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古代文学的殿堂,诵读着你的佳作。你的过去,你的背后,你鲜为人知的一面,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征服了我。我走进你的世界,欣赏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心境。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间。这一方净土,山也清秀,水也清秀;人皆安详,心皆安详,你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间。你是护菊的使者,是花中的隐士,你如此爱菊,大概是与菊不与世俗争艳吧!“秋菊有佳色,浥路掇其英”。千千的色彩,淡淡的幽香透露出你那高洁的品质。读你的诗,嗅出酒香,酒给你那伤痛的心灵以抚慰,酒让你在忧愤中强作“欢笑”,酒掩饰了你对恶势力的猛烈抨击。以“饮酒”来“咏怀”,在酒中寄情,醉酒之后诗兴大发,描绘人生,书写感慨。你在酒中忘怀得失,沉思生与死,以醉酒来忘怀烦恼,尽情享受人生,热爱那饱经风雨的生命。你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你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你: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你听后长长的叹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这些人献殷勤。”于是你耸耸肩,抖落了身上所有的光环,一身轻松,走向田园间。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个歌功颂德的县令,历史上产生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田园诗人。你注定是山水的,是田野的,是春花秋月的。你是山水中的一只鹤,羽翼雪然,纤尘不染,拍着翅膀,在山水间,盘旋飞舞,寄情高雅,毫无世俗之心,毫无鄙陋之态。你是雪中的一枝梅花,迎寒摇曳,临风沁番,在诗词中,骨气凛然,直挺峻峭,从不卑躬屈膝,从不谄媚献好。你是万顷碧叶间的一朵荷花,雅致清纯,一任自然,虽然孤独,却心灵依旧,不受外界沾染,不受红尘污染。你,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的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将我深深征服。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便是你,五柳先生。你毅然挣脱出世俗漩涡,坦然归隐田园。
我曾怀着一颗好奇心,跟随你的思绪,穿越“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去探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宁静和谐的桃花源。我知道,那是你所憧憬的没有现实中种种纷扰的回归自然的生活。
我曾怀着一颗敬仰之心,透过朴实精炼的文字,悄悄来到你家,凝望你忘我的`博览群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又看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心里不免生起一丝悲凉,你过着如此贫苦的日子。但见你安然自若,忘怀得失,悲凉渐渐消散,又多了一分敬仰。
我曾怀着一颗欣喜之心,踏入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陪伴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丝清风掠过,淡然的微笑荡漾在你脸上,多么超凡脱俗!菊乃花之隐逸者,不奢求骄阳照耀,只掩身于青山绿野间,默默地吮吸甘露。你甚爱菊,是因为你亦是如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固守寒庐,只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遥观日盛月缺,沐浴着寒月的清辉,与雅菊翠山相伴便足矣。
看,是谁在五柳树下尽兴地饮酒?是你,纯朴自然的你,最近人情的你。柳树伴着风儿缓缓摇下柔和的柳条,轻轻抚摸你,与你这是大自然美妙的馈赠。风拂清酒,将醇厚天然的酒香散向远方,这便是你在繁杂尘世中绽放的一抹独特的芳华吧。
听,是谁在饱含感情地吟诗?是你,醉卧与菊花丛中,仰望湛蓝明镜的天空,发出人世间最美的绝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朴实动人的诗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每每读到你的诗文,我仿佛远离喧嚣,置身与大自然,世俗的尘埃被悄然拂走。我羡慕你用绝妙的文字勾勒无与伦比的桃花源;称羡你将高洁志趣赋予诗文之中,流芳千;仰慕你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忍不拔。
你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须信采菊东篱下,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为民谋福的志向,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过只是参军,九品的小官。而后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仕途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在《饮酒》、《杂诗》中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日厉,抚剑独行游。”说明他一开始就有隐居脱世的想法。
他过着安适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这,为生活他也不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此他无怨无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开垦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几亩荒田,几间茅草屋就这样消失了。他曾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为此“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虽说家贫,但仍保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写下相当于告别诗的《挽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挽歌(其一)》中写下:“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为自己归天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而他又在《挽歌(其二)》和《挽歌(其三)》中抒发对死亡的感慨与虚想。
他死去之后首先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了纪念他,写了《陶征士》。“靖节先生”的由来也就是他的好友给予他的称号,他的`田园诗则更受梁朝太子萧统的推崇,可谓爱不释手。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都是崇拜他的文豪,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须信采菊东篱,离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最高的评价。
陶渊明,他永远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隐者。
漫步在历史长廊中,看陶渊明躬耕田亩,醉卧菊丛,一间陋室却风致高雅;闻陶渊明把酒言欢,登高舒啸,三言两语却字字巧妙;悟陶渊明结庐人境,纵情山水,一壶浊酒却满身高洁。一个心性自然,无拘无束的陶潜,伴随着他千古流传的佳句,在我心中留下了不灭的身影。
