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病虫害防治措施(6篇)

时间: 2025-10-07 栏目:实用范文

病虫害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1.林业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1.1症状观察

林木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或子实体,由细菌、病毒、线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点、丛枝、流胶、腐烂、枯萎等症状。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现上述症状,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现均匀一致的叶片边色矮小等症状。由昆虫为害的树木,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蛀孔或蛀屑,即使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性口器造成的褪色、卷叶,也可籍助于手持扩大镜在树上找到虫体。

1.2林间分布判断

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的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种树上表现的症状相同,病株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一致。如林缘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虫源,因此要调查邻近的作物、树木上的病虫害。此外,必须了解林木的种源、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气候是否反常等情况,以有助于病虫害的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必须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析,通过显微镜或解剖镜仔细观察,进行病原或病害名称鉴定,病原物还有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等,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2.营林技术措施

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森林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其中营林技术措施是一种即实用又环保高效的预防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2.1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许多难以适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几乎上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因此,使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

2.2育苗技术措施

在选择苗圃进行育苗措施时,要进行病虫害动物危害调查,应避免选用有病虫害和鸟兽危害严重的土地。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选曾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中马铃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选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传染病菌的树木,或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木,或能招来病虫害的树木,如松树、山杨、银白杨和桦木等。通过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进行病虫害防治

2.3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在进行森林经营的同时,根据森林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的抚育管理,苗木生长的初期,应进行足够的水养供给,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防治苗木猝倒病的发生。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时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通过改变林分内的郁闭度,调整林内的光照,减少病虫的生长,传播。成熟林、过熟林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现病害树木及时进行砍除销毁。

3.生物防治

3.1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W蝽等。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治虫,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例如:苏云金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其突出优点就是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3.2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4、化学防治

4.1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0%―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4.2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超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4.3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4.4静电喷粉技术

粉剂的粉粒细度愈细愈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但是粉粒越细漂移越严重,药剂的利用率降低,造成环境污染。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日益繁重。因此,我们必须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病虫害;感染原因;防治

0.引言

目前,我国树种病虫害问题十分严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幼林保存率十分低下,给我国林木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面对当前的病虫害形势,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1.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树木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2.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见树种的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2.1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这类病害初期并没有很明显的患病症状,严重会导致树叶的脱落和树木的死亡。比较大的树木患上此类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树干底部以上会流出一些树脂类的物质。小树患病后,皮层组织会慢慢变软,然后腐烂,树木还可能出现枯萎现象。对于根腐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2.2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的预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带卵的纸条剪掉的方法,还可以适量喷施一定量的吡虫啉类的药剂,尽量在产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进行防治。

2.3叶斑病

叶斑病,顾名思义,可知其经常发生在树木的叶片部位。叶斑病的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对于叶斑病的防治,应当采取积极去除带病的植株或纸条的方式,并要定期喷洒防治此类病害的杀菌剂。

2.4介壳虫

介壳虫每年大概发生两三代左右,最常发生在通风和透光度都比较差的条件下。此类病害一般发生在树木的枝叶上,发生后会导致树木生长状态严重不良,长势逐渐减弱,严重后,树木可能会发生死亡。对于介壳虫的防治,平时应当主意对树木进行修剪,提高通风状况,改善透光程度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在树木发病后可以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也可以在病虫害初期使用相关的药物来进行喷洒防治。

2.5叶枯病

叶枯病也是一类已发生在树木叶片的病害,此类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过冬,通过风或者雨来传播给树木的苍老的叶子或者颓弱的树枝。发病初始,叶面会产生黄绿色的小斑点,发病严重后,斑点逐渐增大,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多呈紫色状,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患病叶片的边缘部分看上去类似火烧过的样貌,危害树木的生长。对叶枯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树种的选择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科学栽培,在发病前喷施杀菌药剂来进行一系列预防,刚刚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叶枯病的进一步的发展,严重后要尽早剪掉带病叶片。

3.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多种多样,涉及树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下面提出了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其他几个方面:

3.1预先调查

对于树木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要尽量采取预防为主,及时防治的原则。在树木种植之前应当首先对种植地区的环境进行一番调查,看看种植地区周围是否存在此类病虫害,病虫害程度严重情况及发生频率。调查结果出来后,要及时根据客观状况作出决定。比如:提前做好防治病虫害的预防计划,在植株发病前提前采取隔离措施,防治树木被感染。

3.2树苗选择

为保证树木的健康成长,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在树木的在之前应当对树苗进行严格的检测,去除带病、抗病能力差的树苗。选取健康、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植株,加强对树种、树苗的保存和运输,避免植株在种植前被感染。树木栽植后,要提前喷洒一定的药剂进行预防。

3.3严格监测

加强对树木的病虫害的监测。定期、随机的对树木进行病害监测,密切关注树木生长地区的环境气候变化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感染病虫害的植株要及时进行防治,必要要及时进行隔离或清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及时跟踪树木患病情况,及时查明患病原因,抓住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积极进行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进一步扩展。

3.4建立档案

建立病虫害档案有利于掌握树木生长地区的病虫害状况。在病虫害发生时可以把这些档案作为经验和参考资料,便于调查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病虫的进化和繁殖状况,和制定相关病虫害防治计划和改善对树木的管理措施。而且有利于对第二年的病虫害状况进行预测,积极引入病虫天敌,研发新型药物,使病虫害及时控制。

3.5改善管理技术

由于单一树种的抗病能力很差,可以丰富种植地区树木的种类,来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注意栽植间距的控制,了解植物相互搭配带来的影响,在保证树木正常成长的条件下,多种树木种植互相组合,同时互相抵抗病虫害。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尽早防治,改善树木的生长状况。

4.总结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涉及树木生命周期中种植、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树木的生长状况,还是响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应当把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罗亮宏,罗双辉,廖庆华.浅谈油茶在梅州的发展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10.

[2]吴小伟,周宏平等.无人机喷洒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

[3]刘丰玲,马东辉,刘天宏,喷施沼液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病虫害防治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9.

[4]钟荣辉,徐晔春,邹春萍.盆栽一品红优质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09.

病虫害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树种合作;宏观模式;特点

病虫害防治一直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病虫害防治要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1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1)在造林地确定后,即调查造林地周围原有林木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及数量,同时调查天敌发生情况,发生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和交叉感染的树木。如清除造林地上无价值的桑科植物,以避免造林所用的毛白杨、苹果等受桑天牛的侵害,并建立起病虫档案。

(2)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2]。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3)建立监测标准地。在新造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永久性监测标准地,在标准地再确定20~30株标准树,整个生长季节对标准树定期进行观测,记载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同时,在林地中进行踏查,必要时设立临时标准地,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以便了解整个林地的病虫情况并加以记载存档。

(4)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每年发生期结束后,加以汇报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5)在林地周围避免栽植能交叉感染病虫的其他林木,如在距毛白杨、苹果树1km的距离内避免栽植桑科植物,并且将原有无利用价值的桑科植物予以铲除,以避免桑天牛为害。

(6)在病虫害少量发生,特别是蛀干害虫点状发生时,要立即查明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确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

(7)在生长季节,尽力避免树冠喷洒化学药剂,以保护自然界的天敌种群,特别要注意保护鸟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招引鸟类,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8)及时修枝,调整林分的郁闭度。某些病虫种类喜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发生,另一些病虫种类喜欢在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发生。因此,适时调节林分的郁闭度即可以抑制某些病虫种类的发生,并可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在林木郁蔽前,有条件的地方应间作农作物,间作农作物同样要避免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如在枣园中不栽植芝麻类植物,避免招引菱纹叶蝉类害虫,造成枣疯病的传播。

3.树种合作防御病虫害危害的宏观模式主要技术特点

(1)宏观生态监测。在“模式”区内、外要进行宏观范围的生态调查,如在666hm2控制范围内,查清主、次要害虫的虫源地及发生动向。首先控制主要害虫危害,同时也要防治次要害虫严重发生。如光肩星天牛是某地的主要害虫,选择抗虫树种控制主要害虫的同时,也不要给次要害虫(如桑天牛)的发生创造条件。反之,以桑天牛为主要害虫地区亦然。但不管确定哪种为主要病虫,均需要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长期调查、监测而定。

