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6篇)

时间: 2025-08-11 栏目:实用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1

关键词:角色剧本美术设计

一、动画片策划

动画片策划指在真正进入动画片制作之前,对本部动画片的制作目的,主要面对的观众群体,对产品影响规模的把握,以及从文学角度分析作者对动画片故事情节,人物设定,主题思想等各方面的把握。

宫崎骏制作动画《千与千寻》的目的是想让处在青春期之前的孩子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他对现代日本社会怀有种种担忧,因而,他想要通过动画片这种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希望。《千与千寻》的主题是宫崎骏动画片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的纠葛。在之前的作品中,比如《风之谷》《幽灵公主》《龙猫》等,都是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人与自然这个主题。但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并未直接呈现这个主题,而是将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渗透在片中的多个角落,使其整体上依然唤起观众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环境污染和大自然的破坏等事件的忧虑。宫崎骏想要表达的意识全都浓缩在短短90分钟的片子当中,使整部片子思想明确,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二、动画剧本创作

动画片所展现的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它不仅具有一般电影剧本的特点,也有他的特殊性。它的角色和场景可以不受自然法则的约束,具有某种“神奇性”。鉴于动画片的这种非现实的特点,动画剧本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创造出可能性来。

在《埃及王子》中,本剧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埃及人的残暴统治与希伯来人的反抗。摩西最终带领希伯来人走出了埃及,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故事的结尾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悬念,观众可以带着巨大的情感满足离开影院。

三、角色造型设计

动画片的角色造型是由动画师运用手绘或计算机设计制作的。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动画师首先要依据这部动画片整体的艺术表现风格来考虑其造型的风格。确立了角色设计的艺术风格后,进而才能依据剧情的需要考虑这个角色在这个故事中的时代、地域以及民族特征,最后还要考虑年龄、性格、职业、社会阶层等特征。

如影片《天书奇谭》大量吸收了民间传统艺术的风格,本片在各个角色的造型设计上采用了中国戏曲脸谱化的造型手段,将戏曲脸谱造型和民间年画,以及江浙一带的民间玩具和门神、纸马等艺术形式作为基础造型,结合漫画的夸张手法,设计出了生动,性格鲜明的角色造型,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强化了本片的艺术特点。

四、美术设计

动画片的美术设计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场景设计,另一部分是为角色进行的色指定。决定整部动画片的所有场景风格和整体影片美术方面的基调是主场景的风格与基调。而对于一个角色来说,除了角色本身造型上的设计外,一个角色是否耐看,是否受观众喜爱等,主要表现在角色的色彩是否协调。

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苏菲的性格内向、沉静、自然、朴实、心地善良,她内心深处有着对美好生活和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她为了父亲才把自己禁锢在帽子店里,终日躲在店面后面的工作间里做帽子,将自己美好的心愿都注入到帽子的制作中。设计师在设计苏菲的工作间时,充分考虑到她的职业特点,设计了很多关于制作帽子的工具、用品之类的道具与工作台、柜子等家具陈设。但是苏菲又是个内向、沉静的性格,所以又将她的工作间设计得相对比较狭小,但是里面的布置与陈设却有条不紊,干净整洁,展示出了苏菲丰富的内心。

五、画面分镜头剧本创作

动画分镜头剧本就是将动画片的文学剧本分成一系列可供绘制画面分镜头的一种剧本。它是导演在动画文学剧本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深入地研究后,得出的运用电影镜头画面和声画结合的电影语言来进行创作的依据。这一环节动画导演需要有娴熟的电影知识,也要熟悉镜头的运用和出色的绘画能力。可以很好地调配场景和角色,构成完美的场面调度,准确、巧妙地运用各种台词和音乐、音效,从而配合画面形成画面内外的空间关系。

影片《龙猫》开篇是一辆满载着家庭日用品和家具的三轮摩托车从画面右边入画,横穿过美丽的原野,从左边入画,右边出画。为这个镜头绘制了两幅画面,第一幅用洗练的笔调绘制出日本乡间美丽的风光,如庄稼地、白云、茂密的树丛、简单的电线杆等。另外还标注了光线的方向,对于统一整个段落的光影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幅主要是提供三轮摩托车的运动方向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开篇镜头,导演运用一个极其朴实的固定机位的客观镜头,并运用远景和平视的方式来向观众展现乡村美丽的风景。

