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5篇)

时间: 2023-12-12 栏目:初一作文

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篇1

1.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

1.1抓住语文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三个训练途径,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其实质主要强调的一点是课堂训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训练。

语文课堂对提高说话训练意识、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怎么想就怎么说,注意语速和说话的条理性,发现语病要及时纠正。而新教材的训练内容更为丰富,训练形式灵活,训练方法更有趣,训练手段更新颖。是以往教材所不及的,。教师只要真正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合理到位地使用好教材,训练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语文课的各个环节都有口语交际的训练切入点,导入部分,可由学生介绍已有知识,或由学生质疑、答疑,生字教学更是训练口语的好时机,可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编字谜、编歌谣等,阅读课的训练点就更有选择性。

1.2关注生活,加强口语交际实践锻炼。教育理论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

1.2.1捕捉生活现象,提供说话机会。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学生接种防疫苗,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打针时的感受;国庆节旅游回来,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天是教师节,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重阳节到了,你又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些什么呢?你家班机了新居,你看到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些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素材,最能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愿望,学生有实际体验也就觉得有话可说。

1.2.2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训练。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春游活动、"六一"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往往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可以一边倾听一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等。

2.注重方法,训练交际能力

2.1读、说并重,循序渐进。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指导他们认真朗读,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认真、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法。我指导一年级学生读课文,首先要求他们把书上的每一句话读正确,注意标点停顿,读出感情。对读得好,及时表扬;有时还把朗读最好的录音后重播并进行讲评。这样就激起学生认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朗读水平,为自己学习说话打下了基础。

说有别于读。训练小学生自己说话,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说好一句话做起。一句话说完整了,才能谈得上说几句话、一句话。开学第一天,我就通过让学生做"自我介绍"(我叫××)训练他们当着大家的面说一句完整的话。至于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问答,随时可以进行一句话的训练。上课前问学生“昨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上完新课问学生“今天我们学的课题是什么?”学生完整地作出回答,就是受了一次说话训练。

有了说好一句话的基础,就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说几句话。以学生作"自我介绍'为例,开学第一天进行的是说好第一句话的训练,经过一个阶段,就用提出几个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有地说好几句话、一段话。我提出的问题是: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上学?是几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有了说好一句话的基础,再按照问题的把几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段完整的话了。

2.2选好话题,具体指导。说话课是专为训练学生说话而设置的,须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为此,一要选好话题,二要加以指导。

选好话题是进行说话训练的重要条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选他们熟悉的与语文教材的基础训练有联系的内容,例如"我的××"、"我的书包"、"一次比赛"等,都是比较好的话题。这些话题,使学生有话有说。还应注意话题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比如看图说话,既形象又具体,我就常拿它做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也愿意讲故事,在说话课上我就选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讲给学生听,听后让他们按要求复述。

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课堂;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45-01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基础性学科,具有科学研究与生活运用双重价值。数学可以说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一定要有数学的存在”。因为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记忆深刻,正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采用一种正确的教学法加以有效的数学教育,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数学教学形态落后

部分传统教学法受到人们质疑,绝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形态的落后。形态落后的普遍表现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课,极少或是根本不参与课堂。比如,在我进行教学交流的时候,就见过有些老师这样上课,在教学《1至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一味地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对某些问题一笔带过。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与台下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对该教师进行询问的时候,他表示这样的课程“太简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归根结底在于教学形式的落后,一味以教师为主导,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在成年人眼里,五加四等于九,十分简单,对小朋友却并不是这样的。由于无对话交流,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状况,使得教学成为一种低效率的讲授行为。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主体模糊

这个问题与教学形态的落后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事实上截然不同。形态落后是缺少与学生的交流,而主体的模糊则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存在根本区别。

比如,我们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往往是给出一些角展示,再对角进行简单介绍。整节课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对于该主题的一些主观设想,比如“大角和小角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这些以学生为主体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这就是没有明白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者,也就是学生,而不是教育者。

