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粉色胸脯的格林纳达鸽子是加勒比海格林纳达岛的国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鸽子之一。总长30厘米,分两种颜色,白色的有白色额头和白色的羽毛,从肩开始扩展。纯黑色的翅膀白色底,尾巴尖白,眼睛苍白,粉红色的腿、脚。据估计,这种腹部呈粉色的小鸟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到150只。
濒危原因:失去栖息地和引进猫鼬、猫和老鼠等食肉动物,对格林纳达鸽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
链接
目前格林纳达已经开始执行一项为期10年的恢复计划,其目的是增加格林纳达鸽的数量。非常幸运的是,这个愿望有望在以后变成现实。随着哈特曼山公园的设立,格林纳达将成为一个在加勒比的范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新目的地。政府和私营部门的行动者最终同意设立公园,为鸽子保护工作带来了积极关注和更多的资金。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的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体毛为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脊中线。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马垂于颈部的两侧。从比例上来说,普氏野马头部较大而短钝,脖颈短粗,尾巴粗长几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状,不似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此外,普氏野马的染色体为66个,比家马多出一对。不过有很大一部分家马的祖先是普氏野马。普氏野马一般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它们一般成群结队地生活。
普氏野马于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次发现,其后其野外数量不断下减,至1969年人类最后一次发现其野生个体,前后仅经历90年的时间,其保护状态也由濒危变为野外灭绝。
濒危原因:20世纪,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战争的破坏、牧场的扩大以及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普氏野马分布区急剧缩小。
链接
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普氏野马的保护措施,对部分人工饲养保留下来的马匹加以重点保护,使该物种得以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针对该物种野外放养的计划正式启动,并很快成功实现了野外繁殖。
岛屿灰狐
岛屿灰狐是一种小型狐狸,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峡群岛的六个岛屿。岛屿灰狐是美国最小的狐狸。岛屿灰狐比灰狐短,大小如家猫一般,且是耳廓狐之后第二小的狐狸。岛屿灰狐的头上有灰毛,两侧的毛呈红色;腹部、颈及面的底部是白色,尾巴的背面是黑色。一般毛皮色泽比其他灰狐的暗。还有,岛屿灰狐也会换皮的哦,它们每年约8月至11月会换皮一次。岛屿灰狐习惯生活于矮树丛中。它们生活在岛屿上,包括温带森林及温带雨林。
濒危原因:岛屿灰狐是被金雕猎杀,导致数量大为下降的。金雕对岛屿灰狐的捕猎是令岛屿灰狐数量下降的原因。金雕在1990年代以前,没有在海峡群岛出没,由于岛屿灰狐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使得它们缺乏免疫力对抗由大陆犬带来的寄生虫及疾病。1998年在圣卡塔林纳岛上发生犬瘟热,差不多杀死接近90%的岛屿灰狐。而从其他地方引入的物种,如猫、猪、绵羊、山羊及美洲野牛等,也跟灰狐抢东西吃,除此之外环境质量的下降,这些因素都让灰狐种群生存困难。
链接
成功保护岛屿灰狐的方法就是从海峡群岛赶走金雕,并且恢复生态系统及控制疾病。为确保岛屿灰狐的生存,金雕现正从北方岛屿移往大陆。维持及增加白头海雕的数量可以帮助赶走金雕。圣卡塔林纳岛及圣克鲁兹岛正在运走家畜,目的是移除金雕的食物及对岛屿灰狐的竞争。要减少疾病的风险,在海峡群岛国家公园就不容许宠物的进入。而一个对抗犬瘟热的疫苗计划也正在圣卡塔林纳岛内进行。
亨氏羚羊
亨氏牛羚又被称作“四眼羚羊”、亨氏羚羊或亨氏牛羚,它的前额长着白色斑纹,看起来就像戴了副眼镜。亨氏羚羊高100厘米至125厘米,体重75公斤至160公斤。肯尼亚是世界上唯一有亨氏牛羚生活的地方。亨氏羚羊最大的特点是前额有道白纹,绕双眼一圈,看起来仿佛戴了白色眼镜。
亨氏羚羊喜欢栖息在开阔的草原或有灌丛和稀疏树林的地区。成群数只至100多只一起活动,雄性独栖。它们白天炎热时休息,清晨和傍晚活动、进食,吃树叶、灌木、的果子及草。它们进行长距离的周期性迁移。在有水源处它们常饮水,但缺水时也可长期不饮水而从树叶、根茎等食物中获得足量的水分。
亨氏羚羊躯体粗壮,但仍善跳跃,能轻松地跃过1.5米高的围栏。它们虽然感觉敏锐,警惕性高,但行动缓慢,易被追上。