六、背景设计与绘制

写实风格的背景设计主要是追求环境、场景、道具的真实光影,色彩、质感、透视等方面,通常通过对生活原型的采风和实地考察,运用写生、拍摄等手段搜集素材,按照剧本对这些实物再加工处理,以达到符合动画片剧本要求的背景设计。装饰风格的动画背景大多运用概括、归纳、变形、重新组合、解构等艺术手段来组织背景画面,从而绘制出具有装饰效果的背景画面。简化风格的动画背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汇聚了高度简洁、概括的外部造型和色彩单纯、大色块等特点,不追求画面中物象的真实性,而只追求画面本身的单纯、简练的艺术效果。

影片《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动画片中,它的背景设计风格是典型的写实风格,表现手法也很常见,其一是水粉,其二是水彩。水粉用于现实生活的段落,水彩则用于回忆的片段。具体到这部动画片来说,现实的画面要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场景和细节,所以运用水粉来处理更合适,更容易深入细致地刻画和处理细节。而回忆的段落很朦胧,有梦幻的色彩,因而选择水彩颜料来绘制。

七、动作设计

动作设计是通常说的原画设计,动画片中的原画师是用画笔来充当演员的功能,把角色的动态与心理等表现出来。设计任何一个角色的动作时,要符合基本的动作规律,还要注意角色本身的造型和形体特征。每个角色的不同形体决定了其动势。例如,一位100千克重的中年妇人和一位只有45千克重的苗条少女,他们上楼梯的步伐肯定不一样,那胖的中年妇人一定是步伐缓慢又沉重。而少女一定是轻盈且自由。

影片《猫和老鼠》中,小老鼠被猫追赶,它拼命地奔跑逃命。将这些4条腿的老鼠拟人化,让它们具有人的动作特征。即两条腿着地,其动作与人一样。将跑步的动作加以简化和夸张。身体极度前倾,几乎失去重心,这在真实的生活和写实风格的动作设计中是很少见的。

八、动画影片的声音

动画电影声音担负着渲染影片气氛,增强感染力的作用,也起着加强人物动作性,引起观众联想,推动剧情高潮的作用。动画短片中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多样,动画中的角色在音乐节奏和韵律之下翩翩起舞。例如《猫和老鼠》中,钢琴的急速琶音成为猫和老鼠追逐与逃跑的急促脚步声,鼓声和擦声配合着人物剧烈撞击,小提琴的快速滑奏引出汤姆和杰瑞滑稽的动作。

在影片《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为小矮人清扫房间的段落对于影片的叙事并没有过多的价值,甚至所占据的时间已经影响了叙事的节奏。但是这样的段落不但没有影响影片的观影效果,却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结合了动画与歌舞表演的优势,为观众展现了一段白雪公主与小动物们精彩的歌舞表演,动画师的奇思妙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结语

动画能够呈现动画本身给人的审美愉悦。动画角色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这个角色我们可以获得文学思想,美术形式,人文历史,戏剧,舞蹈和主题音乐等众多文化信息。动画艺术虽然不排斥现代化,但是它也不主张文化的单一化,更不拘泥于欧洲化或西方化,因而可以说未来动画表现应该是多元化的,更是跨文化的。动画也具有审美特性,利用动画的知识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使其成为多元化沟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动画艺术家是美好梦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今天的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通过传递美的信息净化人类灵魂永远是动画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於水.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37-60,25

[2]赵前.《精品动画影片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50-56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2

[关键词]传统美术;美术元素;意象特征

纵观中国动画片,传统绘画一开始就介入了动画片画面布局,从静态背景到造型绘画艺术的风格流变来表现动画片美术元素意象性表现,动画电影关注的多为美术元素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指向。由此,画中意象便成为画家思想感情表达的符号和动画艺术创作的核心源于传统美术元素表现形式的中国动画片组成重要部分。其创作核心同样是画中意象的艺术化建构,同时,具有强烈漫画特征的意象呈现是确立当代中国动画片是否具有独特艺术面貌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动画片题材内容具有强烈中国传统美术元素

