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将弱视患儿94例(132眼)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组,观察组采用多媒体训练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弱视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
结论多媒体训练治疗儿童弱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弱视训练方法,尤其是对于轻、中度弱视患儿效果更佳。
【关键词】儿童弱视;多媒体训练;传统弱视训练
中图分类号:R777.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26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effectsofmultimediatrainingandtraditionaltrainingforchildrenamblyopia.
MethodsAtotalof94amblyopiachildren(132ey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traditiona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withmultimediatraining,andthetraditionalgroupwithconventionalintegratedtherapy.Andthenclinicaleffect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
Results3monthsaftertreatment,differenceoftotaleffectivenessrat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betweenthetwogroups(P>0.05).6monthsafter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ness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traditionalgroup(P
ConclusionTheefficacyofmultimediavisualtrainingissuperiortothatofthetraditionaltreatment,especiallyformildamblyopiaandmoderateamblyopia.
【Keywords】childrenamblyopia;multimediavisualtraining;traditionalamblyopiatraining
弱是由于视觉发育关键时期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视力,通常伴有斜视及双眼视功能障碍。弱视是幼儿最常见的视功能障碍,它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而且对整个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儿童弱视可通过合理的治疗来提高视力甚至恢复正常视力,多媒体视功能训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其将电脑动画与弱视治疗结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分别采用多媒体训练和传统弱视训练治疗儿童弱视,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弱视患儿94例(132眼),诊断和分类均符合《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中相关标准[2],且排除合并引起视力下降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眼病、无法利用计算机进行在线训练等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多媒体训练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弱视治疗组(传统组)。观察组48例(67眼),男31例(42眼),女17例(25眼);年龄3~7岁,平均(5.13±1.46)岁;左眼31眼,右眼36眼;轻度弱视36眼,中度20眼,重度11眼;斜视性弱视35眼,屈光不正性24眼,屈光参差性8例。传统组46例(65眼),男30例(40眼),女16例(25眼);年龄3~8岁,平均(5.29±1.52)岁;左眼30眼,右眼35眼;轻度弱视34眼,中度21眼,重度10眼;斜视性弱视33眼,屈光不正性25眼,屈光参差性7例。两组患儿性别、左右眼、弱视程度、弱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综合视功能检查康复系统进行多媒体训练治疗。首先收集患儿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家族史、治疗史、裸眼和矫正视力、屈光度、眼球活动度及眼位等)并录入电脑系统,结合具体病情和患眼情况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治疗。训练内容包括视觉刺激训练、精细目力训练、双眼视觉训练、红光闪烁训练、立体视训练、融合训练、追随训练等。通常对于矫正视力0.4且相差0.6时则可加行融合训练和立体视训练。外斜视患儿有融合功能者行辐辏训练,内斜视者行分开训练。每个项目训练时间为5~15min,每天训练30min,10d为一个疗程,间隔2~3d后进入下一个疗程。传统组采用传统综合训练治疗,对于单眼弱视者行健眼遮盖,双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者进行双眼交替遮盖,并根据患儿复查视力结果适当调整遮盖时间;采用家庭式红光闪烁仪训练,每天2次;同时结合精细目力训练如穿针、穿珠子、描图、绣花等,单次训练时间为15~30min;旁中心注视患儿同时给予后像治疗;定期来院复查视力、眼位及注视性质等,并根据患儿病情改善情况合理调整治疗方法。
1.3观察项目
两组均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评价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视力及视觉诱发电位改善情况。
1.4评价标准[3]
基本痊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好转:0.9>矫正视力提高至≥0.2;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以基本痊愈加好转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AKx-D〗±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1,P=0.083),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χ2=9.472,P=0.002)。见表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轻度、中度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重度患儿(P
