白了她一眼,继续躺回沙发,“那你现在多吃点!”
再吃车厘子的时候,嘴里就有了更不一样的甜味。
火锅·素菜
等最后一道炸春卷上桌,我们的年夜饭就开始了,这几年我们家的年夜饭都是火锅。
一家四口,就着热气腾腾的锅子,涮着丸子青菜,别提多舒服了。
奶奶又张罗着要我吃牛肉,我嫌弃地摇摇头,我爱吃素菜。奶奶又唠叨开了:“吃肉长身体,要多吃肉。”这话都不知说了多少遍了,我继续埋头对付碗里的生菜。“你还不要吃,你爸小时候要吃肉都没有,奶奶小时候一年都见不到一点肉星。”奶奶抓了一小把菠菜扔进锅里,“现在的日子是好啊,小孩子都不喜欢吃肉啦!”
这样的唠叨听得很多,但是今天,我仔细体味奶奶的话,很希望小时候的奶奶、妈妈、爸爸能和我坐在一起,吃这样一顿热乎乎的`年夜饭,吃一口带着肉香的素菜。
这个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爱听妈妈和奶奶的话了,也对生活的细节有了很多的思考。虽然爸爸还会在我拿红包的时候忆苦思甜,妈妈会在我把新衣服弄脏的时候抱怨几句。他们总在回忆过去,总在提醒我的幸福。而我!
也在这个年,这个节,明白了这个幸福的根。
当爆竹在大街小巷唱起新年的乐曲,当火红的灯笼被高挂在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当大人们开始为年夜饭而忙碌时,年味已悄悄蔓延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新年增添韵味。
年味是挂在大门边喜气洋洋的对联,是门上倒贴着的大红“福”字。大年三十,爸妈早早地起了床,忙着写春联,描神龛。爸爸翻出在柜子里压了一年的笔墨,用温水将毛笔润开,又倒出了一些墨计。霎时,屋子里洋溢着墨汁的芬芳,妈妈用金色的剪子轻轻裁开红纸,平整地辅在桌上。纸香与墨香交织混合,成为一股独特的香味,萦绕着我们。妈妈接过毛笔,用眼睛量好了大致的排列,笔毛紧紧地贴着红纸,墨渗入红纸,留下了对新年的祝福:“万事如意家业兴,一帆风顺财源广”,横批:吉祥如意。写完春联,叔叔支起长梯子,将长长的对联摆好位置,姑姑帮忙递胶水,而我和妹妹站得远远的,负责帮忙看春联是否贴正……我取出一个大大的“福”字,倒贴在大门上,寓意着“福到了”!
年味是燃在家家院院的爆竹,是绽在天空中的炫烂的烟花。“爆竹声中一岁除”家家的小孩都跑出门来,一手持烟花,一手举着茅杆。把烟花立在坪院中央,将燃着的茅杆对准引线,一只脚想要靠近观察,而另一只脚却随时准备撤退。放烟花的小孩目不转睛的盯着,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等到引线燃了,迅速的.撒回,随后爆竹声响起来,星星般的火焰喷涌而出,一束束、亮晶晶的!孩子们围着它转着圈,手拉手跳着舞,大街小巷充满了欢笑。不知不觉申,新年已经来到。在家守岁的的人们纷纷走出房门,燃放烟花和鞭炮,以此来迎接新年们到来,祈福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时之间,天空中到处闪耀着烟花,家家户户响起了猛厉的鞭炮声。夜空被点亮了,一下子缤纷多彩了。左邻右舍互相祝福,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充满了希望!
