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层级责任制培训护理操作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11
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是指根据医院护理管理体系和临床护理工作具体情况将护理人员分成不同管理层次,采取层层培训,责任层层落实的方法完成培训工作[1]。2011年1~12月,我院采用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对全院进行25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有临床护理人员370余人,其中副主任护师8人,主管护师70余人,护师90余人,护士190余人。本科学历45人,大专近240人,中专87人。各临床护理单元根据护理人力资源情况采取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或扁平化排班模式完成护理工作。由于护理队伍庞大、护理人员工作不规律、培训标准不统一等原因,传统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式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方法:首先分层级形成培训小组,2011年1月护理部成立护理技术操作核心培训组。由一名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出内、外、妇产、儿科等科室的护士长共计6人担任组员。核心培训组负责组织制定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评分标准及培训计划,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并进行全院护理技术的抽考,定期召开会议,根据培训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培训计划。设立秘书1名,负责组织、记录会议,收集资料。评选院操作培训师,核心培训组在全院范围内评选操作培训师6名。各科室评选护理技术操作骨干2名。培训方法分为3个步骤逐步达到全员、全院培训。将25项基础护理操作分解至季度,每季度根据全院工作量、护理技术操作复杂程度等培训5到6项。操作培训师的培训由医院操作培训考核组负责。通过学习操作流程、观看操作示范碟片等方式对季度操作培训项目进行统一、规范培训,并考核过关。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及护理骨干集中培训由医院操作培训师负责。将全院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院操作培训师负责,2名护理技术操作核心培训组成员负责组织督促。操作培训师通过讲解、示范、现场指导等方式完成相应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的培训考核工作。科室培训由护士长负责。各护理单元根据科室特点、人员结构及工作情况制定将科室人员分成两个小组。由护士长具体负责,两名护理骨干分别负责一个小组,通过护理骨干-高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层层负责对科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考核方法及效果评价:护理技术操作核心培训组成员于每季度末对阶段培训项目进行抽考。每个科室抽考率为30%(按排班本随机点名,被考者到操作示教室进行考核),操作考核85分以上为合格。考核不合格者由科室护士长继续培训,全院抽考结束一周后进行补考;如补考仍不合格者,暂停科内工作,到操作示教室进行操作训练,直至考核合格为止。护理部及操作培训组每季度对培训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在护士长会上通报,对在培训及受训工作中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下季度的整改措施。
培训要求:既要达到操作流程的统一规范,又强调礼仪服务质量,同时灌输人文关怀理念;要求全院护理人员人人参与、人人考核过关。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X±S示,均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P
结果
以前我院采用的操作培训多为科内培训方法,护理部每季度进行抽考。因各科护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操作标准、流程不规范统一,科室培训压力大,培训效果欠佳。2011年采用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后,通过层层培训、层层负责,全员参与,全院护理技术操作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临床操作小组全年抽考护理人员254人,初次抽考合格者244人(85分以上合格),合格率达96.06%;余者10人在再次考核中均达85分以上。2010年和2011年层级培训模式前后的25项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分)的比较,2010年为85.39±2.35,2011年为95.32±2.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8.45,P
讨论
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有效地缩小了各级培训管理组织的培训范围,减轻了各级培训管理组织的培训压力和工作量,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培训的薄弱环节上。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使护理人员既要参加上级培训,又要培训下级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激发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层层培训、层层负责,避免了操作培训中的疏漏之处,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操作水平。此模式的护理培训全面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培训过程中除了专业培训,还突出强调人性化服务,规范护士礼仪和文明用语,努力让每位病人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贴心关怀,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通过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前后的对比观察,使用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后,护理人员操作考试成绩均有明显提高,统计学上具有明显意义。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医院整个护理队伍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得到提升,全年护理部未收到由于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方面的投诉。
通过初步开展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的护理培训,我院护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我们会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规范层级培训模式,促进全院护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石群.护理人员层级责任制培训模式的探索[J].医学信息,2011,24(7):3068-3068.
