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医药市场展望(收集3篇)

时间: 2025-09-02 栏目:实用范文

医药市场展望范文篇1

2014年6月27日,《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结束。

这个《办法》,最大的看点在于拟放开网售处方药。

6月至今,业内举行了几场引起反响的座谈会,各方意见针锋相对。支持者认为:《办法》是食药监部门历年来“起草最好的政策之一”,“最接地气的一个文件”。反对者认为,贸然放开网售处方药将导致假药泛滥,建议“缓行”。

比如,6月13日,由中国药店医药电商研究中心主办的座谈会认为,网售处方药开禁对行业至少有五点利好。6月17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座谈会则总结出四点反对意见。6月18日的座谈会上,国家食药监总局官员力陈改革意义和意愿,鼓励业界做改革推动者。

各方意见的充分表达,对于一项政策法规的出台非常必要,事前吵得不可开交,总比事后作奸犯科要好得多。

争论背后的现实和惊慌失措

目前,国内药品销售80%的份额在医疗机构,20%在零售药店;国内药品终端销售收入中,处方药占80%,非处方药占20%。处方药主要是由医生开方,在医疗机构销售,非处方药销售以零售药店为主。

也就是说,多年来国内零售药店(包括网上药店)的药品销售规模天花板清晰可见――20%。

同时,受医保定点政策等影响,实体药店多元化经营遇挫,非药品经营份额持续下降。比如,前几年还很火的“药妆”去年份额大幅下降,主流药妆品牌已从药店淡出。

2013年药店百强总体销售额增长放缓,集中度下降,盈利能力下降。药店业危机四伏。规模小的业者已无心恋战,急于抽身。

在行业危急关头,2013年国家奶粉新政鼓励“奶粉进药店”。本来,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1000亿元左右的市场,对药店有如“强心针”,但是,目前来看市场对新政“无动于衷”。

为了放大药店销售规模,业界长期寄希望于分食处方药市场蛋糕。

网售处方药将为医药电商打开几千亿级的市场之门,而目前医药电商远不到百亿规模。

那么,为什么零售药店业界反对声音那么大?而且,一些反对者恰好还是一直呼吁放开网售处方药的改革人士。

玄机可能在于,在网售处方药未能放开的这些年里,拥有医药电商牌照的药店企业真正开展业务的并不多,开展医药电商业务同时盈利的几乎没有。医药电商被视为鸡肋,传统药店领先企业投入精力不够,反而是籍籍无名的企业成为黑马。

这一次全面放开网售处方药,对医药电商来说幸福来得太过突然,一方面对实体店冲击多大心里没底,另一方面传统领先企业在医药电商领域并不占优,势必有些惊慌失措。

应该警惕的真问题

那么,各方意见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反对意见认为,部分药品对运输条件有特殊要求,很多企业物流达不到这些条件。

北京一家连锁药店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用药安全”只是一个幌子,一切以此为借口阻挠放开网售处方药的说法都是强词夺理。借助互联网手段,很容易实现对假药网站、假药信息的治理或屏蔽。网上售药的痕迹清晰,交易更加可追溯。

至于一些不适宜网售的处方药,主管部门势必通过网售处方药分级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安全用药的风险问题,不是治理不了,而是看监管部门有多大意愿、采取多大力度。”

更为通俗地说,这些问题都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政府监管问题。当然,也涉及利益问题。

如果“网售处方药”切实放开,进一步促进医药电商迅猛发展,最终受到冲击的势必是医院的药品销售。目前,在药品零售各个终端里,零售药店是最为市场化的一个,只要政策对其不加以阻碍,其发展势头和对现有市场格局的改造力度将可能出乎人们意料。

另外,无论是一部分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在担心网售处方药面临医院处方不外流、医保报销不对接等问题。但是,在一些业者看来,这些也不是真问题。

健康消费需求是刚性的,并不会以是否有医保报销为唯一限制因素。即便短期内难以通过推动医院处方外流获得流转出来的市场份额,仅仅依靠政策放开之后所激发的市场空间,就已足够可观。

真问题还有什么?除了政府监管决心之外,真问题还在于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一些不合理,甚至违背市场规律的政策,往往能让一个行业一夜之间遭受灭顶之灾。监管机制也存在问题――往往拿着合法牌照打猎,远不如没有牌照的偷猎者灵活。