二、“对话课堂”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与具体操作方式

(一)“对话课堂”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1.准确性。对话课堂在于“对话”,对话不是随意的,不能数学课上大谈特谈语文知识,因此要求教师紧抓对话话题的准确性。

2.主动性。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相反,很多学生比较腼腆,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中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

3.启发性。教育者与学生进行的对话不能是简单的提问。简单的对话对于教学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对话交流中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4.趣味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玩,沉闷的数学课堂并不能使感兴趣,因此,在我们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话语的趣味性。

(二)“对话课堂”具体操作方式

1.针对重点和难点开展与学生的交流

教育者能够较为准确地估量学生学习中比较困难的地方,与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往往是十分有效的对话课堂。比如,我们在教学《1至5的认识与加减运算》这一课时,数字的认识往往是容易学的知识点,那么我们就应该紧抓加减运算与学生们交流,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排忧解难。

2.针对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展开对话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能够理解学习的知识却无法自己独立地去概括这些知识,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与学生进行比较深刻的交流,为学生们做出总结,并将总结的规律在对话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条理化。

3.针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

新问题的提出往往在于旧问题的解答,而问题的解答又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要重点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进行讨论,开放学生的思维。除去以上方法,在“对话课堂上”构建数学学习情境,创设平等的交流平台,对易混淆的知识点深入讲解,在对话过程中重视的学习体验一样重要。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予以改进。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主旨往往不是在于“答案”的探索,而在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话课堂”正是以交流的方式为数学思维搭建一个平台,使小学生在这个模式下逐渐学会学习,进而进行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篇3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整理修订了六部先秦古籍,后称“六经”,成为中国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以“孝”“仁”作为社会的核心,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自身的修养,从人本出发,追求人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十三世纪末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的思想基础,后来又受到基督教影响,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表现在: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探索、从物质层面考量生命的本源。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明显的差异。中国人比较看重人情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会从多方面去考虑,喜欢整体、长远地考虑问题,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一是一,二是二,处理问题比较爽快,不拐弯抹角,所以比较有效率。

二、中西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区别

1967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P)。他认为人们在语言交流中总是有意无意遵循着一些原则,以保证谈话、沟通的顺利进行。(何自然、冉永平,2009)其中把合作原则分为四个准则:第一,量准则,即谈话信息充分而不冗余;第二,质准则,即说话的内容要真实;第三,关系准则,即谈话信息要与话题一致;第四,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清楚楚,让人能听明白(。Leech,1983)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GeoffreyN.Leech)补充、完善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会话有六种准则:第一,得体准则,即给别人利益,降低别人的损失;第二,慷慨准则,即多赞扬别人,少批评别人;第三,赞誉准则,扩大别人的优点,隐藏别人的缺点;第四,谦虚准则,不张扬,要低调,减少自我表扬机会;第五,一致准则,考虑别人的观点,求同存异;第六,同情准则,多同情别人,不要厌恶别人。(Leech,1983)礼貌原则的提出,解决了合作原则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合作原则的有力补充,形成了完整的交流、沟通原则,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出现比较早,“周公编写礼乐并传于后世”即古代的“礼制”,是中国文化“礼貌”的雏形。它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份做事情,同时要遵循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礼制。1992年,当代著名语言研究者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归纳了五条现在中国正在使用的礼貌原则:第一,贬己尊人准则,即说话时谦虚,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第二,称呼准则,即说话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来称呼别人;第三,文雅准则,即说话者“有教养”;第四,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的谈话达到和谐一致;第五,德、言、行准则,说话时给别人好处,少给别人带来不利。

