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人才市场存在令人费解的现象:大学毕业的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真可谓就业难,人才难寻。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是人才,还是企业不识人才?众说纷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想法呢?教高(2007)2号文件关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5条指出:“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高等教育应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这需要高等教育在学科配制、专业定位等整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上深化改革,更需要在每一门课程上的教学改革。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是精细化工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模块的必修专业课,它是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门实验课程,是学生由大学走进企业的桥梁课程。在新的就业形式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首先应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通过大量市场的调查,与企业的交流,以及与一些资深教育者的讨论,对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提出改革方案,并详细讨论改革的实施办法。
二、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目前,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指出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每个学校都在绞尽脑汁的想把本校的教育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吸引优秀的学生报考本学校。企业也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每个学生家长也在思考怎样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学习热门专业,将来孩子找一个收入高、有前途的单位。
随着高校扩招,在各省市升入大学的比率提高到50~7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普及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促使教学各个环节必须改革。这几年教育的改革重点集中在基础课及基础实验的改革,接下来专业课及实验的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也是人才市场的需要。当前企业等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毕业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温州化工学会的帮助下,走访用人单位,与企业老总座谈,与学生家长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要求高待遇,但实际工作能力较低,工作一段时间,一旦掌握生产技术后,马上就“跳槽”,这使老板们很气愤。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好高骛远、本领低下、拜金主义、忘恩负义。但详细的分析,使我们意识到毕业生的能力离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距离,这距离由企业来缩短,企业觉得“委屈”。如果承认这个距离,高等教育就要缩短这个距离,这也是高等教育要改革的动力与目标。对于精细化工专业的学生,怎样有效缩短这个距离,改革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是最有效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是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它综合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学生在巩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使学生详细了解工厂生产过程,掌握精细化学品加工技术。
三、精细化工实验课程的现状分析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目前存在的缺陷:(1)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的教材较少。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实验讲义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整体缺乏系统性,(2)教学的内容较陈旧,工艺落后,配方简单。绿色化学理念体现的较少,(3)基础性实验偏多,应用性实验较少,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实验几乎没有;(4)教学方式单调,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中使用玻璃仪器合成、复配某一种精细化学品,没有仿真教学;(5)无论实验内容,还是方法或过程都与有机实验严重重复,使学生感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6)精细化工专业实验完成后,学生并没有走出实验室,也没有精细化工企业的概念,仍然是校园教育。
四、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构建
为了提高精细化工实验的教学质量,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为: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新体系的构成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学生首先收看典型精细化工生产的实际生产工艺,让学生对工厂中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
2然后让学生进入精细化工模拟实训系统。这部分的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必进行的仿真实验,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实验;另一部分是学生选做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些精细化学产品的开发。
3实验室实际实验。这部分实验分为三部分。
(1)基础实验:训练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的过程,
(2)开发实验:综合训练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学开发的一般过程;
(3)应用实验:包括优化工艺的开发、应用领域的开发、编制各种应用手册如售后培训资料等。
在这个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中,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一是传统的照方抓药的形式,训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综合实验技能训练;二是科学开发模式,也叫综合模式;三是从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出发开发新产品的训练。面对新的就业形式,实验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是精细化工人才市场的要求。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是大学阶段最后一门系统的专业实验。所以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必须为毕业论文实验做好准备,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以毕业论文的模式、科研开发的模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CAI课件,使学生充分了解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开发过程。
在这个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中,改革了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不只在实验室中进行,还有计算机模拟精细化学品实训的仿真实验、录像教学。通过多手段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际的精细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对精细化工企业的生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这个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中,改革了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发展到对科学开发一般过程的训练,对产品应用能力的训练。实验内容更加丰富。
关键词:自动仪器计量;成本;管理精细化
引言