2.2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诱发电位改善比较
经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视力及视觉诱发电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3讨论
儿童是弱视的高发人群,国内儿童弱视发病率为2%~4%[4],可对患儿视觉功能、身心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学习障碍。研究显示9~12岁组患儿基本治愈率要低于3岁~组和6岁~组,所以对儿童弱视早期发现和早期科学合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而视觉系统发育的可塑性也为发育期弱视的治疗提供了机会[5]。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有遮盖疗法、红光闪烁仪训练、CAM疗法、后像治疗等,以往医生结合患儿具体病情给予上述综合治疗,这些疗法需要患儿保持注意力集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依从性,但儿童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很难集中,导致治疗效果得不到保证。国外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也显示,弱视儿童对治疗的依从性是传统疗法能否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6],而传统疗法较为单调、乏味,儿童不易配合或不能坚持治疗,造成疗程延迟或半途中止,极大影响治疗效果。
多媒w训练疗法是以大脑神经器官和认知功能的可塑性为依据,利用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及计算机视觉等多种科学理论,将多媒体训练与视觉训练治疗结合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多媒体信息完成生物刺激,达到提高患儿注意力、改善视觉功能的目的。该疗法为多媒体智能化视觉训练体系,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各种学习任务,训练患儿的眼力、脑力及手眼脑的协调水平,刺激患儿视细胞发育成熟,提高其视觉技巧与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观察组轻度、中度患儿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多媒体训练治疗效果要优于传统训练疗法,此外观察组患儿视力及视觉诱发电位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传统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多媒体训练疗法在儿童弱视治疗上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钟国文[7]采用多媒体训练治疗弱视儿童43例60眼,结果总有效率为95.87%,显著高于传统遮盖法对照组的83.33%,治疗后在诱发电位潜时、诱发电位振幅、视力水平等方面改善效果也优于对照组;杨玉珠等[8]分别通过多媒体训练系统和传统弱视治疗方法对弱视儿童进行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1%vs52.5%),进一步观察发现试验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以及3~6岁、7~12岁患儿治疗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中相对应患儿的有效率。本研究结果与这些国内研究相符。
经总结我们认为相对于传统训练方法,多媒体训练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趣味性较强,将色彩、卡通、游戏、动画等元素结合到训练中,提高了儿童对训练治疗的依从性;(2)通过生动有趣、色彩鲜艳的多媒体画面来刺激儿童视觉通道,促进视网膜细胞发育;(3)将患儿信息、治疗方法等保存至多媒体系统中,有助于医师及时了解、跟踪和管理患儿治疗情况;(4)有助于缩短弱视儿童视觉改善和恢复时间,且方法简单、容易普及。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训练方法治疗儿童弱视能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且方法简便、患儿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BirchEE,LiSL,JostRM,etal.BinoculariPadtreatmentforamblyopiainpreschoolchildren[J].JAAPOS,2015,19(1):611.
[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与小儿眼科学组.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J].中华眼科杂志,2011,47(8):768.
[3]黄杨利,赵牧,何建华.多媒体训练系统重建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41):3941.
[4]葛坚,赵家良,黎晓新.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7.
[5]段小莉,刘学仁,穆云霞.多媒体训练治疗与传统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2,20(2):8084.
[6]李爱军,布娟,王乐今.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与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对比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4,34(9):834837.
[7]钟国文.多媒体训练和传统遮盖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5,15(5):6970.
[8]杨玉珠,刘永民.多媒体训练系统与传统方法治疗弱视的疗效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6):26522655.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是透过它我们才得以了解这个世界,而视觉早在胎儿时就已存在,出生后第一年对贝贝视觉发育进行训练是很重要的。尽早对贝贝的眼睛进行适当刺激,可以使视觉细胞和感觉功能得到迅速发展,并加强视觉通路的成熟和大脑细胞的发育,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
