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6篇)

时间: 2025-07-07 栏目:实用范文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篇1

【关键词】人格特征;MMPI;留守儿童

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oftechnicalschoolleft-behindchildrenandtheirleft-behindexperience

XUBao-feng,YELan-xian,HANWen-chen,etal.LanzhouUniversityofMedicineClinical,730030,Gansu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ofleft-behindchildrenwhohavebeen16yearsoldandtheirleft-behindexperience.Methods245technicalschoolleft-behindchildrenweretestedbyMMPI,thencomparedbetweengroups,finallyanalyzedthe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andleft-behindexperiencebyregression.ResultsTheboysgroupofLeft-behindChildrenComparedwiththeNorm,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exceptL,K,MfscaleofMMPI(P≤0.001),thegirlsgroupComparedwiththeNorm,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exceptL,F,K,D,SiscaleofMMPI(P≤0.01);Inthegroupofleft-behindchildren,DoubleoutgoingparentsK,Hs,Hy,PdScalescor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singleoutgoingones,Childrenleftbehindintheperiodofpre-schoolF、Pd、Pa、Pt、Sc、Mascalescor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periodofschool-age;Regressionanalysisdemonstratedsomedeviatedpersonalityofleft-behindchildrencouldbeforecastaccordingtotheirdifferentLeft-behindExperience.Conclusion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inpersonalitybetweenNormandLeft-behindChildrenwhohavebeen16yearsold;ofleft-behindchildren,Doubleoutgoingparentsthansingleoutgoingonespronetodeviatefromthepersonality;ChildrenleftbehindIntheperiodofpre-schoolpronetodeviatefromthepersonalitythanchildrenofschool-age.

【Keywords】Personality;MMPI;left-behindchildren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半年以上而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或学校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18岁以下的儿童[1];农民工打工进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将会长期的存在。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人格等方面普遍差于同龄儿童[2-4],但是研究多为小于16岁以下的中小学生群体,关于以大于16岁以上的学生群体的研究鲜有报导。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近两年研究者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即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标准(18周岁及以下)为宜[1]。为探讨大于16岁以上学生群体的人格特征,我们对245例技校留守儿童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进行测查,研究16岁以上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为河南省卫辉市四所技工类学校在读的一年级农村学生,排除父母离异或死亡的个案。调查时间为2008年4~9月,年龄16~18岁,平均16.3±0.6岁,其中男146例,女99例,共245例。

1.2研究工具采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MMPI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宋维真等修定的MMPI1989年版[5],采用前399题版本,包括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病态Pd、男性化女性化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和四个效度量表(不能回答Q、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各量表原始分换算成中国T60分(不加K)。其中原始分Q≥22分或L≥10分定为废卷;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学生年龄、性别、父母出外务工及自己留守经历等情况等。

1.3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校选择3个班级同时进行测查。现场测试人员均为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进行。要求学生不填写姓名,测试时间两节课,课间不休息。各班测试结果排除城市学生及农村学生中无留守经历者,留取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1.4统计MMPI测试数据输入上海惠诚心理软件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出到Excel2003,并经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

2结果与分析

2.1技校留守儿童与全国中学生常模MMPI测试比较将技校留守儿童MMPI测试结果与全国中学生常模进行各量表原始分比较[5],表1显示:男孩组中除L、K、Mf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女孩组中,除L、F、K、D、Si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2.2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MMPI测试比较按父母出外务工类型,将留守儿童区分为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两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7P=0.059)。表2显示双亲外出组K、Hs、Hy、Pd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组(P

2.3学龄前组与学龄组留守儿童MMPI测试比较

按父母出外务工时儿童所处学习阶段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学龄前组(即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和学龄组(即父母在儿童小学或初中学习阶段出外务工)。各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590)。表3显示,学龄前组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学龄组(P

2.4技校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对MMPI测试各量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MMPI测试各量表值为因变量,选取留守儿童留守经历中A、B两个不同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A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将单亲外出赋值为0,将双亲外出赋值为1;B为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将学龄期赋值为0,将学龄前期赋值为1。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A或B能够预测MMPI测试某些量表值,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能够预测其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

3讨论

MMPI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人格问卷之一,它广泛应用于研究一些特殊人群的个性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往研究多为16岁以下群体,如段成荣[6]采用14岁以下群体,而本研究所取留守儿童年龄介于16~18岁。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中学生常模相比较,留守儿童诸多量表与常模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有明显人格偏离倾向,表现为有多种慢性躯体不适主诉,依赖,冲动,过分敏感,多疑,紧张,焦虑,退缩,胆小,急躁易怒等人格特征。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类似,如黄艳苹[7]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显示16~18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足够重视。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对高中和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忽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8]。

对于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本研究显示双亲外出组较单亲外出组易出现人格偏离,其人格特征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主诉,抑郁,依赖,不成熟等,这与魏军锋[9]研究结论相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的人格特征,父母双亲都外出,孩子缺少父母关爱,看护人文化水平低,加之教养方式不当,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不能尽职督导是形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因素。

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者,其儿童与父母在儿童学龄期出外务工的儿童相比存在明显人格偏离,表现为容易冲动,敏感多疑,紧张胆小,急躁易怒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人格特征。父母早年出外务工,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孩子身心不能健康成长,较易出现心理问题。高文斌[10]认为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本研究与此相似。

父母出外务工,留守儿童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孤儿”,在生理与心理需要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与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不同程度预测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决定系数较小固然与统计数据的处理有关(自变量为分类变量),另一方面也显示除了本研究中所提及两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留守儿童人格形成有关。众所周知,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他们的家庭结构残缺,留守儿童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主要环境--学校,就成为影响他们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给予特别照顾,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及关注其身心健康,只有这样,留守儿童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总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共同关注。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本研究显示:父母在外出务工时,应尽量避免在孩子学龄前期外出,最好父母能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应当有利。

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2]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353.

