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主要对策
传染病一般是指由多种病原体引发的能在人类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等基本特点,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染病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机构,也没有独立的感染管理科,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有的医疗机构如综合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管理机构,但由于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清、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使日常化管理不符合传染病防止工作的要求,传染病管理机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防治作用。很多医疗机构设置的传染病预防管理部门和预防制度,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制定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缺乏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的管理制度,出现无章可循、有法不依的情况。此外,很多医疗机构缺乏科学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的提高。
1.2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很多传染病患者在就诊之前就已经是传染病的携带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很多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接诊患者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患者面前,导致自己也被感染。如果医护人员成为传染病的感染源,就可能将疾病传染给其他患者,一旦患者带出医院就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可见,医护人员如果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3诊治布局不合理,医疗救治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由于专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出现诊治布局不合理、医疗水平不高等现象,降低了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很多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现象:独立的传染科未设置;传染病门诊与其他门诊的设置区分不清;没有在相对独立的位置设置隔离病房;对污染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未加详细区分等,使医疗机构存在着很大的传染隐患,降低了医疗机构的救治水平[2]。
2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2.1强化传染病管理规范及制度建设
针对现阶段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制与机制建设,使传染病管理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与执行,并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如疫情报告流程、传染病管理规范、传染病培训制度、门诊日志登记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坚持以制度管人的原则,做好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
2.2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相关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进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依法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监督,使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取得实效。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宣传与培训,使传染病预防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自觉主动地做好传染病的日常预防管理工作,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并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的科学模式。
2.3加强传染病预防管理的执行力度
针对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总结、讨论并逐条更改,要重点整改疫情报告的迟报与漏报、传染病患者的收治、门诊日记管理、医院感染控制、传染病诊治场所的布局、门诊预检分诊等重要环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此外,要构建一套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评价标准,制定具体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流程。要建立传染病预防管理的激励机制,以有效的奖惩措施,坚持预防管理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
2.4重视医疗机构防治义务履行和权益保护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具有传染病医疗救治的法定义务。在传染病爆发与流行的情况下,医务人员要接受行政调遣与征用。在诊疗过程中,要重视保护传染病患者的隐私权,对一些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医疗机构有权采取《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强制治疗措施[3]。医疗机构要设立重点传染病医疗机构救治专项资金,并开设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费用保险,建立追讨传染病医疗救治欠费的司法机制。此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被行政调遣与征用的同时,也享有获得合理补偿、健康保护等权利。
3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传染病一旦流行,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医疗机构作为传染病预防与管理的主力,担负着预防和控制疾病、救治患者、报告疫情等多重任务,在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传染病预防管理新模式,提高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邹培明.浅谈当前传染病疾病控制的难点及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5):51-52