两到三个月时,贝贝的视觉可以集中看物,爸爸妈妈可以在贝贝床头挂一些会动的彩色玩具让他看,最好每天抱他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训练他主动的寻找刺激物。四至五个月时,他开始能辨别颜色,爸爸妈妈应给他准备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或挂图,贝贝常穿的衣服也最好是鲜艳的。六、七个月时,贝贝能辨别注视远距离的东西,这时应抱他去户外观看花草树木,并给以指导;玩具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应有不同,以培养贝贝的识别感知。八至十二个月时,贝贝可以自由行动地去注意他感兴趣的事物,爸爸妈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来扩大贝贝的视野,如用童车推他去公园看动物或风景等。
上面这些方法你用过多少?如果没有,赶快试一试吧,因为在贝贝周岁前给他的眼睛适宜的刺激,可以进一步促进他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程听觉训练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也是报考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系(学院)或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必考课程。“音乐基础课中听觉训练的重要意义,为国内外各种教学体系所认同。以听觉训练为主线,贯穿于视唱练耳教学的三个环节,即视唱、听觉分析和听写,这已经成为共识。”①音程是构成乐曲的最小单位,音程的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程的听觉训练包括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两个部分,其中旋律音程的听觉训练是听唱旋律的基础,和声音程的训练则是听唱和弦的基础。因此,音程的听觉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在多年的中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及探索,针对入学时音乐素质较为薄弱的音乐专业学生,摸索出了一些有关音程听觉训练的方法。
一、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依次进行音程训练
音程的听觉训练最好从二度开始,依次到三、四、五、六、七、八度等。这是因为二度是最小的音程,结构最简单,较容易掌握。同时,旋律音程的模唱与听辨应该先于和声音程的模唱与听辨进行。具体的做法为:
1.唱、背熟悉的音调,来帮助学生记忆各类旋律音程的音调特点与音响色彩。下面以大、小三度为例进行介绍。②
大、小三度均包含三个音级。大三度含有2个全音,小三度含有1个全音、1个半音。五线谱上两音相距一线或一间(谱例1)。
旋律音程的大小三度,其音调特点在于它既不同于二度的级进,又不同于四度以上的大跳进,而形成独特的小跳效果。音程的听觉训练特别是旋律音程,就必须先通过唱、背一定数量包含所训练音程的熟悉音调(或乐曲片段),从感性上帮助学生记忆并确立该旋律音程的音调特性,逐步建立固定的内心听觉,最终形成唱准这些旋律音程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背唱一些熟悉的音调,以达到我们的训练目的(谱例2、谱例3③)。
2.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旋律音程的构唱训练
(1)构唱指定音程
音程是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要唱准各类旋律音程,关键在于正确掌握各类音程两音之间的音高趋势。如唱上行大三度时,要求根音稳定,冠音有倾向高的趋势;唱下行大三度时,要求冠音相对稳定,根音则有倾向低的趋势。唱上行小三度时,要求根音稳定,冠音有倾向低的趋势;唱下行小三度时,要求冠音相对稳定,根音则有倾向高的趋势(谱例4)。
以上的练习一般可以采用指定根音由下向上构唱指定音程;或指定冠音由上往下构唱指定音程(谱例5),以达到训练目的。
(2)“搭桥”模进构唱旋律音程
调内级进音比较容易被各类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掌握,那么“搭桥”法就是结合已经学过的小音程为基础,采用类似“搭桥”的方法进行模进构唱大音程的练习(谱例6)。
(3)直接模进构唱旋律音程
运用直接模进构唱旋律音程时要注意音程之间的对比效果,(谱例7)是三度音程模进,要求学生构唱时要重点记住典型音程的效果,如此例就要重点记住do—mi大三度及la—do小三度的效果。
(4)利用音程转位构唱旋律音程
视唱练耳的教学应与基本乐理渗透进行,在构唱大音程时,可以利用小音程的转位来进行,既方便构唱又可以起到巩固复习小音程的作用(谱例8)。
(5)作节拍、节奏变化来构唱旋律音程
为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可以在简单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节奏、节拍变化来进一步构唱旋律音程(谱例9—1、谱例9—2)。
二、遵循唱、听、记结合及先易后难的训练原则
在视唱练耳教学与实践中,唱、听、记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三个练习环节,音程的听觉训练同样离不开这三方面的综合训练。听、唱结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唱与视唱相结合,二是构唱与听辨相结合。
1.构唱与视唱相结合,共同促进。听、唱结合能最大程度地把握好音程两音之间的音准,在旋律音程听觉训练中,最好同步选择与所学音程一致的视唱练习曲来配合教学。让学生通过反复演唱练习曲,获得对相关音程两音之间的音高感,最终形成对此类音程的内心听觉。同时,也可以运用模唱的方法,即老师在钢琴上随机弹出一些旋律音程,让学生用唱名或“啊”“啦”等哼唱,并说出音程的性质。
2.构唱与听辨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构唱与听辨训练的进度要一致,相似的听唱练习可以结合在一起。除了上文中介绍的构唱法,还可以采用独唱、
[1][2][3]
齐唱、重唱、默唱等方式进行构唱实践。构唱与听辨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在基本音级上用固定唱名或不带唱名构唱某个音程,然后可按照调号的顺序,由少到多,逐步增强。
.听、记结合,强化旋律音程的综合训练。根据目前各类音乐高考中有关旋律音程考核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程度,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习题,通过听、记结合的方法强化旋律音程的听觉训练。当旋律音程相对巩固后,就可以进入和声音程的模唱、听辨、听记的训练。
()选择题
()改错题
改错题既可以是纠正性质的误差,也可以是音高方面的误差,或两方面都存在误差,(谱例—、—、—)就属于此类的题型。
谱例—中,预给音程名称:①大三度②小三度③大三度。
①②③
问:该例中有哪些误差?
答:第、个,应分别改为大二度、小三度。
谱例—中,预给音程名称,让学生指出音高方面的误差。预给音程及教师所弹音程分别如谱例中显示。
问:该例中有哪些误差?
答:第、个音高不准确(让学生给予纠正)。
谱例—中,要求指出预给音程中性质和音高两方面的误差。
①②③④
问:该例中有哪些误差?