[3]陆建兰,陈国鹏,陆家海.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8-49.

[4]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5]宋维真主编.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7.

[7]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8]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中国教育学刊,2007,12:21-24,7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篇2

摘要:儿童的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对于性格等类似与社会因素相关的特质,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大众传媒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童话中的经典之作《格林童话》中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发展。

关键词:童话;人格;性格;心理健康

一、引言

童话是一种特别的儿童文学品类,是有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和想象特点的文学形式,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起点。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以丰富的想象、多变的情节、传神的描写和奇幻的意境深深打动着每个少年儿童,而且对少年儿童性格的形成,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处于一种与自然、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发展机能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具有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1]。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在影响性格的后天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早期经验因素,大众传媒因素,经历和社会转折因素,文化沉淀因素和学校教育的因素等等。家庭的因素包括家庭早期教育的方式,父母的态度等,家庭的结构和出生的顺序。孩子自出生落地,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环境,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个时期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影响,性格迅速形成的时期,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已有论文比较了北京远郊区297名来自不同家庭结构儿童的性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儿童。非独生子女在独立性、坚持性、任性、与人关系、自我中心、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女孩在独立性、坚持性、自尊心、与人关系、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些结果都表明家庭的结构对儿童性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3];也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家庭,所有的孩子都由同一对父母所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然而由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顺序不同,性格也不相同[4];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双胞胎能够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研究表明过量的甜食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怪癖[5]。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态度、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师的性格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6]。有人研究了从弗洛伊德、阿德勒和霍妮的理论,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不容忽视,一个人的良好早期经验将有益于其一生[7]。

在众多对儿童性格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中,大家比较多地研究了家庭因素,早期经验的因素,学校教育的因素,而大众传媒的作用很少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将研究大众传媒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童话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对儿童的性格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理论上帮助完善影响性格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帮助家长和教师选择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童话故事,传播童话中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思想,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童话起源于民间传说,反映了人类集体的记忆和人类生存的经验,但是和其他传统文学不一样,许多童话难免被打上了性别差异的烙印。

翻开世界童话史卷,有三位作家我们无法忽视:法国的夏尔・贝洛(CharlesPerrault),德国的格林兄弟(Grimns)和丹麦的安徒生(HansChristianAndersen)。他们为童话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各自时期的卓越代表。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分析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差异,揭示传统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性格分析

人格是心理中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独特性

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的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以下是从童话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格林童话》中的人物性格。

(一)童话中的人物性格统计。

《格林童话》共215篇,其中涉及人物性格的有172篇,占童话总数的80%,未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43篇,占童话总数的20%。在172篇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中,男性人物所涉及的重要性格特征包括勇敢、理智、善良和邪恶、勤劳和懒惰、忠诚、诚信和说谎、自私和贪婪等,女性人物所涉及的主要性格特征包括善良和恶毒、勤劳和懒惰、任性和傲慢、诚信和说谎、勇敢、坚韧、理智等,根据童话的描写,初步统计结果为:对勇敢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48次,女性的次数为18次,对理智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38次,女性有3次,对善良和邪恶的描写中,男性有83次,女性有71次,对勤劳和懒散的描述中,男性有34次,女性有27次,在对诚信和说谎的描写中,男性有16次,女性有12次,在自私和贪婪的描写中,男性有18次,女性有8次,在任性和傲慢的描写中,男性有4次,女性有11次。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χ2=33.577,df=6,p

1.勇敢2.理智3.善良和邪恶4.勤劳和懒惰5.诚信和说谎6.诚信和说谎7.傲慢和任性

(二)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童话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易把男性人物赋予勇敢、理智即聪明、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倾向于赋予善良、柔弱、勤劳与懒惰等性格特点,在童话中王子解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白雪公主》中的王子,《莴苣姑娘》中的王子都能凭借着自己勇敢、理智等性格特点把公主救出。

这些童话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的差异是儿童性格发展的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性格的特征就是指性格各个不同的方面的特征,一般按照下列四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系统的特点是性格特征的重要部分。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如善良、富有同情心、勤劳、骄傲的性格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出现的比例大于男性,但男性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忠诚,很少在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如《青蛙王子》和《画眉嘴国王》中的公主表现的很任性和骄傲,在《忠诚的约翰》中,约翰对国王很忠诚,甚至为其失去生命。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反映出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特征是性格特征的又一重要部分。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勇敢这个性格特点更多的表现在男性人物的行动中,如《玫瑰公主》中的王子勇敢的冲破荆棘,救出了沉睡的公主;《无畏的王子》勇敢的忍受着魔鬼们的折磨,最终破除了公主身上的咒语。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一个人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就是他的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童话中较少涉及这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牲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点,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被称为是性格的理智特征。在通话故事中的人物描写很少涉及性格的理智特征。

在《格林童话》中,对女性人物强调的更多是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善良的性格特点出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这种性格特点出现的比例,具不完全统计,对男性人物强调的正直等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也经常出现。在《格林童话》中,勤劳或懒惰这种性格特点赋予女性人物的次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骄傲和任性等性格特点多半出现在女性人物身上,很少在男性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在《格林童话》中,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