(一)美术元素介入动画片内容的背景

中国动画片在早期称之为“美术片”,它是几代动画人探索和努力并形成具有精细美术特色和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风格,虽然当代已经不再提起“美术片”这个术语,但美术家通过观察描绘动画题材内容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中国动画片的创始人万氏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和第一批动画家特伟、勒夕、王树忱等前辈都曾是活跃于画坛的画家,“而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张仃、韩美林、李可染、方济众、程十发、华君武、詹同、韩羽、徐景达等都曾先后参与过动画片的创作,这也是中国动画片一个独有的民族特色。”[1]1926年,长城画片公司邀请万氏兄弟制作黑白默片《大闹画室》,这是一部人和动画结合的并受美国动画《从墨水瓶跳出来》启发带有中国传统元素影片,这部动画电影讲述一个身着中式服装的小人物在画室制造了很多麻烦,后被主人赶回画中的故事,这部作品融合了中西绘画元素,即造型夸张,情节有趣,带有强烈新鲜感。1964年完成的长篇电视动画《大闹天宫》是在探索民族美术道路上的一部杰作,它首次利用画家对动画内容的感悟绘画一系列人物和背景,因此这部影片把民族美术风格(油画、剪纸、水墨画、造型色彩)等创造了一次质的飞跃。

(二)美术元素介入动画片内容的原因

由于动画题材影片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手工制作和整体背景设计,因此需要美术功底深厚和一定电影创作经验的画家来完成。比如儿童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猪八戒吃西瓜》等是画家利用漫画、素描、水粉、水墨画、装饰绘画、传统壁画等手法进行研发创作。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也是中国动画片美术元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四川戏剧脸谱、吹牛角、狮子、皮影戏、竹编和玉器工艺、民间年画、古代铜器等民间艺术浓厚、欢快热烈情绪中清新华丽出场。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哪吒闹海》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这部动画片在内容设计上把中国传统年画、门神画用红、白、黑、绿等色彩叫观众感受到传统中带有传神写意的绘画风格。漫画家韩羽《三个和尚》塑造的三个和尚形象,是现代绘画夸张简约、造型以“似与不似之间”赋予人物幼稚的情趣,虽然人物色彩仅仅用三种颜色红黄蓝搭配,但在画法上突出关键特征。这部动画片人物少、场景简洁,韩羽用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让观众看到了一部活泼的影视作品。

二、美术意象在动画片中的表现特征

(一)美术元素是动画片形式感的决定性因素

“形式感是指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形式对人产生的感受和感染力。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由形状、色彩、结构的关系所形成的形式特征,诉诸视觉后,能引起显著的心理反应的,形式感就比较强。”[2]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画家有意识地继承和借鉴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国动画片具有本民族的审美体系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民族风格和艺术手段上表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中,描述的对象通常是超越了艺术媒介表达的范围,是写意的再现表现手法,是画家情感和艺术构思参与动画片将各自特点的美术风格融入其中,把艰涩抽象的线条变得活泼而富有节奏感,这成为中国动画片形式感的重要因素,对中国动画片产业极具影响。

(二)色彩是动画片表情达意的手段

动画片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电影艺术,色彩的诗情画意是电影导演的一种表达手段,电影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把主体的意图、抽象意象、象征隐喻等作为表现手段结合色彩来强调和暗示。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3]画家—导演—作品—观众通过动画片色彩在反映客观生活内容中把情趣和理念相辅相成,这是因为色彩既包含审美大众的情感逻辑又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带给观众的是强烈的美感和愉悦。动画片《宝莲灯》,可以认为是注重色彩风格的一部电影。它在人物设计上借鉴了日本和迪斯尼动画的人物造型,幼年的沉香、蛋生、孙悟空和土地公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本动漫主人公的特点。但在色彩设计上却对国内观众产生本地动画色彩的审美心理。“《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背景设计色彩艳丽、绚丽多彩。”[4]