在理论上,中国和西方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绝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会话中,双方都是本着友好和尊重对方的态度进行,在交流中会使用礼貌语言。其实在比较中西方理论原则中,不难看出,中西方在语言交流中都遵循着相同的原则,就是尊重别人、赞扬对方同时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几乎所有的言语都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就出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理解的现象,这就必然导致不同的语言交际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尤其是说话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可能会在交际中出现失败,甚至可能会闹出笑话或出现误解。2015年4月23日晚,一名兰州男子和两位西安朋友吃夜市,旁边有6名外国人及1名中国女子围坐一起喝酒吃夜市。他们打赌,想过去敬酒讨好老外后合影回去炫耀,没想被到他们打了。敬酒行为在中国是很常见的,但是正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误会的产生。中国人推崇“酒品看人品”,甚至将男子酒量与胸怀联系在一起,敬酒是一种礼貌行为。但是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偶尔举杯示意也不过是致意。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所以那名男子才会被打。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面对邀请与谈论隐私的差异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减少对方对自己话语的误解。中国人的沟通则显得更加委婉一些,目的是为了保全对方或自己的面子。在中国,人们如果受到邀请,不会立刻作出答复,而通常会委婉客套地拒绝,等对方再一次发出很诚挚的邀请时才接受,认为这是出于客气。但是西方人在受邀时,一般直接表明接受或者拒绝。这些差异充分说明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区别,中国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为了顾及自己或别人的面子。西方人说话交流喜欢直来直去,开门见山。另外,中国人对待一些涉及私人的问题又直接的多,例如,中国人在闲聊时喜欢询问对方的婚姻、家庭、工资等,这些话题在西方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他们会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中国人讲究邻里之间的“人文关怀”,觉得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由此可以看出,受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人们,对待同一个活动或事情时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2)对待夸赞、表扬的回应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所在文化的标准作出反应,所以中西方的人们在交流中,面对对方的夸奖、赞扬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面对夸赞,中国人往往自谦地贬低自己,往往会说“不,我做得还不够好”“您太抬举我了我”等等。同样是面对夸赞,西方人会用接受并感谢对方的称赞,他们一般会说“Thankyou”。这就是文化不同导致的差异。西方文化中,他们会很愉快地接受别人的称赞,并对对方表示感谢,认为这是对对方的回应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这既体现了合作原则,又体现了礼貌原则。在中国,面对他人的称赞,往往采取一种自我贬损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所以在中西方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中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中国人在交际中优先考虑的是礼貌原则,即“人情大于一切”,而西方人则会从合作原则出发,遵从质准则,然后遵从礼貌原则。

四、总结

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往学习倾听表达能力

时至今日,口语交际在语文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相对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还是不容乐观的:因目前没有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教师的片面认识,课堂目标不明确,重视明理而忽视语言,学科特点不明显;课堂上“交际”含量缺失,使口语交际课等同于说话训练,缺少交互性……

王荣生教授曾说,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状态中的“听”“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所以说,要完成“交际”目标,就必须有交往互动。因此,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不妨创设一个个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倾听、表达、交际”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交往情境,培养倾听品质

倾听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际品质,要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就应对学生进行“听”的培养。而现在学生早已习惯了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画面,反而削弱了“听”的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不专心听:对别人说的话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导致别人的话“左耳进,右耳出”,留下的信息较少;(2)不高兴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别人说话时习惯随意打断,抢话头或抓耳挠腮、左顾右盼;(3)不会听:边听边忘,倾听与理解不能同步,更不能听出“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因此,培养专注倾听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听、分析地听,听出问题,听出收获,那时的“说”才能“有根有据”“有的放矢”。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将倾听的要求设计在一个个交往情境中。

【教学回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一期《奇妙的动物世界》中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下面,让我们满怀信心智取第二关――“你说我猜”关吧。猜什么呢?在这一关里,人们要想办法了解一位新朋友的奇妙之处。然后,你来说,让大家猜“它”是谁。注意:与新朋友交流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新朋友的奇妙之处,在你听不明白时可以提问,进一步了解。

片断二:

下面让我们一起激战第三关――“问答擂台”关。我们问答擂台的话题围绕小企鹅展开。在这一关中,一些“小动物”要来做知识渊博的小擂主,另一些“小动物”来做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的挑战者。注意:擂主要想准确、机智地回答挑战者的问题,必须认真倾听和提问。

在口语交际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会听了,听懂了,才能互动应对。上述课堂实录的两个片断中,创设了“你说我猜”“问答擂台”的“交往场”,老师在提出交往要求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在“别人说得不清楚,自己听得不明白的时候可以主动提问”“要想准确、机智地回答挑战者的问题,必须认真倾听和提问”,体现了倾听的训练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课堂中,虽有一些看似双向的交流,但由于没有建立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会劝阻”一课,老师习惯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殊不知,这样无意间将角色分为“主角”与“配角”,使课堂中看似有一个生生交往的平台,实则仍是一个单向的言语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增强“角色意识”,即在交往学习中,每位学生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

二、巧设交往话题,训练表达能力

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话题,大多是从日常的生活取材,如问路、请教、道歉等。但如果我们简单地将这些话题照搬到课堂上,情境模拟表演一下,学生所说的话仍会跟生活中一样,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材话题的研究和指导,如“打电话”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打电话时要说清事情,要讲礼貌,更要将这个话题置身于一个交往情境中――打电话请假。学生说:“老师,我今天有事,不能来学校。”老师故意制造难度“为难”学生:“你有什么事呀?不行,今天这堂课很重要。”把学生预想不到的情况呈现出来,“逼”学生去应对,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要根据表达能力的训练目标,独立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准他们的兴奋点,以真实的“问题解决”来组织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把学生带入贴近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中去。

【教学回放】于永正老师《外貌描写及转述通知》的主要流程:

(1)上课铃响,于老师还没有来。这时一位年轻女老师走进教室,请学生转告通知内容。

(2)于老师:你们说说这位阿姨的样子,我猜猜她是谁。

(3)于老师:小朋友,她脸上有什么特征?

(4)于老师:小朋友,这位阿姨还有什么特点吗?

(5)于老师:谁能把刚才说的方老师的外貌,也就是方老师的样子,连起来说一说?

(6)于老师:方老师找我有什么事?

(7)于老师:小朋友们,通知开会,除了要说开什么会,要带什么东西之外,还要把开会的时间、地点说清楚。能不能把方老师的通知连起来说一说?

上述课例中,于永正老师在自己进入课堂前先让文教局的方老师到教室请小朋友转告“要于老师开会”的事,这个真实的交际话题,激发了学生交流表达的强烈欲望。课中于老师从“说说这位阿姨的样子,我猜猜她是谁”,到“她的脸上有什么特征?”,再到“这位阿姨还有什么特点”,一步步地由整体到细节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在转述的训练中,学生一开始没有说清开会的时间,于老师一个“拿包欲走”的动作,使学生明白刚才转达的信息不完整,最终能清楚、全面地转述通知内容,从而掌握了转述的要领。于老师将这一系列表达能力的训练,均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交往互动中,可谓“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三、关注多元交往,锻炼交际能力

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篇5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话题平行推进是网络交际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探讨,阐述它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条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交流手段,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堪称“第四媒介”①。网上交际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构成语境的主客观因素及其所起作用与传统意义的有很大差异②。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特定语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在网上普遍使用、广泛流传,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甚至连语法规则、语用特征都与传统的语言大相径庭。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例(1)f1:还没下班?

k1:一会儿就走。

f2:问个问题。服务器有什么用?

f3:我们又做了一些腌菜。

k2:可以帮助你突破网络屏障,提高网络速度。

k3:你们家的腌菜很不错。

f4:如何设置?

k4: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可用的服务器的地址。

f5:下班时顺便过来拿点。

这是笔者在网上和朋友交谈的一段真实记录文本。这段莫名其妙的文字,如果用传统的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规则来解读,根本就无法理解,因为它至少违反了三个方面的语用规则:

1、违反了轮流发话(turn-taking)的会话规则。在话语结构的语用分析中,首先要研究语言使用者进行言语交际时遵循的格式③。问—答话对(q—a)是一种最典型的会话格式。整个会话过程按q—a—q—a的模式进行,这就是轮流发话。在上面的对话中,f1和k1是一对典型的问答话对。在接下来的一个话轮中,按照常规的理解,当f提出问题f2后,应该等k做出回答,可是事实上f却充当了两个连续话轮的发话人f2、f3。接下来k2、k3也连续发话,作为回应。这个过程显然违背了轮流发话的规则。其实,在日常会话中,依照话轮替换原则,会话参与者为了“争夺”下一个话轮,有时也常常会发生一人同时多次发话的情况,但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十分短暂④,不可能贯穿整个会话过程。

2、违背了连贯性规则。在会话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即双方话段的语义必须连贯。这是因为连贯是会话深层结构的无形网络,是话段之间的有机联系⑤。拉波夫(w.labov)⑥和库尔特哈德(m.coulthard)⑦都论述过会话中的话语连贯规则。这段对话从f3开始语义开始出现中断,一直到最后都不连贯。造成这种语义不连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段对话从f3开始有两个话题在同时发展,平行推进。在日常会话的轮流发话过程中存在一种类似的现象,称为修正(repair)。当会话过程中出现语言失误,发话者可能会直接或在受话者的提示下自我修正,也可能由受话者直接修正。这样会话中产生一个旁插语列(sidesequence),这个语列中进行的就是第二个话题,即修正话题。如:

例(2)a:helikesthatwaiteroverthere.

b:waiter?

a:waitress,sorry.

b:that’sbetter.⑧

在这种现象中,两个话题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修正话题是次话题,在修正话题推进时主话题暂时中断,当修正目的达到后,修正话题自动停止,回到主话题,两个话题不太可能同时一直发展下去。

3、违背了合作原则。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中有一条关系准则(relevancemaxim),要求话语之间要有关联。日常会话中对关系准则的故意违反(即会话中两个相邻话轮意义互不相干)往往意味着一方想转换话题。如:

例(3)a:mrs.xisanoldbag.

b:theweatherhasbeenquitedelightfulthissummer,hasn’tit?⑨

这时另一方应响应这一暗示,立即放弃该话题。但是,在对话(1)中,多次出现相邻话轮意义不相干,但双方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正在进行的话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话(1)实际上是由两个话题毫不相干的会话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分离出来:

主题一:f1:还没下班?

k1:一会儿就走。

f2:问个问题。服务器有什么用?

k2:可以帮助你突破网络屏障,提高网络速度。

f4:如何设置?

k4: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可用的服务器的地址。

主题二:f3:我们又做了一些腌菜。

k3:你们家的腌菜很不错。

f5:下班时顺便过来拿点。

分离后的这两段对话,形式和意义都很完整,与前文提到的会话原则和语用原则完全吻合,跟我们日常交际的会话模式并无二致。这两个意义上毫无关系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在同一次会话中出现,必须采取一维的线性方式进行,并且必须在关闭其中的一个话题后,通过话题转换手段过渡到另一个话题。这时候会话的进行就是对第二个话题的推进,被关闭话题已经结束,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网上交际中,这两个话题可以呈二维平面的形式平行发展,会话进行中话题之间不需要转换,两个话题都不用关闭,可以平行推进,同步发展下去(如对话1)。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双话题平行推进现象。这是网络交际的特殊产物,只能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中才能产生和被理解,离开了网络,便变得杂乱无章,甚至荒谬可笑。

一、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形成原因

网络空间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的虚拟社会,网络用户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在这些交际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际文化⑩。和传统上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手段相比,网络交际对网络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网络交际语境就是以网络交际文化和技术为背景的。这个特殊语境中使用的语言,自然就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双话题平行推进就是这种语境的典型产物之一。它的产生,主要有网络技术和网络交际文化两个方面的原因。