答:第、个的音程性质与音高有误差(让学生给予纠正)。
()填空题
给一个声部的音名,要求记下另一个声部的音名及音程性质(谱例)。
()预给a音作参考音,要求直接听记出音程的音高及性质(谱例)。
三、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纯粹的听觉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信息传播的加速,音乐文化越来越受到特定时代的科技革新与精神风貌的影响。因此,视唱练耳的教学法也应体现时代性,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课改形势下,不能在教学中简单沿用钢琴黑板,听琴声随琴唱的传统模式。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手段来进行视唱练耳的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
.丰富传统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音乐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一首视唱练习曲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师生一起在学生熟练演唱此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运用MIDI技术、打谱软件等多种手段进行重新演绎。如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将视唱曲的伴奏以古典、民谣、pop等不同的风格融入视唱曲中;或利用多媒体中不同的乐器音色让学生来控制演奏视唱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音乐的发展。在进行音程的听觉训练教学中,可以适时播放包含一些训练音程的中外名曲片段,让学生对这些音程有更直观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对各类音程的内心听觉,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也可以事先录好旋律音程或和声音程以供学生模唱、听辨,让学生熟悉各种音源产生的音响效果,以便适应各类学校的招生考试。④
.运用微格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微格训练即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练习进行有选择性的录音、录像,通过录音、录像的回放来关注自己的练习进程、学习状况,通过自己与其他同学的比较、讨论,明确自己下一步的练习重点,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还可以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利用MIDI及计算机等,教师可以利用监控系统跟任何学生相互通话,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况。另外,笔者也在不断进行视唱练耳试题库的建设,并尝试把视唱练耳的考试放到学校录音棚进行,既避免了分数评判中的人情分,使分数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视唱练耳的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它有效地丰富了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缩短了学生与实际音乐作品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这种听、看、唱同时又结合实践创作的立体教学过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内心音乐听觉;培养
对专业非专业音乐的人来说,视唱练耳是一门必不可少的音乐基础学科,是一门必修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能提高人音乐能力的学科。学习它首先可以提高音乐素质(提高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其次,可发展音乐记忆。第三,可以培养创造意识,丰富想象力。学习音乐的人都应该知道、了解。这门音乐基础课程但是它一直贯穿音乐学习的始终。无论是声乐学习、表演,还是器乐练习、演奏,音乐交流还是音乐创作都不可缺少,不可荒废。因此,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视唱练耳教学及学习方法对音乐的学习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说,视唱练耳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视唱练耳的内容
视唱练耳是视唱与练耳的总称。它总共包含有三大项内容:1.视唱部分;2.练耳部分;3.乐理部分。它们在学习时三者是不能分开的,其总称为“视唱练耳”。视唱练耳通俗说那就是“听”,“唱”和“乐理”。因为三者是互补、互进、互利的关系。视唱练耳的实践需要乐理作先导,乐理知识再通过视唱练耳技能训练去加深理解、反复、巩固。在学习时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如果长期只训练单方面,是不对的,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视唱练耳的整体把握与提高,也不符合学习的科学规律,所以在学习时要完整的,系统的进行训练。想好好学习音乐的人,或者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的人,都必须得学好它。
二、什么是内心音乐听觉
是借助音乐记忆,想像出音乐形象,能内在地想像出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
内心听觉分为和声性与旋律性两种。旋律性内心听觉是一种旋律想像认识能力;和声性内心听觉是一种多声部的,和声与复调音乐作品的想象认识能力。旋律性内心听觉的训练比较快,凡是从事音乐工作的人,通常都具备这种能力。而和声性内心听觉的训练较慢,不一定能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内心音乐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内心音乐听觉与人的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对音乐感性认识质量以及人的音乐审美情感都有着内在、直接的联系,是人在音乐学习中逐步培养建立起来的,是音乐表演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和能力。
