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6篇)

时间: 2025-10-18 栏目:实用范文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1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要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为医生准确诊断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其检验质量则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发生误诊、漏诊等情况,贻误患者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并给予微生物检验的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后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降低误诊、漏诊几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2012年前来我院就诊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共有患者7231例,其中男性3907例、女性3324例,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47.86±2.95)岁。按照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012组(3451例)及2013组(378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2011年我院采用传统临床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2012年,我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对现有质量控制模式进行改进及完善。记录两组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误诊、漏诊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后实验室质量控制①检验报告:问题:检验报告是医生诊治患者病情的有效凭,若检验人员出具报告出现质量问题(书写、表达等)将直接影响医生临床诊治效果;对策: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检验报告规范书写模式,不定期抽查检验报告,对检验报告评价优秀及较差人员进行相应奖惩;②相互沟通:问题:检验人员出具报告后,均由护士或专职人员领取并告知医生,检验人员与医生相互交流较少,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并判断检验结果正确性;对策:临床微生物检验完成后,应及时将结果告知主治医生,若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表示异议,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及时分析检验过程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如操作人员失误、仪器精密度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若经复查后检验结果仍不符合患者临床体征,则应进一步将分析范围扩大,如患者治疗用药、样品采集过程、报告单是否填写正确等,从而及时纠正问题,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③样本处理:问题:样本检验完成后,部分工作人员将其随意放置,未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理,易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导致新进样本检测结果异常甚至威胁检验人员人身安全;对策:制定完善的实验室样本处理方案,样本检测完成后应将其回收至专用容器中集中销毁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指定专职人员检查监督实验室中样本回收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做法,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011组、2012组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检验结果不合格,最终造成误诊、漏诊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2011组我院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误诊、漏诊率高达3.51%,显著高于2012组0.45%,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显著提高,已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及判断疗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微生物检验质量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1],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主要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其中检验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培养基制备等;检验中主要对工作人员操作过程及实验室环境进行质量控制;检验后质量控制主要涉及检验报告规范性、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等。

有研究显示[2],目前临床检验人员对检验前及检验中质量控制较为重视,因此该阶段检验质量可有效保障。有研究显示,由于部分临床检验工作者认为只有检验前及检验中工作任务与自身相关,检验后不属于本职工作范畴,往往忽略检验后质量控制,造成严重后果。本文研究可知,2011年我院仅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实施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由此引发误诊、漏诊率较高(3.51%);2012年我院改进现有工作内容,提高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该年度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导致误诊、漏诊率仅为0.45%,较2011年显著减少,质量控制效果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视微生物检验后质量控制工作,从而提高临床诊治正确率,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谢达禄.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要点[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3(4A):223-224.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2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

临床微生物检验全面的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平时我们说质量控制,大多数临床医师甚至实验室工作人员都会认为这是实验室的事,也就是只注重了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有学者对发生在不同阶段的误差率进行了统计,发现由于分析前因素导致的误差率占总误差率的46.0%-68.2%,由于分析中产生的误差率在占总误差的15%以下,由分析后原因导致的误差率占总误差的18.5%-47.0%[1]。据本人统计,2012年我院微生物检验由于分析前因素造成的误差率高达65%。由此可见,分析前因素是目前全面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对分析前质量管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提高医疗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前质量管理,从临床医师开检验申请单,至样本送到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程序正式启动时终止。关于微生物分析前质量管理,我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1微生物实验室外分析前质量管理

造成分析前误差的原因有:临床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检验的认识不足、分析前涉及的人员多、影响因素复杂、质量缺陷隐蔽、责任很难确定等,都不是检验人员完全可控制的,需要临床医护人员甚至患者的参与和配合。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能真实客观的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

1.1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也就是临床医师要根据患者病情正确的开出检验申请单,实验室能正确的解读并执行。

1.1.1申请单的填写①病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等。②申请单上医师签名。③检验项目。④标本种类⑤开单时间,采样时间,日期。⑥临床诊断。⑦其他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和及时报告的相关信息。检验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不做过多无用的检查,比如肺部感染的患者有25%-50%可能发生菌血症,应在痰培养的同时作血培养。