濒危原因:偷猎和自然界生存竞争,大羚羊因头部具有美丽的花纹和剑状的长角而被人们大量猎取作为装饰品,其皮厚而坚韧可制革,肉亦鲜美可口。
链接
亨氏羚羊正处于灭绝边缘,目前仅剩600只。令人悲伤的是,虽然肯尼亚和索马里等地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它们进行保护,但是在这段时间里,这些地方的保护措施并没能得到有效执行。
古巴鳄
古巴鳄体长可达3.35米,据估计,这种鳄鱼的数量目前已经下降到4?000只,其中一些可能是巴西鳄和美洲鳄的杂交产物。古巴鳄又叫菱斑鳄,是中型鳄鱼。它们生活于古巴西南部的淡水沼泽中,以鱼和小哺乳动物为食,性情凶猛。古巴鳄与美洲鳄以及被引入的眼镜鳄分享共同的栖息地。
古巴鳄于1959年接近绝种。因此,古巴政府于1959年至1960年期间在野外捕捉了数百只野生古巴鳄于饲养场作保育用途。经过保育计划之后,古巴鳄开始重建其种群。目前古巴一共有三个大型饲养场。
濒危原因:古巴鳄的最大威胁是从青年岛引进的眼镜凯门鳄,因为它们以古巴鳄的幼鳄作为食物之一。其次,为了获取古巴鳄鱼肉而进行的非法猎杀,是这种鳄鱼急剧减少的一大原因。
已知:今天的新闻又发出一则警急通告:白虎也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求:人们总报道这些新闻,要求人人保护环境,可他们”自己却在一旁默默无闻;尽管国家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是因为在化学物品的危害下,大自然要撑不住了,可他们”为什么还视而不见呢?
答:那是因为他们”已被一种东西污染了,他们”认为这个东西是万能的,一见到它就完全迷失了方向,对大自然也不管了,把大自然弄得千疮百孔。那个东西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那就是金钱。
已知:现在森林地面积从原来的三分之三降低为三分之一,从原来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现在的寸草不生,各种动物也因为植物的减少而饿死。
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如果失去了森林,地球和人类,还有动物根本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不能再乱砍乱伐,而应该多植树造林,可为什么还是有人乱砍滥伐呢?
答: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时间,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两个主要因素。(1)孩子们的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学习,做功课,以好成绩为目标,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休息、睡觉和吃饭。(2)大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剩下的时间在娱乐、休息和睡觉。
俗话说,时间如吸水的海绵,只要你愿意去挤一挤,总是有的。
所以,我可爱的人类朋友们,不要再光说不做了,如果你们真想救大自然,就快行动起来吧。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当然,濒危不濒危的问题并不是谁都能说了算的,目前国际上衡量、评估自然物种生存和受胁状况的标准还是要参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Redlist)。红色名录自1963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物种保护领域的专家开始编制,如今包括85604个生物物种被评估,是全球最大的受威胁物种名录。该名录将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级别的物种又被统称为“受胁物种”(ThreatenedSpecies)。值得注意的是,红色名录所反映的物种受胁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也就是说每年不少物种的濒危等级会发生变化,既有“升级”的,也会有“降级”的,还会有维持原级别的,更会有新加入受胁物种名录的。
大熊猫已经从“濒危”(我们姑且称之为受胁2级)被降入了“易危”(受胁3级)。那么,理论上讲,目前国内处于红色名录极危和濒危级别的,以及灭绝和野外灭绝的动物,都属于比大熊猫还濒危的动物。那么这些物种存在吗?会有多少呢?在IUCN红色名录的官方网站上,通过专业搜索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称之为“动物”(动物界下面的物种)的,分布于中国境内的,处于易危以上级别的(濒危、极危、野外灭绝和灭绝),共有253种之多!除了异龙鲤、大鳞白鱼、海蜗牛、滇螈等4种灭绝物种和麋鹿1种野外灭绝物种外,处于受胁物种的有248种。这样一看,比大熊猫还濒危的物种真的还有很多。按照广义上的动物分类,这些比大熊猫还稀少的物种包括:无脊椎动物34种、鱼类62种、两栖类49种、爬行类31种、鸟类32种、哺乳类40种。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比大熊猫还濒危的动物的具体情况。
