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对策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就提出应重视临床药学的问题,但中国的临床药学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比较晚,尽管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显缓慢且不平衡[1]。首先,人才的缺乏,重医轻药的观念,与临床医师的配合不尽如人意;其次,开展药物浓度监测所需设备试剂价格昂贵,检测费用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师的工作偏重于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出版药讯等,而以进入临床直接面对患者参与个体化用药决策为核心的工作很少另外,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化学为主,注重实验室药学研究,缺乏临床用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病理、生理、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知识缺乏,和医师、患者之间交流较少,培养目标不明确。这种模式不仅偏离了药学服务的本质,增加了患者的药害之忧,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
2中国临床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教育体制尚不完善,缺乏临床药学系统教育我国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较为落后。美国的临床药师培养是6年的大学教育加2年的临床实践培训,或在药学学士学成后,再继续临床和实践课而授予PharmD。其所学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药学、临床及专业实践,而国内目前药学教育多为4年制BS,因此专业水平低于国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生学习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仅是药学系专用的简化教材,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药学毕业生难以与临床接轨,知识结构与临床需求脱节,难以与医生沟通并且对患者也缺乏权威性。因此,我国临床药师培养应向着系统化、临床化的方面进行,确保药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巩固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并增加诊断、治疗学的教育。可通过设置PharmD学位,减轻对临床药学研究生实验课题的要求,增强临床实践培训。
2.2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够,临床药师地位和责任不明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责任、编制、权利义务目前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临床药师临床地位不明确,工作缺乏政策支持,在深入临床过程中难以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也缺少相关法规的约束,造成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同时因缺乏竞争压力而导致进步缓慢。
2.3卫生体制限制临床药学服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补偿机制仍不健全,绝大多数医院长期以来只能靠药品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和补偿渠道,“以药养医”成为了医院生存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考虑效益和生存的关系。目前,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尚无收费制度,表面看来临床药学工作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出于效益因素考虑造成很多医院不开展临床药物服务或仅开展少量用药咨询业务。但实际上,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药师参与的治疗小组可以减少2/3的不良反应(ADR)和近1/3的费用。
2.4临床药师工作重科研轻临床目前我国现有临床药师培养和工作内容仍以实验室科研为主,临床实践较少,呈现重科研轻临床的形势。我国临床药师工作集中于疗药物监测(TDM)、临床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过量的鉴别与抢救等方面,多为实验室科研工作,而缺乏与临床的沟通和与患者的接触。这种工作模式不符合临床药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无法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在今后培养中应尽早使临床药师接触和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掌握与患者和医师建立信任和交流的技巧,具备充足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从而使临床药学工作重点由科研转向临床,使服务模式实现“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
3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药学工作者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发现在临床药学的具体实践方面国内与国外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理论差距并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对“药学服务”理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缩小了与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理论的差距。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并不平衡,仅仅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有较深入的药学服务实践,而我国部分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也相当出色。相对而言,国外临床药师的实践和工作内容更具体、更规范,体制也更健全,而国内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以探索性实践为主,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践指南亟待加强。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国内多数大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多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合理用药咨询等,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个体化合理用药决策则很少[2]。治疗药物的监测工作也大多局限于实验室,与临床治疗联系不紧密,致使其效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与国外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国内临床药师的医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部分药师历经多年努力,在临床药师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样的药师人数还很少。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全社会和医院对临床药学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足,临床药师的工作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可与支持、扶助[3]。临床药学教育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缺乏解剖学、医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另外,根据我国国情,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正规临床药学专业毕业的药师远远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大部分临床药学从业人员是药学本科或硕士毕业。