日常面对面的口语交际或电话交际中,发话和受话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没有明显的时间延迟现象。而在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所有的交流信息都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的。当发话人发话后(往往是通过键盘输入的文字信息),信息由计算机进行编码后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对方电脑接收后进行解码还原,受话人通过阅读获得发话信息。这个过程往往有时间上的延迟。正常情况下这个延迟的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即相当于面对面的言语交际。可是,有时候因为技术的原因,这个延时就可能变得较长,形成信息沟(informationgap)。信息沟的形成一般有如下几种因素:

1、网络繁忙,传输受阻。网络上信息传输的速度并不恒定,而是动态变化的。上网高峰时段信息拥塞,信息传输延时较长,往往每一轮会话之间都会存在信息沟;

2、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电脑运行速度差异较大,导致双方信息传输不同步。这种差异跟电脑的软硬件配置、上网的连接方式、所在地区的网络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

3、双方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不同,导致信息传输不同步。因为大多数的网络交际主要是通过键盘输入文字来进行的。文字输入速度快的发话人的信息到达受话人的屏幕时间短,文字输入慢的发话人的信息到达受话人的屏幕时间长。

4、交际的一方同时和多人进行网络交际,其反应的速度必然比另一方慢,从而形成信息沟。信息沟是网络交际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网络交际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网络交际的主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逐渐习得这种文化特征。

信息沟在日常交往中也存在。即发话人完成发话话轮后,受话人保持沉默,没有作出相应的反映,从而形成信息沟。当这种情况出现后,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原发话人就会根据会话的合作原则进行推断,并连续发话。当发话人认为受话人没听清楚或没理解发话的意思,他的连续发话就会是前一话轮的重复,即重叠(overlap);当发话人认为受话人因对所谈的话题不感兴趣而以沉默来违反合作原则时,他的连续发话就会转换话题。

网络交际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日常交际的规则。因为网络交际者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以在网络交际中往往会无意识地遵循他早已习得的日常交际的规则。网络交际中,发话者从键盘输入所要说的话并发出去以后,就意味着发话话轮的结束,开始等待对方回应。这时往往会因为上述原因产生信息沟。当信息沟的时间较短时,交际者会根据网络交际文化的特征予以忽略。而一旦等待的时间超过发话者所理解的正常信息沟的长度,发话者往往会运用传统交际规则来延续进一步的会话。因为网络交际语言主要以文字的形式传播,所以当信息沟产生,发话者运用会话原则来推断对方的意图时,往往会主动排除对方理解不清的可能,而认为对方对该话题不感兴趣,从而在下一轮的连续发话中转换话题。看如下的会话记录:

例(4)a1:youarealso3bottleman,howmuchcouldyoudrink?

b1:beer,5bottles.

a2:seaquantity!(informationgap)

a3:i’vejustwroteanotheressayregardingourworkunit,veryfunny,doyouwanttoreadit?

这段对话中,a1——b1——a2三个连续的话轮讨论b的酒量,话轮之间的信息沟不大,所以并没影响话题的延续。但当a发出话轮a2时,出现了较大的信息沟,于是a就运用常规的交际规则进行推断,认为b对该话题不感兴趣,从而转换话题,开始一个新的话轮a3,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她认为双方都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她新写的文章。

但事实并非如a所推断的那样。这里信息沟的产生并不意味着b要放弃该话题,而是因为网络传输突然变慢,a没有及时收到b对话轮a2的反馈。接着网络又恢复正常,a连续收到了b对a2、a3的反馈:

例(5)b2:so-so,dear.ineverdrinktoomuch,becauseiamafraidofsuddendeathathomewithoutbeingknownbyanyone.

b3:ofcourse.itismypleasure.