三、如何培养内心音乐听觉
发展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内容,内心音乐听觉的好坏程度是检验学生音乐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视唱练耳的学习过程中,提倡视、听、触觉三结合的教学方式,自始至终把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听觉,特别是内心听觉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学习者最重要的基础技能训练。听觉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必要和重要手段。它除了学生对音乐的高低、长短、音色,对乐曲的节拍、节奏、速度、调式、调性等具有听辩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音乐感受力、音乐鉴赏力及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等作用。
听觉训练要着重内心听觉的培养。首先内心听觉训练即指对声音的想象能力,如根据标准音la(小字一组的a)在心里想re(小字一组的d)然后把re唱出来(即62);或根据do(小字一组的c)的音高在心里想sol(小字一组的g)然后把do(小字二组的c)唱出来(即51),连起来为1——5——1。同样,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扩充到两个音、一个乐句,甚至和声音程及和弦的音响。一首歌曲,我们不仅想象音高,而且可以想象歌曲的速度、力度,演唱的音色都可以不通过外界的音响,从内心感受出来。贝多芬晚年在耳聋的情况下能写出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正是由于从小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具有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的缘故。视唱练耳课中的各项学习内容,无论是基本练习、听觉分析、视唱、听写等都要依靠内心音乐听觉;无论是听辩、模唱、默唱、构唱,也都要以内心听觉为依据。音准问题主要靠内心听觉才能解决,由此足见内心听觉的重要。
其次默唱。对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视唱教学中运用,而在听音训练时,特别是当学生练习听记时,可以要求学生不发出任何声音,在心里唱出教师所弹的曲调,培养学生默唱的良好习惯及能力。在视唱教学时,还可以采用间隔唱、接力唱、分组唱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再如背唱与背写。对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背唱,是将已经熟悉的乐曲,通过回忆用声音予以再现。背写,是将已经熟悉的乐曲,通过书写的形式予以再现。因为听写的要求更高,它是以记忆的准确,保留在意识中长久性为基础。同时,还必须熟悉记谱法和快速书写法。运用背唱与背写方法训练时,应特别注意熟悉材料的过程不可时间过长或遍数过多。因为时间过长或遍数过多,将不利于调动学生听觉的积极性和完成作业的紧迫感。
另外填充或改错式。也有利于内心听觉的培养。填充,首先由教师唱出或在钢琴上弹奏乐曲,而后将乐曲的开头、结尾或中间部分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依照记忆或在钢琴上填充,接续黑板上的空缺部分。教师可以重复弹(唱)原曲调,但遍数一定要严格控制,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和完成联系的急迫感,改错式的练习方式比较独特。由老师弹奏或写出乐曲,学生基本熟记,然后教师再重复弹奏,但这次的弹奏,教师有意识的改动某些音、节奏、片段,再由学生以弹奏或背唱来改正错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开始前不必告诉学生这种练习的意图和目的,只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就可以了。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弹奏的遍数,写出乐曲让学生熟记的时间也要尽量短暂,以便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听觉与思维的积极活跃。
四、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的相互关系
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在训练方式、方法上是有区别的。首先,视唱训练是以识谱、唱的方式,通过视唱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听觉训练是以听辨、听唱、听记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音准概念和敏锐的节奏感。其次,视唱训练不单单培养识谱能力,在视唱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乐感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听觉训练,并非孤立地去听各个音。在听过程中,要经常把这些音和乐谱、甚至键盘联系起来,使视唱训练和听觉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另外不仅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之间相互联系,就是视唱训练、听觉训练本身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也相互联系。如视唱训练中的节拍与节奏、节奏与旋律、调式与调性,听觉训练中的听辨与听唱、听辨与听记、听记音程与听记和弦等,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它们之间的联系,纵向和横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和使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马清北京大学出版社.05.2.第1版.
[2]《视唱练耳基础教程》刘小明郑州大学出版社.07.7.第1版.
“宝宝看这里!”宝宝的视觉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生儿虽说看不太远,也能发现10厘米以内的东西;出生第二个月,宝宝就能看清活动的物体和人的脸;从三四个月开始,宝宝的视觉发育进入一个“提速”阶段。抓住机会,跟我们一起动用视觉训练的5种道具,让宝宝的眼神灵动起来吧!