药学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现状限制了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国内的药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药物生产、检验和研究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实验室技能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药物使用知识、疾病基本判断与护理知识缺乏,对药物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尚待提高。药学教育与实际临床药师所需知识脱节。药师与临床各专业人员沟通和协作能力一直不被重视,已成为了困扰医院药师发挥药学服务专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患者临床药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药剂在20世纪招聘的药师大部分都是专科人员,主要负责药品调配工作。医院药学从药品供应管理向药学技术服务转型还没有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同。传统的医疗模式一直是临床医生集诊断与用药于一体,这一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革的,临床药师要真正参与临床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全面思维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4破解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难题的对策选择
4.1建立和完善临床协作管理体制机制药师要想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需深入临床,药师与其他医师的合作则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临床的领导还是药剂科的领导,都应具备前瞻性眼光,鼓励医师与药师药师与医师,护士与药师药师与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合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发展,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患者医院领导要转变重医轻药的观念,重视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协作体制,搭建临床药学与科室交流协作的平台,成立由分管院领导药剂科医务部及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药师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临床药师可以参加科室查房会诊讨论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等临床药学服务措施,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保证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2要有国家政策的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的地位需要有相关政策及制度的支持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虽然已有年的历史,但以前由于缺少与临床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进展缓慢许多医院对临床药学不重视,临床科室没有药师编制,临床药师进入临床科室无法实施角色定位,很多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有资料曾对临床药学不重视的医院与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医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临床药师人数学历职称奖金待遇和培训方式上,还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及硬件设施的配备上都有着明显的差距随着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临床药师的职责被明确,工作被制度化,临床药学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因此说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临床药学事业发展的关键
4.3药师在精神方面的自信自强面临挑战与机遇,药师对自己的未来应当进行抉择,在不离开医疗机构,不放弃药师职业,决心提升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于绝大多数药师只有选择临床药师职业,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广大药师自身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药师应该形成以下共识:(1)医疗机构以医疗为中心,重视临床科室,促使尽可能多的科室和技术人员面向临床,建立最大限度的高医疗质量高医德医风的管理体制,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随着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药物和药物治疗知识的了解愈来愈深入,要求提供药物知识服务,合理应用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需求大市场将会形成;(3)现代药学和药物临床应用涉及生物基因靶向控释缓释电子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加之新药层出不穷等因素,使得药师重返临床已不可避免;(4)勇敢地走进临床,接触患者,因为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多学科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生物链关系是每位仁人志士的社会责任药师一直是高智能高责任的团队,在过去的岁月中,为我国药品制剂的保障供应,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更加强调社会分工,我国也有条件实现这种社会分工,广大在医疗机构工作的药师应认清形势,克服浮躁,冷静思索,有所为,有所不为,勇敢地进行第二次创业,重塑药师形象。
4.4强化临床药学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是确保高素质人才的终身教育,具有知识和技术新、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等特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由于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的缺陷,对于决心在医疗机构继续执业、追求改善现状的在职药师来说,一种能适应《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的药学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结合我国医院药师的现状,继续教育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目前应以药物、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如同对临床医师一样,强调提高药师个人能力,使其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个人知识和技能。以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的知识和技能为起步,按药理系统将药师定向专科化,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强度进行系统性药物和药物临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互动式学习,强调新知识的捕捉,强调针对临床医师薄弱环节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产生积极效应。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临床科研课题,扩充临床药师更深层次的知识技能,如药物评估、药物经济学、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就目前我国在职药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明,张程亮,,杨蓓.我国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发展[J].药学教育,2004,20(1):10-11.