三、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

童话是人生中的第一部书籍,童话中的人物形象难免具有道德色彩,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所给于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而且童话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朗读传递给儿童,这时期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对于老师的传授的思想和知识深信不疑,这时老师在儿童心目中极具有权威。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作用非常的明显,儿童会将家长和教师所肯定的任何事物视为权威知识,并依照这些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二)童话故事自身的强化作用。

强化是一个客观中性的概念,指的是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但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此种刺激的减少就是负强化[9]。童话故事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如勤劳善良的灰姑娘最终和王子结婚,恶毒的王后最终悲惨地死去,这些结果都在强化着儿童,儿童通过模仿学习那些被人们认可,能够带来好处的行为,尽量避免那些不被人们所认可,给自己带来的麻烦的行为。

(三)现实生活中的强化作用。

除了故事结果本身具有强化作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强化和消退。家长和教师是儿童的监护人,会对儿童的行为举止做出一定的评价,而且有可能将儿童的行为与童话中某个人物的行为进行对比,这些评价对儿童起着强化和消退的作用,如果儿童得到了表扬,儿童的行为就受到了强化,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如果儿童得到了批评或者是纠正,儿童的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最后逐渐消退。

童话是我们识字前第一次接触到的语文,是长大离家前接触的第一个社会雏形。儿童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听故事和阅读是他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接触那些故事的过程中,儿童还没有学会将自己和书中的世界保持距离,他们会下意识地将同一故事中的不同人物与自己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他们像小学徒一样,通过反复接触不同故事中相同的寓意,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原来的想法和书中的人物形象作比较,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逐渐理解和消化社会文化通过书籍传递给他们不同性别的优秀的性格特点。久而久之,就接受了因性别不同而引起的性格特点的差异,对于男孩子,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勇敢和理智是他们优秀的性格特点,他们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这样的性格;对于女孩,她们会逐渐认同女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并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等到他们能够完全独立阅读与思考时,性格已经大致形成,并开始自觉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行为处事,担当着他们的角色。

四、启示

诚然,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方传统童话的文学价值无法抹杀,童话这朵美丽的鲜花永远在现实与幻想间摇曳,引领人们走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幻境地,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童话故事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有些童话故事中含有暴力血腥的成分,如《杜松子树》中的继母把儿子杀掉,之后做成肉汤给爸爸吃,《没有手的女孩》中爸爸把女儿的手砍掉,在读这些血腥暴力的场景时,尽量注意语气和声调,对故事中恶毒的人给与批评,对强调这些恶人都没有好结果,避免给儿童心理留下阴影;有些童话中含有性暗示的成分,如《希尔德布朗老哥》中妇女与教父的关系,在读这类的童话故事时,要给与正确的解释,并在适当的时期告诉儿童基本的伦理常识;有些童话中惩罚恶人的手段过于残忍,对这些故事的解说要注意与现代和平的思想相一致,强调对恶人的教育,给恶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在童话故事中,很多人物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这无疑会给儿童留下刻板印象,如继母总是阴险恶毒,对非亲生的孩子很残忍,那些邪恶的巫婆也总是女性,而且有很狰狞的嘴脸,女生都是温柔漂亮的,男生都是勇敢帅气的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儿童就机械地认为继母总是凶狠的,长相狰狞的人的内心也是恶毒的,女生温柔漂亮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男生勇敢帅气才是最棒的。这些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的发展都是不利得,进而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由于儿童在儿童阅读或听别人讲这些童话故事时,还没有形成相对正确的评价标准,作为家长或教师应该以适当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选择地吸收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取其精华,适当增加现代社会的正确思想,从而培养儿童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闵永胜.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标准探讨[J].中共卫生事业管理,2008,(11):779-791.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教育长廊,2009,(2):101.

[3]范存仁,林国彬,万传文.家庭结构对农村学前儿童性格特点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4-26.

[4]李慧静.出生顺序与性格关系的进化心理学观点[J].改革与开放,2009,(8):113.

[5]刘跃梅.儿童性格异常与多吃甜食有关吗[J].家庭医学,2004,(19):13.

[6]苏勇.学校教育中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J].克山师专学报,2004,(3):105-106.

[7]刘芳.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6,(4):115-116.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篇3

关键词:听障儿童形容词类别词语理解比较研究

分类号:G762

1问题提出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程度的实词,它在汉语中约占总词汇量的11.5%,仅次于名词和动词。形容词普遍具有抽象性,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儿童习得形容词的能力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增长。

目前我国针对听障儿童形容词发展规律的研究仍比较少见,仅查询到一些有关聋儿汉语形容词使用状况的个案研究。纵观国内现有儿童形容词发展研究,亦主要集中于对健听儿童词语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趋势的研究,有关听障儿童习得形容词存在哪些规律和特点仍不清楚。故本研究选择3~5岁的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他们形容词理解能力的差异,探索听障儿童形容词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听力情况、年龄、形容词类别可能对儿童形容词习得产生的影响,为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儿童语言理解能力是语言习得的基础,学龄前儿童形容词习得过程中,语义习得占主导地位,故采用郑林曦根据语义对形容词分类的体系,将形容词分为七类,即(1)外部特征形容词,主要描述人或事物的外部特征,如大、美丽等;(2)性质评价形容词,主要描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如坏、软等;(3)机体感觉形容词,主要描述身体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如疼、酸等;(4)品形容词,主要描述人品德行,如勇敢、凶恶等;(5)事件情景形容词,主要描述事情的情形或情况,如好玩、危险等;(6)情绪情感形容词,主要描述心情和感情,如高兴、舒服等;(7)社会生活,如进步等。孔令达等研究表明,儿童5岁前掌握的形容词中外部特征最多,约占35%,其次是性质评价(约22%)、机体感觉(约16%)、品(约12%),最后是事件情景(约8%)、情绪情感(约6%)和社会生活(约1%)。其中,社会生活类的形容词在儿童5岁前出现的频率不足1%,研究中暂不予以探讨。此外,儿童5岁前日常生活中理解和运用的形容词主要为简单形式的形容词,故研究集中于简单形式形容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闸北区内的某幼儿园,共146名3~5岁儿童,男女各半。其中健听儿童111名,3岁36名,4岁40名,5岁35名;听障儿童45名,3岁、4岁和5岁各15名,其助听听阈或重建听阈均处于最适合范围,且已进行听觉功能康复和言语功能康复约半年以上,处于听觉识别中后期或听觉理解阶段,能够听懂他人简单的指令,能简单会话。

