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6篇)

时间: 2025-09-26 栏目:实用范文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篇1

国内外有关健康人格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成果并不多,对于文化差异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关注不足,这影响了高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完整性。因此,关注文化差异对高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分析及实践刻不容缓。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界定,不同的院校存在着解释上的偏差,但是对于“人格健全”这一内容的要求都能够达成共识,纷纷写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在英语教学中,这一培养目标也得到重申,关注文化差异对人格培养的影响,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于人才的技能发展,更倾向于选择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甚至在招聘和干部晋升的过程中,更重视人才的人格健全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英语技能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关注英语所处文化对人格培养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格优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2]。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及岗位,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过程中,势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也是高职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2文化差异教育与高职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分析

2.1研究目的通过对不同文化教育氛围下学生人格研究分析,判定文化差异教育对高职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明晰中西文化差异,正确有效地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真正吸取中外文化精华,内化为自身优秀的品格,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讲究诚信、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健康的高职大学生。

2.2研究对象为明确文化差异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高职教育中文化熏陶教育差异较为显著的两个专业(英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析。经专家访谈和分析,最终将安徽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选取外语系英语专业大二学生100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大二学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有效率为97.5%,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2.3研究方法及实施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验。此问卷中,人格特征主要通过四个因子进行展示,分别是E(内向-外向)因子、P(神经质)因子、N(精神质)因子和L(掩饰性)因子。在调研实施过程中,由主试和被试相互配合,采取统一施测的方法,问卷现场发放,统一回收,对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4研究结果分析

2.4.1大学生人格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本次调研的大学生样本进行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将本次调研的人格分析数据结果与全国大学生EPQ常模进行比较,发现本研究的被试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得分,除L(掩饰性)因子外,其余维度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的常模(见表2)。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设计标准,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本研究选取的被试,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更倾向于外向的性格,情感更易于冲动,好奇心重,喜欢冒险;常常焦虑,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够稳定;易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出现这一特点,与选择的被试多为高职类学生有关。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要大。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未能考取本科院校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通常表现出对事物较强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持久性不足,导致了情绪的不够稳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本科院校学生更为活跃,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欠缺,但是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这类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冒险意识和探险精神。在精神质因子方面,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这是目前独生子女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本次选择的被试中表现也较为明显。

2.4.2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分析选择高职教育中文化背景差异较为显著的英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进行文化差异教育分析,判断不同文化差异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E(内外向)因子、P(精神质)因子方面的得分高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N(神经质)因子、L(掩饰性)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这一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人格形成的观点,前述分析也讲到,“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人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文化内化的过程,因而不同的文化教育熏陶,势必造成不同的培养效果。英语所依赖的西方文化背景和汉语所依赖的本土文化背景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人格塑造方面,西方文化中所倡导的人格特征是以内在自我为核心和基础,塑造出社会自我和人际自我,而中国文化倡导的人格特征是以人际自我为核心,来塑造完整的人格。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这也使得在西方文化熏陶下的英语专业学生,人格表现出明显的外向性和独立性,在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适应环境,同时喜欢张扬自我;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人际自我的特征,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善于掩饰自我。但同时,由于中国文化关于注重人际关系,使得个体对于人际关系中的表现过于敏感,经常表现出焦虑情绪,甚至在冲突激烈的环境下难以控制情绪。

3启示

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文化差异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较大,这一研究结果也为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借鉴,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3.1重视西方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人格自律性前述提到,西方文化强调以内在自我为核心,强调只有自我发展,才能为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人格发展中,更加强调“自律性”。这种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引导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同时,更应该利用西方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这不仅是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在具体英语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情景教学的模式或是利用西方文化的交流方式,将学生置身到西方文化氛围之中,让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反复熏陶,强化个体自立意识,逐步改善人格发展中“依赖性”,重视人际自我的同时,关注内在自我的发展。

