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亚健康的认识(6篇)

时间: 2025-09-20 栏目:实用范文

亚健康的认识篇1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亚健康诱因干预

[作者简介]钟大玉(1957-),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01-02

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多。不必讳言,大学生亚健康现象已相当严重,已经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阻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甚至导致身心疾病时有发生。可见,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往往为大学生和社会所忽视。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专业或成才教育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和蔓延。否则,专业和成才教育只会落空。文章仅就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的几个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

一、对健康标准的理性认识

健康与否,传统观念仅局限于身体,忽略了心理与社会交往。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归纳出健康的含义。首先,健康是指无生理疾病和具有健康的体魄。其次,健康是指心理充满自信和情绪稳定。最后,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行为。总之,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把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生理、心理、社会行为之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直接体现人的健康。

二、亚健康的含义及诱因

1.亚健康的含义。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把人的健康与生物、心理、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良好的状态是这三者的完美状态。人的身心分为健康(第一状态)、疾病(第二状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亚健康(即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处理得好会向健康转化,否则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人的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三种状态,我们可以概括出亚健康的确切含义:亚健康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却活力下降,适应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各类人群亚健康的显著特征有所不同,就大学生而言,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大多呈现三种状态:其一,心理水平退化;其二,体质明显下降;其三,社会交往封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的和患病者不足2/3,其余1/3的人绝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这项的统计与我国学者统计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人数比例是相符的。

2.亚健康的诱因。(1)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其一,自我认知困惑。首先是大学生自我的同一性困惑。一方面,不知我是谁,有太多的自我;另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是自我意象发展方向的迷惘。其二,情感因素。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喷洒的时代,作为最活跃的社会成员,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诱惑下,他们的情感宣泄比任何一代都更加淋漓尽致。医学认为,过度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能引发疾病。其三,意志因素。首先,有些大学生对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没有自控毅力和能力。有的学生吸烟、饮酒无度,打麻将、上网彻夜不眠。这种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疲劳综合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其次,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业任务的繁忙,个人压力加大,学习之后身体疲乏,既缺乏对强健身体的深刻认识,又对刻苦锻炼身体缺乏意志努力,所以,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连年下降。学生自控力差,部分学生行为放纵,学习、生活无规律,又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这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意志原因。其四,性冲动因素。当前大学生一方面身处传媒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中,另一方面又处于性教育缺失的状况下。校园恋爱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性冲动引起的焦虑、压抑等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身心都有影响。(2)社会因素:就社会因素而言,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和多元社会价值观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茫。其次,沉重的就业压力。可见,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3)学校因素。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许多不良倾向,必须指出,这些不良倾向的行为及生活方式,构成了亚健康的温床,滋生和加重了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大学生中这些不良倾向没有被遏制,反而有所蔓延,充分表明部分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力和苍白,而这种不力和苍白正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又一原因。

三、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

古代《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未病,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开,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我们祖先早已认识到身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大学教育应该从培养目标和教育结构上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蔓延和加重,其中,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我认为,治疗亚健康应从找准病因,了解病史,从平时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入手,重视自己的健康,做到科学健身,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就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全面加以预防。其具体对策如下:

1.心理调理,形成健康的心态。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因此,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理。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问题,概括而言有两类:首先是自我的知情意行中的困惑。其一,大学生情感、交往的主要问题是:开放和隐私怎样把握;同学关系不知怎么处,寝室不和怎么办;恋爱痴迷、单相思、失恋、异性朋友太世故等导致的亢奋、苦恼和烦躁;孤独,迷恋城市又留恋乡村、童年;贫困生、边远生和弱势生常沉闷不乐,有压抑感等。其二,行为缺陷和行为过度是大学生行为的主要问题。行为过度表现为“范围泛化”和“强度失控”;行为缺陷则表现为:行为单一,实践范围过于狭窄。其次是大学各年级突出的心理困惑,集中表现在情感、人际关系和求职择业等方面。据调查显示:男女心理问题的集中点有很大区别,男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散,而女生则相对集中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因此,大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心理调整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调理情绪,提高情商。这已成为继药物、手术、理疗之后的又一有效的疾病治疗或临床干预的手段。第二,疏导行为。(2)专题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大学生群体及其走向更不够重视,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必须重视亚健康状态并加以专题研究。首先,要制定一个指标体系,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有相对准确的评估。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加强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咨询水平。目前我国所有高校也已经专设机构和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事实证明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学校及心理咨询部门必须提高心理咨询水平和覆盖面,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生活调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在教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在心理上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师生关系上充分实现民主、平等,摒弃师道尊严等级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同学关系上,充分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营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进步的学习生活氛围。(2)提供群体活动平台。学会合作、学会沟通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是心理成长、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必需,而且也是就业的准备。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社团、小组等活动,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另一方面,社团、小组等群体活动应适当策划一些挫折训练,锻炼大学生的意志。(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合理膳食。通过宣传教育,改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饮食无规律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指出应从饮食中补充的微量元素。其次,生活上要做到有规律、有节制,把握适度原则。