[2]朱珠,李大魁,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220.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47-03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是由基础营养学为核心,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四部分组成。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基本技能;掌握各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供给量标准和食物来源;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以及对营养的需要与膳食供给;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疾病的饮食预防与治疗原则等。现代营养学是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生理学对营养过程和效应的影响作为综合研究的一门科学。它不仅关注营养素的需求,同时注重精神营养、营养行为、营养气氛及营养结局的总体研究,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共同推进的边缘学科。从生理角度上讲,营养是人类摄取食物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必要生物过程,研究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需要量、供给量及来源。从社会角度上讲,则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着眼于社会生活实践,研究宏观营养,发展公共营养事业,故公共营养又称社会营养。它的任务是研究将营养科学原理应用于人民生活实践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因此这门本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又体现了广泛的社会属性。从食品营养学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这门学科不仅与正常的生命个体健康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疾病的发生、患病机体的康复与治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在医学院校内对广大医学生讲授食品营养学具有重要意义。
1营养学的发展与现状
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时问并不是很长,但发展的速度却是惊人的。自1912年波兰科学家Funk发现了尼克酸,提出维生素的概念,在随后的一些年中各种营养素陆续被发现,营养学也就顺其自然地诞生了。1936年国际上首次提出人类营养素供给量标准。1957年为解决宇航员饮食问题,美国科学家Greenstein发明要素膳,以后又应用于临床的营养支持。1977年美国科学家Blackburn等对波士顿几所医院住院患者调查发现,约有半数左右的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了临床营养学。同年美国又提出“膳食参考摄入量(DietaryReferenceIntake,DRI)"的概念,并了“美国膳食目标”。1992年美国发表了第3版“膳食指南”与膳食指导“金字塔”。我国中华医学会于1939年参照国际联合会建议,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但拘泥于当时的条件,难以收到预期的社会效果。1949年后我国临床营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较大的医院逐步建立了专门的营养机构,开展了饮食治疗,营养专业队伍也有了发展。1978年以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在抓医院整顿建设的同时,对医院的营养科进行了整顿与建设,并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营养技术人员培训班。1997年4月,针对我国居民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缺陷,中国营养学会接受卫生部的委托,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对我国国民膳食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为了配合卫生部疾控司慢性病防治工作,宣传“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理念,开展了以“科学选择平衡膳食、摄入合理营养、促进国民健康”为主题的“营养健康工程”科普宣传活动。作为《中国营养改善条例》的支持性文件,同年专家组还完成了《我国公共营养工作领域的现状和社会需求调查报告》、《加强营养工作实施细则》、《我国临床营养工作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文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修订工作也全面启动。国务院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研究报告明确显示,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的确存在明显缺陷,长期不合理饮食结构正是导致各种慢性病高发的根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渴望掌握营养知识和营养学的心理也越发强烈。目前中国的营养师大约在2000~3000名之间。对比起来,美国从事临床医学的注册营养师多达5万名,而日本平均每330个居民就有一个营养师。
2本校相关专业开设营养学的必要性
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说明了饮食和疾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日趋强烈.对营养保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营养不良仍然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减少疾病,促进健康,迫切需要得到专业营养师的指导。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资料表明,营养过剩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冠心病及肿瘤等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合理的营养干预、营养治疗,可以预防其发病,减轻症状,控制和稳定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疾病谱的改变促使医疗、护理的内容及工作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营养状况评价和营养治疗成为新形势下整体医疗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上述种种情况均对医疗、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临床营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在医院中成为不容忽视的工作内容。美国的临床调查研究发现,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高危患者中,早期的营养支持能帮助减少术后并发症。住院患者中营养状况低下的患者病死率是营养状况正常患者的三倍。通过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和营养治疗与护理能达到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存在的营养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开展营养宣教,让患者了解与掌握膳食指南及针对个体疾病的膳食指导,防治疾病,帮助和促进机体复原。因此,学习和掌握临床营养学知识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者进行整体治疗所必需的。临床营养工作成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述不难看出,在我校开设营养学专业,以及在药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以及高级护理专业开设营养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3我院开设营养学的可行性
3.1积极应对社会需求