3.2借鉴西方思维方式,关注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一般为先实现较好的自我发展,集体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思维方式则是从大到小,先关注集体再关注个人。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使得学生在人格培养中存在差异,正如前述分析中提到的不同文化差异教育下,学生的人格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受制于思维方式,在人格发展上也往往体现出关注整体的发展,对于人格细节发展关注不够,使得个体存在某种缺陷,如有的高职毕业生技能水平很高,能顺利适应工作,但是人际关系处理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应该利用高职英语所处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改变学生思维定势,在关注集体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形成全面发展的意识,进而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3.3巧用西方文化引领,使学生能够“悦纳自我”西方文化中崇尚自由,在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喜好张扬自我,外向型性格较为明显;中国文化强调谦虚谨慎,为人低调,而这种过度的谦虚导致了很多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自卑情结,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而觉得自我人格发展不足,努力寻求变成外向的方法。这两种对比显示出不同文化对于人格培养的差异,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在西方文化中并未认同外向型人格一定优于内向型人格,只是西方文化在人格上强调自律,完善自我发展,通过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6]。遇到类似情况,也可以运用西方文化典故或西方文化在社会交往中对于个体性格的认可,引导学生关注到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在社会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非外向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内向的人同样能够达到自我的实现,使学生能够积极悦纳自我,发展健全人格。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篇2

这次研讨会的开展圆了我渴望相识信息技能课未来生长的愿望,使我相识了高中信息技能新课程应怎么上,怎样上得更好,这些都使我对课改有了更进一步的相识,尤其是在研讨会上苗逢春教授的专题陈诉中,听了他那明确易懂,简明意赅的语言,更使我茅塞顿开。议决苗教授对五堂课的点评,使我在教学中又积累了许多履历。以下就信息技能新课程革新谈谈本人的相识。

一、创建新型的教学情况,构建教学模式。

要举行教学革新,变化西席的教诲观念是要害。旧的教诲观念即是由西席议决教学、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资助,把教学内容转达给门生大概贯注给门生。老师是整个教学历程的主宰,门生则处于被动继承老师贯注的职位地方。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自动的施教者,门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继承者即贯注工具,媒体是资助老师向门生贯注的工具,课本则是贯注的内容。要突破曩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门生自主学习的今世教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门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西席由原来的知识教授者变化为门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相助者、参与者。围绕门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门生在活动中得到生长。教学目的的设置既要珍视门生的团体性,又要珍视门生的个体差异和生长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领域不只范围于课本之上、课堂之中,还应包罗门生的生存内容、社会实践等。另外,还应把教学评价看成是一种紧张的教学战略,充实发掘门生的内在潜能。那么,怎样才气做到确切地变化教诲观念呢?

西席在教学历程中应与门生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要处理好教授知识与作育本事的关连,看重作育门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门生质疑、视察、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门生在西席引导下自动地、富有本性地学习。西席应敬重门生的品行,关注个体差异,餍足差异门生的学习须要,建立能引导门生自动参与的教诲情况,引发门生的学习积极性,作育门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本事,使每个门生都能得到充实的生长。

二、要公正设置课程内容和部署课时。

从差异地域差异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看,我以为课程设置为“多出发点”模式:差异地域、差异年岁阶段、差异学习基础的学习者,接纳差异内容、差异难度、差异要求的课本举行学习。搪塞难以制止的部门重叠内容,必须转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条理。高中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头脑本事的作育为主;学校今世教诲技能配置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域,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困难的,不能顺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课程思量部署盘算机基源头根基理和步伐计划等内容,对盘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而具备肯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增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举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课时部署对教学革新的进程起到紧张的作用,打个比喻,课程教学就好比是盘算机的硬件部门,而课时即是盘算机的软件部门,是盘算机的灵魂,能使盘算机正常运转。教学的革新,也要课时的公正部署,在高中的信息技能课,每周一个班最少要开两节课时的课程,而且最好能连堂上两节课,对门生的掌握和牢固知识,或开展课题研究等对知识的衔接有很大的资助。我这次加入的天下高中信息技能新课程研讨会活动中,广东省碧桂园学校的李娅老师在《使用因特网开展“非典题目”学习与探究》一课中是这样部署整节课的时间。

教学历程所用时间

建立情形,引入探究主题。4分钟

师生讨论,确定探究领域。4分钟

网上试搜,确定探究课题。6分钟

运行视察表,体系做到师生互动。5分钟

提出要求,部署探究使命。3分钟

网上搜索,整理质料。12分钟

下课前小节。6分钟

一节课下来用的40分钟,觉得到要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新的课程,门生举行实习、讨论、老师点评、门生演示、老师小结等,时间都非常紧,有点“赶鸭子上路”的觉得。以是我以为信息技能课要革新,必须要偶然间的保证。