他饮酒,期在必醉。五柳先生和历史上许多名人一样,性嗜酒。是腐朽的官场让他拥抱自然,愿在醉梦中寻求自我。他曾写下《饮酒》组诗20首,每一首,都是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的喜爱,每一句,都是他真情流露的肺腑之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其中之一,我们似乎看到了五柳先生在南山脚下,身着旧衣,却怡然自得的模样。陶渊明对酒情有独钟,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超凡。
他赏花,独爱秋菊。陶渊明和菊花似乎如影随形,说到陶潜,人们便想到那满丛傲骨的菊花。它们或是遍地金黄,又或是临霜独放,这难道不是陶潜最真实的写照?典故中一说的陶渊明中年丧妻,偶得一梦,那仙逝的妻子便是那傲骨的菊花,于是陶渊明从此独爱菊。无论是寄情秋菊,还是钟爱风骨,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是众所皆知的。一句“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盛赞菊花,菊与他,早已融为一体。
他为人,淡然脱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诗词中的完美品质。“修身、治国、平天下”也曾是他少年时的凌云壮志,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自爱,使他宁愿身在田园,饥寒交迫,也不愿阿谀奉承,违背心志。不管在哪里,陶渊明始终坚持着自我,不因为红尘而拔本塞源。最爱那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在闹市中居住,却也能保留心中一份心灵的宁静,这是怎样的一种淡然?
纵然陶渊明已然离我们上千年之遥远,但我心中的陶渊明会一向鼓舞我前进。陶渊明的品质会随着他的诗歌,行走在路上,且行且歌唱。
看!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他,就是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忘记了宫场的失意,忘记了仕途的'不达,记住了世人的渴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他心中的桃花源,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解甲归田后,生活十分拮据,后来在叔父的引荐下,于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恭迎都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去职。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陶渊明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他洁身自好,拥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那种洒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念旧林,沉鱼思故渊。陶渊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任,身不由己的生活,回归田园。
陶渊明爱酒,他的诗作中几乎篇篇有酒。他曾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除了酒,陶渊明此生最爱的便是菊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他的生活自由自在,他的身上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陶渊明,一个穷苦诗人,饥寒的生活境遇让他体验过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困窘,他经历过这样的困厄,却十分清醒,既不相信是命运所致,也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错误。
面对南山,他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与淡泊态。他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心境的欣赏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他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能保持自己生活的闲适,而不必心为形役。
陶渊明,一本无字的书,告诉我们在污浊社会中不能随波逐流,告诉我们人生短暂,应当洒脱、旷达。
陶渊明的飘淡,即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非常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如何才能活得这样自在。没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或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是什么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同,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一直如一。正由于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第一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不是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由于隐居才可能如此,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其他人文章的时候,总感觉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我们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没办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医生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如此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如此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一样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一个人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大多数人的影子与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如此的人目前却愈加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不是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话说陶渊明在山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弹指间就到了20xx年。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陶渊明所住的地方污染越来越严重。他一早醒来,刚想“采菊东篱下”,就看见菊花都蔫了。
“哎,这儿环境越来越不好了,得重新找个有田园风光的地方生活。”陶渊明自语道。于是,陶渊明就向各个地区开始了风景考察。
有一天,陶渊明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郁郁葱葱,云蒸霞蔚。他爬上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吴田山,不禁感叹:“啊,这山是多么巍峨壮观呀!”。陶渊明傲立在山峰上,近看旁边千奇百怪的石头,远眺山下美丽的风景,深吸着清新甜润的空气,舒展着胸膛:“这儿风光多秀丽呀!”
只见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像银白长龙在山脉间盘绕着,通向更精彩的世界。陶渊明决定顺山而下,继续考察。江水腾涌,碧波粼粼,龙津江犹如一条玉带蜿蜒前进。江畔或是三五成群的'洗衣妇笑声朗朗,或是三三两两的垂钓者持竿静候。陶渊明被这一悠闲景象吸引住。江滨则是一座美丽的公园:无数的小草编织成一条碧绿的地毯,五颜六色的花儿就像地毯上跳跃的音符,婆娑的绿树就像一把把撑起的大伞,小鸟欢快地展示着它那婉转的歌喉,游人轻轻地迈着愉快的步伐,此情此景令人悦目舒心。陶渊明心旷神怡:“好一个悠闲自在的地方啊!”