“师危于徒”的小熊猫
《功夫熊猫》里小熊猫是大熊猫的师父,现实中,“徒弟”降级后,“师父”目前仍处于“濒危”级。虽然名字都带个熊猫,但二者在形态和亲缘关系上都不一样,但在食性上,大、小熊猫都离不开竹子,小熊猫的食物中90%以上是竹子,而竹类大规模地开花、死亡,人类对竹林的采伐、破坏等导致栖息地退化、丧失问题,都直接威胁着小熊猫的生存。另外,小熊猫是易患犬瘟热的敏感物种,有时人类进入其栖息地时还会带着猎犬,这样就更加增加了家畜和野生动物交叉感染的几率。再有,小熊猫外表惹人喜爱,是动物园中受欢迎的观赏动物,有些人还会把它作为宠物饲养,随之而来的捕捉、偷猎、贸易问题也变得较为严重。以上诸多因素导致了小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在最近三代(约18年间)减少了50%之多,并且这种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在中国,目前小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主要产区为四川,从岷山和凉山延伸到邛崃和大、小相岭。其历史产区,比如贵州、甘肃、陕西及青海等省都已经绝迹。在目前小熊猫的分布地中有46块保护地,这些保护地中生存着国内约65%的小熊猫种群。在四川,由于小熊猫和大熊猫多同域分布,因此在四川卧龙、贡嘎山、蜂桶寨等2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已和大熊猫一样受到保护。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组报道,国内的野生小熊猫数量在3000-7000只。
“最美猫王”雪豹
在中国,很多大型食肉目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也令人忧,猫科动物中被称为“森林之王”的虎早就成为了濒危动物的代名词,而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最美猫科动物的雪豹,也一直处于濒危级别。
雪豹是亚洲中部及喜马拉雅山系的标志性物种,全球数量约在4080-6590只,但实际处于繁殖年龄的有效种群数可能连一半都不到。自然繁殖种群的增长率过慢、栖息地和食物的减少、以及毛皮制品等非法贸易,都是雪豹种群下降的不利因素。中国是雪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野生数量估计在2000-2500只,占全球种群数量的一半。
在中国新疆、、甘肃、四川等地很多保护区境内都有雪豹分布,较著名的有珠峰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等。现在很多保护区都加大了红外相机等影像设备的使用力度,开展雪豹种群密度系统调查,为今后雪豹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其他食肉动物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过分布记录的大斑灵猫和长颌带狸也在“濒危”的名录中,它们也因为栖息地的减少和毛皮贸易而大幅度减少,由于这两种灵猫科动物夜行性较强,行踪隐秘,很难统计其具体数量,甚至有可能已经从国内分布地中完全消失了。
集体濒危的长臂猿
长臂猿是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特有的一类高等小型类人猿。中国是长臂猿科种类分布的北限,共计有6种长臂猿,除了东白眉长臂猿处于和大熊猫同样的易危级别外,其余5种均比大熊猫还要濒危。其中,北白颊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等4种处于极危程度,这几种长臂猿有着共同的濒危特点,它们大多生活在中国、越南和老挝,由于生境丧失、森林极度退化以及猎杀等原因,种群数量在过去的45年间减少了80%。最为濒危的海南长臂猿,目前数量仅有20余只,海南霸王岭部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这个物种最后的庇护所。东黑冠长臂猿数量不100只,2005年在中国广西靖西邦亮林区首次发现这个物种的国内分布种群,随后在2009年成立了邦亮长臂猿自然保护区,2013年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后,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从最初的10余只增长到30余只了。西黑冠长臂猿的境况稍微好些,全球数量不足2000只,在中国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和黄连山保护区内生活的个体数量超过500只,得益于当地的保护工作,一些猿群已经习惯了人类的跟踪监测。北白颊长臂猿曾经分布于云南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但20多年来一直未有确切的数据统计,甚至连国外的数量也没有被摸清。除以上4种黑色的长臂猿外,白掌长臂猿处于濒危级别,这种长臂猿在缅甸和泰国的数量还比较多,有几千只,它们还曾经在中国云南临沧的南滚河保护区生活过,但可惜的是目前它们可能已经从中国的领土上永远消失了。