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收集3篇)

时间: 2025-10-06 栏目:实用范文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篇1

作为个性化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建立起完整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我们认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包括萌芽、确立、构建核心内容三个重要的阶段。

一、萌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理论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的“劳动理论的提出,可谓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劳动,而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了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的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劳动,另一类是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占有和改造,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这样就明确地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了。人在类本质的支配下,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是类存在物,对象化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对象化的劳动中,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终点,不是创造外部世界而是创造自己。但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人也将自己的本质凝结到劳动产品中,因此,人们可以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劳动理论的提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成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萌芽。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人改造自然的历史。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为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理论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国民经济学之后,得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结论。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人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关系。马克思的新哲学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改造世界不能凭空想象,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付诸实际行动。后来,马克思进一步意识到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只是作为人类早期活动形式——劳动。因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实践的概念,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基本观点,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

《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就重点阐述了实践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这里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自在存在之物,是与人的实践没有任何联系的、孤立的直观对象:没有从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没有看到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被旧唯物主义忽略了,但却被唯心主义大肆发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和片面的夸大,人成为无所不能的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诞生之前,所有哲学的共同缺点是没有真正理解实践。针对旧唯物主义,其学说具有直观陛的缺点,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具有能动性;针对唯心主义不理解“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其学说具有抽象性的缺点,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具有客观性。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就是主体的“能动的“现实活动、“感性活动、“客观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时,总是以一定的思维活动为前提,而思维活动又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践,也只能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

世界。从《提纲》来看,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是对传统哲学的总体性变革,用实践把主体与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克服唯心主义只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旧唯物主义只从客观方面去理解的不足。实践从此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首要观点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标志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三、构建核心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物质生产理论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对象世界的双向对象化活动,物质生产是人们为了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对象世界活动的总称,而物质生产只是人类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实践的具体化。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时就明确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基本形成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对实践的最基本形式——物质生产作了系统的阐述,建构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物质生产理论。这既是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完善,也是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目的、理论旨趣和关键所在。

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离开人来谈人类社会是毫无意义的。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也就是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就很难想像人们会有心情去做别的事情,就谈不上创造历史,更谈不上追求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明确告诉我们,“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显然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基本条件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自己先前提出的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而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和日常生活。

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人要想存活下去。就要有保障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马克思认识到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这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同样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就是说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类的第二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用以满足相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活动,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而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不再被认为是费尔巴哈眼中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的活动,而是人类改造现存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历史活动。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篇2

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搞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邓小平、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列宁提出“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他还认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与教学,还是同时没有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要的发展”。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与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调了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基本思想,总结我国“教劳结合”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探索。他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时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否则“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伟人们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层面上扩展了“教劳结合”的理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存在着缺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实践事实上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这样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不注重实践教育,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素质,这是完全有悖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必定为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容。例如:一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把自己束缚在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里,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思维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受社会欢迎。“应试教育”的实践性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因此,当前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贯彻教育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要求,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总之,实践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指导当前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新人才,振兴我国经济科技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具有实践性,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认为,我们提倡实践教育,不仅仅在于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等品质,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总体特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教育过程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教育活动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说实践教育是指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概括素质教育的内涵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在谈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时特别提出邓小平“三个面向”指示和“四个统一”指示,其中,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指出“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这都是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概括了实践教育的基本要求。《决定》在谈到对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求时,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在具体分析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工作时,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教育。《决定》在论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教劳结合原则的关系时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篇3

一、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有助于思想道德的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教育。古语有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道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而非仅仅是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劳动实践教育拥有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思想道德本身便是先人在不断摸索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其本质是现实性的,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去体悟,收获才是最大,也是最有效的。如果中小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道理,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加以辅助,学生很容易提不起兴趣,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教育就十分低效。由此可见,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教育。

2.有助于身体健康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害怕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里的体育课越来越少,即使尚存,运动量也是一降再降,体育课的功能极大萎缩。一方面,学校、家长和孩子都承担不起万一发生的事故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安全事故的顾虑使得体育课越来越名不副实,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极大下滑,又是确凿的事实。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有两种方法解决:一、提升体育课课程的整体素质,提高体育老师水平,增加器材和医疗设施,从两方面缓解矛盾;二、寻求体育课以外的方式进行体育教育。前者看似很好,可行性却相当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使得学校难以招收更加优秀的体育老师,配置丰富多样的器材,因此,另寻出路是改善受教育者体育教育不足的唯一方式。劳动实践教育正是“其他方式”的一种。劳动实践教育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增加学生们的运动量,间接弥补了学校体育教育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大多从生活中来,不会像体育课那样容易产生意外事故。

3.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利用已有事物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创新必须来源于对已有事物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社会实际的理解,就不能奢谈创新。而要充分理解社会现实,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方式。传统教育中,强调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培养出只知书本、不切实际的书呆子。知识本身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生要学习知识,自然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并且书本中的知识都是先人提取、精炼出来的精华,和现实中的种种情况相比,失之单纯。劳动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实干人才

所谓实干人才,指的就是不埋头于书本,能够投身于实际行动中的人才。现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所学知识无用的想法,这固然是因为学生们自身认识水平不够高,无法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一些知识本身实用性偏低,也是不容否定的问题。劳动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得来,也能即时运用到学生们的生活中,从源头避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质疑。一直学习这种来自生活,回到生活的知识的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也将和那些从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有很大差别。而只有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受教育者才算是真正受到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发展劳动实践教育,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从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着手。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学生,学生的世界观正处于尚未成型的时期,此时对他们进行相应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之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并在受教育^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对自己提出要求。同时,让受教育者理解劳动实践教育,也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从劳动实践教育的主体着手。主体是教育者。教育者需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和受教育者一样,也要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者理解的层面和受教育者要有所区别,受教育者只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就可以,教育者则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在更高层面乃至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觉承担起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

再次,从国家方面着手。国家要更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增加对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培养相应教师,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倡导劳动实践教育,使整个社会都养成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风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社会氛围

(1)每个人从思想上、观念上支持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对劳动实践教育不觉得无关紧要,而是觉得理所当然。

(2)全社会都了解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工作。比如:企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支持中小学生的实习,安排时间,提供场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作为家长,不娇惯孩子,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行动上支持,思想上放手。

(3)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对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

2.教育部门重视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

(1)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劳动实践意识的提高,重视教师劳动实践能力的培训。

(2)改变教学方法,做好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①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动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小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中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贯彻“情境――体验”这一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中小学生的探究和操作欲望,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气氛。②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的能力,就得指导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参与操作,保证课堂上用于动手的时间。在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语文教学中融入动手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提供让学生探索发现、猜想、检验的机会与时空。③培养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让中小学生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猜想、推导、验证。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将升学向更健康的方向引导

科举制度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了,也符合我国的国情,高考作为科举制度的延续,在现阶段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考虑保留高考的形式,完善高考的内容,然后和新的人才评价体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体系。这样既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僵硬,也可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4.合理利用F有的劳动实践基地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我的堂妹作文(收集9篇)
  • 下一篇:化学工艺概论(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