2.2实验设计

采用2×3×6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听力状况分为听力健听和听力障碍两个水平。年龄分为3岁、4岁、5岁三个水平。形容词类别为被试内变量,有六个水平,分别是外部特征、性质评价、机体感觉、品、事件情景和情绪情感等。因变量为形容词理解能力,测试指标为“形容词理解能力测试”中识别图片的正确率。

2.3测试材料和方法

2.3.1测试材料

自编“3~5岁汉语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测试”。测试形式参考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R)及儿童词语理解能力测验(VCTC),在21寸电脑显示器上同屏呈现四张彩色实物照片,其中仅有一张照片能充分表达目标形容词的意义。测试形容词均来自1~5岁儿童自发性话语中常见的形容词。对111名3~5岁健听儿童测试后,经项目分析,最终确定29道测试题,其中外部特征有6道、性质评价5道、机体感觉5道、品4道、事件情境5道和情绪情感4道。测验共30题,第1题为例题,固定呈现,其它题目随机呈现,要求被试指出最能代表目标形容词词义的一张照片。

2.3.2测试程序

首先熟悉主试和测试环境,理解指导语,正确完成例题后,开始测试。指导语:“XX,你好,仔细看,屏幕上面有四幅图,请认真听老师说什么,并尽快指出它。”对于听障儿童,要求教师缓慢地说出指导语,适当重复,以确保听障儿童听清听懂指导语。记录识别结果,正确计1,错误或没有识别计0。分别统计被正确识别的各类形容词的题数和总正确题数,计算识别的正确率,正确率=正确题数/测试题数×100%。采用SPSSl6.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听力情况对形容词理解能力的影响

听力情况主效应显著(F=36.605,p

3.2年龄对形容词理解能力的影响

年龄主效应显著(F=44.696,p

两类儿童形容词识别的正确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图4)。对健听儿童各类形容词识别正确率进行比较,发现除3岁与4岁的事件情景形容词正确率、4岁与5岁的性质评价和情绪情感形容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外,3岁、4岁、5岁儿童两两之间在各类形容词正确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3.3形容词类别对形容词理解能力的影响

形容词类别主效应显著(F=3.213,p事件情景形容词>情绪情感形容词>外部特征形容词>品形容词>机体感觉形容词。此外,健听儿童只有在性质评价与机体感觉形容词识别的正确率之问

有显著差异(p0.05)。

听力情况与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0.792,p>0.05);形容词类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036,p>0.05);形容词类别与听力情况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4,p>0.05);形容词类别、年龄和听力情况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74,p>O.05)。

4讨论

4.1听力情况对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的影响

3岁、4岁和5岁健听儿童对各类形容词识别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同龄的听障儿童,这一现象说明听障儿童对形容词的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儿童形容词的理解能力与其认知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现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其语言理解水平很低,与本研究中结果相一致。此外,尽管上述听障儿童均在接受听觉、言语和语言康复,但他们在语言发展上仍普遍落后于健听儿童。并且他们的语言康复主题课主要以音位习得为主线,康复内容多是生活中常用名词和动词,有目的、有意识设置的形容词内容相对较少,而他们的个别化康复、区角活动及家庭康复也主要围绕语言主题课的内容进行,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障儿童与形容词接触的机会,这也导致听障儿童获得的形容词词汇量比健听儿童少。此外,康复初期,家长和康复教师普遍关注听障儿童的听觉康复和言语康复,即“是否听清楚”和“发音是否清楚”,对听障儿童“是否能听明白”则不是十分重视,而健听儿童的家长和教师更多关心的是他们语言认知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亦导致听障儿童获得的形容词词汇量低于健听儿童。

4.2年龄对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的影响

3~5岁儿童对形容词理解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比较3~5岁儿童对各类形容词理解能力,发现3岁与4岁健听儿童在事件情景形容词理解上没有表现出差异,主要因为事件情景形容词在儿童形容词中发生得比较晚。4岁与5岁健听儿童对性质评价形容词和情绪情感形容词的理解均不存在差异,主要原因为儿童使用这两类形容词较早。比如性质评价形容词“好、坏”在儿童两岁语言中即已出现,儿童到4岁时已掌握了大部分常用的性质评价形容词,研究也表明健听儿童在4岁时也已掌握了79%的性质评价形容词,在5岁时已掌握了98%的性质评价形容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3~5岁健听儿童外部特征形容词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岁与4岁听障儿童外部特征形容词的理解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3岁与5岁、4岁与5岁听障儿童对儿童形容词中使用最早、数量最多的外部特征形容词的理解上却没有显著差异。出现上述结果可能原因之一是研究中选择的听障儿童年龄跨度虽从3岁到5岁,但在进入康复机构前,均未进行过系统的言语听觉康复训练,其中进行康复时间最长的亦不超过一年半,故他们各自的语言康复时间并未因自身生理年龄的差异而明显不同。此外,一般而言,儿童听觉康复开始的时间越晚,其语言发展受听力障碍影响的程度也越大,所以3岁与5岁听障儿童在理解外部特征形容词上没有表现出差异。