接下来a又分别对b2、b3的话轮作出反应。交谈双方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话题。这样两个话题就此同时发展,平行推进。

形成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交际的一方想主动放弃当前话题而开始一个新话题,而另一方由于信息沟的原因没有及时获得话题转换的信息,所以仍继续该话题;当他接收到新的话题信息后,出于合作原则,他同时也回答该新话题;想放弃原话题的一方也因为合作原则而重新谈论旧话题,如下面的会话记录:

例(6)k1:somethingwrongwithyourcollege’sfirewall,ithink,becauseicannotcallliu.

r1:i’venevertriedthere.idon’tknow.

k2:soletitalone.

k3:howaboutyourbaby?(informationgap)

r2:youmean,liucancallyoubutyoucannotcallhim?

k4:yes,hecancallme,butican’t.

r3:verywell!thanks!howaboutyours?

r4:thenwhatshallwedo?

k5:sheisok,butlikestocryatnight,idon’tknowwhy.

k6:xiaojusttoldmetoconnectyourlabthroughwebdirectly.

这段话的背景是r所在学校的网络出现了故障,k和r就此事进行了探讨,因未能达成一致意见,k就想放弃该话题,开始一个新话题(话轮k2、k3)。因k3与r2之间存在信息沟,r没有及时获得话题转换的信息,所以通过话轮r2继续原话题。k明白r不想放弃的意图,只好继续该话题(话轮k4)。这时r对新话题也做出了反馈(话轮r3),并同时继续第一个话题(话轮r4)。k通过k5回答r3,通过k6回答r4。两个话题就此平行发展。这情况若发生在日常交际中,双方必须关闭一个话题,而集中讨论另一个话题,如图一所示;或者暂时关闭(即中断)一个话题,当另一个话题结束后再返回来继续已中断的话题,如图三。否则会话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网络交际中,只要双方愿意,两个话题可以同时发展而不必关闭或中断其中任意一个。

三、双话题平行推进的产生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沟是产生双话题的语境前提。当网络速度和交际双方的反应都很快时,信息沟往往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交际,跟传统的日常交际模式很接近,一般不会发生突兀的话题迁移,一旦发生了,就意味着关闭当前话题而开始新话题。这种交际模式,往往会沿用传统交际的一维线性结构,如图一和图三所示。当信息沟较大,超越了交际双方习以为常的范围时,其中的一方就会因为语用推断失误转换话题,从而产生新的话题。

新话题的产生,常常以交际的一方连续发话为标志,所以连续发话是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动因和标志。如前文所述,日常交际一般遵循q—a轮流发话的格式。而网络交际中一旦存在较大的信息沟,交际的一方可能会连续发话,形成qq—aa的格式,如对话1中的f2f3—k2k3;或q-aq—aa的格式,如以下会话记录:

例(7)a1:also,iamamanreadytoofferhelpanytime.

b1:likecomradeleifeng?(informationgap)

b2:didureceivemye-mailtoday?

a2:iamalwayspraisedbypeoplearoundme.

a3:no.ihaven’tcheckedittoday.

例中的a3和b2,都是连续发话的部分,也是新话题的开始。如果交际一方对其中的任何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关闭该话题,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产生双话题同时发展的局面。所以交际双方对话题的共同兴趣,是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心理因素。

四、双话题平行推进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网络是一种高效的外语教学手段。利用教学目标语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目标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多多动口动手,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习得语言。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一种矛盾局面:当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多次发生语言运用不当,教师是否应该一一纠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遇上学生语言运用失误,教师往往使用如例(2)所示的旁插语列产生一个修正话题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旁插语列是以中断交际话题为前提的。若学生多次犯错,老师用旁插语列一一纠正,则会使交际话题多次中断,以至最后无法进行下去。学生频繁被中断话题进行修正,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失去信心,不愿再开口。这种局面无疑和我们的教学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但是,若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修正,任其发展,则难以教会学生纯正地道的语言,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外语老师往往左支右绌,难以掌握准确的尺度,难免顾此失彼。

利用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的特点,就可避免以上难堪,做到一石双鸟。当学生出现语言运用失误时,老师可及时运用一个旁插语列进行修正,如:

例(10)t:thewesternmannersinfectyou.

s:everyonewantstowin,that’shumanbeing’snature.

t:humanityisok.humanbeing’snatureistooverbal.

s:ok,thanks.

