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孩子十岁了,父母领他来见鲍教授,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是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从CT片上看到他的颅内有个空洞,周围神经系统中断,这就是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的根源。由于年龄太大,脑部神经发育定型,恐怕难以修复,甚至说不可能修复。虽然这孩子也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伤,但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有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单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延误了用早期开发教育来刺激脑神经重组。修复脑损伤越小越好,错过最佳年龄段,孩子只得终身受苦。对这样的孩子,谁也没有回天之术。
鲍秀兰教授说,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表明,婴儿出生的头几年里脑子发展最快,两岁大脑的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否对孩子进行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尤其在生长发育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的神经细胞损坏后,邻近的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并有效地实行改组。但过了敏感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了。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可能实现整个重组,所以如果发生了脑损伤,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好。
鲍教授亲自参与了国家"八五"公关课题--挖掘儿童潜力应从0岁开始。她举例说,在对窒息儿的研究中,一组进行早期教育,一组进行常规教育。孩子长到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5分,常规教育组为90分,而且其中有9.1%智力低下。就是正常新生儿发育的指数为100分,也不及窒息儿早期教育组。所以鲍教授说,新生儿有很多能力,忽视从孩子一出生的早期教育,这本身就是环境高危因素,是造成孩子智力轻度落后的常因之一。全国大约有60万因窒息早产引起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他们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配合新生儿的早期教育:
1、有些父母虽然文化层次较高,但因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看管,其弊端是:她们只知道在封闭的家里看孩子,只要孩子不哭不闹不生病就行,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
2、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知识,或者由于家庭不和,离异等原因而疏忽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结果错过了孩子智力培养的最佳年龄段。
3、有的家长虽认识到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根据婴幼儿的智力发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使孩子的智力潜能不能很好地开发出来。
为了有个聪明的宝宝,父母要留意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
早期儿童智力开发决不是一谈到智力开发就是教孩子识字,背诗,或数数。而是一项综合幼儿教育,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从语言、感官认知、音乐、身体运动、社会交往及动手操作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开发智力,使其身心在游戏中得到和谐发展。
1、婴儿出生时有因窒息或早产引起的脑损伤,父母要与专家医生紧密配合,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可贻误良机。
2、有的婴儿虽为正常出生,还有很多因素会造成孩子大脑受损,最好做幼儿智力测试,看智力是否有问题。
3、身体健康和智力正常的婴儿也应按科学方法进行早期智力培养,孩子的智力充分开发出来,从而使孩子更聪明。
4、父母在家里进行早期教育时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既可以阅读这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请教有关的专家,盲目开发会导致走极端。
受访专家/鲍秀兰教授(全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生长发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
一、早教机构和家庭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区别
1.尊重和权威。蒙特梭利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早教机构里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就是孩子,老子就是老子,老子说什么孩子都应该听。很多家长都会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决定衣食住行,甚至成家立业。孩子的个人意愿和人格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2.原则和溺爱。在早教机构里,孩子的活动虽然不会被限制,但是也不意味着没有原则。每次课堂上的玩具,在每一个环节使用完后,都会将玩具回收。有些孩子舍不得还,老师就会慢慢引导孩子及时将玩具归还。反观中国的教育,有些家长,特别是祖父辈的,对孩子过于疼爱,为了不让孩子哭,孩子的什么要求都会满足。在家里,“小孩就是皇帝”。孩子没有一点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弱。
3.科学和经验。在早教机构里,老师们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游戏、艺术、音乐、社交、外出活动等,每一项都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得孩子的特点来安排。有些早教活动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们根本无法完成。但是早教老师们会鼓励家长放手,鼓励孩子去尝试。而孩子们的表现往往会给人惊喜。传统教育中,孩子反正都是要长大的,以前都能长大,现在也能长大。忽视了社会和科学发展对孩子的影响。
二、早教机构和家庭教育的契合点——家庭指导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孩子的早期养育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而早教机构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能契合实际提供培养建议,因此,应该加强家庭指导早教机构应该主动担当指导家庭教育者责任,只有早教机构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早期教育。
1.要让父母明白家庭教育在早教阶段的重要作用。要让家长明白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位因素。一个好的环境造就一个好的人才,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教养方式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由于还在呆在早教中心的时间很短,在家的时间长,所以家庭环境,包括父母抚养的教育方式很重要。有的家长认为来到我们早教机构就一定能教好孩子,其实不是这样的。早教应该是以婴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两项结合,这样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家长们要正确认识早教的意义,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
2.早教机构要让家长明白各项课程和活动的作用及意义。早教机构一般都开设有多门课程,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爷爷奶奶辈的带来上课时,很多都是跟着老师完成各项活动,但是对于活动的意义及回家后需加强和练习的内容却不清楚。因此,孩子和家长上游戏课的时候,早教机构的老师们除了要给孩子做示范,还要给家长强调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什么,会锻炼宝宝哪方面的能力,如果在家该如何操作等告诉家长。让孩子在家也能比照专家设计出来的游戏进行锻炼,效果会比较好。
那么在整个教育中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众所周知,长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孩子的性格、趣味、教养都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现在的准妈妈懂得在怀孕期间对孩子实施胎教,如听莫扎特的音乐等,可在孩子出生以后却停止了这种行为。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就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早学习就象小孩吃饭和讲话一样,将演奏乐器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他十多年对三四岁幼儿的指导,他认识到所谓的超常儿童是能够在7岁之前显示出来的。而那种让大家都羡慕不已的“超常儿童”的超常能力,只要指导有方,是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达到的。就象妈妈们在教初生的婴儿说话一样,总是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孩子就可以简短地发音,音乐的教学也是可以这样的。综观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大多在幼儿时期接受到音乐熏陶,所以他们也会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令人惊讶的才华,他们大抵从六七岁,早者三四岁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从十一二岁开始作曲的居多。当然,我们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几十年,如果完全不懂音乐是绝对不幸福的。再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幼儿主要是靠感官来接触世界,幼儿在小的时候起就注意人的声音和物体的响声,因为他(她)们的听觉比视觉要发达,接受音乐方面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幼儿们在将来某个时期也许要使用音乐做准备,而是使他(她)们慢慢学会体验音乐的美,使他(她)获得一颗美好的心。这也就是早期音乐教育最独特的优势。
早期的音乐教育固然是好,但是方法的错误性则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笔者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正确的早期音乐教育:
一、从听开始,创造良好的声音环境
发展音乐能力必须要有好的听力,好的听力可以从训练中获得。铃木先生认为:从零岁开始就给孩子创造好的音乐环境。选一些简单的乐曲,在孩子休息和容易接受的时候每天播放。3岁以后有经济基础的可以接受器乐的学习。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多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长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从二三岁开始训练,完全可以培养出来。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有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里有一些遗传的原因,但也是因为他出生于充满音乐的氛围中,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
二、发展孩子的兴趣,给予积极的鼓励
幼儿在接触外部环境时,对事物会充满好奇和疑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在这时不应随意去压制,而应积极地去引导发展他们。正如上面提及过的,孩子一旦产生兴趣并继续下去,家长给予一定的肯定,其潜力是无限的。许多家庭往往是在孩子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浇,很少让它得以顺利发展。就拿器乐学习为例,当孩子对器乐产生兴趣,想去学习时,有些家长就会以孩子先天手指条件,孩子没定性等来拒绝。于是孩子越大,不仅越难具有兴趣和热情,而且他们的可能能力――天赋,得到发挥的比例就越小,而早期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欠缺。
三、家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