三、在信息技能教学革新中存在的误区。

1、要克服教学中只重效果,不重历程的误区。

这就要树立准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历程,总是只把结论陈诉门生,很少给门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珍视历程。已往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水平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照旧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水平才算好呢?已往我们讲:“要给门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如今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许多许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门生都在信息海洋内中“冲浪”,我们西席要随着门生一起“冲浪”才行。许多的观念都是要变化,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诲的原则,重新审视西席的作用。如今的西席已经不是知识的紧张载体,西席应该成为门生学习的同伴。西席仍然要起主导作用,西席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引导门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准确的学习蹊径和学习战略;陈诉他们学习的要领,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要领,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教授出去,我们要转变教学原则叫“优讲优练”。

2、教学计划误区。

在教学计划中偏重统一的学习要求、统一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条理性、独立性。因各学校的信息技能教诲的开展情况纷歧样,来自差异学校的门生的盘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以及在一个教学班内门生基础知识广泛存在两极剖析的真相。以是在教学计划中应适当举行分层教学,对差异条理的同砚部署差异深度的实习。

3、信息情况的互动的误区。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篇3

1.1区域林业科技水平测算原理

本文选择索洛余值法作为林业科技测算的基础,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农业部所推荐的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是索洛余值法和生产函数法;二是索洛余值法的运用较为广泛,用其测算林业科技水平认可度高;三是索洛余值法本身具有测算便捷的特点;四是索洛余值法测算的林业科技水平符合本文所定义的林业科技概念。其中,Y指林业总产出,K为林业资本投入,L为林业劳动力投入,A为林业科技水平,α和β分别为林业资本产出弹性和林业劳动力产出弹性,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第t年,上标j则表示第j区域。考虑到数据前后的可比性,将重庆依然并入四川进行分析,因此,全国总计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i取值在1~30。时间取值在1~m,表示研究m年。j=1,2,3,4,分别代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实际运用中,如果能知道除A之外的其他数值,就能通过式(1)换算出相应的林业科技水平。按照实际测算顺序,求解区域科技林业水平分如下三步。第一步,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的前提下估算林业资本产出弹性α̂。将α+β=1带入式(1)并左右同除L,整理后有式(2)。式(3)是一个关于时间t和劳均资本投入YL的二元一次回归方程,可以采用恰当的参数估计方法求得相应的参数值α̂。第二步,测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科将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科技水平Aji按照区域的划分分组,再求出统一区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科技水平Aji的算术平均值Aj,得到各区域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如式(6)。式(6)中n为各区域所含省(区、市)数量。

1.2区域林业科技差异分析原理

基于我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发展带有较强的区域特征,一般可划分为4个地区,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通过以上测算,可以获取我国四大区域林业科技水平数值。区域林业科技差异的分析即转变为对4个均值是否相等的研究。统计上对两个以上统计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研究是通过方差分析进行的。方差分析本质分析的问题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在这里,分类型自变量为区域,数值型因变量为林业科技水平,因此,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研究地区的不同对林业科技水平是否造成显著影响。令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林业科技均值分别为μAj(j=1,2,3,4),Aji看作是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发展时间序列上抽取一段的结果。如果方差分析拒绝原假设H0,还可以进一步通过验后的多重比较确认备择假设H1的具体形式。本文选择LSD方法进行验后两两配对比较。四大区域林业科技水平的LSD分析要分别进行6组检验。其原理过程如下:根据假设检验原理,获取统计决策还可以通过P值来进行。即P<α,拒绝H0;P>α,接受H0。由于统计软件在假设检验时都会给出相应检验P值,在多重比较实证部分本文直接采用P值进行。

2我国区域林业科技差异实证分析

2.1数据选择与处理通过查阅中国林业统计资料及年鉴可知,1994年以前林业产出统计指标为林业系统工业总产值,指林业系统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产品总量,它综合反映林业系统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0)。1994年及以后改为林业产业总产值,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林业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包括林业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国家林业局,2000)。这两种反映林业产出的统计指标无论在名称还是统计口径上都有差异。因此,本文研究时段定为1996~2010年这15年的时间。区域林业科技实证研究原始数据为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6~2010年,林业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国家林业局,1997~2011)。林业总产出Y,选择通过基期为1995年的定基GDP指数调整后的实际林业产业总产值指标。林业资本投入K,选择利用价格调整后的实际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并基于永续盘存法折算后产生的林业固定资产存量指标。具体折算以1991年为初始年份,1991年的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除以10%作为初始资本存量,折旧率为9.6%。林业劳动力投入L,选择林业系统从业人数指标,以上年末从业人员数和本年末从业人员数的平均数取整结果为分析数值。