关键词:企业培训;效果;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信息传递、标准传递、技能传递、管理训诫的行为。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能帮助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迎接各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企业现今培训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培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2.1企业人员对培训缺少足够的认识
首先,管理者不重视培训。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企业生存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平时工作中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管理者没有结合企业现状、员工素质及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部门、各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所谓的培训只是形式;其次,企业员工对培训没有兴趣。由于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形式仍是以“讲座”为主,使培训内容缺少互动性,而且长时间、单一的培训形式影响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许多员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培训者讲自己的,而员工根本就没有兴趣听;第三,对培训的认识不够。有些企业认为培训是万能的,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平时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只有企业在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才会安排一些简单的培训活动,仅仅满足短期需求和眼前利益,其结果只能是造成企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无谓的浪费,根本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
2.2企业培训形式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
首先,一些企业在进行培训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员工的素质制定培训计划。过分追求表面现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企业对员工进行授课培训,却忽视了员工自身知识水平和对于高深知识的接受能力,既浪费企业资金和时间,又没有达到培训效果;其次,企业在培训的设置、培训讲师的选择以及培训方式等方面缺少调查研究,使培训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缺少与实际生产技术相结合的内容,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培训有效性。
2.3企业培训制度不健全
首先,大部分企业没有健全的培训制度,没有科学的培训计划,也没有相应的监督制度,不能将员工的培训、考核、评价、绩效和工资进行挂钩,影响培训的实效性;其次,部分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结果评估。许多企业重视培训,却缺乏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难以有效检测培训效果,不利于成果的有效转化;第三,多数企业的培训评估依据就是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缺少与实际的结合,更没有考虑到学员的工作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评估仍停留在初级层面,培训评估与实际严重脱节。
3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3.1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实施培训
首先,企业在培训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对企业培训现状的科学分析,形成以培训需求调查、阶段性培训需求汇总的培训需求分析流程,明确培训目标,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计划,使培训为生产经营服务,切实有效的提高培训的效果。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一改传统的“讲师讲座式”培训,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通过网络建立企业网络培训信息平台,丰富培训的形式。在开展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的同时,加大对技术性强的专业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力度。通过丰富的竞赛活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比如开展:知识竞赛、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活动,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强化培训的效果。第三,注重培训方法的实效性。企业要根据培训的目的和员工需求,积极采用网络、多媒体培训技术,通过ppt演示功能强化案例教学,把一些固定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典型的事故案例纳入培训教材,丰富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2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企业应建立培训制度,形成培训、考核、待遇、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以实现职工培训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要完善上岗资格与职称、收入挂钩的制度。通过定期的培训、考核提高员工素质,对考试合格者发给上岗资格证书,做到“有证上岗”,结合员工的业务水平,通过考核进级相应的技术职称,把培训学习成果和技术职称与工资待遇及绩效考核评价挂钩,以此促进培训效果,提高员工素质。加强考核评价。企业要认真开展在职岗位培训、职业技能等培训活动,并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考评,以考核结果做为评价标准之一,加强监督,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职工培训评估考核小组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详细做好员工参加培训、考核成绩的信息统计表,监督每位职工的培训情况和效果,评估考核小组以此做为依据,对员工定期进行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及反馈。
3.3更新培训的理念,提高培训效果
首先,企业高层要更新培训理念。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发展方向的决策者,要结合企业现状、员工素质及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部门、各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做到培训与上岗资格相结合,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其次,开展全员培训活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决于领导者的共同努力,企业的发展则是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对员工培训也应体现层次性、全员性。建立自己的人才库和培养机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充分准备,确保全体员工的参与;再次,提高培训效果。企业要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培训方式,从讲授为主向互动式教学为主转变,通过多媒体向员工展示培训内容,提高员工接受培训的兴趣,加强与学员的交流与沟通,活跃学员们的思维,引导思考,提高效果。
结束语
企业要建立并健全培训制度,做到培训、考核、绩效、奖金相挂钩,处理好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关系,丰富培训的形式和方法,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技能培训,加强教育培训设施建设和手段的创新,利用公司网络资源,公开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使企业培训不在流于形式,真正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一站式”的分层培训与考核,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核心能力,达到手术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方法:将手术室护士培训划分为初级手术室护士、中级手术室护士、高级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室专科护士4个层次,对123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这4个层次“一站式“的分层培训和考核,比较培训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实施“一站式”分层培训和考核后,手术室护理质量、护士及医师满意度、护士考核成绩和论文投稿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一站式的分层培训,可帮助手术室护士提高业务水平和学习积极性,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使护士长能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保障手术室安全运作,有利于手术室人才建设。