道具一色彩鲜艳的悬挂玩具
训练目标:注视能力
小家伙的活动场所仍然以小床为主,在床的周围挂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最好带有响声,刺激听觉的同时,吸引宝宝的眼球。每天清晨醒来,第一眼就看得到漂亮的气球或者音乐转铃,这样的玩具可以让他们目不转睛地看上一阵子,注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提示: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不那么老实了,他们开始尝试着做翻身运动,所以玩具等物品要多变换位置,满足其不同方位的需要,同时还可以避免引起宝宝斜视。
道具二光
训练目标:追视能力
在电筒上蒙上红布,通过其发出的光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可以不断地调整光源的远近,时远时近,时左时右,时快时慢。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停地跟宝宝说话:“宝宝,快来看,向左,向右,看,变快了……”虽说宝宝听不懂你的指令,但久而久之,他会把你所说的话和你手中的动作联系到一起。
小提示:
1、不要用强光直射宝宝眼睛,强烈的光线对宝宝视觉发育不利,所以,用来训练宝宝的光线一定要柔和。
2、同样记住要变换灯的位置,宝宝的姿势也要经常变换。
道具三移动的物体
训练目标:连续追视能力
抱着宝宝坐在桌子前,把一个有颜色的球从右侧滚向左侧,再从左侧滚回右侧,宝宝的眼睛和头会跟着球转动。当然,小球也可以换成左右推动的惯性车,左右移动的脸等等。宝宝的目光会随着移动的物体越来越灵活,慢慢地左右移动可以变换成随意移动。
小提示:物体移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宝宝视力疲劳。
道具四镜子
训练目标:感知力、手眼协调能力
抱着宝宝在镜子前,指着镜子里说,“宝宝,看镜子里面妈妈抱着的小朋友是谁?和他打打招呼吧!摸摸他的脸吧!”宝宝渐渐地会对镜子里的事物从陌生到熟悉,一抱着他到镜子前,他就会对着镜子里的人笑,并且会有意识地拍镜子。
小提示:宝宝兴奋起来,会用力地拍镜子,小妈要注意保护安全。
道具五户外的风景
训练目标:各种视觉能力
户外的风景有动有静。蓝天、绿树、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人来人往,车流如梭,这些都会刺激宝宝的视觉发展。在晴好的天气里,每天带宝宝去户外转一会儿,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视觉能力提高的同时,宝宝也将会对奇妙的世界有更生动的认知。
小提示:
关键词:数字游戏视觉注意力
引言
数字游戏的声光效果、节奏快速与立即性的奖赏,这些能强烈吸引学生注意的特质,让许多家长担心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于游戏以外的活动[1]。一份最新的实征研究结果更显示,已经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学生,当其从事过多的数字游戏活动,注意力会更不集中,甚至在控制学生先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影响后,从事数字游戏的时间仍能显着预测其后续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2]。纵然如上所述,数字游戏可能存在着造成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疑虑,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正因为数字游戏可以吸引学生持续性的注意力,如将其应用于计划性的训练方案当中,应对于视觉注意力功能的提升有所帮助[3,4]。有鉴于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多数仍对于数字游戏抱持负面的观感,较少意识到数字游戏如应用得当,也具有相当大的教育潜力。据此,本文针对目前国际上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的发展现况,作一详细探讨,并从中提出可作为教育研究者与教师的研究与教学启示。
一、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意涵
游戏是在人所制订的规则导引下所进行的玩家个人或与他人互动的活动,包括一个以上的游戏参与者,以及相对应的目标与奖惩规则[5]。数字游戏是以程序语言将游戏规则透过屏幕呈现,并可让玩家在个人计算机上进行游戏。数字游戏的种类相当多元,在本文中所指的数字游戏是指动作数字游戏(actionvideogame),此种游戏大多是以要求玩家要射击萤幕中所出现的标的物作为游戏进行的方式。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是指应用数字游戏吸引受试者投入[6],以及训练其同时注意到大量的动态游戏讯息,且必须快速地转换其视觉注意力于不同游戏目标物,以期达成视觉注意力提升的一种训练活动[7]。
二、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界经过长久对于注意力的探讨,已经普遍接受注意力是可被训练的能力[8]。根据Tang与Posner[9]对于过去注意力研究的回顾,指出注意力训练是一种脑功能活化的活动,依循持续活化便能提高注意力的原则,让接受训练者从事与注意力有关的任务活动,这些任务需要视觉注意力持续的运作、工作记忆和冲突解决能力,而藉由反复不断练习,来增进注意力相关功能。神经生理证据显示,当大脑中职司注意力功能的位置常进行活化运作时,可达功能的敏锐化与获得长久性的功能增强效果[10]。
在注意力训练的脑功能活化原则之下,有一些学者尝试利用数字游戏具有高娱乐性,可吸引学生投入的特性,将其应用于视觉注意力提升的训练活动上[11-13]。Jennett等人[6]认为数字游戏中的事件往往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玩家必须针对游戏任务的需求,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注意力的集中,并且需要适时地将视觉注意力作快速的转换,因此在经过反复地练习,应可增进其视觉注意力方面的功能。
三、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的发展
1.早期的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研究
在应用数字游戏于注意力训练的实征研究中,早期Semrud-Clikeman等人[14]利用简单的益智游戏,让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的小学学生接受训练。这些学生要在充满干扰物的游戏画面中,找到正确的目标物。经过36小时的游戏训练时间后(一周两次,一次1小时,共18周),结果发现学生的视觉注意力有显著提升;Rueda[15]等人设计多种的益智游戏,包括对象追踪、冲动抑制等注意力训练的活动,以学龄前幼童为对象进行五天的数字游戏式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注意力生理讯号表现与成人更为相似,有明显的成熟进步。