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和海鸥差不多大的海鸟,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于1861年首次被鸟类学家发现记录,但一直都非常罕见,它是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沿海的岛屿型鸟种,上世纪最后一次被人类目击是1937年的事情了。此后的60多年里一直销声匿迹。然而,在2000年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再次被发现,成为当年鸟类学界极大的新闻。由于数量稀少,濒临绝种,且经常混杂在其他燕鸥鸟群中,不易观察,因此又名“神话之鸟”。中国科学考察队此后连续在5个繁殖季节对中华凤头燕鸥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这种珍稀鸟类的全球总数在3年间减少了一半,目前已经下降至不足50只,被列为了“极危”鸟种。在中国的其他濒危鸟种中,被列为极危的还有来自江西婺源自然保护小区的蓝冠噪鹛和名不见经传的青头潜鸭等过去在保护界鲜为人知的鸟类。
艰难还乡的普氏野马
野马外形虽然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19世纪80年代被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发现并命名为“普氏野马”,曾分布于蒙古国和中国新疆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一带。蒙古国的野马于20世纪60年代绝迹,20年后,中国的野生野马种群也不复存在。1980年代末期以来,陆续有人工繁育的野马从欧洲引回中国新疆、甘肃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本世纪初,人工繁育的野马被放归于新疆准葛尔盆地和甘肃敦煌地区,经人工跟踪监测,野马重返自然后仍能进行繁殖,但有一部分个体对于冬季严苛的环境较难适应。为了避免过多的死亡,人类曾经收回了放归的野马,目前则采取冬季在栖息地辅助投食的方法,帮助本性退化的野马种群重新回到野外,近两年来人工放归的野马逐渐适应了四季的环境,并开始少量繁殖,目前中国野放的野马数量稳定在100匹左右。野马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
最危的“羊”普氏原羚
在中国的濒危有蹄类动物中,还有一种也是由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并命名的,那就是有“中A对角羚”之称的普氏原羚,这种羚羊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环青海湖周边区域内,在1998年时已不足200只,通过青海湖保护区及民间环保组织的有力保护,目前数量已突破千只,普氏原羚数量持续增加与栖息地人为干扰减少,政府和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青海湖畔生态环境恢复有很大关系,不过,它们的处境并非完全无忧,因此普氏原羚和普氏野马同样被列为了“濒危”级。
最稀有的巨龟斑鳖
中国古代习惯将体型很大的鳖称之为“鼋”,因此这个早就存在的物种一直未受到人类的重视,直到2002年后,斑鳖才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此时它已处于“极危”状态了。它的特征除了体型巨大外,头部独特的花纹和其他鳖类及鼋明显不同。极危的斑鳖曾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云南南部红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遗憾的是,等到人类为其“验明真身”时野外已经很久没有它的消息了。当时调查发现中国和越南的动物园及寺庙里一共还仅存5只个体,到目前为止,又有3只圈养的个体与世长辞。现在仅有的一对斑鳖生活在苏州市的动物园中,均已接近百岁。中外科学家曾努力试图让它们繁殖后代,可是一直未能成功,或许这个物种的灭绝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除了斑鳖以外,中国物种在红色名录上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龟鳖类居然还有21种之多,其中闭壳龟就有9种。比如极危的金头闭壳龟,1988年才被学界发现,分布于安徽泾县的4个乡内,数量十分稀少,最近10年以来其野生个体一直未见报道,自然界已基本绝灭,只有几百只个体散落在个人养殖户手中。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物种,不仅面临其他濒危动物同样的栖息地消失的厄运,还遭遇被捕捉殆尽的命运。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内的另类宠物经济开始升温、发展,很多野生龟类被人类捕捉。自2010年开始,很多人为了牟利,还把中国的原生龟种当作经济资源进行大肆收购、炒作,这种行为对中国的原生龟种的种群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就连大家在宠物市场里司空见惯的乌龟,野外种群的濒危程度都高于大熊猫一个等级。
濒危毒蛇莽山原矛头蝮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狼:1933年灭绝!