陶渊明跟随着游人前行。听到一位游客对他的孩子说道:“宝贝,快看,这是刚建设的花卉大道了!”哦?花卉大道?陶渊明慕名欣赏,只见路旁繁花似锦,什么样的花都有:玫瑰啦,郁金香啦,百合花啦……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花卉大道两旁是一栋栋错落别致的大院子,红墙绿瓦,翠竹掩映,这些大院的名字叫:工厂。
“太美了!这是什么地方?在这地方生活最好不过了!”陶渊明打开地图查看,上面赫然印着两个字:长泰。从此,陶渊明在长泰县过上了惬意的生活,他高兴地吟诵起诗来:“采菊龙津江畔,悠然见吴田山!”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一句简单易懂,一句纯真朴实,一句发自肺腑的短句。勾勒出了作者的心愿,简简单单。只想写写文章抒发志趣,只想忘记悲伤,以此自终。一个多么美的梦,无忧无虑,无金钱左右。谁会有这么伟大的志趣呢?那就是著名的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很多杰出的诗歌都是归隐田园以后的作品,他赞美劳动生活和大自然的优美恬静幻想出没有贫穷与压迫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辞藻的文风。对世人深有影响和感触。今天我就谈谈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从小学我们就开始接触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陶渊明成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诗人。而他们的作品也都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了我们常见的“朋友”。
陶老先生的作品无一不透露着自己的想法志趣。他不慕荣利,自得其乐,率真放达。而他的作品也成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陶渊明猥琐,面对现实社会却选择了逃避。自己满腹才华却不为国效劳。任意将自己的才华埋没山林。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当时社会不比今日。人尽其才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陶渊明也想为国效力。可是当时官场昏暗。人人利益熏心,是金钱如生命。如此社会哪有陶渊明这一类正直的人的容身之地?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不也在用诗词表述自己吗?不也在有文字将自己的才华挥舞得淋漓尽致吗?李白、杜甫不也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所谓适者生存不就是这样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五米斗折腰不也是这样吗?无法面对的社会只有逃避。但陶渊明的逃避是对自己生命的升华。倘若他在官场,那率真、不慕荣利的陶渊明还会存在吗?这些诗文也将不存在。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就是隐士。是一个指引道路的明灯,也是激励“千里马”的“伯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归隐后的轻松愉快。诗中句句描写的都是他厌恶官场污秽,返自然的喜悦,可他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吗?他真是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终究是他本身所决定的,他无法适应官场,无法改变自己去适应世俗。天津固然是倔强的,却是一味错误地倔强,归隐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哪里是轻松,哪里体会出喜悦与自由,无疑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陶渊明压根就是一个失败之人,他不懂得去适应世俗,一个成功之人必定是因世俗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去改变自己,顺应社会发展,陶渊明不过无法适应世俗的变化,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因此,辞官归隐,过着他口中的田园生活。辞官归隐,不过无法适应社会被迫所做的.决定;归隐够轻松与喜悦,不过无奈之下对自我的安慰与慰藉;哪里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过失败的借口。
陶渊明,一个失败之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生失败者。
在别人的眼中,陶渊明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东晋诗人,可是在我的眼中,陶渊明就是一位值得让人赞赏的爱国之士。
陶渊明虽然仅有着平凡的一生,可是没有哪个人会明白他会造就如此传神的诗篇。令人敬佩的是,他不图钱财更不为名利。陶渊明当官时,他仅一百多天便辞去所有官位,从此归隐田园。从陶渊明的种种表现中显然表达出了对东晋王朝的强烈不满,他以他特有的方式与官府作斗争,田园生活也成就了他的田园诗,使陶渊明成为历史中的田园诗人之祖。
陶渊明对国家、社会的不满显现于他的诗文之中。比如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就单单从一个渔人因捕鱼而造访桃花源的文章当中,就可清晰的反映出陶渊明反对当代社会的黑暗与对世外桃源的自在生活所向往和憧憬。再来看看他的五首《归园田居》,陶渊明对国家现状的不满、担忧和归园的迫切、期待,都表现于字里行间: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看出他对因世间之乱而倍感忧伤;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便能够看出他的归园之切;又从“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中透露出对国家复兴的期望而向往……不仅仅如此,陶渊明身上还有许多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弘扬。
