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潺潺的江水缓缓地流动着,绿得如同晶莹的翡玉,透明得好像玻璃,远看如同一条绿丝带,环绕在美丽的县城江滨路旁。那条河就是被故乡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漳江,那个县城就是我的故乡——云霄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漳江上原来并没有建桥,江滨路对面是下坂,来往十分不便。人们要撑船才能划到江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翻船事故,太麻烦了!于是,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桥。现在,下坂大桥上车水马龙,一到晚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倒映在江上,格外美丽,下坂大桥犹如一条长龙,金碧辉煌。
走进和平乡,你不禁会发出一声惊叹。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前方,可是你或许不知道,以前并没有这条公路。在以前,要到我外婆家要绕好长一段山路,凹凸不平,坐在摩托车上的我晕头转向来到村里,身上、脸上都沾满了灰尘,用家乡话来说是“土牛”。下雨就更不方便了,路上到处都是坑积的水洼,泥浆四溅。现在,那条山路一转眼变成了平坦的公路,行驶如风,两面都是绿油油的水稻田,还有招商引资进来的工厂。
说到农村的进步,就要说一说使人垂涎三尺的枇杷了。以前,农民种出的枇杷树结的`琵琶没有鸟蛋大,又小又酸,农民愁眉不展。现在呀,农民们再也不愁了。因为引进了新的栽培技术,云霄的枇杷甜蜜多汁,又大又圆,一个个好像金黄的鸡蛋,享誉全国。远远望去,枇杷树硕果累累,似乎在争先恐后的向我招手,说:“快尝尝我的吧,我的果实最甜。”枇杷露出金黄的衣裳,羞答答的,闻一闻,香味沁人心脾。刨开金黄的衣裳,那鲜嫩多汁的果肉,让你真舍不得吃。枇杷不仅好吃,还可以制成香醇的枇杷酒,加工成枇杷罐头,销往全国各地。用枇杷做成的枇杷膏,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等功效。
云霄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有美丽的将军山公园,那里的烧窑鸡是传统美食。希望大家细细游赏云霄美丽的风景。
家乡小桥边的草丛,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晶莹。草丛连着小桥的倒影,映在清澈见底的小河中,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外公年轻时是做水运船生意的,每每从这座拱形的小桥下穿过时,就会见到这样的景象。
家乡的桥,在母亲童年心中又是另一番滋味。特别是那座石子路间的石桥,让母亲欢喜也让她忧。喜的是走过小桥可以看见对岸那让她充满好奇的“世界”;忧的是每次过桥,由于桥两边没有护栏,走上石桥还会发出轻微的吱嘎响,且伴着晃动感,胆小的她小时候是爬过去的。长辈们还曾迷信地说是被邻家的`妹妹抓了脚底导致的。可母亲还是会过那座桥,因为这是去对岸最近的一条路。这段记忆使母亲印象深刻。
家乡的桥,我小时候记得是座落在一段凸凹不平的水泥路上,窄窄的、桥面有些高的水泥桥,两旁加了铁护栏。以我当时的个头,看不见对岸是否有人过来。桥上,偶尔会有一辆拖拉机或者三轮车迎面驶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小河向远方延伸得好长,直到视线消失在拐弯处……从我家窗口探出头来,就能见到那座小桥,桥上会不时走来一个光着小脚丫的小孩,蹦蹦跳跳,手里拿着一只刚抓来的蛐蛐,脸上掩不住快乐的笑容。还有挑着担的老人,我经常和他们招呼问好,老人脚上穿着拖鞋,泥土使脚变得灰灰的。桥上的行人有时也是蛮多的,朴实热情的人们互相寒暄问暖,给桥以热闹感。
渐渐地,我长大了,小桥变得更老,也变得更矮了,最终人们把它改建成了一条宽阔的公路,那条宽阔的大道从农村直通向城镇,通向远方。在宽阔的大道上疾驰的车辆载着行李川流不息,没有人再挑着扁担,更加没有人会光着脚丫一蹦一跳,两旁听见的是女士们高跟鞋和男士们皮鞋踩踏的清脆声。夜晚,路边总是灯光无数,闪亮无比,不再如曾经那般黑漆漆的一片。而外公也紧跟时代步伐卖了水运船,换成了一辆运输车,生意兴隆。
现在的我每每经过,总会在这里驻足,倚着桥身,静听它喃喃低语着过往,低语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美好的童年时光。
