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中西方风俗差异(6篇)

时间: 2025-09-15 栏目:实用范文

中西方风俗差异篇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语词都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D.A.Swinnty的实验表明,语境是影响词一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语词的特定音义是一个民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因此,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本文将探讨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语词翻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

2.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m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八”在汉语中是现今最受人们喜爱的数额——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迎合人们发财致富的心理,而英语中“eight''''’则没有这种意义。

4.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swan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中西方风俗差异篇2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1.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创新论文)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2.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3.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中西方风俗差异篇3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影响;方法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附属于不同的文化。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化承载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而这些差异性往往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在国家交流中,译者们不仅要对语言表层的转换,还要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提高翻译的质量,也使之更加恰当和准确。

1.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的表现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词,笼统地讲,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既包含了价值观念等意识方面的小文化,也包含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等物质方面的大文化[1]。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承载着该地区特有的文化,这些差异性都影响着汉英之间翻译的思想表达。下面,就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展开叙述。

①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俗话说:“近山识鸟音,近水识鱼性。”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英国是一个西方的岛国,四面环海,海洋生物繁多,航海业发达,全年温和湿润,适于园艺业的发展;中国位于东半球,由于亚热带季风的气候,农业是其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都居于亚洲大陆,生活也离不开土地。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喻人铺张浪费,花钱奢靡,英语用“spendmoneylikewater”,汉语则是用“挥金如土”。虽然两个词的喻体不同,但是意义是一样的。再比如,由于英国常年是盛行西风的,所以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而在汉语的文化体系中,春天经常刮东风,所以东风也具有很多引申义和喻意,比如“东风拂面”、“改革的东风”等。故而我们在阅读雪莱的《西风颂》时会有所误会。

②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英语所在的民族和地区注重逻辑和抽象思维,而汉民族则是更注重具体思维[2]。比如,汉语中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如果直译成:haveabambooinone’schest.就会让人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甚是费解,但是当我们用一种逻辑思维来意译:haveawell-thought-outplan.则让人很容易就了解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思维方式中,英汉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其实还是在于英语重直线思维,习惯直截了当,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而汉语则是重曲线思维,习惯从具体到概括,从众归一。比如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里的开头一句话: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3].但是我们汉语却总是先把事实叙说了再来进行总结,这句话在中文是这样的: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个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其思维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

③风俗习惯的差异性。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传统习性,风尚或是礼节,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非常强烈的制约作用[4]。而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因为语言来源于生活,所以它在潜意识里就要求译者要了解该语言所包含的一些缘由。比如,关于数字“8”,它是汉语使用者广泛喜爱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代表着人民要发财的愿望,其寓意是吉祥的,但在英语中的“eight”,是没有该层含义的。相反,英语中对数字“seven”是情有独钟的,其中不只因为它的风俗习惯,还包含着它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的眼里,“7”是一个命数,上帝用了“7”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他的身边有“7”个天使,而且一个星期有“7”天,在他们的眼里“7”就意味着幸福与幸运,但在我们汉文化中却没有[5]。另外,中西之间对颜色也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也反映出了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以白色为例,在西方,白色象征着纯洁,新娘在婚礼上也是身穿白色婚纱;但是在中国,只有葬礼上悼念死去的人时才会穿白衣,婚礼上却总是穿上大红礼服来象征红火吉祥。所以有时不了解其风俗习惯,对其翻译出来的文字也就无法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其生活习惯,才能清楚其中包含的蕴意,才能给翻译提供方便。

④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其中包含着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难题。比如“meetone’swaterloo”是源于法兰西的缔造者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一事,以示拿破仑反攻的失败,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一历史事件,那么对其中所包含的喻意就不得而知了。又比如《史记》中“鸿门宴”这节里说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意思就是“别有用心”,但如果译者没有阅览过司马迁的《史记》,不了解项庄和沛公为何人,那么要他进行翻译估计很有困难,其表达的意思也很难理解。所以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对双方的历史文化都有相关的认识,有了历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双方的交流才会更加顺利。

2.文化差异下的英汉翻译应对措施

翻译活动不仅是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要在语言的基础上,再联系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将原文要表达的真实意蕴给真确地表述出来,而这也是使翻译工作达到“信、雅、达”的关键。

①附加注释。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成语或是句子一种语言所特有的,比如中国的成语“东施效颦”,如果就简单地翻译成“DongShiimitatesXiShi”则没有把这个成语“胡乱模仿,效果极坏”的意思给完整表述出来。但是如果在旁边进行注释的话,比如(XiShiwasafamousbeautygirlintheancientKingdomofYue.DongShiwasa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XiShitobebeautifulasXiShi.)这样读者或是译者不需要查阅太多资料就可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并且一目了然。

②意译法。直译是翻译最原始也是最忠实原文的翻译,但是有时限制于文章的结构形式与风格,往往需要对要翻译的内容进行填词或是删字,以求文字的通顺,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asthinasashadow.”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就是“瘦的像影子”,但是由于我们汉语没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为了更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我们就可以译成“瘦的像猴子”。

3.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差异,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翻译成为了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而翻译工作者是构建这座桥梁的设计者,为了让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更紧密,翻译工作者应积极了解双方的文化,消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黎功成.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英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3):14-25.