4.3形容词类别对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的影响

儿童在六类形容词的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形容词类别对儿童理解形容词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儿童对性质评价形容词识别的正确率最高,而对品形容词和机体感觉形容词识别的正确率相对较低,表明其对性质评价形容词理解较好,而对品形容词和机体感觉形容词的理解相对较弱j可能因为性质评价形容词主要是描述可见的事物,儿童可通过视觉刺激对其描述的形容词进行理解,而机体感觉和品是描述不可见的经历和人品德行等,这些较为抽象的形容词类理解对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前人的研究结果也指出外显性的特征容易被儿童所认识。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听障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落后于健听儿童,且其六类形容词的理解均低于健听儿童。

3~5岁的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的形容词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篇4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21-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01

1现状

如今全球面临相似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挑战。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报告,我国0~14岁儿童有2.4亿,占总人口数的8%,其中独生子女总数达1亿。任何社会变革都会给人群中最脆弱的群体――儿童的发展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递增、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儿童入学入托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家庭结构改变、地缘文化冲突等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导致儿童青少年发生心理卫生问题日趋突出。虽然威胁儿童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营养不良、寄生虫病等得到有效控制,但与出生缺陷和发育缺陷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署报道,北美及许多临近地区的调查资料表明,约5个儿童中就有1人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功能下降,每10个儿童中就有1人符合特殊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1]。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我国还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2004年全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28.38万,每年出生儿童2300万,每年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年。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各种与发育相关的继发心理行为问题。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一项研究对8644名4~16岁城乡儿童青少年,以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R)》诊断标准进行调查,发现各种精神与行为障碍达38种,患病率为14.9%,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为14.2%,农村为16.1%,男性为18.5%,女性为10.8%[2]。另一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22个城市4~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3]。这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基本相似,在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3~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约占15%。另外,由于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数目剧增,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是他们体验最多的情绪问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报道,我国网络过度使用者(Internetoveruse)三分之一是儿童青少年(占35.8%),18岁以下的达2869万(17.7%),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惊人。关于儿童虐待与伤害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调查7500名儿童青少年,虐待和伤害总发生率为16.5%,其中男性儿童发生率为19.0%,女性儿童为14.0%,意外伤害成为我国0~14岁儿童第一致死致伤的原因[4]。此外,儿童青少年中的自杀问题也不容忽视。上海市的一项自杀问题的调查表明,对9所2416名10~17岁中小学生进行匿名自评问卷调查,发现有自杀意念者368名(15.23%),有自杀计划者141名(5.84%),自杀未遂者42名(1.74%)[5]。

上述资料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面临此况,我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工作无论是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或是防治方面均缺乏足够的准备与投入。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需求巨大和与服务不足之间的反差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对儿童的发育和行为仍缺乏足够的理解,亦对儿童发展的历史以及对儿童精神疾病和防治方面进展缺乏足够的认识。鉴于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严重状况和发展趋势,WHO早在20世纪末全球中期规划中就指出,要在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层次对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研究和推广有关防治技术、知识和方法,对促进儿童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大规模行为干预规划,包括进一步建立妨碍儿童发展的危险指标,发展学校心理卫生规划。WHO敦促各会员国将心理卫生规划作为整个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加强,在制定社会和经济计划时,将心理卫生视为一件大事。WHO已将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全球资源状况列入亚特兰大计划,各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制定所需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政策,以保证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提供及时而系统的服务。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必须加强和重视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与研究[2]。

2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2.1与学习相关的问题

目前临床门诊最多见的问题是与儿童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引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多且复杂,但主要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厌学逃学、拒绝上学(可能与学校恐怖症为连续体)、临界智力等,男多于女。各国ADHD发病率多在3%~8%之间[6],而典型的LD约为2%~4%,但后者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定义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如美国报道LD约为6%~15%之间,而我国的发病率似乎低很多[7]。在日本,儿童拒绝上学症被列为是独立于学校恐怖症的疾病,成为日本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青少年社会问题之一,因为从害怕去幼儿园的幼童到青春期后的拒绝上学的青少年人数逐年递增,不去上学的时间在一两天乃至半年以上。近年来,这种状况在我国也日趋多见,症状和行为特征与日本的颇为相似;原因与儿童期的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障碍有关,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诱发或加重症状。在我国,儿童精神科的应对策略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家长咨询指导,针对这类儿童开展的心理治疗或行为干预则十分有限,学校或教育部门开设专门的指导训练则更少见。值得强调的是,矫治这类问题必须有医疗、教育和家庭的协同介入,教育指导则应依据相应的理论架构和操作方法与技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殊指导班级亦是值得推介的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开展相关认知特征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可为其诊断和矫治干预提供依据。