(三)以线取象、以形取神是动画片意象主题

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画者,画(划)也,即以线条为巢,而成其画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性语言的视觉美感丰富多彩,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干湿,刚柔肥瘦、轻重缓急、曲直萧瑟——各有其妙,传达出无限丰富的情感层次。”由于动画片本身并没有现实造型,艺术家通过线型构造物象并进行主客观抽象结合,在外形构建过程中还预示人物外表形象应该具有喜怒哀乐,要充分表现模拟人类的生理结构的性格和爱好等因素,这样就能使想象到形象之间跃然纸上。因此,“在外形、色彩、服装、发型、装饰物及道具等方面,全面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及习惯,让观众可以立即对角色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

《喜羊羊与灰太狼》从动画片在人物的服装造型特点上看,比较突出运用了线条艺术。“比如红太郎的全身毛发是灰色的暗调,簸箕状的灰色尾巴上一撮白毛点缀,但与灰色对比鲜明的是那件永不变色的正红修身外袍,而与正红色外袍形成色调反衬的,是头顶的荧黄色宝冠;眼睛上方两抹亮紫色的眼影给灰色的脸庞起到了提神的效果。”从总的背景建构上分析,狼堡和大肥羊学校是故事的主题,狼堡的基础色彩是黑和茄紫为主的暗色,而大肥羊学校是欢快的翠绿色。创作者以黑色的压抑感给狼堡蒙上一层恐怖阴森感觉,赋予翠绿色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加上小羊自身的奶白色,叫少年儿童感觉童真生活的美好。在其他人物的造型上,动画创作者、美术家更是应用了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做出个性特征,如“喜羊羊的蓝,懒羊羊的黄,美羊羊和暖羊羊的粉红,沸羊羊的黑,红太狼的红”。

三、动画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动画美术元素风格的影响动画到底怎么定义?在目前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也即没有统一的定义。动画,即英文中的“Animation”,Animation的词根anima来自拉丁语,有“呼吸”“灵魂”的字面意义。《电影艺术词典》对动画的描述就是:“以各种绘画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的活动的影像,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也有用其他方法绘制的”。

从动画艺术构成的建构角度分析,动画就是以美术线条造型为基础,借助电脑科技,展示图片内容运动和发展的事件。动画片形式上可以是逼真的,超现实的,写实的,夸张的,象征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材料组合上是任意的。动画片所展示的美不是瞬间的,也不是静态,它是超越一切物质跨越时间空间的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灿烂光辉色彩独特的中国美术文化,这一切成为动画艺术来源可靠保障和依托资源。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宣扬的是天人合一,这种人文精神对美学上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艺术家们将写意的手法进行大胆的夸张和提炼,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简洁明快,饱满雄厚。

中国当代动画作品随着时间脚步越来越多地同国际步伐一致,这是由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趋势所决定,同时这也建构了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多元化。历史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程度越来越丰富,在精神上也要求审美方式多元化和可视化。停留停滞不前的美术元素是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类对艺术的追求的。新兴美术艺术的媒体数字方式在不断拓展同时也在说明传统美术元素要想在动画片中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时展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来源于传统美术艺术又突破传统美术艺术建立差别化方式是中国动画片保持本色的艺术形态。这也是动画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动画美术元素风格的重要影响元素。

四、美术元素介入动画片创作对现当代中国动画的启示

坚持传统美术元素融入中国动画片是中国动画市场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中国美术元素当中一系列服饰、皮画、山水等传统艺术为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作为动画题材创作的画家们很明确这一点,他们汲取美术素材中一系列精华元素,并结合自身的美术风格,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场景。美术元素可以让大众对角色产生兴趣。“动画片创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善于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在形体和内在结构,对动画片直接呈现的角色造型,空间环境的光、影、形、色等基础造型元素,还有诸如动态、透视、空间节奏等画面涉及的绘画语言,都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但动画片中的素材是有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影视题材,要对创作方式对现实题材高超运用要熟知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以便于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精练的线条把美术艺术体征融于形象。美术创作者要擅长动画感觉,要把动画制作的现实与非现实形象和剧情相一致创作出非现实时空作品。这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美术元素合理介入,也是中国动画电影成功因素之一。但这一强项也会带来我国的动画片一个明显的弱点,即美术思维远远胜于动画电影思维。

