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峡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3-0285-03
AbstractTakingthegeneralcross-straitcoursesofstandardsandregulationsinthefieldoffood,especiallythecourseofFoodStandardsandRegulationsastypicalexamples,thisarticlemadeacomparativestudyforthecross-straitteachingmodelofregulationsandstandardscoursebasedonthejobdemandsandvocationalabilityinthefieldoffood.Aftertheanalysisof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aspectsofteachingideas,teachingobjectives,curriculumdesign,teachingprinciples,teachingmethodsonbothsidesofthecourses,thisarticlemadetheeffectivenessevaluationoftheclassteachingmodeimplementationeffectrespectivelyandgavethedirectreferencefortheimprovementofteachingmodeinthemainlandofChina.
Keywordscross-strait;courseofstandardsandregulations;teachingmode;comparativestudy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通常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职业在统一程序、行为操守准则和标准操作等方面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和中国大陆地区一样,中国台湾地区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大陆法系范畴,相关标准与法规偏向以成文法为基本法律渊源[1]。由于其体系与中国大陆地区的体系较类似,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面向的职业背景与祖国大陆地区也较相似,但其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标准与法律法规的应用导向设计理念、课程内容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实施保障等方面均较有特色,颇值得借鉴。
不同院校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名称会有差异。为便于分析,该文所指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包括其同名及类似课程,不再逐一说明。以下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尤其是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典例,对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以下简称两岸)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1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框架比较
1.1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内容的来源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为例,中国大陆地区该课程内容来源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及标准等知识;中国台湾地区主要以该地区的《食品卫生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法试行细则》修正草案、《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良好卫生规范》《餐具清洗良好作业指引》等近10多部法律法规及标准为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以小窥大,中国大陆地区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内容通常较为全面完整,而中国台湾地区则更偏向于特定职业的应用领域。
1.2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内容定位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及其他食品领域相关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例,中国大陆地区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对相关食品标准体系的认知,对国内外各类食品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介绍等;中国台湾地区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应用实践进行解x,主要以《食品卫生管理法》为依托,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单位稽查及抽验、食品安全控管和风险管理、食品输入管理、食品检验专章、从业者自主管理、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管理、标示及广告管理、各类具体食品卫生技术标准以及卫生宣传等。
显然,中国大陆地区该类课程更加强调知识和标准原理的把握,在内容面上既涉及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也囊括了许多行业企业的规范及标准,内容涉知识面较广;而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主要以区域内现行的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托,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原理解读和应用实践。
1.3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框架
从两岸的教学习惯角度考虑,课程的框架思路通常主要是参照所选用的教材目录,甚至直接以教材目录作为课程授课的整体框架。为此,对于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框架的比较,可直接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科书(不含考证习题类书籍)的目录进行比较作为参考。
笔者总共获取了17部现行的中国台湾地区食品标准与法规类教材,对其教材的目录进行比对,发现所涉的教材样本均直接参考食品类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内容而确立。以其中的《食品安全卫生与法规实务》[2]《餐饮法规》[3]等教材为例,其教材目录的框架均以基本概念的明确、法律法规及标准确立的意义或相关官方机构为先导,后续章节的安排直接以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所确立的模块作为框架。
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类教材则体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笔者随机选取10本8家不同出版社现行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这一单门课程教材,发现仅该门课程就对应有诸多版本同名或类似名称教材,且各版教材内容丰富但框架差别较为悬殊,具体涉及食品类标准及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食品添加剂、国内外食品标准的体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食品标准制订、食品相关业态卫生监督与管理、保健食品、食品标签及包装、进出口食品管理、食品风险分析等多项内容。
现有资料虽仅涉及食品类的标准与法规类教材,但通过比对该类教材目录,并进一步分析其课程的框架,现可明确如下: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类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内容更加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及逻辑性,框架上呈现多样性特征;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的内容可能更偏实务及应用操作,同一课程的框架较为类似。
2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对比
2.1基于职业需求及要求的教学设计差异性
标准与法规类的课程的主体内容通常是和特定领域职业活动相对接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主体内容的设计,其范畴既要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的标准本身,也要更好地服务于特定领域的相关职业活动。
为此,针对该类课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先分析其职业需求及要求,依次确立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的设置,再明确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计划。针对两岸的课程设计差异性对比也按此思路进行(表1)。
根据两岸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的差异性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开设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打好专业基础,注重对专业知识以及原理的运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相关知识模块的有机结合,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性的把握;中国台湾地区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未来潜在的食品类从业者提供职业认知和规范培养,注重对实务的了解以及操作规范性培训,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具体操作及案例的职业性实践,为业界输出具备相关知识、发现相关问题并能进行规范操作的合格从业者。
2.2基于教学原则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差异性
由于两岸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职业需求、课程目标设置和课程设计等差异,其教学原则取向、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表2)。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例,中国大陆地区的教学原则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教学一体化手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5],各院校各地区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都各有特色,差异性较大,但在教学方式上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学习者对本门课程相关知识的强化记忆效果,以及对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原理的娴熟运用[6]。
中国台湾地区该门课程的教学原则主要以职业认知及规范性操作等作为设计方向,在课程教学形式上更加偏向以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教学等形式为主,学生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实现对食品类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的预实践。
