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部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而言,其是在相关技术的作用下,对蔬菜和肉禽等农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通过对这些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在诸多环节下,使得农产品能够广泛地向市场流通。同时,在一系列的环节中,确保农产品能够保持在合适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并对农产品的质量予以严格监控。总之,在健全的管理手段和相关配套设施下,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强农产品质量,从而减少农产品的损失。
当前,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初级农产品还包含花卉产品、食品和特殊商品等。通常情况下,初级农产品包含水产、水果、肉和蛋等;食品包括快餐、冰激凌、奶制品和包装熟食等;而特殊商品则包含生物制品和药品等[1]。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
(一)时效性
时效性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特征,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为了减少在运输时存在的损耗,因而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以免农产品有所损坏。通常情况下,冷链农产品含水量很高,保鲜期比较短,所以农产品极易腐烂变质,农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下滑。那么,为了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时效性,必须对冷链系统中的所有环节加以组织协调,能够实现在规定时间内,对农产品予以预冷加工和储藏等,才能向各个地区销售。
(二)对冷链食品的安全防护要求更高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确保产品质量是其核心内容,对冷链食品的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安全防护要求更高的特征。目前,从冷链配送的货物中可以看出,有70%以上的食品是速食产品,因而对湿度和温度等有严格的要求,进而延长农产品的寿命,并提升农产品的服务质量[2]。
因此,食品安全是冷链物流中的主要内容,必须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分拣和配送等环节,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温度控制程序比较复杂
与普通的商品物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包含的产品多数为易变质和易腐的,产品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物流不管是在农产品加工还是向消费者手中流通等环节,都需要将农产品控制在低温环境中。同时,不同的产品对温度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水果和蔬菜,冷藏即可,而水产和肉类等容易变质和腐烂的农产品,应当将温度控制在更低范围内。
三、物流管理体制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简约化
在物流管理体制下,为了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能够有效构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是遵循简约化的原则,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期间,简化相关标准,对体系的范围予以合理确定,减少标准中对象类型和数目,尽量做到冷链物流环节具有整理性。例如,针对冷链仓储标准而言,在农产品采摘环节,要进行整理预冷,而且中转过程中短暂的仓储环节也要整理。但是,一定要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遵循简化原则。
(二)系统归并原则
系统归并是重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原则之一,对于分散的相关标准,然后将其根据一定程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各个标准内部关联,从而有助于构建具有整体性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总之,通过将冷冻果蔬产品冷链运输操作和水产品等冷链运输操作规程等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更加健全。
四、物流管理体制下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物流管理体制下,为了使得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应当加大冷链物流体标准体系地信息化建设,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在冷链物流中,需要对农产品的温度进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有力支撑,通过将温度跟踪仪安装在冷藏车辆,实现对车辆中的农产品进行全面跟踪,温度跟踪仪将数据信息及时的反馈,能够对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温度予以全程监控。同时,在车辆GPS/GIS定位系统和物流ERP等系统的作用下,对冷链物流进行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并对冷藏车辆予以实施监控。
另外,RFID、电子标签和条码等技术有了显著的增强,尤其是运用RFID技术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条码,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库存的高效管理,而且在诸多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对农产品库房的温度和适度予以全面监控,从而有利于保证农产品更加新鲜,而且具有安全性。
(二)农产品流通和包装等环节标准化
从冷链物流中可以看出,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包含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无论是在对保险食品和生鲜食品的加工上,还是在对农产品的包装和销售等环节上,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展开,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等。
因此,在农产品流通和包装等环节过程中,应当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更加标准化。例如,在冷链物流的包装环节中,应当结合食品、农产品和药品的属性,采用绿色环保的包装方法对产品进行包装处理,那么,为了使得产品包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包装过程中要引进先进的设备,通过引进真空包装机、封口机、菌机和贴标签机等,使得产品包装过程能够在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得产品包装符合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同时,为了确保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能够更加安全,在向市场流通期间可以保证人们的健康,所以一定要选择符合规范的包装材料,包装膜具有通透性,并对其进行真空包装,以免产品出现变质和腐烂的现象。总之,在物流管理体制下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而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中国市场的食品冷链运输率很低,冷链物流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的行业标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冷冻冷藏类食品的储存、运输都要求在一个温度范围内,例如低温货的运输温度一般在-1℃~16℃,冷冻货的运输温度一般在-20℃~-10℃。可是在仓储运输过程中,有一些个体经销商或物流作业人员为了控制成本,不按规定操作冷链物流流程,例如在物流过程中关掉制冷设备,更有甚者用普通仓库和普通货车代替冷库和冷藏车去储存运输生鲜类食品。冷冻类食品常常是被冻上了,又融化,又被冻上,当食品辗转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早已没有质量可言,更不用提食品原有的风味。一旦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必将受到威胁。苏轼曾经为吃到美味的荔枝,不辞长作岭南人。尽管现在的物流能让北方人吃到荔枝,能让内陆人吃到海鲜,这只能说明运输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荔枝不能保证是新鲜的,海鲜也不能保证是新鲜的,难道只有身临其地,才能一品美味吗?
2冷链物流的管理
针对我国冷链物流目前的状况,国家应该尽早建立健全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因此对物流作业流程的监管力度要加强,用法律来监控物流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制约不法商贩的不良行为,让食品安全真正有保证。交通项目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运输等的建设及养护应该加强,比如定时养护国道,省道等主要运输干线,增加航空货运航班等。只有交通无障碍,才能保障冷链运输畅通无阻。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使冷链物流的所有环节都有章可循。冷链物流作业的流程需要严格的把关和监控,良好的作业习惯则是物流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操作时必须穿御寒衣,规范操作动作,尽量减少冷库门开关的频率等。建立一个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在采购作业时,和上游供应商协商,确保食品从源头开始就是安全的,还要控制采购量,避免食品过期等问题。验收作业时,要验产品的中心温度,以及保质期,如果不符合标准,验收人员应该予以拒收。储位规划要考虑到食品的周转率,做到先进先出。仓储管理时,控制好温度,分组管理商品,有些商品需要特殊处理,例如表面需要包冰衣的商品要定时喷水。理货作业时,要事先规划好,以便及时出货。运输和配送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冷藏车内的温度是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同类别的食品冷链物流环节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操作的时间、方法等都要规范,例如乳制品一般要在早晚或夜间运输,容器必须装满盖严,严格消毒,严禁中途停运。速冻食品对贮藏运输要求严格,必须在-18℃以下。冷冻冷藏类食品在物流作业过程中,都应配备温控仪,监控温度的变化,控制物流作业环境和时间。物流作业过程要谨慎细心,尽量避免坏货的发生,确保让消费者吃到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冷链物流设备设施的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在《2014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对于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开发引进先进的设备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冷链装备包括冷库、制冷机组、货架、叉车、监控产品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节点,要自备发电机,以防突然停电。严格限制危险制冷剂——氨的注入量。货架要经过特殊处理,防止钢架倒塌。搬运设备也要经过特殊处理,例如堆垛机的液压油要耐低温等。新引进的制冷设备一般都可以达到规定的温度,但是年代长久的冷冻冷藏设备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制冷设备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设备要及时淘汰,以免带来安全隐患。冷链技术的创新是不容小觑的。如何确保冷链物流不“断链”呢?在今天这个物联网时代,网络互联、RFID、远程无线监控系统以及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新技术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技术能够对货物进行温度监控,做到物流全过程的监管,从而保证食品新鲜。各种先进的冷链技术不断创新和引进,冷链物流将逐渐走上正轨。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