陶渊明确实是一个诗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诗人,他更加是一个明辨是非的智者,他的诗表达出了他对自我国家的担忧与愤恨。为了批判黑暗的当代社会,陶渊明写了无数的诗与文章,从而发泄自我的不满,并且对那种安定和谐社会的向往。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完美生活的向往,恰好源于他深深地爱国之情。陶渊明拥有着的敢于斗争与维持正义的志气是没人能够改变的,他以如此顽强的爱国与反抗之志,是历史长河中所有人的模范与标杆,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所在,才铸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
最终,我想再次强调:不管在别人眼中是怎样去看待陶渊明,就算别人说他只是个诗人罢了,说他只是个普通人罢了,也不会改变我对他的看法。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
陶兄:久仰您隐士之名,今日我有幸与您交流真是幸甚,也劳你在百忙之中指教。近日,我拜读您的大作,深深地为您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所震撼,深深地为您的“衣沾不足惜,自使愿无违”所折服,深深地为您“倚南窗以寄殷,审容膝之易安”所感慨,深深地为您“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之闲适所艳羡。您的大作无一不表现出您对污浊社会的憎恶,无一不表现出您对闲适田园生活之喜爱。酒,是您的钟爱;诗,是您的精神寄托;菊是您的品性化身。您居陋而不悲,因为那里没有污浊;您食不果腹而不急,因为您有精神食粮;您的庄稼“草盛豆苗稀”而不烦,因为您的志向没有违背您的初衷……
我对您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我和陶兄一样,十分喜爱菊。菊,乃花之隐逸者也,可我有一事不明。隐,不就是在一味地逃避吗?为什么不学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什么不像梅“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其一味逃避,不如与那污浊社会一搏,哪怕是以卵击石,也留得千古美名。我还有一事想请教陶兄,酒,乃是文人墨客们皆爱之物。苏轼之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边塞诗人王翰之言“葡萄美酒夜光杯”……
可到最后有哪个不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喝得大醉增加自己的苦痛呢?陶兄您也可谓诗坛中爱酒的`名人。您能告诉我原因吗?您是否亦是为了逃避而用酒麻醉自己的心灵,用酒为自己的处境诉不平,用酒为自己的灵魂疗伤呢?我所问有不对之处,还望陶兄您海涵。我也希望陶兄您能“他人皆醉我独醒”,希望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成为污浊社会中的一缕清泉。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原则,则此生无撼矣!
就此搁笔,打扰了!
踏南山之上,入景随风,话叶火红,转竹林深处,残碑小筑,僧侣始复诵。——题记
一簇花,一壶茶,一杯酒,这便是的生活。你埋没于世间的滚滚尘风中,潜进那自乐的心灵家园。俗世寻不见你的神采丰仪,九泉掩不住你的高风亮节。千百年后,你浮现于我的面前,你,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陶渊明。那南山下采菊的老人,恰似无意地携走了我心间的那瓣菊香。
初识你是在你的家。你的家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林了里,在阡陌交通的土地上,在鸡犬相闻的村庄里。山亦清秀,水亦清秀,人亦安祥。
你欣然地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之间,微醉的身影挪移着,映在那池竹稻麦上,人世间没有你陶渊明,世俗中寻不风你陶潜。
你虽是贵族人的后裔,却从不交往于俗世的达官贵人,门庭冷清,你的世界异常的宁静,无车马的喧闹声,这是你的超凡与淡定。
东篱竹院中,淡看秋风,邀南山对酌。
你徜徉于庭院的东边,在自己的世界里,你随意采摘那与你一样淡泊名利的菊花,无意中,你的目光与庐山相会。
那一刻,你望见了清淡,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那一瞬间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归雁落霜送,笑叹人世痛。南山上,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黄昏日光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傍晚成群的鸟儿,一起携手采取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你笑了,笑的如此灿烂,此刻天地间寻不见你的神采,这就是大自然中的平静与完美,在大自然中没有世俗人的趋炎附势,没有达官贵人的贪图享乐。
我抬头仰望你的天空。红晕渐渐散去,我多想穿越时空与你一起相聚于茅草屋前,与你一起漫步花园中,一起做在门口的石桌前,一起品味菊花茶,一起踏南山之上画枫叶红火,一起览月下莹火,照满地菊落,我渴望与你一起淡泊名利,希望与你一起欢饮达旦……
此刻,伴着那瓣菊香,一起塑起我心中“那个一杯酒伴菊韵,一壶茶素淡泊”的你――陶渊明。
晨起在晓风里诵读陶渊明的诗文,仿佛置身宁静的田园;静夜在灯下誊写他的传记,如同与他对话。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听到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时我并不知您,也不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只是从心里觉着,诗中的每个字里都流淌着一种宁静美好,悄悄地浸润了我的心灵。在自家的矮篱旁小心翼翼地采撷下一朵朵沾着露水的菊花,任菊香与清露沾上衣襟,沾上鬓角,沾上舒展的眉梢。采花累了的时候,一抬头便能看见连绵的群山。山峰既不高耸又不险峻,只是在天地间勾勒出一道温柔的线条。这样的生活,幼小的我和您一样向往。
真正走近陶渊明,是我学习了《桃花源记》之后。您用文字描绘的画面,既真实又缥缈,真实得让人向往,缥缈得让人失落。当您写下“怡然自乐”时,您的嘴角有没有上扬?当您写下“无人问津”时,您有没有轻叹,或是从眼角滑落一滴晶莹的却快要干涸的泪?这时候我才明白您的苦痛、您的煎熬。您想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却又无法忍受为五斗米折腰;您想要过安逸舒适的生活,可是内心的良知驱使您以笔去揭露社会的黑暗。