3.运动调理。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关,如焦虑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等。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它的意义在于有效干预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稳定的行为方式,还能预防和延缓各种慢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研究表明,若长时间缺乏运动将使机体组织器官机能下降20%~50%,最终,导致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引起疾病的发生。如果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体内多余的脂肪,减缓高血压和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早逝的危险。大量研究调查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调查发现人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意志努力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这种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一个过程,它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摆脱压抑的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用体育运动来调理身心,这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减少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问题。社会和学校必须尽快采取干预对策。此外,大学生打好自身素质基础,促进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防止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杜绝身心疾病,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活学习质量,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这既是社会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学生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2]陈卫旗.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

[3]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1).

[4]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

[5]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

[6]王文娟.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亚健康的认识篇2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监测网络

中图分类号:R-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39-02

健康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结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个人的总体感受,每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互为因果。而游离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也就应运而生了。但由于亚健康状态尚无器质性损害,而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临床表现多为自觉症状,并呈多样性和不典型性,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和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从而给临床诊治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中医学对亚健康早有认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未病”、“未乱”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也就是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所关注的是人体器质性、病理性改变,而中医学的优势在于它的认识论、方法论更加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其临床干预往往也是对人体“功能态”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我国目前亚健康尚无系统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1研究要点

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从这一研究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制定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以四诊和其他诊断方法为基础,选定若干组相应证候群,对有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不适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状态的相应人群进行诊断监测,同时研制《社区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亚健康人群社会生活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等相关因素进行亚健康相关性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大样本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办法,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等具体经验,为亚健康监测和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诊断监测标准,推动亚健康的深入研究。

(2)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对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症状和中医证候特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了解区域亚健康流行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亚健康流行规律和趋势,确定行之有效的监测标准和方法,形成《社区亚健康人群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规范》。

(3)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系统对于亚健康人群实施监测和预防,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预防干预手段及效果评价研究对于科研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极具意义和价值。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构架,在已有的预防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设立1~2个省级亚健康监测示范城市。依托各省市健康教育所,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其它相关单位培养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者,亚健康监测及健康管理人员,开展规范化亚健康监测和评价工作。

2构建思路

按照工作进度的要求,亚健康监测网络的构建工作应分为3个阶段实施,即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监测方案设计阶段;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心理学、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评价分析和总结阶段。

2.1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亚健康监测方案设计阶段

以中医临床证候学及医学心理学为基础,确定亚健康的诊断监测标准;制定、编制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中医特点的《健康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基础上,研究亚健康所构成中医证候的特征,选择若干项特定症状和指标,建立、修订和完善亚健康中医证候诊断和监测标准,研究调查问卷和监测模型的信度、效度及灵敏度的评测,同时依托预防监测网络,建立亚健康人群诊断标准、调查程序及筛选方法,制定亚健康状态人群监测采集、管理、质控方法及相关职责;并制定相关人员培训及管理方案。

2.2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大样本证候调查队伍的组织、培训和考核;实施大样本调查;建立亚健康人群证候学中医诊断及监测系统;监测方法和修定与完善监测内容

2.3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统计分析和评价总结阶段针对我国健康前移战略的目标需求,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在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及其收集方法与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结构、数据收集和数据管理的共性技术和方法,初步建立我国一体化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包括:样本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工作,样本信度的分析评估工作,亚健康监测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网络运转及管理状况的评估分析工。

2.4监测方法的研究内容及其拓展配合第一阶段监测网络的建立,在其工作开展的同时,进行亚健康监测方法的研究工作,例如中西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对比性试验分析及评估,中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实施及其意义研究等。

亚健康的认识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危害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肌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的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亚健康状态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近年来发生不断增加。乐虹等调查的武汉3所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在70.45%,经常熬夜、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感觉学习与生活压力大等与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有关[1],范存欣等报道大学生亚健康占61.74%,个体心理行为与家庭因素、学习与就业压力等是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2]。亚健康状态对在校大学生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其由亚健康状态尽早转化为健康状态。