3两岸食品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u价
海峡两岸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存在诸多差异。由于其各自面向的职业需求和要求不尽相同,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各有特色。以下从技术性评价和应用效果评价等2个方面分别对两岸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3.1教学模式技术性评价
从技术评价角度考虑,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在倡导学生熟悉相关的知识。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的技术手段,要求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相关知识信息能够适当记忆,尤其要掌握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的各种关键概念、观点等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演绎,实现学生理解相关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的各种原理,鼓励学生掌握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各个章节的基本逻辑结构。
与中国大陆地区不同,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心是安排各类活动实现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从几位中国台湾地区教师该类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来看,笔者发现几位教师在初略讲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就进入由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或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相应的问题的环节。此后,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确立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目标,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制定相关实践活动的计划并予以实施,学生个人或小组将相关的结果呈现出来,教师及其他同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形成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整个授课过程的教师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或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并引导学生实现重点学习的目标。
3.2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评价
从应用效果角度考虑,中国大陆地区各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均是倡导以较为合理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或小组的活动和思维,从而达到理解标准与法规类相关知识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原理运用等目的。
中国台湾地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引入现行食品业界热点的事件,或设置各类符合实际的问题,甚至提供实际的体验。以某个章节某位中国台湾地区教师所讲授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例,该教师在授课时引入“塑化剂风波”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食品中毒类型,并要求学生从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角度来规避这类风险,并要求运用相关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保护法》以及相关的食品标准等法律法规手段作为分析工具。学生在分析、解决或亲历各种问题时会碰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整个过程充满现实性和直接性,并且学生会感觉有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终的应用效果还体现了教学与实际的相关性。
从两岸的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整体效果考虑,中国大陆地区侧重以多种因素组合鼓励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对相关原理进行演绎并掌握各个部分的逻辑结构,单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其内容常体现一定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中国台湾地区的课程偏向以创设情境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但从单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地位考虑缺乏一种整体上的连贯性。
显然,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例,中国台湾地区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内容上强调培养符合相关业界需要的从业者,在内容定位和框架设置上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课程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认知和规范,灵活采取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台湾地区这种以职教为中心的务实致用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相关院校探索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乏实用性和适用性。
4参考文献
[1]郑定.略论台湾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1):110-118.
[2]张正明,蔡中和.食品安全卫生与法规实务[M].台北:中国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
[3]李义川.餐饮法规[M].新北:中国台湾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4]中国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部授食字第1031300488号令,“食品安全管制系统准则”[S/OL].(2013-03-11)[2016-08-08].http://.cnlnewsdetail.aspx?id=69241.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内容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16-03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多样化。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食品生产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是食品工业的灵魂。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学好食品添加剂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涉及到食品加工的各个领域,而且与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微生物学、化学等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是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好多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一般只有30学时左右,课时少,知识点多,各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不强,缺乏实验环节,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感觉内容很零散,而且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太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将食品添加剂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融合、经心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对提高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至关重要。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工艺学内容相融合进行教学。《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研究添加剂的来源、种类、理化性质、安全性以及在各类食品中的规范使用,虽然应用性比较强,但实践教学很缺乏;而《食品工艺学》是研究食品资源利用、生产和贮运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和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种类繁多、食用方便的食品学科,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有很好结合。多年的教学结果表明,大多数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食品工艺学》课程。食品添加剂的直接应用对象是食品,只有应用到食品中才能体现出其特有的功能特性。因此我们将《食品工艺学》作为《食品添加剂》研究对象的载体,在讲每一类以及其中的典型代表时,都需要列举一些他们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防腐剂、色素、香精、调味剂等章节引入饮料的配制工艺,在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等章节引入香肠、冰淇淋的加工工艺,在增稠剂一节中涉及果冻的加工,在凝固剂一章涉及豆腐的加工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知识相融合进行教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目前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添加物,其安全性自然备受消费者关注。特别是近些年,由于食品添加剂的不规范使用(包括超范围、超量使用)和非食用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造成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了一定的误解,认为食品添加剂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谈添加剂色变,对食品添加剂缺乏一个理性的、正确的认识。鉴于此,在将添加剂的安全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就要引入一些食品安全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择最好要选择一些热点问题如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使学生首先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关注,然后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明白不是加到食品中的物质就叫食品添加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非法使用一些非食品添加剂所引起。接下来引入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其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来进行,一旦使用超过了限量标准就可能导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亚硝酸钠,属于中等毒性,但是现在一直用于各种肉制品,因为其在赋予肉制品良好的色泽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腐、抗氧化、改善风味的作用,一举夺得,很少有其他添加剂能取代它同时发挥这些功能,所以一直没有被取消,但是要求使用者严格控制用量。关于如何才能安全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那就还要在教学内容中补充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增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以及食品相关法律意识。