巴厘虎:1937年灭绝!
巴基斯坦沙猫:1940年灭绝!
亚洲猎豹:1948年灭绝!
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
西哥灰熊:1964年灭绝!
从35亿年前第一次出现生命至今,地球上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但是,其中大多数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灭绝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灭绝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的现象。例如6500万年前的恐龙、25亿年前的三叶虫如今都早已销声匿迹了,与此类似的生物还有很多。
1500年,葡萄牙人首次登上毛里求斯岛,当时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美丽的海鸟,早已灭绝的渡渡鸟也是其中一种。渡渡鸟,又名愚鸠。此鸟貌似火鸡,体态圆胖,头大嘴钩,但是翅膀却很小。最大的渡渡鸟体重可达20公斤,是毛里求斯岛上一种奇异的海鸟。不幸的是,美丽奇特且善良的渡渡鸟却遭到了葡萄牙人残酷的捕杀。
更糟糕的是,1599年,荷兰探险家也发现了毛里求斯岛,从此代替葡萄牙人继续对渡渡鸟进行残害。这些殖民者给毛里求斯带来了大量的外来物种,如猫、猪、鼠等,破坏了渡渡鸟平静的生活。到了1680年,渡渡鸟消失在了毛里求斯岛上,也消失在了地球上。
难道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吗?当然不是,世界上原本没有家猫,它像其他家养动物一样,是由野猫长期喂养驯化过来的。
大约在1万年以前,家猫才逐渐从野猫演变过来。此后,家猫没有遭受像渡渡鸟那样的命运,而是备受人类的宠爱与呵护。如今,很多地方还专门设立了流浪猫收养机构,即使是流浪的猫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存,它们在这些机构里得到了人类为其提供的食物,耐心地等待人类的再次领养。
关键词:珍稀植物;现状调查;植物名录;保护建议;石林县
中图分类号:S757.2X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57-04
RarePlantsSurveyandProtectionRecommendationsinShilinCounty
DANGuo-li【sup】1【/sup】,YINLu-xi【sup】2【/sup】,LIZhu【sup】1【/sup】,WANGKun【sup】1【/sup】,LIUShuang【sup】1【/sup】
(1.EcologyBranchofYunnan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Institute,Kunming650031,China
2.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ShilinCountyislocatedinkarstarea,harshenvironmentisdifficultyforvarietyprotectionplantsgrowth.Takingmeasurestoprotectrareplantspeciesisurgentandhavepotentialvalue.Withmethodsoflookinguprelevantinformation,consulting,visiting,accessingtogeneralandtypicalinvestigation,statusofrareplantshavebeensurveyed.Resultsshowthattherearetotal24rareplansspeciesinShilinCounty,amongwhich17speciesarekeyprotectedplantsofnationallever.Protectionrecommendationslikelistingrareandendangeredplants,buildingnaturereservesandrareplantcultivationbasewereputforward.
Keywords:rareplantsstatussurveylistofplantsprotectionrecommendationsShilinCounty
收稿日期:2011-03-23.
作者简介:但国丽(1965-),女,云南宾川人,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石林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区,调查县境内的珍稀植物,对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立县以及提高旅游景区地位都具有着重要意义.1调查目的和意义
生物物种及其基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植物物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质至关重要.尤其是要着手保护并研究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又对人类有重大价值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以为人类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条件.【sup】[1]【/sup】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物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中,植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复得,人类将永远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而一个物种的消失又常常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特别是珍稀植物,不仅稀少而珍贵,又常常生长在极端环境中,面临着绝种的威胁,而恰恰就是这些能抵御极端环境的物种中存在着人类特别需要的遗传物质.有时候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能改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可以使生产和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保护住一个物种就保护了其许多基因资源,为今后的竞争多了一分主动.因此,保护珍稀植物物种不仅具有紧迫性,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潜在价值【sup】[2-3]【/sup】.
