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说:“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走与停。”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
《开心辞典》中曾有这样一幕:一青年在答题台上答题,他怀孕的妻子在观众席上静静地等待着他胜利的佳音。然而当他顺利闯过三关时却选择放弃。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因为在小丫的主持下选手对她的“继续吗”回答总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坚定地说出“停止”两字。正当观众那些冷嘲热讽朝他泼去时,却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小丫问;“如果你的孩子将来问你为何不勇往直前,你怎么回答?”“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到达终点,停止可能获得更多。”“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进了,你怎么教育他?”“我会说:‘你若尽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并不一定要走到最辉煌的顶峰,关键是要享受走的过程。”就是他的.这两次回答博得了轰隆隆的掌声,得到了来自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来,先享受一下千尘绿浪的清幽,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类的幸福,再继续攀登,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了,那种豪情壮志也体会到了。但如果你累了还继续攀登,那到达山顶就困难了,说不定还会让你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时走走停停也是一种良策。即便有倒下的时候那也只是躯壳,只要坚持不让意志倒下。因为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セ蜃呋蛲T谟诩海只要你把自己当作帆,那就依实力而行吧!毕竟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失败时别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时候,不过就是自己停在那歇了口气罢了。等气歇够了再走也不迟啊!说不定走得更快。
凡是活着的人,都是时刻“走”着的,不管你此刻是站着还是坐着,这里的“走”是指人的生命,而不是简单的行为举止。
“生活在于运动”,这似乎让我们由运动联想到了“走”,因为“走”也是一种运动。换言之,“生命在于走,在于不断前进”,例如你想从这里走到那里,你需要“走”;从这个目标迈向下一个目标,也需要“走”;你睡觉要走到床边,你上学要“走”进学校。“走”是一个生命特征的基本表现。如果说这种“走”是人本身的意志表现。那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时间流逝,生命不断演进也牵制着生命使在不停地“走”。谁能告诉我,他能让时间停下来?这个问题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说“能”。“走”是时刻伴随着生命前进的,从一生下来,父母便教孩子走路,于是“走”就开始诞生,慢慢地,走着走着,便进入坟墓。
所以“走”又时刻与“停”分不开。在旅途中,走的时间久了,便会感觉疲乏,于是便要停下来休息。人生的状态总是伴随着许多“走”与“停”,当遇到“沟沟坎坎”时,你必然要停下来,然后设法渡过去。人生从一开始到生命的终止都完全遵循“走——停”的原则,也就是“走”总是在“停”的前面,而“走”意味着开始,“停”代表着结束。活着的时候,“走”是主旋律,中间可以偶尔地“停”。但如果彻底地“停”的'话,便意味着生命本不复存在了。往往从某种语言用词规范上讲,“走”与“停”也可以说成“生”与“死”。
可能有人就会说,如果想生命丰富多彩,永不停息,就永远走下去,不要停止。这种想法及认识是错误的,单从生命长短的角度,一个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总有一天他会死,会停下来。但生命如果要过得丰富多彩,“走”与“停”又得时刻相伴相依,走一阵,停一阵,欣赏沿途风景,养精蓄锐,以便更加自信地迈向前方。哲人说,生命是一次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有风景的心情,我想它也给我们阐明了“走”与“停”的关系吧。
古人主张“一张一弛”,亦是如此。
这里是繁华地带,有六路公交车、多趟旅游专线经过,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南北马路的一侧,跪坐着几个人。他们或举着各色各样的牌子或面前摆着一张写满毛笔字的大纸,那上面痛述着他们悲惨的童年与不幸的遭遇。他们身体残缺不全,衣衫褴褛,有的还抱着可怜的孩子,一副落魄的样子,与匆匆通过的时髦的年轻人形成了像一捧大米与一把赤豆那样差别分明的对比。
这个地点,似乎不是某个管理部门指定的。他们来到这里,是一种无言的默契。他们希望这个繁华的市中心的拥挤的人流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更多的理解,以及更多的生活必需收入。但也许是他们身后的一片幽暗的竹林,微风拂过,总响起竹叶阴森恐怖的沙沙声。人们总是突然加快了脚步,找了魔一般地双眼一下没了神,麻木的盯住前方,生怕再多站一秒就要丢了魂儿似的,看也不看他们一眼,疾步向前走去,仿佛他们身上沾染了某种可怕的瘟疫一样。
他们似乎不属于这个城市,城市也似乎无情地抛弃了他们。生活规定好的身份使他们很难有城里人的高贵神情和傲慢态度。但他们需要填饱肚子,需要生存。因此,目光里总免不了几分恳切,几分讨好。
人群中,一对情侣停下脚步。女的甜蜜地依偎在男的肩边,男的低头望了那可怜的乞讨人一眼,却从怀中骑士般地掏出一把亮晶晶的硬币,腰不弯,将硬币高高的坠落下去,与那锈迹斑斑的搪瓷碗发出一阵刺耳的当啷声。
我忽而放慢了脚步,心仿佛在滴血一般……
那个蓬头垢面,面色乌黑的.乞讨人先是被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与数量众多的硬币惊了一惊,出乎意料地,却又突然向前匍了匍,疯了一般不停地磕头,嘴里含糊着一些早已听不大清的东西。
那男的看也不看他,亲密的搂着女友向前走远。
有时候,我也想停下脚步,为这样可怜的人们送去一些怜悯与温暖的关怀。
只是,太拥挤太匆匆的人流最终拥簇着我向前去……
人生就像旅行,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有好风景,人就越想往前走,但是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地前进。
人生又像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途中补充能量,才能够跑到终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之后,感到自己的知识跟不上发展,于是要去进修,这种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停顿,但是这种停顿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而做的短暂停息,是为了今后发展得更快而做的短暂停留。
回顾历史,战国时期的游说家苏秦,第一次游说没有成功。他的嫂子见他没出息,整天刁难他,但是苏秦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打动国王,一定是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于是他忍受哥嫂的刁难,开始“头悬梁,锥刺股”后来终于成功游说秦王成为战国时伟大的纵横家。苏秦在家的隐忍学习,正是人生路上的暂时停顿。这停顿,就好比花儿含苞待放;这停顿,就好比积蓄力量的马儿吃草;这停顿,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而做的短暂停息;这停顿,正是为了今后的向前迈进而做的短暂休息
像这样在人生路上行走中善于停顿的人,何止苏秦一个呢?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复兴大汉天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屈尊在曹操的兵营中种菜,他的.短暂停留就是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是因为他保存实力,才有后来的东山再起。这种停顿是智者的选择。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不平的荆棘,要想继续往前走,就要拔掉荆棘,要拔掉荆棘就有可能停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停顿就是调整,停顿就是为了后面走得更好。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遇到过人生的荆棘:屈原、司马迁、李白等文豪都曾经在人生的路上停歇过,但是这样没有影响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停顿,是因为小人的加害,国君的昏庸;他们的停顿,是为了自己和他人走得更好;他们的歇息、他们的停顿,是为了实现更加远大的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生路上的停顿就是为了走得好,走得远,走得更加潇潇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