[2]陈凯.试论翻译的跨文化内涵[J].宜宾学院学报,2011,32(09):112-117

[3]李建莉.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03):68-75.

中西方风俗差异篇4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中西文化差异一直以来是翻译中的大难题,种种事例说明,许多翻译中出现的错误或者不恰当的地方都是不了解或误解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下面就历史文化、习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一一说明。

1习俗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所谓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活动中由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包含打招呼、道谢、致歉、告别、称谓等方面。中国人见面常说“你去哪儿?”、“吃过饭了吗?”这些话并无深刻含义,只是礼节性的打个招呼。然而对西方人看来,我要去哪儿,纯属私人行为,不是关系特别亲密的人是无权过问的。至于“你吃过饭了吗?”会使对方误解为你想请他吃饭。所以此类的汉语应翻译为“Hello.”“Goodmorning.”、“Howareyou?”再如,在听到对方对自己的夸奖时,中国人常说“哪里哪里,你过奖了。”而西方人常说“Thankyou.”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有点不谦虚。同样,我们中国人的回答,也会使西方人感到不可理解。

汉语里对人的称谓分得很清楚,如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但在英语里,姊妹和兄弟统称为sister和brother,还有堂兄堂妹,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在汉语里不仅年纪,而且性别都区分得很清楚,但在英语里,统称为cousin。另外,习俗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对颜色词的不同理解上。在中国,只有在葬礼上才穿百色衣服,而在西方,白色象征着纯洁,新娘结婚时,一定要穿白色的礼服,中国的新娘往往穿红色的衣裳以象征幸福、吉祥。反之,红色在西方会使人联想到“鲜血”、“死亡”。

2历史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它们各自的历史文化也不尽相同,这也是两种语言相互翻译时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其中,各自历史文化中所出现的历史典故在翻译时,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体现历史典故的涵义。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典故俯拾即是。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历史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如果仅仅直译为TungShihimitatesTsiShih,既没有准确解答典故的含义,也不可能让西方人理解它的内涵。东施是谁,西施又为何人,译者没有交代清楚。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直译加注:TungShihimitatesHsishih(Hsi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ShihwasanuglygirlwhowastheneighborofHsiShihandtriedtoimitateherway。这样,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如果直译过来很难让外国客人明白故事内容,倘若加一个类比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外国客人马上就会理解。再如,把“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爱戴”翻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把济公比作英美文学中的罗宾汉,西方读者马上会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同时也会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爱济公了。

3宗教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中的“龙王”,以及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他们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这种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否则就会失当。《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过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把它翻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乍一看,似乎形神兼备,非常恰当,但实际上忽略了两者之间宗教文化的差异,把刘姥姥变成了基督教徒。具体来说,God与天并不对称,如翻译成heaven就更忠实于原文。

我们都自豪地把自己称之为“龙的传人”,是因为自古以来,“龙”在汉民族文化中有着“神圣、高贵、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在西方宗教文化中,dragon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意为“怪物、魔鬼、凶残”等,是可憎恶的对象。所以我们在翻译“望子成龙”时,不能直接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adragon,”应意译为“tohopethatone’ssonbecomesomebody。”而“亚洲四小龙”应转换喻体,译为“fourAsiantigers。”

4地域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首先,这种差异表现在对方位词或相应物的表达有所不同。在中国,南为尊,北为卑,人们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常要置前。而英语文化恰好相反,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其对应的英语却是“fromnorthtosouth”。就“东风”与“eastwind”而言,在中西方文化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神州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喜爱东风。而在英国,“东风”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他们讨厌“东风”,但却喜爱“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因而有“西风报春”之说。

其次,不同民族在比喻和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大的地域文化差异。同一件东西在他为美,与我却为丑。如“猫”和“狗”。“猫”在中国文化里有可爱和精灵的特性,但对于西方人来说,它是魔鬼的化身;西方人爱狗如爱子,狗可以与人平起平坐,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狗”是令人讨厌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搭配的词多带有贬义的意思。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等等。故此,“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应翻译为“Sheisacat。”“幸运儿”对应的英语可为“luckydog。”再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许多文化名人都喜欢以牛来做比喻,最著名的是鲁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古往今来,中国都是以牛耕为主。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力大如牛”应为“asstrongasahorse”,“像牛一样勤劳”对应的英语应为“worklikeahorse”等等。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内容丰富而且复杂,我们在把汉语翻译成等值的英语时,除了通晓两国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两种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周方珠.英汉典故比较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1(3).