沿着桥继续行驶,快到尽头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跨江大桥,那是鳌江五桥,它宽阔到左右两道都可以三辆车子并排前行,站在沥青铺成的最外侧人行道上,既舒服又平稳。往对岸远眺,桥中间的两侧竖着大大的蓝色柱子,边上线条以三角形的方式向外放射,具有稳固的作用,极其壮观。家乡有这样一座桥,我感到无比骄傲。
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来,家乡的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领家乡人走向致富。未来,家乡的大桥还会变得更平坦更宽阔,我们的家乡也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家乡的故事,这得从很久很久之前说起了。在时候,处在山坳里的家乡还没有住人,四周的山环绕着中央的小小平地,在一侧的山脚还流淌着小溪流。
正是这儿清幽的环境,吸引了家乡里的第一批人来这里安家。听家乡里的一些长辈们讲,当时候来这里定居的人并不多,大家都是由于各种原因背井离乡,然后在漫漫长途中寻找新的家乡。
这其中的艰险可想而知,来到了这里的先人们开荒垦地,硬是用辛勤的双手建造出了一个他们心目中完美的家乡。来这里定居后的人们,对这里的气候环境默默摸索,想在家乡里种出一些东西来,也好让定居在这里的人们自足自给。
家乡的祖先们很聪明,并且也很勤劳。在不断的开荒中,在四周的山上种了不少的果树,桃子、李子、橘子等等这类水果的树苗都是家乡里的人们从各处中寻来的。
很多年过去了,家乡里的人口发展得越来越快,山上种下来的那些果树有的长得粗壮,也有不少是后来重新栽种上去的。一直到现在,每年的.春天一到,家乡的山头就美丽的如同梦幻仙境一般。
家乡里的人户越来越多,我们都知道呢,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的家乡是在他们的双手下变得美丽的。
现在的家乡很好,家乡里的人们平日里都走得近,关系也都很要好。每户人家的生活都很不错,围绕在家乡周边的山是家乡里人们的主要来源。每到收获季节,整个家乡都是热闹的,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含着的是对丰收的喜悦。
我爱我的家乡,我美丽的家乡是由世世代代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建出来的。我也很感激我家乡里的人们,他们在相互帮助之中,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老家在小山那一边,父亲常常说。而在老家旁边有一个大人们口口相传的银杏古村。终于有一天,我们说走就走,前往传说中的银杏古村。
穿山越岭,我们一路溯溪而上,终于到达了高岭古村。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溪瀑泉流,稻田边上的怪石,地头田边开着不一知名的野花,连弯弯曲曲的村道也被藤萝侵占,我们只好从边上拥挤而过。
高岭古村属亚热带气候,植被繁茂,针叶林、松树、荷树、枫树是树的海洋。
传说八仙齐赴瑶台为王母祝寿,铁拐李因腿疾在跨过赣江时一个踉跄脚下一滑,赶紧柱拐杖休息。不慎把给王母祝寿的仙果酒落在大山中,它在群山中驻足的地方留下一个大脚丫,而落下的仙果就是银杏果,不久之后长成了许多银杏树。巍峨连绵的大山怀抱着这个巨大的`脚丫,形成了一个东南低西北高错落有致的古老村落。
公元1616年,即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廿一世孙郭建迟,为了规避兵祸,从高陂符竹迁徙至此开基立业,当他看到四周全是高峻的山岭,便对子孙说:今后就叫高岭吧!
高岭是安静的,静得幽远。
四百年来,高岭古村郭氏后裔繁衍生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已有21户村民,人口130人。保存着万安县城最为完整的26栋赣南客家民居,俗称:土墙屋。清一色四扇三间,厨房、猪圈、牛栏、竹木农具一应齐全、屋檐下堆砌的柴薪,村民们利用一种中空细长的竹子把山泉水直接引到厨房。不远处就是菜园,旁边一陇陇梯田依稀可见。房前屋后不知名的花儿正在怒放炊烟袅袅,鸡鸭鸣叫,斜阳依依,几千年来,我们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这不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吗?