石林县属喀斯特地貌区域,多种保护植物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近年来,石林县掀起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美县、创世界一流景区、打造世界旅游胜地等高潮.在此,为公众提供处于濒危状态而有待保护的具体植物种类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公众保护植物,充分理解“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重要性与意义,号召人们共同参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和发展生物产业、旅游业等尽一份责任.2濒危物种保护级别分类
按IUCN地方濒危标准评价,将物种保护级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绝灭(EX),其次是野外绝灭(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其中:“极危”(CR)、“濒危”(EN)、“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石林县境内调查到的保护植物全部属“受威胁”.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第4号1999年9月9日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又将其分为Ⅰ、Ⅱ级保护,具体详见表1.3调查方法3.1查阅相关资料
首先通过收集二手资料,了解石林县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基本情况,并查阅以往相关的记载资料,然后从云南省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单中筛选出与之相适应的物种作为石林县有可能分布的重点名单.3.2咨询和访问
咨询林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当地群众、乡土专家,了解一些已知的保护植物信息.3.3普遍调查与典型重点调查相结合
采用全面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普遍与重点
表1石林县珍稀植物调查名录
Tab.1RareplantsurveylistinShilincounty
续表1注:保护级别Ⅰ、Ⅱ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第4号1999年9月9日中的国家保护Ⅰ级、Ⅱ级;其它指除国家保护级别外的珍稀植物.
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石林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础上,在小班区划调查的同时对各小班内的珍稀植物先作一个普遍初查,并在各小班备注栏标注有关珍稀植物分布的信息情况等.然后由植物专家带头的专项调查组根据各种资料、踏勘情况以及各调查小组的初查信息,采用典型线路、详细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4调查结果
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石林县境内调查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其它珍稀植物共2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7种(含Ⅰ级保护植物1种、Ⅱ级保护植物16种);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7个种,虽不在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但确属珍贵、稀有的植物,其中有已经匿迹达100年之久的中国苦苣苔科特有单属植物――弥勒苣苔.弥勒苣苔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2600m的石灰岩林内石壁上,仅分布于滇东南弥勒和石林县,它的再次发现,对于研究云南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起源与分化、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详见表1.5珍稀植物保护建议
1)深入开展对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研究,编制濒危的珍贵稀有植物名录,研究其分布区、生物生态学、种群和群落学特性及其生境特点.在此基础上,查明引起它们濒危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2)在不同自然地带各生物地理范围内,根据遗传基因库的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干扰,有效保护野生植物的栖息地.
3)在植物园和苗圃引种栽培所在区域内的珍贵稀有植物.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濒临灭绝的珍贵稀有植物,人工繁殖一定数量的个体后在原产地重新种植,以恢复其天然分布和自然繁衍.
4)对经济价值高、需用量大的珍贵稀有植物建立栽培基地.
5)拍摄有关珍贵稀有植物的电影,出版珍贵稀有植物的宣传画片和画册,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6)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坚决打击破坏性的天然林砍伐不法行为,对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建设用地,应严把征占用林地手续关,对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项目应采取避让、移栽等措施.【sup】[4-6]【/sup】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Z].1995.
[2]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第4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S].1999.
[3]贺善安.中国珍稀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郑小江.鄂西南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及特点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学版),2000,18(4):21-25.
今日中国:有观点认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地球42亿年历史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统计显示每天有大约4万种生物离我们而去。有专家认为,目前物种和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在地球过去6500万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您对此有何看法?