零售药店命运不会就此改变

近年来,零售药店始终扮演着冲击虚高药价的角色。但是,由于固有体制机制还在艰难重建之中,零售药店在与医疗机构的药品市场份额争夺战中,从来没有赢过。

新医改实施的前几年里,零售药店行业对新医改中“医药分开”政策寄予厚望,后来逐渐从失落到忿忿不平,一度怀疑“医改制度设计出了问题,忽视了社会药店的意义和作用”。

这一次,“网售处方药”放开,零售药店业能依靠此契机一劳永逸地改变行业命运吗?恐怕未必。

比如,目前医药电商多数受制于淘宝、京东等大平台,对自身命运的主导能力弱。市场难免陷入价格战,企业运营和盈利能力备受考验。

再者,目前网上药店官网流量更多地依赖于搜索引擎,需要巨额投入。在电商服务跟不上、用户忠诚度不高的情况下,网上药店成本投入并不一定比实体药店少。

未来,医药电商的平台、渠道会越来越多,企业如何做到玩转这些多渠道营销甚至全网营销,如何分配市场运营资源,在网络社交化时代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等,都将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一些支持“网售处方药”的业者在夸大该新政对行业、对社会的利好,营造一种氛围――新政能够利用药品零售行业的市场倒逼机制打破医疗机构对药品市场的垄断,破解高药价问题,甚至冲垮“以药养医”。当然,一些反对者也同样在夸大新政的危害。

医药市场展望范文篇2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2008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8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2008年大致与2008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2008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20%(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8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8年持续。

第三;2008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2008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

第四;2008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医药市场展望范文篇3

我国西药市场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很久以前就听说有人提议废除中医,而且还是科学界的人提出来的,并且有不少人附和。西医在外科手术方面的长足发展,以及在急救技术上的各种手段,是中医无法也不需要替代的。虽然中医不具备成熟的痊愈技术,但是相较于西医,中医有更完整地理论基础,也有更大的机会发展出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都倾向于西医,很少有人会想起中医这个古老的词。作为中国的宝贵财富,中医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而且的潜在供给能力很大。

大学校园的中医普及率很低,与西医根本是无法比较的,无疑,大学生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极具战略性的市场,而对大学生的中医调查报告也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大学生这个消费群对中医的态度,同时,中医也能从中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大学生当中展开调查。我们除了通过网络对大学新生进行抽样调查(获得调查问卷52份,有效问卷52份),还对个别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个人访谈以及现场问卷调查。

三、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1、优势:

a副作用较少,和西药相比更温和,对人体机能冲击性较小,而且强调因人而异,通过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药方,更为对症。

b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中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接受。

c中医博大精深,涵盖了多种技术与治疗方式,例如针灸、拔火罐等,可选择性强,有助于日常的保健性治疗。

2、劣势:

a传统中药需要煎煮后服用,过程较为繁琐耗时,对于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来说不太适合。

b中药多由草药制成,性味苦涩,服用时较难入口。

c起效较慢。

d诊疗方式由古代的静脉学说发展而来,现代科学较难验证。

3、威胁:

a西医医学运用现代先进科学诊疗手段,国际认可度高,根据性强。

b西药药性强,起效快,易见成效。

c西药服用方便,而且较传统中药容易入口。

4、机会:

a,中医药是中国民族的医学瑰宝,发展中医药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需要。

b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开始应用传统医药。

四、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

(一)、市场细分:

由上述分析及结论,我们根据参与调查的人员的年龄分布,分成了三个部分:

1、年轻人:

年龄在20岁以下的人归为年轻人一列,在问卷调查中,这个年龄段的人参与的最多,对中医也不够了解,在生病的时候大多数会选择西医这种见效快的方法,所以中医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还由于口味苦、气味浓等种种原因,即使知道中医疗效好也对它敬而远之了。

2、青年:

年龄在25到45岁的人归为了青年一列,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多都是白领,平日对保健养生也有较高要求,加上美容、瘦身,中医调理等,许多人都愿意选择副作用小的中医方法,例如针灸、调理等。

3、中年:

年龄在45~60的人归为了中年一列,他们十分注重对身体的保养、调理等,也逐渐关注高血压、脂肪肝等身体疾病,时常关注中医的讲座。所以,他们当中也有大部分人会选择中医来调理,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接触中医比年轻人早且深入,所以对中医的信任也比较高。

五、建议:

1,将中医纳入医改。

在西药越来越普及方便的情况下,中医药要想发展,免不了国家的支持。将中医纳入医改,足以证明国家对中医的重视,提升了中医药的战略性地位,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

从调查问卷中可看出,大家对中医药是抱着比较信任的态度的。可是为何中医药在我国却普及不了,我想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不大。中医药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包含了中国谦和的文化,但这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是不适合的。

(1)校园宣传,从学生抓起。

学生不久之后将成为社会上的消费主体,而且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对于作为中华五千年历史沉淀之一的中医文化也是具有极浓厚的兴趣。应该多在高中、大学多开一些相关讲座,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中医药做了一个宣传。

(2)社会宣传,鼓励全民学习中医药。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群体,包括高考落榜青年,在乎养生的白领一族及退休老年人酷爱中医理论,自专中医理论,国家应尽量鼓励他们,为他们提供相关政策,这样懂中医理论的人多了,形成社会风气,中医药也就发展起来了。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数学德育工作计划(收集3篇)
  • 下一篇:精细化学品的定义(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