2.2儿童情绪障碍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儿童情绪障碍的报道并不多见,但近几年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的第二位儿童心理障碍。北美报道4~18岁儿童少年重度抑郁障碍患病率在2%~8%之间[1,8];1999年-2000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心理门诊量分析显示,情绪障碍占14.1%[8];1999年-2001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心理咨询门诊量分析显示,儿童情绪障碍占20.5%[9]。这类问题的早期表现主要以心境不良、退缩、哭泣沮丧、遗尿、学习困难、生活邋遢、睡眠问题、易激惹为特征,个别甚至可发生于婴幼儿期,典型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恐怖症及强迫症等则多为继发衍生。虽然还不能确定儿童情绪障碍患病率上升的原因,但急速变化的社会家庭变革、母子早期分离、家庭破裂、虐待和忽视、人口迁移、学习竞争压力增加等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由于儿童缺乏家庭支持等保护因素,上述原因使得儿童对各类应激事件的易感倾向更为显著。值得一提的是,非品行障碍性离家出走可能预示着是一种隐匿性抑郁的表现。通常,儿童情绪障碍很少受到关注和治疗干预,在一社区样本内被诊断患有抑郁的青少年中,只有20%接受了治疗[1]。目前许多用于成人抑郁症的药物已用于治疗儿童情绪障碍,尤其是新型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越来越多被推荐使用,其中氟西汀、舍曲林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10]。

2.3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1,6]

临床诊断的儿童品行障碍患病率约为2%~6%,对立违拗障碍则更高,多为男童。儿童习惯性偷窃、撒谎、攻击等品行问题总是与行为相关联;部分品行障碍可由ADHD发展而来,且ADHD多合并对立违拗障碍,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顽固、敌意和挑衅行为[1]。有些ADHD儿童的问题行为本身亦可招致家庭暴力管教、学校惩罚和伙伴排斥,从而加重叛逆行为;典型品行障碍则更多的是暴力管教、溺爱放纵、父母离异、忽视、贫穷、待、目睹犯罪所引致。童年期持续性攻击行为和行为模式,往往是成年期人格障碍的先兆,约40%的品行障碍儿童可发展为成人期人格障碍,在其成长过程中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障碍[1,6]。品行障碍儿童热衷于许多危险行为,他们是意外伤害、物质依赖、自杀、性病、违法犯罪高风险人群,他们因品行问题引致的多种原因而早亡的比例比普通儿童高出5倍之多。资料表明,这类儿童的矫治、转归要比一般行为问题儿童难得多,因此,对他们实施早期预防和干预十分重要。

2.4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

发育行为儿科学将儿童期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间磨牙、拔毛癖、摩擦癖、撞头、屏气发作、遗尿、睡眠紊乱、异食癖、过度依赖母亲、电视电脑依赖等界定为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1],多由发育落后、分离焦虑、虐待忽视、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等因素导致,核心问题与情绪障碍关联,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临床资料表明,早期“难养”气质类型婴幼儿容易引致母亲的养育焦虑或情感排斥,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和父母养育“定势”,从而诱发或加重儿童的这类行为问题[10]。与父母分离和依恋关系损害是导致儿童抑郁和恐怖的易感因素。未及时干预矫治的儿童可能继发为其他类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通过健康教育、父母咨询或养育指导来预防和矫治这类问题颇有成效,如建构安全依恋型亲子关系。

2.5儿童虐待[8]

指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或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死亡,或对儿童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neglect)现象。西方社区样本研究显示,儿童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1%~10.7%,待发生率在9%~28%之间。据估计,美国每年约240万儿童受到虐待,有5000名(1986年报告只有1200例)儿童被虐待致死,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4亿美元[4]。儿童虐待在我国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家庭中发生的虐待儿童现象具有隐匿性,被掩盖和漏报情况相当普遍,农村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尤其突出。就家庭内而言,施虐者大多是男性成员,70%的躯体虐待和90%的待是由男性造成的;95%以上的躯体虐待及70%左右的待是由家庭成员造成的(如)[4]。相对而言,家庭外成员施虐于较大儿童,且重复发生率低些。家庭施虐多在儿童较小时开始,且反复发生,持续时间长,有时多达十数年。虐待儿童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虐待儿童的家族似乎有重复的特征。虐待往往导致儿童严重的身心伤害,如伤残、死亡、身心发育落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恐怖、人格障碍、自杀、过早、物质依赖、自虐自残等。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受虐儿童较多发展为成人期精神障碍、残忍、攻击倾向和人格障碍[1,10]。所以,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我国儿童虐待问题的现况与特征,为预防干预和立法提供依据十分必要。

2.6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SD)[11]

儿童ASD成为目前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WHO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设为国际孤独症关爱日。ASD是婴幼儿期发病的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狭小兴趣取向为特征的严重精神障碍。美国疾控中心(CDC)报告每150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ASD,男女比约为4∶1;智商在70以上的高功能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AspergerSyndrome,AS)约占总体患者一半以上。ASD病因未明,遗传研究陆续报道了许多相关的染色体及变异基因,但检测重复率并不高,临床上目前仍缺乏特异的生物学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法。典型孤独症几乎终生难愈,而部分AS则可以回归社会,但始终伴随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困难。虽然近来国内的ASD研究报道较多,但仍缺乏大样本的循证依据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资料,诊疗状况亦良莠不齐,康复治疗多在民间机构实施。高功能ASD,尤其是AS的早期误诊漏诊相当普遍。笔者发现,有些在校AS男童虽然学业成绩尚可,却特别容易出现攻击、强迫性、窥视癖、生活邋遢、羞耻感薄弱、骚扰异性等行为问题,并由此遭多方投诉和开除学籍的案例颇多,青春期后他们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的麻烦更突显。AS未经及时科学的干预矫治,后期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重型选择性缄默症、严重的进食障碍、强迫等精神疾病。AS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最值得提倡的做法。