赵树丛:根据科学家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在大约3万年前达到最丰富状况。从那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世界原有森林76亿公顷,现已不足34亿公顷,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其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8万公顷。全球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也在持续锐减,功能严重退化。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近些年来,全球范围的非法盗猎和走私贩卖野生动物及产品贸易活动日益猖獗,每年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额达上百亿美元,成为排在、军火交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走私活动。
以上种种原因,都严重威胁到全球各地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和安全。有数据表明,仅自1600年以来,就有83种哺乳动物及113种鸟灭绝,全世界目前仍近800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备受关注的野生虎已由1900年约10万头急剧下降到目前不足3500头。
自然法则是客观、公平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亿万年进化的结果。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同时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对整个生物多样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作为自然万物的一分子,人类必须遵守自然法则。野生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同样也是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取之不竭,如果再不约束对自然的无序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人类的子孙后代将只能面对荒芜、孤独的家园,从而最终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局面,人类才真正开始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的努力,本着加强合作、推进共同保护、实现全人类共同受益的精神,先后诞生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3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等一系列国际文件。从此,保护自然及保护自然资源上升到国际重大合作事务的高度,成为人类调整自身发展方向的又一历史性选择,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保护自然及保护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之一,也随之成为全人类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稳中有升
今日中国: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都十分需要资金,但中国政府依旧每年拨付大量资金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请问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总体情况,以及保护现状。
赵树丛:生态无国界,虽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会认真履行相应的生态保护方面的国际义务。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物保护。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工作步伐,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付出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一大批民间团体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社会精英、公众人物发出合理倡议,各类企业捐款捐物,广大志愿者积极行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生活在自然保护区、林区、野生动物分布区的群众扮演着守护者的重要角色。正是这些民间力量的累积,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到的脊椎动物约65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其中,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朱、扬子鳄等47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
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已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稳中有升,并且一批极度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栖息环境也不断优化。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596只、人工繁育种群数量达到268只;朱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7只发展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1700只;东北虎野外种群从2000年12-16头增长到18-22头;扬子鳄从上世纪80年代约300条发展到1万多条;藏羚羊从2000年约六七万头增长到目前近20万头;已在野外灭绝的野马、麋鹿又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
国内重保护国际促合作
今日中国: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有学者称,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展现出的巨大的决心和勇气,使得中国在全球生态保护领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主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
赵树丛:中国目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条例》为核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保护管理方针。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政府,都建立了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大部分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还建立了乡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同时,建立了由林业、公安、海关、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野生动物综合执法监管队伍。
第三,保护和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中国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2150处,占国土面积的13%,同时建成41处国际重要湿地、483处湿地公园、2850处森林公园,使8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投入4000多亿资金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促进了栖息地的恢复、扩大。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严格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比如,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迁徙开辟了33条“通道”,云南思小高速公路西双版纳野象谷段成为全世界“以自然为本”的典范。
第四,实施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和放归自然。建立包括专门基地、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在内的拯救、繁育体系,对23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对朱、野马、麋鹿、扬子鳄等14种人工繁育种群成功放归自然。每年还救护三四十万只野生动物。
第五,中国政府认真履行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义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韩国等签署了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国家间协议。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并开展良好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国际项目,支持其他国家保护活动。中国对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事务的立场、主张,正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政府重视切实提高野生动物福利。加强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利用的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建立专用标识管理制度,强化对资源消耗的总量控制。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和清理整顿,严厉查处和惩治各种恶劣对待野生动物的行为,促使中国的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救护中心、繁育基地的场所条件、技术手段和野生动物生活状态得到极大改善,基本达到相关标准,有的还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野生动物保护任重道远
今日中国: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请您介绍下今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赵树丛: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着重要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还远不能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还有许多野生动物仍处于濒危状况,部分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仍在下降,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野生动物栖息地还面临着蚕食、污染、割裂等威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呈多发态势。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并举,妥善处理好保护、繁育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不断开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是大力抢救并保护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将其野外种群及栖息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落实监管责任,消除保护盲区,严防物种灭绝及其基因资源的流失。加强救护性繁育,推进放归自然,促进其野外种群的逐步扩大。
二是强化对其他物种野外种群的普遍性保护。将野生动物保护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有机结合,严格限制和规范猎捕活动,坚决打击乱捕滥猎行为,促进资源总体增长和栖息地生境不断改善。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在不损害野生动物种群发展、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从兼顾社会经济科研文化合理需求出发,鼓励和促进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利用,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野生动物福利。
四是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强国家、省、地县各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完善机制,充实队伍,提高能力,实现对野生动物疫情的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