因此,要正确把握美术元素对动画片取得一系列成功同时,要深刻意识到,在当代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一定要结合中国社会需求和大众的审美感觉,并且在庞大的商业市场环境下,动画影片要用形式百变的美术元素来精心包装,不能一味片面追求一种美术元素,会影响到动画片成本,更会影响到市场反应,反而有些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张惠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许婧,汪炀.读动画——世界经典动画[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3]申晟.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学报,2007(21).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3

关键词:美学规律;景观观念;空间分析

1.城市及城市景观的形成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对周边地区可以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从城市的形成来看,在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由于人口的集中、交通干道的汇集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居环境系统,最终形成城市。最早形成的城市都存在于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古典的城市设计方法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运动未产生之前是干预城市景观的主要手段,城市设计的2种最基本原型是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别墅建筑和以城市为背景的广场建筑群。高品质的以美学为目标的城市景观,是从古罗马城市广场群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城市风格以及后来的城市美化运动中被人们一直在追求的,由此建立起关于城市与建筑美学的一系列法则。到了现代,由客观倾向走向主观和多元化的美学范畴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中心,功能主义的城市设计理论出现了,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理想城市”对文艺复兴的巴洛克时代单纯强调城市美感的设计方法展开批判,现代的城市设计理论由此建立起来。建筑美学的领域中“艺术般的生活”和“生活般的艺术”的思想,随着人类主体意识地不断觉醒和当代哲学对人类及生活本质探索地深入发生了扩展,创作与接受成为艺术创作中2个同等重要并相互促进的过程。

狭隘的景观观念对城市景观整体缺乏统一的理论认识,在这个背景下,不仅不能拯救城市景观,反而会使城市陷入一种“失语症”的混乱之中。事实上,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理想的一种表示,作为观念表达了人们诠释居住环境的一种艺术化方法,要解决后工业社会城市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必须迫切建立整体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我们要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利用时代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合理地分割城市空间。使城市的美学价值得以提高,并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十分繁多,并受到多方原因例如美学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的影响。任何设计理念的首要目标是要做到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使城市功能进行高效率的运转,升华城市的现代人文精神,并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开发和配置资源等。系统论网络化的观点是现代城市景观的规划方法,它主要是处理城市点、线与面的关系。城市住宅区景观、城市公共开放式公园景观可以作为点存在;街道景观,滨河景观形成线;城市园区景观构成面。良好的交通系统穿插其间,使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沟通顺利完成。

2.城市空间分析

整个城市的社会整合会受到城市空间网络的影响,社会整合是指每个人或每个社会群体能到社会中进行充分参与的活动,包括就业、教育、公共设施、娱乐休闲等。最近,欧洲社会已开始以这个概念构成政策的核心,也逐渐在其他地区普及开来。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4

关键词:《松花江上》曲式结构艺术处理气息

“声乐的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理解作品内涵是表现作品的基础。拿到一首作品后,不要急于去视唱乐谱,首先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所表现的文化,做个深刻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感情的基调、情绪的起伏、发展和转折的脉络。对一些词义较难理解的古诗词歌曲,仅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应在课前做一些案头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歌词的意思及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无论是戏剧还是独唱歌曲都要对剧情及剧中人物的性格、生活环境及日常活动作合理的设想,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和作品主人公的形象,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越具体,表达时就会越真实、生动。