1.1调查方法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1.2统计学方法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
关键词:性病;干预性预防;服务有效性
中国当前所有的医疗机构对于性病门诊通常只是针对于性病患者所提供诊断与治疗服务,而对于性病的预防与干预服务却很少触及,使得许多人对于性病的相关认知严重不足[1],医务人员主动开展干预性预防服务,可达到降低风险行为、提高性伴诊治意识、预防HIV传播的作用。因此,在性病门诊中开展干预性预防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院对性病就诊78例性患者群实施性病预防知识与相关干预,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干预性预防服务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市部级性病监测点门诊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性病患者78例、医务人员16人作为研究的对象,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1例,女性患者有27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为(35.8±5.4)岁,患者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在初诊之后都能够在10~15d内按照医生的嘱咐及时复诊。医务人员中,男性有9例,女性有7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年龄(32.9±2.8)岁,所有医务人员任职皆为1年以上。
1.2方法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由性病门诊的相关医务人员对其实施健康干预,并完成初诊的问卷调查,医务人员用大概5min的质检给患者实施预防服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医嘱治疗、安全套的使用及性伴的通知等。在复诊时除了检查患者的治愈情况之外,还要询问患者性伴的通知情况与患者使用安全套及等情况,实施再次问卷调查,便于评估干预的效果。
在开始项目之前对参与到性病门诊干预性预防工作的医务人员中,对所有医务人员实施调查问卷与干预技术的培训。在培训的教材中应用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编写的与性病干预有关的工作手册,对所有参与性病干预性预防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的内容有:在门诊的候诊区粘贴性病健康知识宣传,并辅以各种相关的图解来吸引注意力,同时培训其对患者宣传性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使用安全套与性伴通知等服务技巧。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与处理,检验用?字2进行,以P
2结果
2.1患者的一般情况所有患者中,约有96%在初诊前都有接受过相关的性病与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其中,有约84%患者是经过医生提供的相关咨询服务来获取的预防知识,并且复诊时间与第一次就诊的时间间隔2~133d,平均为(39.6±6.7)d,并根据要求删除初诊时间与复诊时间间隔少于10d的12例患者,完成有效的阅卷患者共计66例。其中,男41例,女25例,已婚23例,未婚31例,其他12例,患者多为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就诊的原因主要有梅毒、尖锐湿疣,并以咨询为主。
2.2对性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参与到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其初诊时所接收的性病知识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及性病门诊等,而通过咨询、单位及家属等渠道了解的比较少,只有约30%的患者会主动咨询相关的性病知识,有约70%的患者皆获取过相关的性病宣传资料。在患者选择就诊地方中,有约75%患者更愿意到专科性病门诊治疗。在复诊时,有约96%的患者的初诊时受过相关的性病预防干预,其中,有约84%的患者主要通过医务人员提供的性病咨询服务获取知识,对于在门诊干预中发放的宣传袋,约90%的患者觉得有用,约83%的患者觉得医务人员提供的性病咨询服务能够更好的了解性病相关知识。
2.3患者的情况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首次发生年龄主要是20~30岁,约占62%,方式主要是以阴道方式为主的约占88%,其次是约占33%;最后一次使用安全套的概率约为50%,最近3次均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概率约为37%,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概率约为17%,从来不用安全套的概率为36%;在复诊时,能够遵循医嘱要求的患者约98%,初诊后发生的患者约有92%,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约占61%,仍不使用安全套的约占31%。
2.4干预的效果在实施初诊干预之后患者使用安全套的概率约为60%,远远比初诊之前的17%高,并且能够正确的回答使用安全套的相关注意事项与正确回答安全套的使用步骤。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中国当前所有的医疗机构中,对于性病门诊通常只是针对于性病患所提供的诊断与治疗服务,而相对于性病的预防与干预服务却很少有触及,使得许多人对于性病预防的相关认知严重不足,因此,在性病门诊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干预性预防服务,对预防性病的发生与加强人们对性病的认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性病门诊中的患者或者咨询者对就医的迫切性与主动性以及对干预需求性明显比一般的人群高,而医务人员给予就诊者加强健康教育与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并实施干预性预防服务,能够有效的降低性病风险,对于预防艾滋病具有重要的作用[3]。本次干预的结果显示:在实施初诊干预之后患者使用安全套的概率约为60%,远远比初诊之前的17%高。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知,对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实施干预性预防服务,能够有效的降低人群中发现危险,并加大患者使用安全套的概率,促进患者积极就医,降低目标人权和性伴之间的双向传播[4]。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证明,在早期进入正规的医院实施有效的性病诊治的同时,在性病门诊中利用其各种优势条件[5],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实施干预性预防服务,对促进门诊患者健康教育与改变其不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进一步发生艾滋病等严重疾病。
参考文献:
[1]梁国钧.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江苏预防医学,2012,12(01):104-105.
[2]梁国钧.动员医疗机构参与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32(02):332-334.
[3]谢汉雄.医院开展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23(01):521-522.