1.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其进入大学生活以后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直接或间接相关。饮食不规律,当肌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时,都可导致肌体失调;不良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进入高校独立生活以后养成吸烟、酗酒、缺少运动等习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造成严重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常见现象。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低落、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及方法、学习阻力大,以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1.1躯体亚健康及危害。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明显疾病后而经常出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关节肌肉酸痛、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且不易缓解。以上症状均可以导致抵抗力下降使肌体向疾病转化,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它虽然不像癌症、心血管疾病那样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但它却是一个不被人们重视而严重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1.2心理亚健康及危害。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症状的持续存在,则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会慢慢进入心理疾病阶段。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可诱发抑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1.3人际交往亚健康及危害。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广泛地接收大量信息,这些都会导致人际交往减少及关系的淡化。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群体意识,孤独、猜疑、自闭,是在同学之间树起多条屏障,这也是现代大学生患心理障碍和疾患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高校医护人员要加大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危害的认识,对存在亚健康的学生及时发现,尽早干预,积极寻找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及周围环境入手,重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劳逸结合,开展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消除亚健康对学生的威胁,从根本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2.1提高认识,自我修养。作为大学生要清楚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以及就业形势压力等各种复杂情况,要树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不但要有健康体魄,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做到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及时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要搞好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为适应社会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健康新理念。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及通过校园网络、校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自觉防病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应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亚健康问题,及时防止大部分学生进入亚健康状态,对进入亚健康状态的同学要防止恶化,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避免进入疾病状态。牢固树立“健康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3心理调治,适时干预。对亚健康状态患者的调理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善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通过心理调治,积极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在评价自己时,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又不用放大镜来看自身的缺点[3]。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个性面对人生,追求更多的生活和学习乐趣。

2.4适度运动,强化体质: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现代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应对高考,进入大学后沉迷网络,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下降,自身抵抗力降低。运动是锻炼意志、强化体质、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但能够提高肌体的免疫力,还可使情绪乐观,精力充沛,提高心理素质,有效预防亚健康现象的发生,并促成亚健康状态向健康转归。

2.5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非凡:一些不起眼的五谷杂粮,能够降血脂、刮脂肪、利肠胃等。暴饮暴食能引起肥胖、胃病、肠道疾病等,是身体亚健康一个比较重要的起因,拒绝暴饮暴食,规律饮食,肠胃各机能也能正常运转,营养均衡,让我们离亚健康也就远了一些。当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建议多进食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如牛奶、胡萝卜、猪肝、鸡蛋等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增强抵抗力。

2.6家庭教育,及早干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身特点,家庭教育在人成长中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以生命健康、生命价值、生命智慧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对预防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7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医学证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饮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必须严格限制。长期的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导致疲劳积累、情绪暴躁以及思维能力下降。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改变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紧紧相邻,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但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但又会向疾病方向发展,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因此,要摆脱亚健康的困扰,远离亚健康的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因人而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抗亚健康,使亚健康早日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乐红,吴均林,王春荣等.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15.

[2]范存新,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

亚健康的认识篇4

[关键词]亚健康;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前期;体重指数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0-0126-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在校大学生中的“亚健康”人群在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都有所表现。生活方式干预是指用某些特定的方法或手段,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1]。WHO在2003年指出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发生和预防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方式将导致并促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阻止慢性病[2]。本文主要探讨对躯体亚健康、处于高血压前期并超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体检结果,从中筛选出高血压前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120~139)mmHg/(80~89)mmHg之间(1mmHg=0.133kPa)]、超重[25

1.2方法

对上述处于高血压前期、超重的50名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平衡饮食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一年后再进行血压及体重指数的测定。

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讲座。内容有行为、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均衡膳食;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珍惜生命。

体育运动:运动干预包括每周一次体育课(2h)、有氧运动项目慢跑(每周3次,每次30min)、健身操(每周1次,每次15min)。

平衡饮食: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适应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要求自觉限制动物性食物、糖、盐的摄入量。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一对象进行受干预前后配对t检验。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健康意识的改变

通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50名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健康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所提升。健康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

2.2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的变化

对50名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总有效率为92%。与干预前相比50名大学生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了8.4mmHg/4.7mmHg(P<0.01),体重指数平均下降了4.1,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表1高血压前期并超重大学生生活方式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情况的比较(x±s)

3讨论

3.1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健康观念转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内因起主导作用,这是生活方式干预取得效果的重要方面。我校开设“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3]。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与安全知识,希望他们学会关爱自我、珍惜生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在思想上明确了亚健康状态对身体的危害,主动自觉的参加运动,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重新塑造了自我。可见,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2体重对血压的影响

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减轻体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实现。结果是在其体重下降的同时,其血压也有下降。超重与肥胖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及较高水平血压的维持、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的形成相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体重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4]。因此,减轻体重是降低血压的有效途径。JNC7报告认为,体重每减少10kg可使血压下降5~20mmHg;体重下降5磅以上,心血管危险可减少40%[5]。

3.3体育锻炼对血压的影响

要求50名受干预的大学生有规律地按计划参加体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有氧运动增加氧的最大摄取量,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体重。JNC7报告认为,每天有氧运动半小时,每周可使血压下降4~9mmHg,每周散步60~90min可减少冠心病死亡率50%[5]。