年味是喜气洋洋的对联,是缤纷多彩的爆竹烟花,更是家人团聚的喜脱,共迎新春的祝福。如今,年味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好浓郁,在新年里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人们享受着年味,分享着年味,成为记忆里美丽的画面。
又到一年的末尾,空气中开始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年的味道。灯笼依旧挂,对联依旧贴,鞭炮依旧放。对于我来说,年味还是那充满了甜豆沙的汤圆。
奶奶过年间是最歇不下来的人,可不,准备完了年货,又要开始包汤圆了。赤红的豆沙在洁白的碗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泽,雪色的米粉被揉成了一大团。在微微熏黄的阳关下,奶奶斜倚在藤椅上,头上戴满了“金碎子”,全神贯注地包裹着汤圆。只见她双手揪下一块面团,慢慢地揉成了薄薄的面饼,一手托着,另一手从碗中挖出一勺的豆沙,把它按在面饼上,然后用勺子推成圆形后,双手快速地把它们搓成一体,整个汤圆就像个白玉球一样,看起来十分可爱。奶奶把成型的汤圆全都放入篮子里,一个个整齐有序,像一筐子高矮胖瘦都一样的士兵。奶奶似乎很陶醉于整个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眉头舒展,眼神都在迷离,嘴角上扬,深陷在一个个美好的回忆中无法自拔。
下汤圆的时候,我们都会围在奶奶地身边,一个个扬起挂满笑容的脸,满怀期待地看着那“小胖子”跳入滚烫的开水中,嘴中好像都已经有了美妙的味道,甜蜜都快溢出来了。每当这时,奶奶都会挂着我们的`鼻子,笑道:“看看你们这些小馋猫,等一等,汤圆马上就要出炉了!”可还是等不及的,就是在眼巴巴地望着那汤圆从坠下,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小绒花,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呢,肚子里更是有无数虫子在挠着痒痒,催人食欲。
等到汤圆上桌时,就早已经等不及了。那小手拿着勺子,从大盘子中一下挖起便是两三个,眼睛牢牢地盯着碗,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别人抢走。冒冒失失便一口下去,烫烫烫!即使嘴皮子都被烫出了泡来,也不肯松口,只知道那软糯的面粉在口中慢慢化开,犹如雪花般,如此自然,如此香软,里面的豆沙自然是裹不住的,流的满口都是,甜到心中都酥了起来,却不腻,反而让人回味无穷。更妙的是那口中的余味,依旧甜甜的,还有一种温暖的味道,仿佛是奶奶身上的味道,也可能是包汤圆不小心把手中的余温也包了进去吧。
年味,是那一碗汤圆,是汤圆中的浓浓豆沙,亦是奶奶的幸苦劳动,更是一年的团圆与温暖。
说来惭愧,提到年味儿,我想到的竟不是文学作品中常现的年货土产的香气、家家团圆的温馨,而是鞭炮烟花浓浓的硫磺火药味儿。
除夕难眠,我总会闻到这种味儿。总是在夜幕深沉之时,先冒出几声不安分的炸响,在混沌的夜色中扩开,撞到窗户上。
而在引子之后,才是真正的开始。万家烟火似约好了一般,一同腾起,击起阵阵密集的鼓点。乡野不似城市的高楼耸立,这无意的回声效果似拖曳了这份年味儿,属引绵延而响度不减,岂是那墙壁门窗所能阻隔的?
鞭炮阵阵。密集的飞蹿声、爆炸声交织在一起,似百鸟朝凤、万人击缶,又如东非迁徙的大群角马、西北汉子打起的安塞腰鼓,激越昂扬地升起,“嘭”地炸开花团锦簇,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天空亮如白昼,声浪一波波撞击在老旧的窗玻璃上,发出一阵阵沉闷的钝响。那硝烟硫磺味儿循着门窗的缝隙,飘入房中,也携着万家的企盼将年味儿沁入每个人的心脾。
新年就这样,于隆隆的鞭炮声中踏着缤纷焰火来了。
大年初一,可是重中之重。小孩儿被勒令不能乱讲不吉利的话,桌椅都盖着亮红的还带着折叠印的桌布坐垫。要是有谁穿着白色衣裳还会被老辈叨念着换掉。而吃食,就更为讲究了。早茶是标准的红枣茶、团子,桌上六碟点心一盘大菜。午餐晚餐已经能用“宴”来形容了,家家户户好似都铆着劲儿把一年的`库藏都摆上了桌。烧得金黄莹润的红烧肉、鲜绿脆嫩的“宫廷翡翠”、新鲜肥美的草鸡……顿顿饕餮美味,惹得家中的狗儿也吃得毛色发亮。
缕缕年味儿,从这人间烟火、饕餮美食中飘来。
最浓的年味儿,实则在袅袅的烛光香火上。从除夕开始总有繁复的仪式,点红烛上佛香拜神灵,香放哪儿、朝哪儿、点几根都有明确规定的,所以多是老辈完成这项使命。烛光摇曳,燃起香,烟雾氤氲中,竟有几分似真似幻。虔诚的点烛、上香与那轻烟缕缕,也是一道年味儿了。若是赶上家中小辈有中考高考,还得去趟土地庙,讨个彩头。那自是更加隆重。
鞭炮、美食、香火所营造的年味儿,辗转千年弥久不散。而它绵延千年至今馨香的原因,正是那份共同的企盼——团圆的企盼、理想的企盼、未来的企盼。透过这浓郁的年味儿,我似看见了人间烟火的平淡美好,看见那炽热的带着暖色的希望。
年味是采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饭那幸福和睦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是烟花爆竹那火药的味道,更是一家人在一起喜庆团圆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贴春联可是外公的专利,绝不让我们小孩子插手。首先,外公把自己写好的春联摊在桌子上,好奇的我凑过去瞧,哇!外公的毛笔字写得真好,让人赞不绝口。上联是“辞旧岁家业兴旺”,下联是“迎新年百福呈祥”,横批“迎春接福”。然后外公拿起上联,翻了个面,拿上胶水,从头抹到底,又把它小心翼翼地拿起,贴在大门的右边,我搞不明白了,为什么上联要贴在门的右边,而不是左边呢?我问外公,外公心平气和地对我说:“春联啊,一般都是从右往左读,而且你迎着门走来,上联是在你的右手边的,所以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啦!”紧接着,外公又快速且认真地贴好了下联、横批、以及“倒福”,真乃“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啊!