2.2我国区域林业科技水平测算与分析

2.2.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科技水平从测算结果可知,1996~201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林业科技水平有差异。从各省(区、市)历年林业科技水平Ajit来看,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的浙江省,为41.6805;最小值为青海省2008年的科技水平值0.0469,极差达到41.6336。从各省(区、市)林业科技水平Aji来看,最高为浙江省的33.2655,最低为青海省的0.3353,相差达到32.9302,我国林业科技差异较为明显。

2.2.2区域林业科技水平Aj图1是根据我国区域林业科技水平做出的线图。区域林业科技水平差异在图中有较明显的反映。在我国四大区域林业中,东部地区林业科技水平值最高,为11.3436,往后依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林业科技水平分别是6.5287和3.3919,西部地区林业科技水平最低,仅有2.0637。

2.3区域林业科技水平差异的单因素分析

根据SPSS18.0软件操作,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F检验统计量的值为4.846,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其临界值F0.05(3,26)=2.975F>Fα,拒绝原假设,说明4个区域的林业科技水平确实存在显著差异。由输出结果P值为0.008,亦可得到相同的结论。由表4中提供的6组检验P值易知,只有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两组检验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其余4组检验P值均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通过验后多重比较可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四大区域林业科技水平差异上,仅有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林业科技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进一步展现出我国区域林业科技水平差异的具体情形。

2.4区域林业科技差异的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认清我国区域林业科技差异总体环境下的区域内差异变特征,在研究时段内,分别考察各个区域林业科技水平内部差异状况。为便于做直接对比,选取离散系数作为区域内部林业科技水平差异的度量值。其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我国区域林业科技水平内部差异也存在。1996~2010年,东部地区林业科技内部差异水平处于循环波动中,离散系数的值在1997年和1998年都有持续的下降,1999年开始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扩大阶段,并于2009年达到最大值,2010年又出现新的下降。这反映出东部地区林业科技内部差异总体上还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由于各省(市)林业科技在全国范围相对较强,因此,整个区域林业科技在内部差异不断调整变化中依然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中部地区林业科技内部差异水平变化较为平稳,大多数年份离散系数都维持在0.4~0.6。这种较稳定的内部差异使得中部地区林业科技总体协调性较强,使其能够保持一定的区域林业科技竞争优势。西部地区林业科技内部差异变化除2001年有较大的突增外,其余年份基本维持一个较轻的稳定增长的态势。作为林业科技区域内部差异有扩大变化的两大区域之一,这种差异变化会对西部地区林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综观1996~2010年,东北地区林业科技内部差异除头两年外,即从1998年起在波动起伏中维持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由于林业科技本身积累的欠缺,东北地区林业科技水平表现依旧不够理想。

3结论与启示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篇4

摘要中西体育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互相交往的结果。但中西方体育由于文化基础不同,因而在表现形式、发展过程都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本文通过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比较,准确的把握两者的根本差异,从而找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关键词中西体育比较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独立发展或孤立存在。东西方的文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了无法阻挡的主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文化也是不例外的,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相互交往的结果,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作为东方体育代表的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有利于加强不同背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世界体育文化,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只有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立性,并不停的向前发展,展示出自己的新东西,才不会跟在别人后面成为附庸[2]。对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发掘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确定它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体育文化的定义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1]。它是人性和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依赖性、娱乐性等特征。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东西半球不同文化脉络中的产物,二者构成了世界体育中两支艳丽的奇葩。因此,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体育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刻认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西体育文化差异比较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异质性为世人所有目共睹。中国文化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通过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有相似的地方,通过对中西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可以证实:中西方的体育起源相似;对体育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祭祀的信仰、仪式相近;运动项目近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一)中西体育文化产生和依存的社会环境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含蓄的、因循的体育思想,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这就使得这种体育文化追求所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路,人们对这种体育文化追求所产生的结果则是关于如何,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等一系列养生思想及其在治国安邦等现实社会中物化而来的体育内容。

