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如何看待早期教育(收集3篇)

时间: 2025-10-12 栏目:实用范文

如何看待早期教育范文篇1

一、期待与家庭教育期待

期待充斥着整个生活,遍及工作、学习、教育等各方面,具体来说,教育本身也就是一个实现期待的过程,教育所实现的最终目标寄托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将成为什么所持的预期。教育中的期待包含多种形式,既有成人指向未成熟之人的愿景,如教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等,当然也存在着成人对成人的寄托,主要指家长对教师。而综合来看,无论是家长对教师,还是教师对学生,最终都反映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家长对教师的愿景,其目的在于经由教师实现自我对孩子成长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在呼应着家长对孩子的寄托。而所谓家长教育期待则是家长对子女未来教育成就的真实信念或判断,这些成就反映为课程、分数、学历或者考入大学。[1]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期待应是家长将自我期许、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等联结起来,建立起对幼儿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或判断。这种判断是对幼儿未来成长发展的判断,它以一些具体表现呈现出来供人们参阅,涉及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最终都是要促进幼儿成为完整的、成熟的、合格的未来社会公民,是要使幼儿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谁谁,而这些才是家庭教育期待的应有之义。同时,家长的教育期待作为一种隐性观念,借助与之相符的或外显的或潜移默化的行为传递给幼儿,从而影响着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家长可能不能立即看到期待效果的呈现,抑或不能固守某一特定的预期,家长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幼儿的成长,并在等待中刷新对幼儿的认识,建立对幼儿合理的教育期待。

二、家庭教育期待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家长本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宗旨,催促、鞭策幼儿朝着家长期待的方向发展,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目的在于成为每一个具备独特人格、多样形态的自己,而不是他们心目中期待的好孩子形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在这个一切以效率、快速为标尺的社会中,人的发展也被放入其中,尤其是未成熟的幼儿,为了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相应地也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干预。由此,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家长的教育期待逐渐朝向高水平、过度化等方向发展,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期待与家庭教育的初衷相悖,它脱离了幼儿自身发展的水平,片面重视对幼儿认知技能等方面的期望,忽视了幼儿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对成人及其自我的期待,从而严重阻碍着幼儿健康而富有意义的成长。

(一)性质过度化: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

家长的教育期待是针对幼儿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进行的一系列预期和判断,因此,教育期待的建立必须要切合幼儿自身的发展。而现实中,家长的期望超过了儿童客观能力的限制,成为儿童无法达到的目标,也即过高期待。[2]这种期待是建立在成人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是僭越幼儿生活的特质的,是着眼未成熟的幼儿与较成熟的成人二者间的对立。它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无可厚非,每个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景,只是在对待幼儿发展上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有所差异,从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有些家长易急功近利,在驱赶自己的孩子向着更高、更好的水平发展时,他们所器重或者说关注的是前进、进步、增长等这一类的涵义,却忽视了这种进步的基点、起点是处在何种水平,或者说家长遗失了对幼儿成长建立的期待根基。这种过度化的教育期待也是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但是如果家长不能协调自身对幼儿发展所持的期待与幼儿自己真实的发展状况,那么家庭教育将陷入一个恶圈之中,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促进家长自身教育观念的完善。同时,高期待关注的是家长的看法,而忽略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体验、经历、身心发展水平等,因而也阻碍着幼儿自身的健全发展。

(二)内容片面化:过分重视认知技能的发展

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较多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并根据这一指标对孩子进行评价、实施不同的对待方式,考试成绩高自然会得到奖励,而考试成绩低收获的将是责罚。对于学前幼儿来说,其实也存在着“成绩”,它是家长心中定义的“成绩”,如幼儿掌握多少技能、知晓多少汉字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成长的期待,希望幼儿掌握未来社会必备的知识技能,能更好、更早地适应成人世界,尽快祛除幼儿身上的未成熟性,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但总体来看,这种期待较片面化,过多地重视幼儿认知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认知技能的掌握固然能促使其更好地进行社会化,但却不是发展的唯一指向,由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过早、过多地向其灌输知识只会背离家长最初的期待。同时,幼儿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是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统一体,这也是未来社会对幼儿发展的期许,因而在其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一味只关注其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将会是缺失性存在,更谈不上成为合格的未来社会成员了。