这时的厨房里,外婆,姨妈,妈妈,小姨正忙活着,她们在为今晚的年夜饭做准备,外婆包着元宝似的饺子,只见她把青菜、肉、香料全部倒在一个盆里,然后用筷子拌匀,香气扑鼻的馅儿就做好了。外婆把面皮铺在手心,用勺子挖一点馅儿放在中间,把饺子皮对折,沿边沾上水,然后捏紧,一个饺子就这样做好了。而姨妈,妈妈,小姨也各忙各的',分工明确,小姨准备材料,妈妈切菜,姨妈炒菜。哇!闻着这香香的味道,我都忍不住要流口水了!
不一会儿,年夜饭就做好了,吃完了年夜饭。大人们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小孩子自个儿找乐子,于是来到院子里,你玩你的“冲天炮”,我放我的“窜天猴”,就连摔炮也来凑热闹……时间过得飞快,十二点到了,爸爸也来了,他兴奋地说:“迎新年喽!”然后在门口放了一盒名叫“仙女拜年”的烟花,并叫我们站远一点。爸爸点燃了引火线,只听见“嗖”的一声,烟花窜了上去,在空中绽放出一幅美丽的图案,真像一位迷人的仙女在给我们拜年呢!所有新年的快乐,就如这烟花一样绚丽地绽放。
“火树银花不夜天,爆竹声中年味显。”这火红的春联,香香的年夜饭,妙趣横生的春节联欢晚会,灿烂的烟花,让幸福充满我们心间。
喔,这浓浓的年味儿哟!
年味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但有天真的孩子们说年味是新年第一个清晨鞭炮声;也有的说年味是新年第一顿饭;也有的说年味是除夕夜第一场绚丽,五彩斑斓的烟火;还有的说是新年来的第一个红包。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度过新的一年的年味应该是许多在远方工作的亲人急忙赶回家的团圆时刻。
在中国这个古典而又神秘的国度里,春节是一年来最重要的节日,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陪家人度过,这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在春节里最少孩子们可以放上一个月的假日,可以疯狂的'玩耍,还可以收到大人的红包,这也莫过于六一儿童节了。在春节内,春运就是可以体现出人们想要回家过年的疯狂了,春运期间车站,飞机场,高铁站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人们聚集度的程度了。
除夕夜,都回家吃团圆饭了。我家的团圆饭可以说是十分的热闹了,姑姑们都回家了,但是我最在意的确实桌上的饭菜了,奶奶与姥姥的厨艺真是好!没有多久就做好了饭菜。桌子上有鱼,意味着年年有余;有肉团子,意味着团团圆圆……一些有着深刻意味的饭菜。吃饭时,我们家便热闹极了,大家不争也不抢,有礼貌地谦让,夹菜给长辈们。在餐桌上大家都很中规中矩,但是一等到吃完饭后的娱乐时间,大家便都不太‘正经’了。放的放烟花,看的看烟花,拜的拜姥姥,打麻将的打麻将,热闹极了,这也是有年味的开始,年味便从一场场烟花中油然而生……到了新年的第一天,我们从爷爷的鞭子声中开始了活动,先给每一位长辈拜年,或许有红包哦,再是奶奶做的丰盛早餐:有饺子,汤圆,还有一些肉类等等。自从初一开始,年味变得越来越浓厚了。
年味是每一个人身上自带的,只要每一个人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年味自然就会有所发觉……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春节越过越没年味”的抱怨。也许没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从年三十到初一、十五的习俗讲究一环接一环;可能工作节奏太快,我们忙到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过年时,小孩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种玩。那时,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很: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欢二踢脚,以及五颜六色的礼花炮……到了夜晚,整个天空灯火通明,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转眼间,新的一年来了,在这一天,人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来迎接这崭新的一年。家家户户贴倒福,中国结,放鞭炮……年味儿浓浓,关于过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年"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这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目若朗星。乡亲们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位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上山避难去了。半夜,"年"兽闯进村。发现:老婆婆家,门贴红纸,屋内通明。"年"浑身一抖,扑过去。院内突然传来炸响声,"年"再不敢往前凑了。这时,婆婆的家门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年"狼狈逃蹿了。第二天,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向乡亲们述说了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知道了躲避年兽的方法,家家贴对联、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外出打工的人们还要回来吃团圆饭,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晚饭后,还要去拜年,拿压岁钱。大人们围坐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拜完年后,就到了我们放鞭炮的时候了,街上也有许多小孩和大人在一起放鞭炮。一只只烟花在天空中飞舞着,不一会儿,烟花散开了,在空中形成了“新年快乐”这几个字。小孩们也放起鞭炮来,烟花在半空中天女散花,成了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天空中,顿时,天空变得五彩斑斓。
在快乐之余,我又多了一份思考:我又大了一岁。这时,我才认识,品出了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