若学生多次出错,老师可多次运用旁插语列,形成一个专门的教学修正话题,这个话题与原交际话题平行推进,如:

例(11)s:mayimakearequest?(qm)

t:goahead.(am)

s:ifihavedifficultyinenglishorican’ttosaysomesentenceinenglish,caniusechinese?t:ok,doesn’tmatter.butinenglish.(am)

t:mistakes.shouldbe“ican’tsay...”theword“to”can’tbeputafteramodalverb;“somesentences”,pluralform.(qn)

s:ok,iwilltrymybest.(qm)

s:oh,thankyoutocorrectmyenglishwrong!(an)

t:communicationisthebestwaytolearnlanguage,sotrytouseenglishasmoreaspossible.(am)

t:welcome.mistake:bettersay“thankyouforcorrectingmymistakes”。(qn)

s:oh.butihavenochancetospeakenglishbeforeyou.(qm)

t:youmeantalkingtome?(am)

s:yes.(qm)

t:poorgirl.thenkeeptalkingtome.(am)

s:i’mgladtotalkwithyou.igave5jiaotothebeggaryesterdaymorning,eventhoughi’mpoor!(qm)

t:eh?areyoukidding?here“poor”means“pitiful”,butnot“lackingmoney”。

t:i’msureyouwillimproveyourenglish.(am)

s:oh!sorry!i’mreallyapoorgirl.(an)

s:thankyou,teacher.(qm)

t:nevermind.(am)

t:shouldsay“thankyou,sir”。(qn)

s:why!youdon’twanttohaveastudent?(an)

t:“teacher”can’tbeusedtoaddresspeople.(qn)

s:oh!iknow!thankyou,sir!(an)

t:betterthistime.(qn)

这段对话有两个明显不同的话题在同时推进,一个是师生间讨论英语学习方法的主话题(话题m),另一个是教师不断地用旁插话列纠正学生的语言运用失误的修正话题(话题n)。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看主话题多次被打断,但其连续性并没有被破坏,而是一直在顺利推进。这是因为师生双方都已习得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可以同时并存、平行推进的交际规则,修正话题对主话题并不造成干扰。事实上,这段对话只是笔者和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一段网络会话记录的一小部分。这次会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记录文本原文长达30页。在这30页的聊天记录中,主话题和修正话题一直友好并存,平行推进,整个会话进行得极为顺利。这样就自然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既鼓励了学生大胆使用英语,也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失误。笔者坚持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辅导已经一年有余,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的分析揭示,网络交际语言中普遍存在着日常交际中很少见或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双话题平行推进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归结于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和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从话轮会话的特点来看,两个相邻话轮之间存在的信息沟导致会话的一方连续发话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前提。这一现象的恰当运用,对于外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人们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网络交际用语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但国内目前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词汇结构层面。本文从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角度来审视网络语言的特点,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对网络语言的特征、规范性建设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注释:

①张楠。试论网络传播对受众的负面影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124.

②柏莹。网络口语语体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0)∶48.

③张荣建。cmc通讯传播方式及语言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13.

④常宗林。英语小说会话与日常会话的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1995,(3)∶19.

⑤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80.

⑥labov,w.languageintheinnercity[m].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2.

⑦coulthard,m.anintroductiontodiscourseanalysis[m].logmanpress,1985.

    【初一作文】栏目
  • 上一篇:读书的体会作文(5篇)
  • 下一篇:新学期的我作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