(三)形式单向化:忽视孩子的成长期待

每个人都拥有期待,都有表达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权利,家长对幼儿成长有所期待,而幼儿对自己的发展及成人提供的支持也会有所期待,这种期待是幼儿基于自身而提出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我表达能力的局限,不能够或无法清晰地呈现自我的期待。同时,家长还尚存有一定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幼儿、幼儿发展等的认识有所偏颇,常将幼儿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积极主动性较低、自我需求较少、能力欠缺、尚不成熟等。由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易将自我的期待放置在幼儿身上,对其进行所谓的塑造、训练、培养、教化等,却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感受、体验,一厢情愿地将他们对幼儿发展的期待推给幼儿,鞭策着幼儿努力去学习更多的技能,为幼儿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填满幼儿的休闲娱乐时光,却忘了问问幼儿自己对自我发展有何需求、对家长有什么样的期待。这种单向化的教育期待是弱化教育中幼儿这一主体的表现,它突出了家长这一成熟主体的权威,蔑视了幼儿这一尚不成熟个体的主体地位。因而,这种教育期待指向的是家长眼中的发展,而不是幼儿自身真正的发展。因为当你走进孩子的世界,并与他们交流对话时,你会发现,他们也拥有对周围世界、人、物及自身等的美好期许,尤其是对父母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自我成长过程的一系列需求,体现着幼儿自身的利益、兴趣,它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点,只有很好地了解幼儿,才能实现期待中的教育。

三、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的策略

(一)理解幼儿,把握教育期待的根基

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充满着诗意、想象、梦想和创造力的。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则必须要先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生活、世界,这种理解不是站在幼儿生活的边沿对其进行指手画脚,而是要真正参与、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理解。首先,家长应经常观察、倾听幼儿,观察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倾听他们的见解、想法与感受,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这一切是如何反映出来的,把握住教育期待建立的基点。其次,家长应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正确看待幼儿存在的发展差异性,基于幼儿自身的经验、视角,构建适中的教育期待,以真正契合幼儿的发展,而不是追求功利。最后,家长应保持宽容、关怀、信任的心态,耐心等待教育期待的实现,允许幼儿在生活中犯错误,与幼儿进行心灵间的沟通,给予幼儿多一份信任,支持幼儿的活动,以更好地理解幼儿,建立符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期待。

(二)联系发展,生成教育期待的变换

幼儿和他们的心理特质水平(比如感知、理论和作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伴随不同情境的生长而变化。幼儿是发展性个体、成长性个体,他们拥有内在的生长力量,就如同一颗胚芽,每时每刻不在汲取生命能量,幼儿则是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以内化成支持自我发展的财富。因此家长的教育期待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密切联系幼儿的发展,动态变换。一方面,家长应树立生成性意识,切实认识到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主动的建构者和生活者,发展则是持续不断的、动态变化的,用一种生成、发展的眼光看待有关幼儿的一切,转换家庭教育思维模式,以过程而不是结果来确立教育期待。另一方面,家长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成长动态,这就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生活和成长,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应多与幼儿相处,在共同的玩耍、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问题等,从而捕捉幼儿的发展生长点,及时变换教育期待,以提供恰当的引导启迪,促进幼儿的健全发展。

(三)合作共育,引导教育期待的实现

家庭教育中,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除了家长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幼儿园的协助。培养一个孩子需要联结全社会的力量,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机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来说是他们除了家庭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他们接触、认识、了解整个世界的中介。因此,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实现幼儿的健全发展,幼儿园义不容辞。这就需要家园之间密切协作,建立家园共同体,帮助家长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期待。家长应多与幼儿园进行联系沟通,密切配合园所教师做好相关的工作,积极听取幼儿所在班级教师的建议,并就幼儿发展的相关问题、困惑等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以全面掌握幼儿的成长动态,真正理解幼儿,促使自我对幼儿的教育期待更加合理、有效。同时,幼儿园也应密切联系家庭,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制作家园共育张贴栏、建立家园联系平台等途径,可随时向家长展现幼儿在园的一日状况,如幼儿的作品、饮食、睡眠、参与活动等情况,还可随时向家长宣传一系列的幼儿观、学习观等教育观念,推动家长对自我的教育期待进行调整、完善。在家园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合力激发合理的教育期待,最终保障幼儿度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童年。

参考文献:

[1]YamamotoY.,HollowayS.D.ParentalExpectationsandChildren’sAcademicPerformanceinSocioculturalConte[J].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2010,22(3):189-214.

如何看待早期教育范文篇2

误区一:拔苗助长。

早期教育不是对孩子“早早地”教育,也不是片面的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用“会背多少首儿歌”、“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的。有些家长把时期教育理解成越早越好,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味求早。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教孩子写汉字,却没有注意指导孩子正确的坐姿,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这样做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误区二:盲目跟风。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家庭条件,随大流,赶时髦,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电子琴、舞蹈、英语、奥数……什么流行学什么。结果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培养出什么特长,白白牺牲了孩子快乐游戏的时间,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误区三:攀比心理。

现在很多家长攀比心理很重,并把攀比的对象移位到了孩子身上。“两岁背唐诗三百,三岁认汉字两千。”被一些家长视为培养孩子的目标。如果孩子学得好,就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孩子学得不好,家长就会觉得没面子,转而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打骂孩子。每一位家长必须明白,早期教育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发展,而这个“更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误区四:方法失当。