[2]赵爱国.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移入[J].西北大学学报,1995(4).

中西方风俗差异篇5

[关键词]国俗语义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46-02

引言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使用该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差异首先通过国俗词语表现出来。如“熊”在汉语中有“愚笨”的国俗语义,“你真熊”即说“你真笨,你真窝囊”。“熊包”或“熊包蛋”喻“无能的人”。而英语词“bear”主要指“饥饿,脾气暴烈的人”。再如,“鱼”的国俗语义为“坏人”,“鱼龙混杂”指“坏人与好人”混在一起,表示假的东西。“鱼目混珠”喻拿假的东西(鱼目)冒充真的东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受人宰割。而渔业发达的英国中“fish”则表示特殊的人、家伙,并无贬义色彩。可见,充分认识国俗词语的文化差异对国际交流有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研究国俗语义英译的同时,需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加以发掘和阐述,从而一起克服不同的语言差异,实现跨国交流。

一、文化差异

国俗语义的非对应源于文化词间的差异性,因为语言同文化密切相关,所以研究国俗语义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文化差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民情风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原文中很多民族色彩的内容无法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递出来。

(一)不同的历史文化

语言的发展直接起因于历史情况,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决定了汉语与英语国俗语义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皇权统治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熏陶和影响中国人民的心态达三千余年,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英国可以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它在公元7世纪才开始建立封建制度,从1640年就逐渐向资本主义发展,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如希望获得成功时,中国人常念到菩萨保佑或上天保佑,把菩萨和天作为精神支柱,因为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深远,信佛的人拜菩萨或天地。而英国人多信基督教,他们的偶像是上帝,所以常常有“Maygodblessme(上帝保佑)”。

(二)不同的民情风俗

中英两国民族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不同,两种语言中的国俗语义也有各自民族风俗特点。例如,中国人通常对新郎和新娘说“恭喜”时,可能译成“congratulations”。但如果是对英国新娘说就不能译成“congratulations”。因为对英语民族来说,“congratulations”一词有一层含蓄意义,是针对某个经过多番努力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的。如果对新娘说“congratulations”意味着讲话人祝贺新娘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一个男人当丈夫。听了这话以后新娘不可能愉快。可以换种恭喜法,如“Ihopeyouwillbehappy”或“Iwishyoueveryhappiness”。

(三)不同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大国,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很大的比例。生产活动及经济活动主要依附土地,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农谚,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它们是我国农民群众从世世代代的生产劳动中得出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例如,现今流行的“麦要浇芽,菜要浇花”,“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等等农谚。而英国西靠大西洋,东临北海,南段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分开。其岛国属性决定了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必然占很大比重,而国俗语义很大一部分来自人民的生产实践,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尽管一些表达法起先只是水手们的术语,但因其表达力强,逐渐被陆上的人采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喻相类似的事物,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习语。例如,togowiththetide(随波逐流),inthesameboatwith(共赴生死),allatsea(一片茫然),plainsailing(一帆风顺),tosinkorswim(不论浮沉),toknowtheropes(内行),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海员、水手之间常用“ontherocks”来表示船“触礁”,现在多用来比喻“处于困境”之类的意思。

总之,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不同,每个民族的国俗语义也都有它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翻译策略

由于汉语和英语国俗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具体而形象的,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翻译时,要尽可能考虑不同的语言差异,找到等值的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

(一)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它主要用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纵观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汉语中的“龙”有很重的文化意义,是“高贵,庄严”等义。而其英语中的对应词“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意思。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为“one’ssonwillbecomeadragon”,应意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

(二)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由于各国的民情风俗不同,国俗语义所代表的古诗意象也不尽相同。如斯奈德将杜牧《秋夕》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译为“Onthestairsofheaven,night'scolor,coolaswater;ShesitswatchingtheHerd-boy,theweaving――girlstars”,简直是按中文原诗的词语排列译出。斯奈德试图通过直译翻译手法来再现中国古诗具有的简洁含蓄等特征。再如:斯奈德将柳宗元《江雪》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为Asingleboat――coat――hat――anoldman!/Alonefishingchillriversnow。除了按照原文字序译出之外,译者还试图运用空格与标点符号来呈现原诗的意象美,增强译文的表现效果或有意省略其间的关联词语,模糊其空间关系,末行没有主语等手法使译文读者更易于产生丰富的想象,更易于参与诗歌所展现的意境。

(三)代替法

代替法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文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替原文词的方法。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有些季节词所表达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需要用其他季节词来表达,运用代替法来达到这种季节词之间的交叉转换翻译。

例如: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Inautumnbreeze,andautumnrain,lonelybananatrees.Trembleoutsidethewindowscreen.(许渊冲译)