(二)中西文化特质的差异

西方体育文化核心特质是竞争,同时,体现出规则明确、竞争公平、尺度客观、评价准确,诱人勤奋进取的文化特征。它是以工业生产、市场竞争为基础的一种体育文化。一般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则与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如重和谐轻竞争,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等。中国传统早在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就已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道家)、人文(儒家)和科学(墨家)为一体的文化模式,而自然、人文和科学三重文化价值之间的异质互补和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奔腾向前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素是统一、中和、中庸,重在养身的内向性、兼容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三)中西体育文化在对待追求目标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精神相适应,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运动目的上看,中国体育主要表现为运动主体的修身养性和内部完善,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身心的平和状态;西方体育则表现为运动的客体技术与技能的完善,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从运动根据上中国体育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重在健身、养生,是重在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而达到内在的精神修养,是内外俱练,形神兼顾;西方体育则表现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它更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

(四)中西体育文化在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中医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西方哲学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在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温、良、恭、俭、让);西方人则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在认知形式上,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辩。西方文化的特殊贡献在于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之特殊功绩在于合理的人生观。在生活观上,中国人知足常乐,守成务实;西方人冒险创新等。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种动态的文化。这决定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形态和体育价值观的实质性差异。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相互交融及互补,也是全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不断摆脱民族性、地区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过程[11]。文化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具有必然性的汇合与互补。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同样是优秀的,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两种体育文化自然可以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的高速发展。文化多样化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只有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多元化。

(一)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补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融与整合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用开放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弱点,善用异种文化的特质弥补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异化现象,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补,才能为民族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交融及互补中找到出路,具体表现在: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在当今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中国体育中的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项目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我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

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四、结束语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并根据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来选拣、吸纳西方体育文化;要将西方体育文化“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改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体育文化。如果我们不加考虑的把西方体育文化全部移植到民族体育文化当中,那么我们就失掉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根本,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昭岗.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151.

[2]江洪.从中西体育的比较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J].学术论坛.2009(14).

[3]郑国华,薄雪松,肖正,等.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

[4]陈长礼,高鸿辉.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与学.2007(1).

[5]郑雪荣.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究体育的差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

[6]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J].体育学刊.2005.3.

[7]张继顺,郝玉峰等.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8]龚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7).

[9]孟峰年.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5(1).

[10]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15(5).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篇5

【关键词】汉中地区;中山柏;滇柏;生长对比

中山柏、滇柏同为裸子植物(GYMNOSPERMAN)柏科(CUPRESSACEAE)柏木亚科(CUPRESSOIDEAE)柏木属(CupressusL・)树种。中山柏(C.lusitanicacv.Zhongshan)为我国的引入树种,它是原产于北美洲墨西哥与危地马拉山地的墨西哥柏木,是我国经栽植试验而优选出的优良栽培类型。滇柏(CupressusducloxianaHickel)是陕西省汉中市的引入树种,它原产于我国云南、四川。这两种树种皆有高生长、速生期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而滇柏又独具柏科树种萌芽更新之特性。

通过多年的栽植试验,科研人员已对“汉中地区中山柏的发展前景”与“滇柏育苗造林技术”进行了科学论证和总结,证实处于秦巴山区的汉中市十县一区均为两个引入树种的适生区。近些年来,随着中山柏和滇柏的绿化造林面积逐年扩大,群众因喜爱而自愿种植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处于海拔千米以下的浅山丘陵、盆地平川、城区(各县城及汉中市)及周边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为此,我们在已获得的科研调查资料中选择了能够代表这类区域的造林试验点资料,用历年观测收集的数据对中山柏和滇柏前10年生长动态和评定10年生林木长势的主要指标项(胸径、树高)的总生长量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为该区域广大种植户更科学合理地从绿化、用材等不同用途造林进行树种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1试验林地的自然概况

造林试验地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3°07′、东经107°03′,处于汉中市北郊距城区约5km的丘陵地带,海拔在546m左右,为退耕地造林;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土层较为深厚,pH值为6~7;年均温度为14.3℃,降水量为889.7mm,无霜期254d。

2造林种苗来源与择研方法

2.1造林种苗来源

造林种苗均由汉中市林科所提供。中山柏苗为2002年夏季采用全光喷雾扦插技术培育的1年的扦插容器苗。滇柏苗为2003年春季从云南与四川调购种子露天培育的1年生实生容器苗。