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刚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教孩子背唐诗,读儿歌,贪多求快,而没有注意纠正孩子不准确的发音。错误的印象一旦形成,以后很难纠正。更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方法单一,态度粗暴,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早期教育真是得不偿失。

误区五:缺乏恒心。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只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兴致来了恨不得让孩子一夜成名成家。三分钟的热度一过,又把孩子丢在一边,不管不问。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六:内容欠妥。

不少孩子先学习了英文字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不利影响。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首先学好汉语,要让孩子从小学好我们的母语,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

早期教育是对0-6岁的幼儿进行一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便为儿童身心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育内容与要求指出:“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根据《纲要》的思想,早期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浅显的,它源于孩子或贴近孩子的生活,立足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用的品质。针对以上这些误区,每一位想要做好早期教育的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的

家长首先必须明白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0-6岁的孩子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让孩子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才是“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真正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要知道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切按照家长画定的轨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他们应该有自己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二、学点知识

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早教知识。比如要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收到好的效果。

三、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早期教育这一重要工作,没有一个全面计划是不行的。依据个人和家庭的不同情况,计划可以详细些,也可以简要些。最好每天有一段固定的学习时间。教育的内容也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四、长期坚持

有了明确的目的和适当的方法,还需要长期坚持的恒心。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方法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完美的计划也是废纸一张。

五、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指出:“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各位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有人指出,现在的孩子是上幼儿园时学小学的知识,上小学时中学的知识,上中学时学大学的知识,等上了大学再学幼儿园的知识――学习基本的礼貌和自理。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避免悲剧发生。

六、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婴幼儿常常是无意识地模仿,在不自觉中模仿着成人的言行,逐渐形成语言行为的习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乐于助人等好的品质,家长就必须自己先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七、因材施教

如何看待早期教育范文篇3

早恋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初中生是如何看待早恋的?早恋到底又有哪些危害?学校、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早恋?……带着诸多疑问,我对高中生的早恋现象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年月号至年月号

二、调查对象:省市地区部分高中生、老师、家长、医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采访

四、调查过程:

大部分同学们认为与异性应该友好相处的占46%,亲密相处的占16%,保持距离的占31%,不予理睬占的7%。这个数据让我惊喜地看到,大部分同学对男女生之间的相处是理智的。我虽然不赞成男女生之间过于“授受不亲”,但是“亲密相处”是很危险的,容易陷入盲区、酿成苦果。

另外在调查中,同学们还对早恋发表了一下看法:

赞成早恋者:有的认为早恋是初中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没什么不好的,可能还会促进双方的学习兴趣;有的认为这时候的恋爱是初恋,是最美好最纯洁的,能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还有的认为男女交往能在智力上取长补短,心情上愉悦,能互相激励前进。

不赞成早恋的:早开的花谢的也快,现在是读书时期,不应早恋!应该控制好自己,不然会给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中立者:不刻意追求早恋行为,但也不赞成强制将早恋者分开。不必要过分打击,也不能过于放纵。

五、早恋成因分析:

我在调查中发现,高中生早恋或具有早恋的倾向已越来越多。高中生早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1、满足情感需求

2、好奇心驱使

3、从众心理

4、媒体影响

5、青春期教育的缺失

6、社会无业青年的引诱

六、早恋的危害:

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我认为,早恋对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认清早恋的危害,时刻敲响警钟,对于我们青少年防微杜渐,避免产生不当的恋情是很有帮助的。一般认为早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影响学习生活。

2、影响心理健康。

3、影响身体发育。

4、影响人际交往。

七、中学生早恋现象的防范与对策:

1.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苗头

有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都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上课心不在焉,经常走神;无缘无故迟到、旷课;就餐、就寝时间与其他同学不同步;总好象做错了什么,眼神游移不定;收到的信件增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等。前面提到的女孩,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苗头并加以正确引导,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旦发现有早恋的苗头,要予以高度重视,多找这些同学谈心,态度要亲切、诚恳,尊重学生的人格。谈话要有的放矢,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尤其不能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动辄通知家长。对于曾经失足的学生更要正确对待,要多给予关怀,寄以满腔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温暖、同学的温暖。切不可另眼想看,甚至把“包袱”踢给家长。

2.加强正面教育

中学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借素质教育的春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施加正面影响,定期召开班会、周会,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舆论导向宣传工具,使学生既认识到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又要充分认识到:早恋是一枚未成熟的果子,它得味道又苦又涩,只有等到成熟时才会又香又甜。

3.学校、家庭、社会共联手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电气机械行业现状(收集3篇)
  • 下一篇:对外劳务企业管理制度(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