3.将食品添加剂与相关化学知识相融合进行教学。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是学生学习食品添加剂的一个难点。因为添加剂的作用与它的化学结构与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从化学结构和性质上认识了添加剂,才能更好掌握它们的作用原理以及一些使用注意事项。如多酚类抗氧化剂,由于结构上含有酚羟基,可以与氧化体系里的活性氧自由基反应,从而起到很好的抗氧化作用;食品乳化剂,在结构上至少含有一个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这样才能把两相不同的溶液混合在一起;食品发色剂,从化学结构上本身含有一些发色基团,但是这些基团还要与助色剂的助色基团作用才可以发色等等。因此,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就必须在教学的时候准备相关方面的一些化学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
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前沿性,补充完善教学内容。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除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内容外,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在教学中,还要融入一些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对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因为,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会不断有新的食品添加剂被开发出来,同时原有的添加剂的用量及使用范围亦在不断变化。对于这些新增及发生变化的食品添加剂,卫生部都会及时通过公告出来,食品添加剂任课教师,要及时地收集这些信息,在课上讲给学生。对于这些变化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及时把握食品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如,现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要用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取代《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并且在授课内容中体现标准变化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标准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使用和检测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在食品工厂的综合生产实习奠定基础。然而,目前的好多院校只开设食品添加剂理论课,实验课开设很少,或根本不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一定比例的实验课是非常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中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一种果蔬汁饮料制作的实验,该实验可以将食品添加剂里面的着色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香精香料等多个知识点融入其中,同时还应用了食品工艺学饮料加工的基本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课堂组织学生实验外,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实践还应该走出课堂,在生活和生产中寻找和发现“问题”。例如,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课外的“食品添加剂市场调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记录不同类食品里边所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及用量,然后分析它们在食品中的作用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直接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如带领学生去一些知名的饮料加工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等参观学习。在生产现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生产情况,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法规和执行情况等,以及企业面临的问题等进行讲解。这样不但可以开阔眼界,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与掌握最前沿食品添加剂相关信息的专业人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现场的参观学习与实习,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难题,同时可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检测类专业标准与法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1.039
AbstractStandardsandregulationsisaprofessionaltheoreticalcourseofagriculturalproducts/foodtest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ccordingtotheteachingcarrierofstandardsandregulationsintheprocessofteaching,lackoftimeliness,teachingcontentisnotperfect,theproblemisnotstrong,thestudentsfeeltheteacherteachingwayissingle,theevaluationsystemisnotperfect,leadingfromthedetectionofthelatestdevelopments,enrichtheteachingcontents,optimizingteachingsystem,foundthatmanyaspectsoftherelationbetweentheoutstandingcoursesthestudents,improvetheteachingevaluation,payattentiontostudents'abilityofreformandpractice,effectivelyimprovethedetectionofprofessionalstandardsandregulationsofteachingeffect.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testingprofessional;standardsandregulations;teachingreform
2015年1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与原《目录》相比,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几个专业为《目录》调整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开设面最广的几个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新《目录》所进行的调整旨在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标准与法规是检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全国高职农产品/食品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也是研究与农产品、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食品市场准入的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①
标准与法规让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学生了解行业的监管现状;了解食品企业所应遵守的相关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的编写流程;强化检测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熟悉本行业的管理体系、产品认证流程等,对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必不可少,也榻窈蟠邮卤拘幸瞪产、品管、监督打下基础。②③
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本文从教材、教学、考核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涉及标准与法规课程进行立体化的探讨,构建以灵活应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提高职业院校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学生运用标准法规知识的能力。
1标准与法规教学过称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载体缺乏时效性
我国现行农产品、食品相关的标准与法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而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滞后于社会发展,教材中部分内容相对新标准和新法规而言得不到及时更新。例如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最新《食品安全法》,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在很多现行教材中没有涉及。
1.2教学内容不完善,内容枯燥
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稳定,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我国现阶段农产品、食品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更新快,而且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要接触检测相关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ISO标准等,则在教学过程中鲜有全面的涉及。另外,标准与法规课程主要以标准的介绍和法规的解读为主,学生在接受这些抽象知识时感觉既枯燥又乏味,缺乏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该门课程理论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3学生知识与技能代入感不强