(2)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3)采用开发与防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的把防止病虫害与选种、育苗、造林、水土保持、净化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选用多组抗虫耐害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首先选择主要害虫抗性树种,改造虫源地,建造核心区,然后为阻止次要害虫入侵,在核心区再建造防御区,种植主、次要害虫双抗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利用核心区与防御区树种合作的联合防御功能,对主、次要害虫进行高效持久的区域控制。

4.结束语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治不重防。事实上,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如何在营林的各个环节如选种、育苗、选地、造林、经营、抚育及采伐中,注意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来源,协调各生物间关系,提高树木抗性,是实施森林病虫害由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71-72.

病虫害防治措施篇4

一、农业防治

1、商品蔬菜及蔬菜种子检疫对引进和输出的商品蔬菜、蔬菜种子和种苗进行检疫,防止国家检疫对象的病虫害传入或输出到蔬菜基地流行危害。

2、选择良种并进行种子处理:选择优质、丰产性高、抗病虫性强、耐贮运、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晒、选、消毒、药剂拌种包衣等技术处理。“晒”即在阳光下曝晒2~3天;“选”即选子粒饱满无病虫害,发芽率在95%以上;“消毒”即用55~60℃的温水浸种15分钟,除去种子病菌;“拌种包衣”即用高效、低毒农药(如辛硫磷颗粒剂等)拌种包衣,消灭杀死病虫和地下害虫,以降低虫卵病菌基数,减少用药次数,为蔬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3、实行倒茬轮作:同一种蔬菜在同一块地上不应连茬,换茬时,不要再种植同科蔬菜,最好是与葱、蒜等作物轮作。

4、耕作技术与合理施肥:耕作技术:采用深翻土地、精耕细作,一般深耕30~35cm,打破犁底层,不断增加熟土层厚度。

合理施肥技术:采用重施腐熟无公害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种植豆类绿肥或与豆科作物轮作等措施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性。推广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促进生态保护,尽量少施和不施用化肥。

5、推广运用蔬菜的垄作、高畦、地膜覆盖、合理灌溉(旱能浇,渍能排)、增强光照等栽培技术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根据植株表现、生育阶段和天气情况,对不同蔬菜科学管水,满足生长需要。在保护地栽培采用膜下浇水,推广微灌、滴灌;在露地栽培推广喷灌、管灌等技术,禁止大水漫灌和不旱不浇水等,以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水资源的节约。掌握不同季节等条件,尽量延长见光时间,保证后期绿叶数,如采取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减少病虫害发生。

二、生态防治

主要通过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及栽培措施等生态因素的调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地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消除污染残留。

1、光照的调控。冬季雾天多、光照弱,加之棚膜对光照的反射,膜上水滴灰尘的影响,造成棚内光照不足。因此,除了棚面采用无滴膜外,还可在棚内北墙张挂镀铝反光幕。

2、水分的调控。可采用膜下暗灌、膜下滴灌等技术,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气体的调控。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影响蔬菜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长势弱,抗病能力差。因此要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以增强植株的长势和抗病性。

4、温度的调控。冬季温室内较科学的温度变化为:日出后1小时气温上升至16℃-18℃;至10时棚内温度达到23℃-25℃;10时到13时气温到28℃以上,超过30℃要通风降温;14时后温度逐渐下降,盖草帘时气温降至18℃;上半夜16℃左右,下半夜至日出前10℃以上。

5、合理搭配蔬菜种类。除了搞好轮作避免重茬外,温室和附近地块避免黄瓜、茄子、菜豆等混种,减少病虫害的交互传播。

三、生物防治

1、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蜘蛛、草蛉、寄生蜂、青蛙等。

2、以菌治虫。如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

3、应用抗生素治病。如应用农抗120防治黄瓜、西瓜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用农用链霉素防治黄瓜、甜椒、番茄细菌性病害等。

4、应用抗生素治虫。如应用浏阳霉素防治叶螨;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甜菜夜蛾、根结线虫等。