目前每年从医科大学毕业的营养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百人,这些人才在面向社会大众营养师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缺口。在一些较小的医学院校在营养专业方面缺乏师资,根本就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们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具有完备营养学知识的高级医疗卫生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应对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鼓励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营养学课程,努力增设新专业,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我国营养学知识医学人才的需求。
3.2抓住机遇,扩大办学规模
近年来,高校的评估带给了我校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逐步加大办学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资源和师资力量,重新整合师资队
伍,能够保障新开设课程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有教学经验的相关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圆满地完成全校营养学方面的教学工作。
3.3在强手如林的医学院校中办出我校的特色
目前在中国通过学历教育成为营养师的屈指可数.每年从医科大学毕业的营养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营养学知识方面出现缺陷,导致真正掌握营养学方面知识的临床医生和相应的医疗护理人员短缺。美国临床营养学的实践性教学发现:在校的医学生接受三个学时的临床营养评价知识教育,能帮助他们在以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及时鉴别营养不良的个体。根据患者的状况做出正确的营养评价,然后结合病情和饮食治疗原则,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食谱井给予患者详细的营养指导、营养治疗和营养护理。因此.在我校开设营养学课程。培养具有营养学方面知识的新型医疗方面高级人才是我校办学的特色之一。
4营养学的授课方案
《食品营养学》是以基础营养学为核心.主要由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四部分组成。针对不同人群和营养学组成特点,讲授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如:①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正常人的平衡膳食及对营养的需要、膳食供给;孕期营养及对胎儿的影响;乳母的营养需要;婴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特点。②各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供给量标准和食物来源;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及人体的能量消耗途径、计算方法;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鱼、肉、奶、蛋类的主要化学组成及营养价值;食品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质量评价方法,供给量与食物来源,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价及意义;营养价值及加工烹调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⑧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如动脉硬化、糖尿病、肥胖等的关系,掌握其膳食调整和控制原则;疾病的饮食预防与治疗原则等。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65-02
一、生命智能与机体稳态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概念,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围绕着“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断推进和发展,随之而来的带给人们的是不断更新的新颖产品:岂止于大的iphone手机、自动驾驶的车船飞机、居家必备的扫地机器人……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生命的轨迹。我们在享受着科技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到人类生存质量即健康的生命形式和生命环境的问题。其实,围绕着“健康”相关的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从未停歇。
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ClaudeBernard[1]提出机体生活在两个环境中,即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生物组织生活在内环境中。生物的组织生活在内环境中,而所有的生物生活在外环境中。内环境是围绕在生物全组织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等,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对高等生物来说,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的稳定意味着高等生物是一个完美的有机体,能够不断地调节或对抗引起内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生命“内环境稳定”的理论之后发展经成为医学的最基本理论,即医学中诊断是否患病的理论根据,所谓诊断疾病就是观察患者机体的平衡稳定机制是否发生了紊乱。同时该理论也是现代医学治疗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治疗就是恢复机体原有的平衡与稳定。
美国生理学家WalterBradfordCannon[2]又通过“自稳态”一词描绘了内环境恒定的机制,他通过对休克患者的研究认识到这种身体不能自我维持的生理状态是机体调节机制衰竭的结果。1932年他在《TheWisdomoftheBody(身体的智慧)》一书明确提出了自稳态理论,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他提出内环境的稳定不是靠使生物与环境隔开,而是靠不断地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相对稳定。它将生物体视为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有其自己的功能,但要通过各种控制过程对各部分进行整合[3]。“自稳态”的核心是生物根据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而自主调节,机体这种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本能地调节稳态平衡,这是生命智能,亦是许多领域科研工作者不断追寻的生命奥秘,以至于在很多科技创新中都以能够模仿和复制生命体的智慧为目标,发明“人工智能”的产品。
二、中国医学与阴阳学说
长期以来一直以还原论和线性思维指导的生命科学研究并不能完全揭示出生命的奥秘,现代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在需求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关注到了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生物学的学科思维应运而生。现代系统论与中国医学的核心思维――“整体观念”不谋而合:中医在中国朴素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始终提倡在思辨身体状态、医治人体疾患时要考虑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也提倡人源于自然,必须将人置于自然中整体考虑生命的问题,即“天人合一”、“三因制宜”。实际上这就是Bernard提出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概念,而Bernard所谓的内环境稳定与外环境稳定的学说及Cannon提出的“内稳态”在中国医学中早就所有表述,即《黄帝内经》中描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中国医学借以表述内稳态动态与平衡的关系,反复强调“阴平阳秘”、“阴阳调和”的稳态平衡状态,以调整阴阳平衡为核心。其实正是对生命智慧的重视。