关键词:中医体质;防治;预后判断
体质是人体的一种客观生命现象,对个体疾病易患性以及疾病转归等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体质人群对于同种疾病所具有的易患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病后发展规律以及用药后反应也不相同[1]。因此,体质因素在疾病的防治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体质学在临床疾病防治中体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就中医体质学说在疾病预防以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1中医体质学说释义
中医体质学主要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的构成特点、分类标准、演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进行预后评价[2]。王琦[3]将中医体质学说定义为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之中,在先天遗传以及后天获得等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综合性、稳定性形态结构、生理状态以及生理机能特质。这种特质主要体现于部分生理特征、形态特征、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具有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所具有的抵御能力等多方面。郑燕飞[4]等人认为,体质实际上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功能结构以及代谢状态,这种状态通常处于相对稳定性,往往决定着机体的生理反应特殊性。目前,中医认为体质主要可分为正常质、特禀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以及淤血质9种类型。这种体质分型法主要是应用中医古籍体质分型原则,结合现代学者提出的气、血、阴、阳、津液的衰、盛、虚、实变化所制定的[2]。此后,又有学者采用模糊聚类法将体质分为偏热、偏寒、虚弱、强壮、瘀迟以及偏湿6型,在临床中亦有应用[1]。
2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防治
陈新林[5]等人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机体健康状态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平和质人群相比于其他体质人群机体健康状况更好,而淤血质、阳虚质、痰湿质人群更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气虚质以及其他体质人群则更容易患病。因体质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体对于某种致病因子所具有的易感性。清代医学典籍《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编》中有云,易风为病者,多为表气素虚;易热为病者,多为阳气素衰;易寒为病者,多为阳气素弱;而易于伤食者,其脾胃必方。充分评估患者的体质,可在尚未发病之前,评估患病危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者延缓病情。而在患病之后,根据患者的体质偏差,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措施,能够预防疾病发生传变。因此,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以及现代医学中疾病的"三级预防"作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体质类型针对性地调节体质或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
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花粉症、变应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与过敏体质密切相关,而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脑卒中以及高血压等代谢障碍性疾病则与痰湿质体质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体质能够有效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痛风、糖尿病等均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通过调节体质,应用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能够有效预防发病或者延缓病程。在临床中,可通过辨识体质类型,针对性予以体质调理,以实现疾病的一级预防;对于理化指标异常、体质偏颇者,予以非药物体质干预,可实现对疾病的二级预防;对于已发病患者,则根据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特征,结合体质类型,采取方药干预疗法,可起到三级防治效果。
3中医体质类型以及临床预后
周少林等人认为,体质类型直接决定者疾病变化以及临床转归预后。在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中,疾病具有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倾向性,机体对于疾病因子具有化湿、化热、化寒以及化燥等方面的区别[5]。因此,认为体质对疾病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应充分辨别体质类型,结合病情发生及发展规律,合理予以治疗措施以及体质调节,可有效改善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方向等具有密切关系,充分掌握体质特征,应用中医体质学说以及治未病理论,可指导临床正确防治疾病。目前,临床尚缺乏统一的体质分型标准,无针对性、规范用药方案,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志敏,黄鹂,杨小波,等.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89-592.
[2]周少林,高红兰.从中医体质学说谈"治未病"理论[J].江苏中医药,2012,44(7):1-3.
[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2.
1.1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日门诊量0.8~1.2万例次,2011年门诊量已突破300万例次。门诊现有临床科室37个,门诊工作人员270余名,其中包括护士69名;门诊部管理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药房、收费、挂号、辅助科室等工作人员170余名;工勤人员32名;平均年龄(42.45±12.32)岁。
1.2方法
1.2.1收集和评估数据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循征医学的方法,通过整合证据、系统评价,运用评价结果,优化和建立现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并应用实施。
1.2.2改进及优化流程
1.2.2.1健全管理流程
健全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监管下的科护士长、护士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监测员三级管理网络,制定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督查表单,并将检查项目流程化;制定三级管理网络人员职责与检查流程,明确责任,检查范围覆盖全门诊。
1.2.2.2预检流程
实行常规“2级预检”和传染病高发期“5级预检”流程相结合的管理,切实做到标准预检流程管理。“2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一楼大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第2级预检为门诊各楼层科别细分和传染性疾病的两次筛查。“5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门诊大门口,患者就诊入口处,设传染病总预检处,截留和筛检主动就医的发热患者;第2级预检为一楼大厅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截留一级预检漏检患者;第3级预检为各楼层预检处,以筛查和截留疑难和疑似传染病患者;第4级预检为诊室医师,通过对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问诊查体等筛检传染病患者;第5级预检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由专科医师确诊传染病患者,以确保患者安全。
1.2.2.3改进培训流程
加强对门诊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加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项目、次数、人员范围,在原有基础上项目增加了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质量标准、医院感染质量反馈与讲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新知识、新理念等,每人每年>6学时,门诊人员全覆盖。
1.2.2.4完善各项操作流程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循证临床决策方法建立、优化各项操作流程。
1.2.2.5建立废弃物处理流程
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在废弃物放置点,设置有不同类型废弃物放置容器,并设有明显标识;回收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严格交接;医疗废弃物实施密闭转运,按规定路线送至医疗垃圾收集点放置及处理,废弃物处理管理上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了医疗废弃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