5、采用蜜蜂授粉技术。蜜蜂授粉可减少激素使用而造成的三致现象(致癌、致畸、致突变)。

四、物理防治

1、采用遮阳网覆盖技术。应用遮阳网覆盖技术可缓解夏季高温、强光、暴雨、病虫害等的危害,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

2、采用套袋技术。甜瓜、西瓜套袋后,阻挡了害虫病菌侵入的机会。可有效防止害虫及多种病害的侵染和危害,提高瓜面的光洁度。另外,套袋后避免了农药与瓜面的直接接触,可大大减少果实上的农药残留。

3、应用防虫网防虫。应用防虫网后,多种害虫特别是鳞翘目、鞘翅目等害虫(成虫)进不去,切断了潜入途径,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同时,防虫网能缓解暴雨的冲刷和冰雹危害。

4、应用频振灯杀虫。应用频振灯后害虫基数明显降低,为害减少,农药用量大大减少。同时,减少了对天敌的杀伤,这不仅有利于生态平衡,优化了环境条件,而且由于用药量的减少,使蔬菜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5、应用诱虫板诱虫。大棚内使用诱虫板,对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达25%以上。

五、化学防治

1、在确保蔬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的标准下,在病虫害流行且数量大时,应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广谱性的农药。严禁在生产中使用国家已公布禁用的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农药及其混配剂(包括拌种及杀灭地下害虫等)。

2、根据地方上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掌握当地蔬菜生产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准确掌握危害症状、特点,选准防治最佳时间及观察害虫对药物反应;并了解病虫害天敌生长规律、习性,天敌的作用效果和保护。

3、正确用药,做到对症下药。一是合理混用农药,可扩大防治对象,降低成本,但不能盲目混用;二是正确掌握用药量,生产中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说明书,不得随意增减,配药时要使用计量器具;三是交替使用多种农药,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农药,以免产生抗性。

4、根据天气情况,科学用药。一般农药的使用都受天气影响,比如阴天、大风、下雨等都会影响农药的施用效果。因此,应注意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观察掌握天气变化情况,选择无风、无雨等晴好天气,一般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用药。

病虫害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引言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对于人类的生命健康,乃至生产生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今年,我国的林业建设发展突飞猛进,森林覆盖率逐年递增,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病虫害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问题,我国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漏洞,缺乏强有力的监测手段,防治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利用。因此,各级相关单位,应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降低森林资源的损失,确保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

1.2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

1.3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1.4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

1.5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逐年递增,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对于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各行各业对林木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很多人降低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很多地方单位缺乏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缺乏资金投入和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得森林受害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加大了病虫害的治理难度。

2.2病虫害种类增多。我国地域辽阔,森林病虫害的种类非常多,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加,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对林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引进的外来物种也逐渐增多,外来物种由于没有天敌,在进行繁殖时非常迅速,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基层现有的森防站设备及资金不足,无法有效抑制病虫害。

2.3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我国林业部门的管理特征为从上至下的纵向管理模式,不同的林业部门间的横向协调显得不足,机制上的缺陷导致地区森林病虫害出现时,没有合理的协调来控制病虫害的影响范围。扩大了森林病虫害影响的范围。并且由于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来源,导致森工企业以及基础林业企业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资金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在森林病虫害的高发期,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予以防治,尤其是基层林业站,资金的缺乏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设备与措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无法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

3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首先,加强各级领导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森林害虫防治工作是加快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主要措施。各项防治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统筹规划,才能实现其工作效率。

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3.2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3.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和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和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4完善机制,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

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省级补助为辅”的投入机制,加强森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配备均衡供药和高射程喷药机械、测报和检疫设备仪器、专用交通工具、救灾专用通讯设备等,切实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需要;二是完善森防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行为,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等法规修正,促进地区疫情普查监测、除害处理等有关技术的提高;三是完善横向协调机制。为克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要完善地方政府之间,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林业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以便共同及时应对突发森林病虫害的扩散,从而提高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种子选取、选地、培育、采伐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监测机制,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降低病虫害的来源,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性能,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076-01