2.2择研方法

2.2.1研究指标项

地径、胸径、树高。

2.2.2研究内容与对比方法

(1)生长动态对比:对各指标项的历年总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既分别进行同年度横向比较,又随林木生长,以年度为序对其进行相对消减与增长的比较。

(2)10年生林木胸径、树高差异显著性检验对比:以p

3结果分析

对2004年春季营造的苗龄1年、林龄9年的中山柏、滇柏人工林林木生长进行如下具体对比分析:

3.1生长动态对比分析

3.1.1总生长量对比

(1)地径d0:生长到2008年年底,头6年滇柏的增长大于中山柏,但差异不大;2009年到2012年,中山柏的增长却大于滇柏,差异较明显。

(2)胸径d1.3:生长到2007年年底,头5年滇柏的增长大于中山柏,差异较明显;2008年到2012年,中山柏却大于滇柏,差异亦较明显。

(3)树高h:生长到2007年年底,头5年滇柏的增长大于中山柏;2008年到2012年,中山柏却大于滇柏。

3.1.2连年生长量对比

胸径、树高是评定林木生长的重要指标。苗龄、林龄、立地条件等因素完全相同的2个同科同属树种,符合同分布且互相独立之条件,适用于F分布律对其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表2是对10年生中山柏和滇柏的原始调查数据,是按径阶(1cm为1个径阶,采取上限排外法)汇总而成的统计表。表3是以表2为依据,遵循F分布律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之要求而汇总的检验表。

3.210年生林木胸径、树高总生长量对比分析

1)平均胸径:中山柏为10.21cm,11径阶分布株数最多,10、9径阶次之;滇柏为8.88cm,7径阶分布株数最多,8径阶次之。(2)平均树高:中山柏为8.17m;滇柏为7.14m。

综合结果分析得出:中山柏、滇柏前10年生长期间,头6年长势中山柏弱于滇柏,后4年长势中山柏全面赶超滇柏,逆转期出现在第六年。到第十年年底,尽管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但影响立木材积的胸径差异显著,也就是说,两树种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

4讨论与建议

4.1讨论

前期中山柏生长弱于滇柏,主要原因是中山柏为扦插苗造林,根系不如滇柏实生苗发达而引发成活过程慢长,使生长发育滞后所致。后期赶超,主要是根系已发育完善,树冠大于滇柏,光合作用生成的营养物质多于滇柏而促使之。

4.2建议

(1)人工林即将进入抚育间伐管理阶段,可结合间伐开展树干解析或区分段求积调查工作,对其材积及相关指标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林业工作者及广大种植户用中山柏、滇柏植树造林,牢记把造林用途和适地适树原则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树种选择,力争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佘生斌,李小华.中山柏在汉中地区生长情况及发展前景[].陕西林业科技,2004(2).

[2]石洁,燕宝文,文双全,黄志刚.秦巴山区滇柏育苗造林技术[].大科学,2011(10).

作者简介:

燕宝文,男性,1963年3月出生于陕西洋县,1986年毕业于陕西省农林学校林业专业,直接分配到汉中市林研所从事林业科研工作至今,曾获陕西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任林业助理工程师。邮箱

文双全,男性,1965年出生于陕西宁强,1988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现年48岁,现任林业高级工程师。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篇6

【论文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与西方相比较,并不是存在创意水平上的高低,更主要是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不论中西方,其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这期间也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不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

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人们不再玩技巧,而是设法让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更为理性实用。眼下,现代居室装饰也崇尚返璞归真,体现出人与物的本来面貌,并显示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这就使设计与工艺手法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而终日身居钢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压迫感。加之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宁静,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装饰上说,大量建筑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等上面的图案,无不含蓄的表达出喜庆祥和、光耀门楣、长寿多福、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与祝愿。从空间布局上说,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这些半开半闭的通透的隔断造成含蓄内敛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亦隐亦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楼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三、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中西设计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得设计风格多样化,不单单是形式、符号的结合,而要了解中西方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之相互融合。西方设计界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现代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面对变化万千的现实社会,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哪一天离开过传统?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应更加珍惜传统,传统造就了今天,今天则是未来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房萍:-89-91.浅析中西建筑教育的差异性中国科学教育论文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8

[2]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中西艺术比较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合成材料市场分析(6篇)
  • 下一篇:业务员的年终工作总结(收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