英语词autumn主要的国俗语义是宁静与快乐,breeze意为wind,esp.asoftwind(微风),如springbreeze(和煦的春风)。Autumnbreeze表达欢快之意,这与原诗不符。因此,许译未能把原诗中秋风秋雨的凄凉寂寞之意蕴表达出来。不妨用代替法改译如下:inwinterwindandrattlingrain,lonelytreestrembleoutsidethewindowscreen。

三、结语

国俗语义的文化内涵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笔者研究汉英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提高译者对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便恰当地根据译文文化进行调整,从而使译语与原文获得类似的交际效果。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或译意,或直译,或代替法,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提高国俗词语的信息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3]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7]杨宪益,戴乃迭.古诗苑汉英译丛•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中西方风俗差异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影响下,西方文学名著向中国的输送也日益频繁。通过西方文学名著,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名著本身的文学魅力,同时还能借此了解西方的文化价值、风俗人情。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拓展的背景下,对于西方文学名著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研究中就从中西方文化的实际差异入手,探讨分析了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这种文化差异、准确使用各种翻译策略。

二、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文化差异研究

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本身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把握翻译的关键,更为全面地展示原意,突出作品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提高作品的鉴赏价值。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理解与分析。

(一)地理条件差异

中西方文化产生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以英国为例,英国是大西洋上的岛国、四面环海,在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上都较为特殊。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多会通过与水、雾有关的语句来表现国家的天气。例如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就对英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大量的语言描述。

(二)风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风俗文化的差异上,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由于地区的差异,也会对风俗文化产生差异影响。以“red”为例:在中国的风俗习惯中,“red”不仅代表了颜色红,同时还预示着吉祥与喜庆,表现了美好的祝福。在中国不同的节庆日中,都会用到“红”来渲染喜庆的氛围;而在英语中,“red”或是用来表现“红”这一色彩,或是代表邪骸⒖志宓雀好嫘运枷耄这充分说明中西方在风俗文化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对这一文化差异的重视程度。

(三)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的差异是指中西方在对待客观事物与人物的过程中,形成的观点与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地理客观因素、历史文化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社会等多个背景上的不同: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国家多是突出个人的利益。因此,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在尊重中国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处理,既保证对原意的尊重,同时也应该拉进作品与目的读者的距离。

(四)思维方式差异

在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中西方对事物的看法与思维判断等方面。在西方国家中,人们会更为注重事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品也倾向于对这种关系的深入阐述,在结构层次上会较为分明;而中国人在逻辑思维上更为注重整体通顺、辩证性,在文学作品观赏中会注重动词的使用,即对词语精炼的要求程度较高。

因此,在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上述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在突出作品民族特色的同时,灵活巧妙地对文字进行翻译,让所翻译的内容能够更加生动。

三、文化差异下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策略分析

(一)同化翻译

诸多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过程中都会将蕴意作为翻译的关键,提出在把握作品蕴意的基础上更为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文学作品的意思。这种蕴意的把握要求译者在掌握文学名著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突破其本身的束缚与框架,在不限于语言表意的基础上,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文学名著进行创新性的同化翻译。

因此,译者首先需要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深入的认知与了解,这样才能把握蕴意翻译的收放与同化翻译策略运用的程度。例如,郭沫若先生曾经将西方著名诗句“Spring,thesweetspringisthepleasantking”翻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这里的“king”并没有被译为“国王”,而是被译为了“尧舜”这一中国古代盛世的指代。郭沫若在翻译这一诗句时就充分使用了同化翻译的策略,更为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

(二)异化翻译

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凸显西方的民族特征与语言文化特色,译者还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这种策略多是通过直译、音译、注释等手段进行直接性的翻译,相对于同化翻译更能突出中西方文化的与众不同。

以现代西方文学作品《纸牌屋》的翻译为例,在书中有:“BlueToyotaCamry,it’sallIsaw”。对该句的翻译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在考虑中国读者认知方式与现有汽车品牌了解程度的基础上,将其翻译为:“我只看见是辆蓝色丰田凯美瑞。”这种简单且明了的翻译手法更能突出文章的内容。

(三)语境翻译

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对于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具有突出作用。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结合具体真实的语境以及各种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隐喻性,实现翻译在意思上的真实性、贴切性。

以“MilkyWay”的翻译为例,但从字面意思来看,该词组可以被翻译为“牛奶道路”,但是结合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神话故事,就可以对该词汇的深意与指代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了解到“MilkyWay”指的是银河。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也应该根据词组出现的位置、作用、语境等不同条件进行翻译,突出词汇的感彩与真正含义。

结论

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对作品的翻译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译者必须要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作品、具体的语境,灵活使用多种语言翻译的策略。但是策略的使用没有绝对,在运用的过程中,译者更应该采用同化、异化、语境互补的多元翻译方法,更为巧妙准确地翻译好西方文学名著作品。

参考文献: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6篇)
  • 下一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