对森林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贯穿森林生产的整个过程,即生产、栽植、养护等,都要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调节生态环境,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等。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森林工程建设的重要地区,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森林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当前内蒙古地区常见的森林病虫害有舞毒蛾、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落叶松癌肿病、鼠害等,这些病虫害对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此在造林以及护林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在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应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加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结合,是森林病虫害防止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又要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要加强预防为主、治理结合的理念,尽量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减少损失。在实际的防护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安全的问题。在进行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时,由于对象不同,防治治理过程也要考虑当前与以后的双重影响,需要灵活地运用一种或者集中适合森林实际情况的方法。比如保护利用病虫的天敌、运用物理机械和非化学药剂方法进行防治治理等。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病虫灾害,要采取不同的对策,用不同措施的长短相补,并且注意实施方法的时间,将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保证安全性。

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病虫害防治的氛围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社会性质比较强,防治森林病虫害不仅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也是社会每个人的职责,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争取各级领导对森林病虫害的重视,同时加强社会的认同。各级森防站应该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报刊、广播等载体,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进行宣传。比如针对内蒙古地区常见的森林病虫害,可以加强病虫害的种类、特点、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介绍,加强民众对当地的病虫害常见类型的了解。内蒙古地区常见的森林病虫害中有一种是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这种病害是北方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普遍发生的叶部病害。无论是幼苗、幼林还是老龄落叶松都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病害,这种病害一般以5至20年生的森林的发病率最高,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应该要对这种病害的发病危害、特征等进行讲解,让森防工作人员能够针对一些森林出现的病害特征进行判断,从而进行及早发现及早预防,以防在病害严重时再进行预防则为期已晚。

2.加强常见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的推广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均不相同,因此出现的病虫害也不尽相同,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才能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比如针对常见的落叶松鞘蛾,应该要对这种虫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解,从而便于森防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具体的病虫害。比如落叶松鞘蛾的成虫体长约3毫米,暗灰色,有绢丝光泽和长绿毛,一般是生活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幼虫于9月下旬开始以针叶做成筒状鞘,过冬之后的幼虫危害最严重,一般说来6月上旬是产卵最丰盛的时期,当落叶松受到这种虫害影响比较严重时会导致针叶变成黄褐色,好像被火烧过一样。加强这种虫害的防治,应该可以采用相应的非化学药剂,例如:苦参烟碱、阿维菌素等药剂;同时采用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保持合理的郁闭度,可以有效地防治落叶松鞘蛾。

3.加强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药物防治是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常用的药物防治手段都是采用1.2%苦参碱烟碱杀虫烟剂进行了防治松毛虫、舞毒蛾。该药具有速效性好,对环境影响不明显,施药成本低。该烟剂一拉即可以自动燃烧,燃烧过程无明火,燃烧后无余火,比较安全,适合林区应用。而且对低龄幼虫效果更好,烟点距离5米,6天对2-3龄幼虫防效达96%。还可以在树干上涂刷药物,以提高树木对相应病虫害的预防能力。除了采用药物防治手段进行病虫害预防,还应该要加强生态防治,比如利用黑光灯、性引诱剂等诱杀松毛虫、鞘蛾以及舞毒蛾成虫等害虫;根据生态系统中的法则,利用悬挂鸟巢箱的方法来招引燕雀、啄木鸟等食虫益鸟捕食落叶松鞘蛾幼虫、蛀干害虫、松毛虫幼虫等,还要加强对益鸟的保护,从而加强对虫害的防治。

4.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的改革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该要加强防治机制的改革,传统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在当前的森防工作中,基本的原则是“谁受益、谁防治”,应该要逐步建立森林防治的防治体系,公益林病虫害以及一些重大的危险性病虫害应该由国家进行预防和治理,由于森林防治工作中的经费有限,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投入机制的完善,积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调动相关部门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最终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结语

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要加强预防为主、治理结合的方针的建立,对传统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改革。由于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未来的森防过程中应该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最合适的防治措施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预防,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各种病虫害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参考文献

[1]唐伦忠.生物农药防治落叶松毛虫效果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2(06)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秋节活动方案策划(6篇)
  • 下一篇:家庭理财最佳方案(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