我以为您的内心是消沉的,可是我错了。当我诵读您的`《归田园居》、《杂诗十二首》以及《五柳先生传》时,我的内心忽然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坚定却宁静的力量。是的,您没有放弃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也没有停止对现实的批判,但我却看到了您的坦然,您的放达,您的洒脱。您的快乐来自于读书、醉酒,您的快乐是忘却得失,与自然共舞。社会的黑暗、世风的污浊不能击垮您,您在一声放达率真的笑中将它们甩到云外。
我不敢说我真的从那一个个文字中穿梭千年读懂了您,但是我从您身上得到了感悟。您采撷的不是东篱下的菊花,而是心田上的一朵宁静;您望见的不是南边的群山,而是心灵中的那座坚守。您的坦然洒脱,更像是一坛佳酿,我自愿沉醉其中。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边有嫡亲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天涯,非论是失意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故乡诗派的初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宦海糊口后,亦然决定摆脱宦海的束厄局促,回到本身那魂牵梦绕的家,享用嫡亲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欢愉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之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镇静非常,乃瞻房屋,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落拓的。他怡然得意,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抚玩云偶然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气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在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本身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脾气。试问,有谁能收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如许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恋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故乡。即便他家道贫寒,也决意不再承诺仕进。这份对峙,让我打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平无奇,色采绚丽。他虽在政治上没有甚么大的成绩,但却留下了有数歌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天然的爱好。让人读着激情亲切,耐人寻味。
陶渊明,一个勇于寻求自我的人。喜好他,不但喜好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流暴露的天然清爽的滋味。这类滋味令我沉迷,也令我神驰。
陶渊明所做的统统虽已成汗青,还是受人们爱好。这就是天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小我不神驰大天然,没有人不酷爱朴实的糊口。
这些,只需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每每读起《五柳先生传》,便感到与一位闲情逸致的志士交流,他仿佛就在我身边,等待我能读懂她闲静少言背后的热血人生。
遥想当年,中华神州大地上距今约1500万年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位宅边有五柳的诗人――陶渊明。如果说庄周隐居则多出于个人性情――不服儒家之道;如果说诸葛亮隐居则多出于外界因素――暂避当时的战乱。那陶渊明则两者都有,一是为东晋王朝昏庸无为的统治者,二是为自己的志向而隐,于是他淡泊名利,不想出世的性格深入我心,但慢慢长大,再读陶渊明的诗,竟读出了另一番滋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先后又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后任彭泽县令。点点滴滴说明,他还是有一腔热血而非一心向隐的,只是当时历史条件的束缚,加之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本性,难以凭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等的'原因,他才无奈归隐。显然,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明智的。
有人说陶潜消极遁世,我认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笔下写着“富贵非吾愿”时,心中又何尝不想“闲居亦非吾愿”呢?
他笔下写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时,心中又何尝不想“时不利兮”呢?
他笔下的话,心中的愿,从未被填满。
他没有死心,所以才遗憾,而遗憾又正是他作诗的原因。
遥想陶渊明当年,世俗黑暗,世态炎凉,故无奈隐居。重峦叠嶂遮不住他的才气。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不朽佳作。
他无法飞黄腾达去做官,去朝廷辅佐圣上,但他用另外一种一种方式,报效了祖国。后人皆称陶渊明为“平淡之宗”,只是又有几人能读懂他一字一句下,平静溪流里的波涛汹涌。
且看今朝胜景,国际富强,繁荣昌盛。作为未来祖国栋梁的我们岂不更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他的诗时,他仿佛就在我的面前,他的感情化为一段段动人的文字,在我指尖跳跃,心头盘旋。那一刻,才是真正读懂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