倘若过度的机能失衡则难以通过自发调节恢复稳态,或者调节的程度不足于恢复自稳态,这时一候可能就需要外部的力量或医疗的手段。医学的价值由此得到体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也不断获得突破,高超的科学水平发展出高纯度和高效益的化合药物:小小药片就足以促进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分泌,抗生素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输液能够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激动剂与拮抗剂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些药物应用于临床时都能有的放矢地治疗各种疾患,多途径多方向多靶点地治疗机体自身稳态失衡的状态。在科技昌明、医学进步的年代,人们的健康借此获得了巨大的保障和受益。然而,在机体稳态失衡的初期是否立刻需要此类外源性干预?过早或过多的外源性干预是否会影响或退化人体自身的稳态系统?更加值得一提的,医疗的手段是人为的方法,对生命的贡献有限而短暂;而生命的智慧赋予了生物本能医治的智能模式能够始终伴随生命的进程。
医学更应该关注于生命的智慧,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这一智能模式,倡导在机体失衡状态初期或不严重时尽可能激发机体本能发挥对机能失衡状态的医疗保障作用。
三、针灸双向调节:在于知调阴与阳
针灸作为中国古老的医疗养生保健技艺,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等在特殊部位操作的体表刺激,激发或诱导人体自我修复的“潜能”,自主调节阴阳,促使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针灸的调节作用是其最为本质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的论述就凝练了针灸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又被后世医家归纳为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4]。针灸作为医疗手段以“调虚实,平阴阳”为核心,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体表,激发或诱导机体自主调节系统调节阴阳偏倚,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临床结局。
近年来,针灸以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势重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并且在国际医学领域也获得了肯定,于2010年中国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这样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也可以便捷地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针灸的有关知识,而针灸医学也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例如许多关注养生保健信息的人都会了解,内关穴有稳定心率的作用,针灸、按摩内关穴可以在心率过快的时候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可以在心率过缓的时候起到兴奋的作用,调节心率不齐的症状;再如中脘穴可以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胃痛属虚者也可以治疗胃热炽盛、食滞胃腑引起的急性胃痛属实者、百会穴既有平肝降逆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也有回阳固脱升压的功效……然而不少人也会对针灸产生疑问:为何针灸同一个穴位会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呢?针灸调整阴阳盛衰,维持阴阳平衡,其奥妙便在于生命体是在接受刺激后启动本能的生命智能模式调节阴阳失衡的状态。
实际上,针灸的玄妙之处也恰恰为现代针灸学者带来了挑战:如何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去解释针灸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意义,如何让广大群众对针灸这项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代社会能“知其然”更加“知其所以然”。为此,现代针灸的研究既需要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结合生理学、解剖学、免疫学、表观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开展广泛的研究探索,以期早日揭示针灸调节阴阳的奥秘。现如今,针灸调整阴阳盛衰,维持阴阳平衡的效用通过融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被凝练为“针灸双向调节”的理论,受到国内国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针灸调整和维持机体“稳态系统”的双向调节效应的临床规律及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在2011年已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根据本研究已取得的结果,我们发现,针灸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一种良性的调节,不仅可以根据体内阴阳失衡的具体状态产生兴奋或抑制效用,还可以对同一种疾病的生理机能或生物活性物质的双向良性调节。所以说,针灸具有的恢复机体稳态的双向调节效应,而机体稳态就是一种阴阳调和的状态,针灸双向调节就是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回顾中医的古代文献,虽未直接记载针灸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却不乏描述针灸能够调整阴阳、恢复机体平衡,我们可以看作是是针灸双向调节概念的古代描述。现代医学则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了针灸是通过调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效应,是一种良性的调节[5],其治疗作用可以简单概述为在机体某一器官系统功能处于亢进状态下,针灸可以适度减弱它的功能活动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相反当这一器官系统功能低下时,针灸可以增强它的功能活动。研究发现针灸能参与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中,通过正负双向的效应实现对整体机体功能的调节,也证实了这种双向调节效应的一部分生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针灸双向调节所蕴含的生命内涵。
当问题回归医学的最终目标――临床效应层面,“双向调节”和“稳态”这两个概念相互融合。针灸具有良性双向调节的效应,不需要外物质的力量、没有过度关注产生疾病的具体病原和疾病损害的体内具体器官或组织、不依赖高超精细的现代科技去探寻人体“黑箱”内的细微秘密,其独到之处在于针灸避开了复杂的人体“黑箱”,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太极图和阴阳学说形象地描绘了体内稳态的平衡或失衡状态,用体表刺激的方式激发生命体本能的自我修复机制智能地去调控体内稳态的平衡。针灸双向调节是一种通过激发生命智能来维系机体稳态的医疗手段,它对体表的刺激好比通过一个控件激活了生命体的智能模式,修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阴阳失调、稳态失衡的病理状态,“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收获到理想的临床结局――阴阳调和的内环境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CrossCG.ClaudeBernardandtheconstancyoftheinternalEnvironment[J].Neuroscientist,1998,4:380-385.
[2]MundkurB,KoizumaK,PinkertonJO.ThelifeandcontributionsofWalterBradfordCannon,1871-1945[M].Publisher: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75.
[3]朱兵.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生物学意义[J].世界中医药,2013,8(3):241-244.
[4]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07-210.
[5]许建阳,冯琼.针灸双向良性作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实现的假说[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3):6-8.
项目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资助项目,NO.2011CB5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