高岭是纯净的,纯的无瑕。
有人说,你家村庄有一棵银杏树都是上天的恩赐。而高岭这小小的村落竟然有60多棵几乎都在盛果期的古银杏树。不能不惊叹大自然对高岭古村的格外眷顾。据说最大的那棵已存活了千年。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首入眼帘的就是苍翠挺拔,高耸入云的银杏树。银杏是亿万年前侏罗纪时期植物的活化石,据《本草纲目》记载,银杏果又名白果,味甘、苦涩、性平。归肺经、可入药。
现代人们对银杏果注入了更多的关注,食用银杏果实可预防心脑血管硬化,减缓衰老,抗氧化,是名符其实的“仙果”。
在一棵高耸入云的银杏树下,驻足抬头,一不小心碰到青涩的银杏果,每一粒都紧紧地抱着枝杆,让你看的真切,鹅掌形的叶片沙沙作响,隐隐闪发着光亮。深呼吸,吐纳,群山莽莽中忽然有一抹亮光,似乎看到远处有一条河。随行的向导说,那是30公里外的赣江,数千年前词人辛弃疾题字的地方:江西万安造口壁。也是一个古代的渡口。
我们惊呆了。
保存利用好古村落、古文化,振兴建设乡村,开发民宿旅游,这个银杏古村才能真正走出茫茫群山的重重重围。
太阳退到山的那一边,夜幕裹挟着薄雾挤压过来。
哦,高岭!最后的高岭!
下午我放学回家,急冲冲地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家乡有什么变化?”爸爸说:“改革开放,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你看你爸爸营养过盛,变成一个大胖子,现在天天辛苦减肥啊!”奶奶说:“改革开放,厦门人文明多了,讲普通话的人多了。”妈妈说:“现在厦门人没有再称呼外地人为乡巴佬或内地仔了。”爷爷说:“改革开放的变化,我最有发言权,咱们的家乡内田村,那可真是日新月异呀!”
爷爷出生在同安县莲花镇内田村,原先那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距离同安县城二十公里,那里山连着山,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家家户户都住土坯房,没有电,一到晚上,整个村子黑漆漆的,一片沉寂。偶尔几声狗叫,村里没有像样的学校,学生挤在一间破庙上课,没有桌子,就用小板凳当桌子,人坐有地板上。1979年爷爷从哈尔滨调回厦门大学工作,全家翻山越岭走了一天才到。全村男女老少都围过来看热闹,见面只有一话:“你们回来了。”再无法交流,因为他们不会说普通话。
今年寒假,我们全家坐汽车回内田老家,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到村口,一到村子,大红布条写着:“欢迎到内田村做客!金光湖旅游区欢迎你!”我看见一座崭新的二层楼,上面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哦!那是学校!学校后面,一幢红砖楼拔地而起,那是丽琴家,我走进去,吃了一惊!房间里窗明几净,东西应有尽有,彩电、冰箱、电脑等,东西真高级啊!真是令人眼花了乱!这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原来是丽琴的爸爸,我的伯父,只见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我问:“我爷爷说内田村很穷,怎么一点都不像?”我的话引来大家哈哈大笑。伯父说:“那是以前,现在改革开放了,党的政策好,我们农民富裕了,现在只要你肯干,就能赚钱。咱们村的一些年轻人到外地打工,赚钱回家,所以新房多了。我自己当泥水工,一天工资两佰元,半年就赚了一万多元,我在山上种桔子,橙子,也卖了两万多,现在道路修好了,许多城里人到金光源旅游,我卖土鸡土鸭给他们,农闲时我还上山砍竹子,也能卖钱,你算算,咱们农民是不是富了,如今咱们的生活真的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要是没有改革开放,咱们肯定还过穷苦的日子。”
听了伯父的话,我恍然大悟。爷爷说:“咱们家乡富了,可我希望她更富有,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长大回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开心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