3.4平衡饮食对血压的影响

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按平衡饮食计划,坚持日常饮食中所含营养素的科学组合,供给的热量合适、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原则,其血压均有所下降。这样的饮食安排基本上与JNC7提出的饮食计划DASH(DietaryApproachestoStopHypertension)相符合。该计划提出,包括水果蔬菜、低脂低胆固醇、钾和钙的饮食可使血压下降8~14mmHg[5]。

3.5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

JNC7提倡限钠100mmol/d(2.4g/d)相当于氯化钠6g/d,可使血压下降2~8mmHg[5]。许多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膳食中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与每日盐摄入量

综上所述,WHO等国际权威机构以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7,8],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明显下降的为46人,总有效率为92%。尚有4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无明显改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完整系统地接受干预,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前已述及,大学生中除了躯体亚健康之外,尚有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问题。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不科学的饮食、不良的起居生活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9]。要全方位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由医疗保健、体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多部门联手制定全面的干预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0]。

[参考文献]

[1]吴丽萍,李亚洁.行为转变理论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8A):12-14.

[2]WorldHealthOrganization.Diet,nutritionandthepreventionofchronicdiseases:reportofajointWHO/FAOexpertconsultation[R].WHOTechnicalReportSeries,2003,916:141-149.

[3]赵光珍,王太海.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绪论1-14.

[4]李琛,谢江柳,张红霞,等.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63-64.

[5]AramV,Chobanian,GeorgeL,etal.Seventhreportofthejointnationalcommitteeon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treatmentofhighbloodpressure[R].JNC7,2003,1216-1217.

[6]朱鼎良.盐和高血压:两个无声的杀手[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6):445-447.

[7]林华,吴秋华,柳剑,等.生活方式干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初步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2):95-98.

[8]翁黎刚.健康行为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8):4965.

[9]张念坤.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干预措施[J].价值工程,2011,30(35):241-242.

亚健康的认识篇5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亚健康的认识篇6

关键词:保健体操;亚健康;作用与功能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过度拉长工作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长期积累以致精疲力竭。这就出现一部分特别工作者因长期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身体或精神健康受损严重,出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症、职业倦怠等症状,这不仅损害个人健康,而且变相地阻碍社会经济发展,长此下去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一状况,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针对性较强的健身方法,使他们通过实践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肩颈、腰背、膝踝为主要部位,结合现代健身、保健理论,以保健体操创编的视角,探讨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问题,为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健身保健手段和方法,使他们通过具有针对性较强的保健体操的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状况,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研究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刊物上(2000~2013年)发表的有关保健体操方面的论文、著作和研究资料、教科书、知识丛书、音像作品等,以及与亚健康相关的卫生学、健康学、医学资料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纵横向的逻辑分析对比。通过走访四川省体科所,温江、德阳、资阳体育局多位相关专家学者,听取他们对亚健康保健体操创编的建议,为创编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大学教师、公务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亚健康人群的身心特点、当前保健体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新研制保健体操的编创原则等方面的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亚健康人群的身体现状

亚健康人群大多从事的工作是脑力、体力、心理的综合付出,其职业性质所致的亚健康问题日趋凸显。从人数来讲,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公务员人群是易患亚健康的高危人群。

(1)大学生人群的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大学生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有密切的联系,且亚健康人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高校教师由于其职业性质是易患亚健康的高危人群。

(3)公务员这一个特殊的人群,在亚健康人群中占的比重很大且有其自身的特点:随之年龄的增长,比例不断增高,男性公务员由于工作、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及不良生活习惯比女性公务员比例高。

三、保健体操对亚健康人群的作用与功能

1.增强亚健康人群体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亚健康”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无论现代医学如何发展也没有办法弥补社会发展对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促使了人类健康意识的唤起,把目光投向了体育锻炼。

2.促进亚健康人群运动能力的提升

保健体操能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做体操,还能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3.提高亚健康人群的工作效率

保健体操创编是依据亚健康人群的工作环境、时间、特点、精神状态等因素创编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亚健康人群的肩颈、腰背、膝踝等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拉伸、放松、按摩及梳理,能有效地达到缓解疲劳、振奋精神的目的,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4.丰富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内容

生活质量,不仅意味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包括学习、劳动、社交等需要的满足,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正当需要的满足。我们必须选择和接受良性刺激,防止和拒绝恶性刺激,坚持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能有效地缓解和改善亚健康症状,并能有针对性地对肩颈、腰背、膝踝部位、关节、肌肉进行牵拉、力量、放松练习,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认识,认为保健体操丰富了全民健身的内容和方法,保健体操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

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作为一项大众性的健身项目,亚健康人群在进行保健体操锻炼时,一定要在运动强度、时间及频率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才能起到最佳锻炼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绿色设计的意义及重要性(6篇)
  • 下一篇:教育管理的特点(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