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在钢铁企业应用广泛,对钢铁厂的生产经营水平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引进先进的自动仪器计量设备、实现计量设备对企业各类物料收发存的计量、将计量数据流最终转换为成本信息数据等方面,都是成本精细化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企业一是要配备精准的自动计量仪器,准确计量物流数据以及各类重要的指标参数;二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物流、数据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三是要对成本管理一贯到底,从采购、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化、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工作抓起,确保各单位物流数据准确及时,实现成本准确核算,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控制水平。
一、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工作的简要介绍
在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中,自动仪器计量检测是生产经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用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工具代替人力,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流水线作业的要求,同时也能保证检测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相对普通计量检测而言,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准确度高的优点,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自动化仪器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之中。
钢铁企业主要应用的自动计量检测设备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物计量类,包括重量、体积的计量,具体设备有计量电磁流量计、V锥流量计,一体化流量计,一体化喷嘴、轨道衡计量仪、电子皮带秤、定量给料机、固体流量计、料仓计量称、称重皮带机、地磅等;二是参数计量类,主要是温度、时间、化学成分含量等参数的计量检测仪表。
二、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工作的工作要求
作为企业生产运营的计量检测设备,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和正常生产的有序进行,必须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校验、检查和维修,同时也要培训技术人员,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自动计量检测仪器出现计量不准甚至损坏等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录,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修理并校正设备,确保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三、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精细化管理,就是指如何深化和细化成本核算、管理和控制工作,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然而在大多数企业中,粗放式的成本管理模式依然存在,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成本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对成本精细化管理和企业效益的重要意义
4.1原燃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过程中准确计量的意义
原燃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计量数据是采购结算和销售结算的重要依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意义。钢铁企业主要采用海运、火运和汽运等运输方式,对应的实物计量手段主要是船舶水尺刻度计量、轨道衡计量仪和地磅计量,这些计量仪器的精准性直接影响企业结算量的准确性,而相应的质量参数主要包括水分、品位、强度、韧性等计量工作将会对产品结算价格造成影响。错误计量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损失,准确及时的计量才能确保企业采购和销售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4.2工厂内部生产储运过程中准确计量的意义
生产储运过程中的计量主要是实物计量和参数计量两方面。原燃料、能源介质和半成品等实物物料在储运和使用时,从原料工厂和半成品工厂通过皮带、汽运、火运、管道运输等厂内运输方式运送到相应工厂,进行冶炼和加工,直至形成最终产品。实物计量包括固体计量、液体计量和其体积量等三种形式,固体计量主要用到轨道衡计量仪、电子皮带秤、定量给料机、固体流量计、料仓计量称、称重皮带机、地磅等计量仪器,液体计量主要用到电磁流量计等计量仪器,气体计量主要有V锥流量计、一体化流量计、一体化喷嘴等计量仪器。参数计量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类原燃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质量、生产工艺控制等参数的计量,主要是温度、时间、化学成分和材料学参数(包括韧性、强度等)。
生产储运过程中精确计量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控制产品成本,通过精确计量,在满足工艺和质量要求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物料消耗,降低物料成本;第二是控制产品质量,通过实物精确计量能精确控制生产中各类物料的使用量,使之满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同时通过控制工艺参数,能提高工艺水平,进而提高产品质量;第三是提高产品产量,通过控制各类物料消耗和工艺参数,能提高工艺水平,减少废品产出量,提高产能。
五、自动仪器计量推动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5.1完善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物流、数据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
企业要完善全企业信息化系统,以计量检测为基础,使物流能及时上传到系统,通过信息系统转换为数据流,最终转换为能够直接反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流,实现物流、数据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打好硬件基础。
5.2加强人员培训和组织架构建设,做好自动化计量仪器管理和使用工作
企业要培养相关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维护人才,同时建立信息化系统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维护的模式,保证企业信息系统正常高效运转。
5.3将自动化仪器计量工作纳入成本精细化管理体制
自动化仪器计量工作要纳入成本精细化管理体制,作为基础工作中的重点来抓,并制定相关管理和考核制度,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基础数据准确。
六、结语
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工作在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企业精细化成本核算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自动仪器计量检测工作能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和成本控制水平,推动成本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阳,奚文骏.自动测试系统的自动化计量方法[J].船电技术,2012,03:23-25.
[2]张怡泓,宋扬.基于GPIB接口仪器的自动计量校准系统[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124-125.
[3]高占宝,吕俊芳,吕箭星.VXI总线仪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的研究[J].航空计测技术,2002,04:20-24.
[4]黄燕.基于LabWindows/CVI的整理仪器自动计量系统的设计[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38-40.
[5]纪明霞,杨春英.基于VXI-GPIB混合总线的机载ATE计量校准系统的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07:37-40.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体会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广义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包含着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务虚于务实等多对关系。新课程条件下,广义备课比狭义备课更重要。广义上的备课做好了,狭义上的备课也就轻松了,教学的翅膀也就获得了自由翱翔的空间--教者就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广义上的备课做得不够,狭义上的备课做得再好,上起课来也难免是拄着拐杖行走,发挥得再好也不过是麻雀在屋檐下扑翅。广义备课,是一个对全面信息和人的全面能力开放的大系统,由于拓展了时间和思维,更能增加灵感思维出现的可能性,锻炼教育机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