2.新近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所运用的游戏日益精致,并且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后,发现对于学生视觉注意力提升效果最佳的游戏类型为动作游戏[16],其能以更为精简的时间达成视觉注意力提升的效果,此类型的研究最早可追朔至Greenfield、DeWinstanley、Kilpatrick与Kaye[17]以简单的动作游戏―Robotron,让身心功能正常的大学生进行5小时的游戏训练,结果发现即使是在训练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实验组学生在注意力测验上的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回顾近十年的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研究,以Green与Bavelier[12]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最具代表性,其以市售的动作游戏作为注意力训练的工具,针对身心功能正常之大学生,发现在给予其约10小时的数字游戏训练后,在注意力瞬息(attentional-blink)测验的表现有所成长,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知名的Nature期刊。然而,此研究结果却无法为Boot等人[11]所复制,Boot等人同样以大学生为对象,并采取和Green与Bavelier研究相同的数字游戏,在给予受试者更多的游戏训练时间(20小时)情况下,研究却显示受试者的注意力测验分数并未显著优于未接受游戏训练的对照组。事后,Boot等人认为有可能是因该研究使用过多的注意力测验作为前测,使得对照组发生练习效应,造成该组受试者即使没有参与数字游戏,也在注意力测验的后测分数有所成长。此外,在Hubert-Wallander等人[3]的回顾性文章也指出,Boot等人的研究未将受试者过去的游戏经验纳入控制(日常玩动作游戏的时间),使得训练效果受到混淆。
除了Boot等人[11]以相同的游戏训练方式无法验证Green与Bavelier[12]的研究结果外,Murphy与Spencer[18]比较17至25岁常玩动作游戏与不玩游戏的两组受试者,在多种注意力测验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在注意力瞬息测验上,常玩动作游戏组有较佳的表现外,其余的注意力测验,两个组别没有明显的差异。
最新由Franceschini等人[19]利用知名的Wii竞速动作游戏进行注意力训练,该研究以20名患有阅读障碍的小学学生为对象,随机分派至动作游戏训练组与非动作游戏训练组,进行12小时的实验操弄,结果显示动作游戏训练组学生的视觉注意力功能有显著提升,但是非动作游戏训练组没有显著改变。
3.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研究发展评述
综合之前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的研究,首先,在研究对象上相当多元,包括特殊学习状况的族群[14,19]、学龄前幼童[15]与身心功能正常之成年人[12]。第二,在数字游戏应用的类型上,从早期只是让受试者在屏幕众多干扰物中找到正确的目标物,这种偏于静态图片益智游戏的注意力训练,发展至后续利用市售动作或竞速游戏的动态画面注意力训练。从这个演变趋势可发现,所应用的数字游戏对于视觉注意力的负荷愈来愈重,意味这些学者可能意识到,需要更多视觉注意力集中的动态动作游戏能更为有效地训练受试者的视觉注意力功能。第三,在训练时间的强度上,目前仍无法确切知悉要能有效达成视觉注意力提升所需之训练时间强度。然而,透过对于过去研究的比较仍可发现使用动作游戏注意力训练所需要的训练时间,要少于使用益智游戏注意力训练的时间,显示可能动作游戏对于视觉注意力的训练强度要高于益智游戏。而就目前所知可成功提升受试者视觉注意力的动作游戏训练时数在5小时[17]至30小时[7]。最后,对于对照组的重视是许多学者的共同看法[3]。因为注意力的测验与个体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连,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接受训练后的受试者在注意力测验上有好的表现,有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是被观察的对象,进而激发自己的情绪状态,因此在注意力测验上有好的表现,但是此进步并非得自训练的成效。此外,注意力测验经过超过一次以上的施测,可能会使得受试者熟悉施测方式,而产生练习效应。据此,在上述的考虑下,于研究中加入对照组可有效地控制可能造成结果混淆的因素,有助于增进研究的内在效度。
四、对于未来研究与教师教学的启示
视觉注意力对每个人日常的作息活动相当重要,视觉注意力高的个体,在从事任务时往往效率较高,假若这种机能是可以被提升时,应当是可以展现在不同的任务情境当中。国际上对于此种跨领域性的视觉注意力功能抱持著高度的重视,因此对于应用数字游戏来进行视觉注意力训练的研究预期是会日渐增加。根据本文对于当前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研究的评述,以下提出三点关于未来研究与教学方面的启示。
1.以实验设计的方式检验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所需之时间
目前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仍是兴新的研究议题,究竟一个完整的训练活动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产生可被观测到的效果?此问题目前仍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可供参循,因此未来国内的研究可以朝向此方向进行比较探究,以实验设计的方式(结合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前后测),检验不同时间下的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所带来的效果,以求得最具经济效益的训练时间(训练时间最短,但具有显著视觉注意力提升效果)。
2.检验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对于课堂场域变项的迁移效果
数字游戏式注意力训练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视觉注意力的功能进行检验,很少会关注到此种训练对于课堂场域变项(例如:课堂专注力与学业成就)的迁移影响效果。理论上,视觉注意力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础,当此功能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场域中的专注力与学业成就表现应当也会更好,建议未来研究可以针对此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检验。
3.教师教学可以适当加入数字游戏
相关的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数字游戏在具有计画的安排下,是可以对于学生产生正向的助益,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对于数字游戏的负面看法,正视其存在的教育潜力。事实上,国外相当流行的数字游戏式学习教学就是应用数字游戏在教学活动中,建议未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可以加入一些数字游戏,除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外,也有助于其视觉注意力功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MillerC.DovideogamescauseADHD?whykidswithattentionproblemsaresofocused―evenfixated―onthescreen[J/OL]2012,http:///en/posts/articles/adhd-and-video-games.