在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材辅助教学的这一功能则体现得更多,而作为一门研究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法治管理的科学,理论较强,相关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机会也不多,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高高在上,代入感不强。
1.4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偏单一
标准与法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由于标准与法规条文繁多、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厌烦、犯困,甚至逃课现象。当然,现在已经有不少标准与法规教师已经开始着手课堂教学改革,运用多媒体,使静态变动态,穿插案例,活跃课堂气氛等,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标准与法规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还是偏单一。
1.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体现教学质量,并应能够及时且准确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随着标准与法规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的改变已经显得不适用,目前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如何改进这一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价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效果是摆着任课教师面前的难题。
2标准与法规教学工作对策思考与实践
长期以来,在农产品、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理念,明显已经不符合以最新《食品安全法》提倡的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理念。因此,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要求的转变,我们需要在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2.1关注检测最新动态,增强时代感
最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检测类专业学生而言,实践与工作所依据的各类检测与判定标准也在近几年处于更新的高峰期,以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为例,4789.X-2013后标准就有8份,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密切注意国内外关于农产品、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更新情况,一些被修改、甚至被废止的标准与法规如果还在课堂上讲授,则会对学生的实践与工作造成严重的干扰。另外,教师授课时应当向检测专业学生介绍目前农产品、食品的检测技术、分析方法的的发展情况与最新研究方进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2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标准与法规课程过称中,在感觉内容乏味,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感觉知识体系单薄,这两种感觉在标准与法规课程中并不矛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标准与法规内容的特点,注定了该课程被检测类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而过时的教材内容,单调的呈现形式,也让检测类专业学生如入泥潭。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关注标准与法规咨询,保障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实时发生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对检测类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教师从专业角度分析以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学生参与的过程中,结合检验技术,思考如何才能把好检测关口,又如何才能做到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2.3引导发现课程与专业实践间联系
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学生因为在日常学习中重检测技术,学习标准与法规的代入感不强,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教师应当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标准与法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训、实践之间的联系。比如相关标准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理化分析技术等课程之间的穿插与应用,找到标准或法规的原文去解决实际的检测问题。这样的运用,标准与法规课程就不再孤立,而是融合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检测类专业学生走出对标准与法规认识的盲区,真正从基础上了解国家农产品、食品安全体系的依据,拓宽眼界和对专业的学习及就业的思路。
2.4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主体性
标准与法规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抵触这门课程的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性可以有效提高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共识。检测类专业的标准与法规课堂,可以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适合的引入案例,可以在课堂初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了解标准与法规制定及实施的必要性;就某一农产品、食品安全时事展开的小组讨论与分析可以让课堂变得活跃,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通过讨论发现学生擦出的思想火花,汲取有益的观点,实现教学相长。另外,笔者在讲授市场准入制度这一章节时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情景模拟,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劣质产品厂家、销售者、消费者、社会监督、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博弈,让产品在教室内就可以模拟流通,明确各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起到的作用,比单纯的讲授以及案例教学效果好;另外,在进行《食品安全法》的讲授过程中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将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各小组以《食品安全法》为范围分别出试题,在这个过称当中,就已经达到了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将各小组是试题整合并结合教师的试题,就成了《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的题库,在课堂上完成小组竞赛以及点评与解答,在翻转课堂的同时,把每位同学都有效串联起来。另外,充分使用网络技术,例如“食安通”食品安全技术服务平台(http:///tpage/index)的使用;利用班微信群,进行名家对检测相关标准与法规的解读,对“中食安信”公众号消息的推送与谈论,使教学信息化;从第一节课就布置下去的一个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的食品安全相关微视频情景剧;结合教学资源库进行适量的微课教学,将教室“小课堂”变成无时无刻都可以进行学习的“大课堂”,学生在学习微课程,撰写情景剧剧本时潜移默化地在学习标准与法规的知识技能。以上各种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应用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求异的精神,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5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能力
考核方式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与否关系到一门课程的最终教学成果的优劣。改变过去以“知识存储量多少”为评价标准的方式,转而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毕竟检测类专业不是法律专业,学生对大量的标准与法(下转第87页)(上接第85页)律法规条例也没有必要掌握得一字不差,但是检测类专业学生需要根据实际的检测情况与数据,通过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企业或国家标准与法规对检测对象进行合理的评价。所以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日常考核结合日常表现(课堂提问+作业情况),15%、翻转课堂表现(知识竞赛小组排名+案例解析能力),15%、微视频情景剧团队得分(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分),5%、个人贡献得分(个人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分),5%等,期终考查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如开放的网络平台考试酷(http:///)或正在建设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60%,使教学也一定程度上信息化,使用互联网+网络平台的课程评价方式最大程度上拓宽了考查范围。最终,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立体评价,不仅可以全面地反映检测类专业学生学习标准与法规课程后,知识点与技能点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反映出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结
随着我国对农产品、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检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变广的同时,各机构对检测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求专业技能过硬,而且要求善于学习与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该门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检测类专业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好地掌握标准与法规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技能,并学以致用,实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步入检测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①吴澎,赵丽芹.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