下面就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来谈一下如何进行艺术处理。

一、作者简介

歌曲《松花江上》是由张寒晖于1937年7月12日创作于西安,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张寒晖(1902—1946),现代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余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还有《军民大生产》也是他改编的。其中,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松花江上》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可见,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对作者的音乐创作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要想深刻地了解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三、歌曲结构分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四、歌曲情感分析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情感占有主导地位,它是歌唱的灵魂。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也正是歌唱表现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艺术表现时,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情感,才能用准确的情感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创造出准确的艺术形象。歌曲《松花江上》所表达的情感是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共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外的凄惨境遇,以及人们想推倒这两座大山,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然而,歌曲的情感与歌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情感。因为,在歌曲表现中,情感的根源来自情感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所以,必须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辩证地统一起来,创造出思想内容和情感相吻合的歌曲意境。任何偏离歌曲思想内容的情感表现,都不符合艺术表现的规律,甚至可能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意境产生破坏作用。

五、声情并茂是创造歌唱艺术美的完美表现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运用美的声音去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创造歌唱的艺术美,是歌唱的首要任务。美的声音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意境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声音,创造出艺术美。

1.声音的个性美与效果美

美的声音是相对的,歌唱中美的声音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个性美;一是效果美。个性美是指在没有内容和情感要求下的音色美。效果美是指内容、情感和技巧相结合,能创造出完美艺术效果的声音美。歌曲《松花江上》用暗淡、深沉的音色表现的是一种凄惨、悲愤的情绪,而把它用于表现热情、明朗的情绪,它就不美了,因为它脱离了内容和情绪的要求。所以说,美的声音不是绝对的,只有与歌曲内容和情绪紧密结合的声音才是最完美的。

2.声音的情感色彩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5

当下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教育观念较为偏激,具有片面性,与美术教育追求变化和自由创造的本质相违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美术教育紧随西方先锋艺术潮流,对我国的本土传统艺术和民族艺术持批判态度,呈现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对我国的民族、传统艺术具有极高的优越感,拒绝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艺术,思想较为封闭落后,表现为民族主义倾向;只重视经典艺术,不注重视觉文化的经典主义倾向等。由于教育观念的偏激和不客观性,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行为。一些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陈旧老化,一直沿用以往的教学公式化运转模式,对现代艺术课程设置较少。如在油画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技法讲的解永远是素描到水粉再到油画静物,静物的选用永远是水果、石膏像、各种瓦罐等,教学场所也是在室内,处于固定光源之下。学生在长期的公式化教学模式下,难以接触自然环境,美术作品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多元文化理念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因此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美术教学中的多元文化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加强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保持较为中立的态度,不过分追求某种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促进美术教学中认同多种文化,融入多元文化,使学生能构建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多元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首先,教育题材内容更为丰富,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都能作为教学的题材。其次,多元化教育将通俗文化、民俗文化及一些小众艺术文化均纳入教学范畴。另外,多元化教育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涉及到政治、战争、经济等多种题材。美术教育就需要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观察,进行感知,培养自我分析评判能力,提升理解力。将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提升美术素养。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多种学科之间都有着很大联系。因此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还能多角度体现美术的特性,当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跃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及学习积极性。

三、多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实施

在多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工作者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消除对多元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促进美术教学中实现多元化理念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1)树立多元化美术教育观念。多元化理念的树立是教师在多元化背景下促进美术教育稳定发展第一步。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在进入学校系统教育之前,都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在知识、感情及价值观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艺术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首先要加强自身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做到不过分盲从中国传统艺术及民族艺术,也不过分推崇西方艺术,对于各种民族艺术均能平等对待,发现各类文化艺术中的优点,在发展和保存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懂得欣赏、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价值,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美术多元化素养,树立多元化教育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实行针对性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2)设置多元化的美术课程。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美术课程的安排设置。由于美术是一门跨文化的课程,因此综合性文化课程的设置必不可少,如人文、历史等学科都可以联合美术进行综合性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当前多元化背景下,信息也处于多元的状态,学生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各样的图像,过度多量的浏览会使学生在面对图片信息表现出麻木的状态。因此加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批判和分析也是多元化美术教学中必须设置的课程,让学生不断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品鉴欣赏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促进思维能力及评判能力的提升。3)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更加普遍,也间接促使了多元化时代的产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得充足的美术学习素材,并能通过计算机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美术观念,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进行探讨沟通,紧跟时展的脚步。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元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结束语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6

