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整理(收集3篇)

时间: 2025-10-06 栏目:实用范文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整理范文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2-0000-02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是各个高校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是一门需要在课后进行积极复习的课程,通常需要大量时间的累积才能掌握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需要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进行实际操作,深层次的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相关概念既能说出其理论概念,又能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操作。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相应的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在高校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只对计算专业的学生重要,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纵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我们能看出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存在了下列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中最为抽象,最令学生头痛的理论知识就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中的OSI体系结构,OSI体系结构指的是电脑中的开放系统互联,其共有七层模型,每一层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它们是很抽象晦涩的,并且很难记忆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错误,让学生出现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学习的欲望,这就是说现阶段OSI体系结构成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授课的一个问题,它阻碍了学生们对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热情。

在整个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过渡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们对实践操作的分析,并且只是重视书上的知识点讲解,不能将知识点延伸出得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对一些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网络问题都不能进行解决,完全和没有接受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人员一样,这样使得学生觉得自己学不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即使学了也很难能掌握到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学生的厌学也会使教师有一种得过且过的讲课状态,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授课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多运用些科学的授课方式,并对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结合。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学生也很难对这些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掌握,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常用类比法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整理范文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基础理论课;课程定位;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目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必需、管用、够用”的原则,经济基础理论课也概莫能外。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定位存在一种两难的困境: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为“压缩本科”,过分的强调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并且也脱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另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降格为技工,完全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从有关学校对经管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看,一方面学生对在校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不够用。针对这种两难的困境,系统研究经济基础理论课在经管类高职教育中的定位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这方面已经有学者针对某一门课程展开了有益的研究。如徐美银副教授研究了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定位,认为经济学原理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实证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邢淑清副教授认为,经济管理基础课首先应当定位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主要讲授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该课程对其他各门具体专业课应当起到指导性、统驭性作用。吴亚曼副教授则研究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指出财政学课程是高职财政专业的主干课,也是其它财经类基本理论素质课或岗位技能拓展课。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综合化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将经济基础理论课(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贸易、金融等经济知识,下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综合化问题。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基础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职业品质”的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应该从工作过程入手,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进而向学生的学习领域转换。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目前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涉及两大工作过程:会计核算过程和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从这两大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典型的工作任务:

会计核算过程主要是进行传统的会计工作,典型的工作任务有:应用财务软件,记录企业供应、生产、采购、分配各个业务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等。

财务成本管理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表格的分析,财务预测、筹资、投资、资金日常管理决策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等。

按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思路,至此就应该由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推导出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研究课程定位了。但是,就我们研究的经济基础理论课来说,这样的思路却并不合适。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与会计技能的课程不同,并不具体的对应于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因此也就无法按典型工作任务推导行动领域进而学习领域这样的研究思路来确定它的课程设置。这种思路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基础理论课位置尴尬、定位模糊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决定采用反事实假设的研究方法,先假设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基础理论,来考察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前所述,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成本管理两个工作过程。会计核算的工作比较类似于传统的会计工作,由此导出的学习领域基本上是传统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各种会计技能课程。但是财务成本管理过程对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的话,很多典型的工作任务都是无法完成的。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详细的概括了这一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其中几项为例,分析一下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会给毕业生的工作带来什么困难。

典型工作任务一: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由于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所以会计人员如果缺乏基本的经济理论,就很难展开工作。首先,由于预算是要对企业的人财物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对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律有所把握。其次,由于预算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有清楚的认识。如果没有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再次,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对身处的政策环境有清楚的了解。对于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要清楚政策的含义、目的和可预见的影响。这些如果缺乏基本的财政金融知识则很难做到。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整理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训并重

[论文摘要]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学习是并重的。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1)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公司年度财务审计报告(收集3篇)
  •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德育工作计划(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