2.7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

据官方数据显示[12],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总数高达5300万,他们当中出现教养失范、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增多,伴随而来的还有辍学和网络依赖者增多,意外伤害、出走、遭虐待和犯以及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者增多。流动儿童随打工父母来到城市,因为父母收入低、生活条件较差、居无定所,其教育、卫生保健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看护人健康知识匮乏,保健喂养措施少,儿童健康状况欠佳,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利用率也偏低,在获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利用的公平性方面比城市固定居住儿童要差得多[13]。

2.8儿童青少年心身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与内容的变革,肥胖症、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疾病、关节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等疾病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而这类儿童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仅以肥胖为例,北京地区6~18岁儿童中代谢综合征单一组分检出率依次为:肥胖占9%,血脂异常占9.8%,高血压占9%,空腹血糖耐受损占2.45%。在儿童肥胖成倍增加的同时,既往儿童期罕见的2型糖尿病已经出现数10倍的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发达地区儿童期主要类型的糖尿病[14]。压力和紧张感是导致儿童贪食和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

2.9其他

发育评估、学校心理卫生、跨文化比较研究、网络成瘾、青春期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父母养育指导、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研制开发适合于本国文化的心理卫生测评工具等均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3应考虑的对策

3.1呼吁立法和加大政府投入

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矫治,可引致当事儿童更严重的精神问题,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2]。因此,二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同时,制定了由国家承担责任的精神卫生法,为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提供适合的医疗保健服务。1991年WHO就出台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保护和改善心理卫生服务的诸原则”,呼吁各成员国通过立法和施行相关政策来保护和促进这类人群的合法权益。美国国家卫生局2001年出台了《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标志着美国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部级战略基本成型。在社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我国,如今应该加快制定和出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相关法案和政策,建立更多的儿童精神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

3.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科学研究投入

儿童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儿童心理精神卫生需求与专门机构和专门人才的不足成为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应该在大学医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扩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围与途径,同时加大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如,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调查,探明上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和基线数据;结合我国种族、人口特征实际,从大脑机制、神经生物、神经心理、康复治疗等方面探索与揭示上述问题的相关神经机制;研制开发适合的行为矫治康复方法等。

3.3开展学校和社区儿童心理卫生服务

从群体心理卫生和预防保健目的而言,应该大力推广和开展学校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学校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着眼于学生群体,主要任务是:(1)维护儿童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3)挖掘和提高个人潜能;(4)早期识别各种一般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5)对问题家庭实施及时的关注、咨询服务和干预;(6)社区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保健机构、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等建立密切的联系,给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信息与帮助;(7)及时转介专业机构[15]。当前服务重点在于改善儿童受教育的环境、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卫生问题和相关因素的筛查。可考虑通过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评估网络[16]。

3.4拓展传统儿科学工作内容[10,17]

我国儿科学和儿童保健体系经过多年的创建与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群,各系统专科分化日趋明细,若干新兴学科分支逐显端倪,并不断延伸辐射和壮大,如生殖医学、围生期保健、神经康复、新生儿急救、优生咨询等,说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是应社会需求而应运而生。值得强调,无论是传统学科还是后来形成发展的学科分支,均面临着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为出生和存活的儿童生活质量与优质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合理而科学的卫生保健服务,为成人期的健康奠定基础。这就迫切需要儿科学和儿童保健学体系扩展服务内容与工作范围,实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例如,以小儿神经和儿童保健学科为依托来建构发育和行为儿科学体系,这是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医学机构陆续开展起较正规的发育行为儿科学工作,至今显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WolraichML,DrotarDD,DworkinPH,etal.DevelopmentalBehavioralPediatrics:Evidenceandpractice[M].Philadelphia:Mosby,Inc.2008:12-15.

[2]静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57-259.

[3]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3-15.

[4]静进.儿童虐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1):701-703.

[5]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1(2):32-37.

[6]钱秋谨,杨莉,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3):323-326.

[7]静进:儿童学习障碍及其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3):1673-1677.

[8]姜季妍,李晓非.儿童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3):229-230.

[9]温盛霖,王玲.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询者临床资料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57-158.

[10]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

[11]静进.应重视和加强高功能广泛性发育障碍的诊疗工作[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27-429.

[12]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德育,2008,6:34-37.

[13]闫淑娟,陈欣欣,段建华,等.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42-543.

[14]米杰,梁亚军.我国代谢综合症的流行现状和预防对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增刊):90-92.

[15]DelphinME,RoweM.ContinuingEducationinCulturalCompetenceforCommunityMentalHealthPractitioners[J].ProfPsycholResPract,2008,3(2):182-191.

[16]SlepAMS,HeymanRE.PublicHealthApproachestoFamilyMaltreatmentPrevention:ResettingFamilyPsychology'sSightsFromtheHometotheCommunity[J].JFamPsychol,2008,22(3):518-528.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篇5

(一)学校层面,加强管理和培训

1.学校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3.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班主任层面,点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1.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其父母的有关信息等。在班级内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向父母倾诉心中的委屈。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班主任要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借助于文学、美学、音乐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从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级中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里的疙瘩。

4.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三)教师层面,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关心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

父母长期在外,给留守儿童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其他亲友照顾,但也有不周到之处,所以,老师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优化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任课教师,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促进他们完成学业。

关心、爱护每一个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教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轻轻拭去留守儿童的眼泪。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篇6

(珲春市英安镇三道岭卫生院,吉林珲春133301)

【摘要】儿童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我国儿童身心发育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医学上对儿童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儿童传染病仍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了解儿童传染病的现状及发病规律可以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对儿童传染病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了解常见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儿童传染病的对策。