1.2.2.6重点部门监测流程
对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场所,根据卫生部、市卫生局的相关标准与文件精神,制定监测项目,实施目标监测与管理。
1.3评价方法
门诊质控小组每月检查1次,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指标对门诊医院感染实施监控,质控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评价效果。
1.4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其差异性。
2结果
2.1监测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管理要求,门诊质控小组按计划分批抽查门诊工作人员。2006年1月-2008年12月抽查456人次,2009年1月-2011年12月抽查474人次。流程管理实施后,在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评分与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密切相关的部门,每月接受护理部督查,根据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做出评分。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流程管理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废弃物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门诊各部门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作出评分。实施流程管理后,医疗废弃物在分类、放置、转运、交接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门诊传染性疾病漏检率
2006-2008年门诊法定传染性疾病漏检共计8例,实施新的预检流程后,连续3年未出现漏检病例。
3讨论
3.1循证医学的方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中流程的建立是重要内容之一[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以简捷、有序、安全、实用为原则,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门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循证医学与现代流程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从而提高工作质量[4]。
3.2医院感染控制流程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且严重威胁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成为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5,6]。但研究结果显示,“标准”不能教会医护人员用系统、科学、规范的方法去操作[7]。我们建立的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医院感染控制指标的监控,获得数据,发现问题,根据现有实际情况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流程进行改善,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风险,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的整体水平[8]。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方面,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控制流程管理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关键词】脑梗塞;二级预防;社区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逐步年轻化,如何积极有效二级预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对社区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随访12周,观察社区干预对脑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影响。
1研究对象
1.1纳入标准①符合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1];②在急性期接受过三甲医院治疗,并好转出院;③无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以及血压、血糖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处于脑梗塞恢复期的;④能读懂或正确理解调查表内容,配合完成相关量表评估。
1.2试验对象
观察病例48例,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管辖区内社区的常住居民,符合纳入标准。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医疗形式、服药物种类、调查疾病、性别、年龄、经济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4)。
1.3社区干预方法
①健康宣教,每周1次,连续12周,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不能到场的,上门派发讲座资料,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梗塞的相关知识,包括脑梗塞的发病因素、避免和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因素、家庭护理方法以及二级预防用药的相关知识等。②行为干预,每周2次,连续12周,采取上门或者电话提醒的方式督促患者规律用药及功能锻炼。
1.4观察指标
1.4.1疗效评价巴塞尔(Barthel)指数量表[2]采用赋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4.2用药依从性社区干预12周后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3]考察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备选4个相同选项:根本不按照,偶尔按照,基本按照,完全按照。采取赋分制定量测评,根本不按照1分,偶尔按照2分,基本按照3分,完全按照4分,总分≥12分判定为依从性佳,否则判定为依从性不佳。依从率=(依从性佳的患者数/被调查患者总数)×100%。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试验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2)。试验12周,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试验12周后,分别对两组进行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对照组平均评分为10.7±3.3,干预组为13.6±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依从率为48%,干预组为7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3讨论
脑梗死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有资料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在脑血管病中脑梗塞的危害性最大[4]。目前,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用药依从性差[5],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规律用药的必要性,经济状况、就医条件等有关。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直接影响脑梗的转归与预后,有效的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可以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6]。
本试验中社区医生通过健康宣教、行为干预,提高了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明在脑梗塞二级预防中,应该重点发挥社区干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2]杨柳.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09-1710.
[3]NicholMB,KnightTK,WuJ,etal.EvaluatingUsePatternsofandAdherencetoMedicationsfor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JUrol.2009,181(5):2214-2221.
[4]宁海春综述,王连芹审校.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9(3):237-239.
[5]骆霞,白淑霞.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28-129.
[6]张晓英.壬丽萍,曲志玲.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新进展[J].吉林医学,2005,26(6):668-670.
作者简介:
林杏娥(1979.10),女,广东省汕头市人,中医主治医师,中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