关键词一站式分层培训;手术室;护士;分层考核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33
专科护士培养是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贯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的重要策略和方向[1]。随着医疗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手术医师专科化的深化,对于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我国各个层面都在开展专科护士培训,手术室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护士的培训时间漫长,工作5年的手术室护士只能掌握手术室基础理论和技能,这一现状与外科手术专科化是不相匹配的。随着近年来的医疗机构飞速发展,手术室护理人员年轻化,年轻护士的培养是手术室面临的新问题。根据我院手术室的情况,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手术室护士培训采取了“一站式”的分层培训和考核,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手术室护士123名,男11名,女112名。年龄20~55岁,平均(33.1±0.5)岁。职称:护士42名,护师43名,主管护师30名,副主任护师8名。文化程度:中专28名,大专46名,本科46名,硕士3名。其中2010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新进护士30名。获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证书5名。
2方法
2.1不同层级的人员划分将手术室123名护士根据职称、学历、工作能力分为初级手术室护士、中级手术室护士、高级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室专科护士4个层次。
2.2师资队伍的建立
2.2.1专职教学老师每年采取选拔的方式由核心小组推选出1名手术室专职老师,负责手术室人员的建档、授课、考试等各项工作。
2.2.2理论授课老师要求具有丰富的手术室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教学技能,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担任。一般由总护士长、护士长和专科护士组成。
2.2.3技能操作老师由手术室专职操作老师担任,要求形象气质佳、沟通能力强、操作娴熟,并在护理部操作队经过培训方可担任。
2.3一站式分层培训和考核一览表(表1)
2.3.1初级手术室护士针对初级手术室护士,应该注重于手术室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时间或转岗。
2.3.2工作5年内的手术室护士针对低年资护士应着重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专科护理技能的提高。每轮转一个专科完毕进行专科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我院手术室自行编写的专科理论培训习题集[3]中抽取考题进行考试,同时由专科组长根据手术配合考评表进行打分作为操作技能成绩,成绩在80分以上的才能轮转下一个专科。对于成绩不合格的护士,则相应的延长专科培训时间。
2.3.3中级手术室护士中级手术室护士是经过一轮完整专科培训的护士,必须对手术室专业有全面的认识,需要进行更深层的专业强化训练、手术和新技术的相关配合等。每轮转一个专科完毕进行书面考核和讲课考核,其中讲课考核为将所在专科手术前沿知识和护理配合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由专科组长和手术室专科护士进行评点给出成绩。对于不合格的护士给予处罚或降级处理。
2.3.4高级专科护士对于高级专科护士基本采取固定的专科配合,同时承担专科组长的工作。培训的重点在于专科管理与应急能力。从科研、论文和本专科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处罚或降级处理。
2.3.5手术室专科护士对于手术室专科护士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其次,在专业水平上不断的进行自学。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处罚或降级处理。
2.4评价方法
2.4.1手术医师、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由专职教学老师调查分层培训前后手术医师和护士的满意度。培训前于2009年12月发放护士问卷123份,随机对手术医师发放问卷123份;培训后于2013年1月发放护士问卷123份,随机对手术医师发放问卷123份,均有效回收。
2.4.2统计培训前后护士数。
2.4.3对比培训前后护士考核成绩综合理论成绩及英语由护理部统一出题进行笔试考核,其余由科室核心小组进行考核。成绩计算方法:总分100分,其中护理部综合考核20分,专业英语5分,手术室理论考核20分,手术室专业操作20分,医德医风5分,手术室授课考核5分,继续教育学分25分。总成绩<80分为不及格,80~84为一般,85~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将每年的总成绩纳入年终考核和绩效考核。
2.5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分层次培训前后手术医师对护士满意度比较(表2)
4讨论
手术室是外科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场所,职业风险高、专科性强。专科护士培训是手术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专科培训非常有必要[4]。手术室护士专业培训在我国现阶段都是在入职后进行,手术室护士缺乏系统的护理知识培训。
“一站式”分层培训依据手术室护士不同的年龄、学历、职称、技术水平等指标进行层级对应,将手术室的培训变得连续、系统和规范,转变了以前手术室传统的统一培训方式,更是充分调动手术室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使手术室护士能根据自身的水平由浅入深进行相应的理论和技能学习,不断强化专科技能水平。表4显示,培训后护士考核成绩优于培训前,“一站式”培训达到了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
在职护理教育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而及时对护士进行考试考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站式”分层培训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如讲课、科研论文的数量等,能在考核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而将分层考核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帮助手术室护士克服惰性思想,提高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层考核使得护士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手术室护士培训后所处的阶段,帮助手术室护士长能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做到人尽其能,更好地保障手术的安全。
我科5年来的这种“一站式”的培训和考核方便了对手术室人力资源的管理,保障了手术护理的安全,但培训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需要在今后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培训中充分考虑到不同护士的性格特征、培训需求等其他因素,建立和完善适合手术室分层培训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江琴,李萍.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状况及培训需求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2):62-64.
[2]李秋,温小红,李权辉,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层级式核心能力培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0,25(12):56-58.
[3]高兴莲,田莳主编.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与考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27.
[4]高兴莲,田莳,胡娟娟.湖北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1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