舞台装备与置景的统称就是舞台装置,兼具戏剧与美术的双重功能,它是舞美场景设计在舞台上的实际体现,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剧目创作过程中意义重大。在戏剧艺术创作初期,科技并不发达,剧目的演出基本上就是依靠两把椅子和几张背景图以及一些小小的道具就行了。布景的设计,思路方法,技术等还远远不够成熟。随着社会和剧团不断的发展扩大,对我们舞台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逐步规范化、专业化,戏剧艺术的概念,已不单单是以演员为主的戏剧表演。为了使舞台画面更有意境,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够给观众的视觉以冲击力,这就促使舞台装置要不断创新,要不断根据剧本的提示来增添各种不同的道具背景和更多新的元素来充实美化舞台环境。比如说在大型历史剧目《要离与庆忌》中转台的运用或《古田会议》里不同场次不同纱幕的运用等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从而为剧目的演出营造了美好的气氛,同时配合灯光,音效,演员的表演,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更真实的曼妙画面,使剧目的演出效果更加精彩。

在戏剧艺术创作中,剧作家为戏剧的创作提供了一剧之本,导演则是经过二度创作通过演员将文字鲜活地立在舞台上,所以演员是直接体现者。那如何进一步在导演统一的构思中帮助演员真切地传达剧本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舞台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几乎所有美轮美奂的场景都可以增加戏剧演出的效果,好的道具、背景、色调,都可以促进演员的表演和发挥。演员本身的服装和道具中所反映的外观特征,可以展现出角色的出身、生活条件、家庭背景等素质,而根据剧本提示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来,确定场景特点,运用色调,空间结构等不同的造型手段设计合理的舞台环境,呈现逼真的舞台制作则能更进一步使演员很快进入到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的生存环境、精神状态中去,更好的刺激演员在舞台上组织更加合理的舞台行动,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才能,使演员在舞台上面对众多观众时更具信心。舞台装置艺术不只是为演员提供一个表演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能对演员的表演起到帮助作用,通过对不同颜色和光线的使用,为演员创造出一个适合感情表达的环境,体现出演员的特征和情绪等等。像讲述福州人岁月变迁的话剧《梦里芬芳》中,将福州的院落进行透明化设计。随着音效响起,舞台灯光逐渐转暗,整个典型的福州院落在舞台中央旋转,演员随转台转动的速度怀抱追忆往事的收音机徐徐穿过每一个透着岁月痕迹的房间……霎时演员历经沧桑、身心俱疲的内心世界被体现的惟妙惟肖。

没有艺术性的戏剧毫无价值,没有地域特色的戏剧则会显得故事情节不够饱满。戏剧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表演,场景和演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将观众带入剧中,所以说舞台装置不是简单的将道具摆放好,而是要与剧情、演员的表演融合在一起,为表演渲染气氛服务。只有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发展戏剧的目的。舞台装置设计在以美为主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地方特色,应该随着故事发生的地区对舞台进行设计。比如说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可以利用长城、故宫等背景或道具来体现;如果故事发生在杭州,可以将西湖、断桥作为戏剧的背景。也可以将地方的特色食品或者特殊风土人情通过舞台装置表现出来。舞台装置人员在设计舞台布景和道具之前一定要对剧本中的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定要避免张冠李戴、乱成一团的现象发生。同时,富有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设计可以向观众展示一个更真实的故事,也可以使整个节目显得更充实饱满、完美感人。

其实将舞台装置人员称为是舞台技工并不妥当,因为舞台装置不仅要在剧目上演之前做好所有的制景工作,在演出阶段也要时时刻刻根据表演的内容而对舞台进行调整,力求为演员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因此说舞台装置不仅承担了技工的工作,还要对整场剧目有一个全面的控制,所以要有统筹兼顾的能力。综上所述,舞台装置在戏剧艺术创作过程中虽然是一个“台前的幕后工作者”角色,却起了不可小觑的唯美舞台艺术呈现作用,将舞台和演员有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终为观众呈现精妙绝伦的戏剧艺术盛宴。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汇报(6篇)
  • 下一篇:实验室危化品管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