关键词儿童传染病;现状;防治对策

0前言

儿童的身心发育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由于儿童的自身免疫力较弱,在儿童中发生的传染病较为流行,这对儿童自身及家人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在中小学校为儿童传染病的高发地带。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如天花、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已经渐渐消灭,但是传染病的种类以及儿童的发病率仍然较多[1]。因此,当今医学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方式来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生。

1儿童传染病的种类

1.1结核病

我国是高发结核病的国家,据统计儿童感染结核的概率高于9.6%[2]。儿童结核病诊断较难,并且受重视程度不高,儿童结核病特点为感染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较高、农村患儿高于城市。儿童结核病一般为初次结核感染,前期基本没有症状,原发性PTB随着时间的进展,症状逐渐显现,儿童年龄越小症状越明显[3]。呼吸道是主要的儿童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健康的儿童吸进有菌的尘埃后会产生原发病灶。通过消化道、皮肤也同样会传播结核病。儿童营养不良、年龄偏小、卡介苗未注射都会增加感染的几率[4]。

1.2腮腺炎

包括流行腮腺炎、复发腮腺炎和假性腮腺炎几类[5]。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的单股RNA病毒,一种急性得的呼吸道疾病,腮腺炎的突出特征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腮腺炎一般有半月左右的潜伏期,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在小学,幼儿园引起流行爆发[6]。患病期间要注意护理,防治并发症的产生。化脓性腮腺炎一般是一侧,红肿伴有疼痛。此时患儿会哭闹、烦躁,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照料,切勿急躁,患儿生病期间可以用仙人掌捣碎敷面,以达到消肿止疼的作用。

1.3手足口病

该传染病是法定丙类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CoxA16和EV71病毒。5岁以下发病率居高,症状表现为手足口处有溃疡、头痛、低热等。一般会在一周内康复。但是有些患儿年龄小,或就诊不及时有可能产生并发症,一般表现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三方面。患病初期需与咽颊炎、风疹等区别。对患儿应注意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不要抓破皮疹,可在疱疹破时涂0.5%碘伏。在发病24-48小时使用抗病毒药最佳。

1.4猩红热

该传染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冬季为猩红热高发季节,男性患儿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患病整体呈下降趋势,猩红热患者中儿童占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草莓舌、鲜红皮疹等。在2005年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7-8]。猩红热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发病期服用抗生素药物可有效治疗。

2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1切断传染源

预防小孩传染病的关键有时常注意儿童的生活状况,观察儿童的精神是不正常,对病情要早发现,早治疗。平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蚊虫对疾病的传播,避免在人杂的地方玩耍,可以戴口罩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9]。若在公共场所有患病儿童,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于患儿接触者进行医学排查,避免传染的扩散。尤其是在小学,托幼机构等场所,老师要时常关注孩子的精神面貌,如若发现不正常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并且老师要与孩子家长保持联系。发现患儿要尽早隔离,避免传染的扩散,也有利于患儿的及时治疗。

2.2预防接种

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中之重,疫苗接种后可以使儿童对该传染病产生抗体,降低患病的概率。小儿计划免疫是我国在医疗事业的重要措施,可以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降低患病风险[10]。目前我国在疫苗接种工作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据统计调查显示多数人并不知道办理接种证后接种疫苗,接种工作的告知义务比较缺陷[11]。这样则增加的儿童的患病风险,对儿童及家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要完善接种疫苗工作,该方法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便捷的方式,要尽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儿童都进行接种。在接种过程中要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效果观察,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减少儿童的不良反应,并且可以提升家长对接种服务的认可程度[12]。

2.3循证护理概念

如今,循证护理在我国护理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在儿童传染病预检过程采用循证护理可以使病情结构化、固定化。能准确有效的对儿童传染病确诊,避免与一般性疾病混淆,把握救治时机。循证护理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检索各种护理措施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并进行实用的,科学的评价。传统的预检是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分诊,这受护士主观因素影响,而循证护理可以强化分诊流程,提供有效数据,根据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制定方案。从观察、用药、康复、心理进行全方位护理[13]。

3小结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且由于人们的物质水平和对饮食卫生的提高,儿童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由原来的肠道传染病为主变为以呼吸道为主的传染病[7]。一些新兴的传染病更要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

人们要加强对传染病的认识,了解一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要从根源上避免传播的扩散。同时要对小学,幼儿园进行密切关注,定期对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降低儿童患病的概率。计划免疫工作应不断完善,该方法是消除传染病,降低发病率最有效的措施,要将计划免疫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这样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保护儿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勇,刘作义.儿童传染病的现状与未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2):1697-1699.

[2]王宇明,顾长海.感染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422-464.

[3]田建岭,吴喜荣,申阿东.儿童结核病现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6):458-462.

[4]黄平,刘作义.儿童结核病的概况与对策[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2):52-56.

[5]马立虎.儿童腮腺炎的高频彩色血流声像图特征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2):118-119.

[6]段芳胡.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246.

[7]李伦,闵京梅.新世纪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变迁[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3):209-211.

[8]王慧雯,张震,初艳慧,等.北京市西城区1993~2007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08,2(4):30-32.

[9]章俊霞.儿童传染病的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2014,7(5):142-143.

[10]聂小华.浅谈小儿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250-251.

[11]朱洪霞.0~7岁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对策探讨[J].蛇志,2010,22(4):384-385.

[12]李燕荷,张丽君.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34-36.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处理污水的办法(6篇)
  • 下一篇:传统文化关于孝道的心得(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