[2]GentileDA,SwingEL,LimCG,KhooA.Videogameplaying,attentionproblems,andimpulsiveness:Evidenceofbidirectionalcausality[J].PsychologyofPopularMediaCulture,2012,1:62-70.
[3]Hubert-WallanderB,GreenCS,BavelierD.Stretchingthelimitsofvisualattention:thecaseofactionvideogames[J].WileyInterdisciplinaryReviews:CognitiveScience,2011,2:222-230.
[4]StevensC,BavelierD.Theroleofselectiveattentiononacademicfoundations:acognitiveneuroscienceperspective[J].DevCognNeurosci,2012,2:30-48.
[5]DempseyJV,LucassenBA,HaynesLL,CaseyMS.Instructionalapplicationsofcomputergames[M].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NY,USA.1996.
[6]JennettC,CoxAL,CairnsP,DhopareeS,EppsA,TijsT,WaltonA.Measuringanddefiningtheexperienceofimmersioningam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2008,66(9):641-661.
[7]GreenCS,BavelierD.Action-video-gameexperiencealtersthespatialresolutionofvision[J].PsycholSci,2007,18(1):88-94.
[8]林宜H,李冠慧,宋玟欣,柯A葳,曾志朗,洪m,阮⒑.以J知神科W取向探和注意力的l展和W之P[J].教育心理W螅2011,42(517-541.
[9]TangYY,PosnerMI.Attentiontrainingandattentionstatetraining[J].TrendsCognSci,2009,13(5):222-227.
[10]GilbertCD,SigmanM.Brainstates:top-downinfluencesinsensoryprocessing[J].Neuron,2007,54:677-696.
[11]BootWR,KramerAF,SimonsDJ,FabianiM,GrattonG.Theeffectsofvideogameplayingonattention,memory,andexecutivecontrol[J].ActaPsychol(Amst),2008,129(3):387-398.
[12]GreenCS,BavelierD.Actionvideogamemodifiesvisualselectiveattention[J].Nature,2003,423(6939):534-537.
[13]WilmsIL,PetersenA,VangkildeS.Intensivevideogamingimprovesencodingspeedtovisualshort-termmemoryinyoungmaleadults[J].ActaPsychol(Amst),2013,142(1):108-118.
[14]Semrud-ClikemanM,NielsenKH,ClintonA,SylvesterL,ParleN,ConnorRT.Aninterventionapproachforchildrenwithteacher-andparent-identifiedattentionaldifficulties[J].JLearnDisabil,1999,32(6):581-590.
[15]RuedaMR,RothbartMK,McCandlissBD,SaccomannoL,PosnerMI.Training,maturation,andgeneticinfluencesonthedevelopmentofexecutiveattention[J].ProcNatlAcadSciUSA,2005,102(41):14931-14936.
[16]GreenCS,&Bavelier,D.Learning,attentionalcontrol,andactionvideogames[J].CurrBiol,,2012,22(6):197-206.
[17]GreenfieldPM,DeWinstanleyP,KilpatrickH,KayeD.Actionvideogamesandinformaleducation:Effectsonstrategiesfordividingvisualattention[J].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4,15:105-123.
[18]MurphyK,SpencerA.Playingvideogamesdoesnotmakeforbettervisualattentionskills[J].JArtSupportNullHypoth,2009,6:1-20.
[19]FranceschiniS,GoriS,RuffinoM,ViolaS,MolteniM,FacoettiA.Actionvideogamesmakedyslexicchildrenreadbetter.[J].CurrBiol,2013,23:46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