1.1.2申请单及样本的运输,标本运送人员应根据申请单上检验项目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微生物实验室。

1.2病人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时送检与保存病人准备,即病人在采样之前的准备。比如:痰培养需清晨漱口3次后的第一口痰,尿培养需清晨清洁中断尿。样本的正确采集,要重视可控制下的环节:

1.2.1采样时间宜选择阳性率高的时间段采集,例如:血培养:①宜在发热开始时②抗生素使用之前③如果已经使用了抗生素,又必须采集时,选择在下次用药之前④应采集双侧双瓶送检,至少要双瓶送检,因为单瓶报阳并不能判断其是感染菌还是污染菌。血培养先采需氧瓶,后采厌氧瓶。

1.2.2无菌操作血培养护士要严格无菌操作,因为即使按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仍有10%左右的污染率。及时送检与保存,微生物标本要求采集样本后及时送到实验室,比如:脑脊液标本要求15-30分钟送到微生物实验室,亦可将脑脊液注入儿童瓶增菌培养,提高检出率。脑脊液培养建议同时送血培养。血培养不能及时送检,应该放室温保存,而不能放冰箱保存。

2微生物实验室内的分析前质量管理

分析前实验室应采取以下措施:

2.1要求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较强的责任心,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人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切实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实验室手册,各种规章制度,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实验室需要使用的实验器材、试剂准备充足。

2.2在院内开展样本采集、运送的学术讲座,对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关于样本的正确采集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制定《样本采集手册》发放到临床。这样有利于实验室和临床的沟通,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引起临床对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视。

2.3微生物实验室严格执行样本接收制度。微生物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科别、床号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检验项目,标本类别是否填写清楚,盛装的容器是否合符规定,是否规定时间内送到实验室。确保微生物实验室收到的是合格的样本,一份合格的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样本来源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例如:脑脊液样本、胸腹水样本、婴幼儿及ICU的病人,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作为让步标本处理,要做好登记,报告时在备注栏加以说明。对于不合格标本,要坚决拒收。拒收标本包括:①样本无标签。②送检延误。③使用容器不当或有渗漏。④样本不符合要求。⑤一天之内收到同一患者多份样本检测相同项目,除非样本性状发生改变。拒收标本要做好记录,拒收原因、注明科室。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各实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要重视和加强分析前质量管理,严格按要求执行,提高微生物样本的合格率,为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保证,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为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而努力。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3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1设备、设施

(1)实验室实验区域独立,布局合理,通风良好。根据工作场所可能受污染的程度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2)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并按期检查验证合格;设有空气消毒装置(移动式紫外线灯)。(3)实验室出口处设有专用感应式洗手池、干手器和洗眼器,并配有专用的工作服、口罩、乳胶手套、消毒剂等,工作时必须佩带好。(4)实验室配有专用于保存标本和菌(毒)种的冰箱,并配备双锁。

2制度健全,明确分工和责任

实验室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实验室人员分工与责任,实行科主任、组长、消毒监督员三级负责制。实验室制定SOP制度、SOP操作技术规范: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实验室标本接收、登记、保存与使用制度;实验室技术操作责任制度和标准操作技术常规;实验室消毒与实验废物处理管理制度;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和程序;实验室设施、设备的使用常规与维护制度;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等。

3做好培训,提高认识[1]

(1)每年定期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培训,由专家讲座,考试合格发证上岗。(2)不定期地组织全科人员参加医院主办的各种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和科室内部的业务学习与考核。重点学习医院对检验科预防感染的管理要求,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提高对消毒隔离和医院内感染的认识,掌握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和技能,规范医疗行为,人人重视消毒隔离的每个环节。(3)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掌握工作中的防护技术。

4落实生物安全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4.1物体表面

工作台面实验前、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湿拖,上、下午各1次并根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不同标识的拖布。

4.2工作人员的手

由于采血需要,工作人员的手必须与患者接触,并且所有标本都要通过检验师的双手进行检测。因此要求所有人员在采集、检测处理标本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完后按“六步法”正确洗手[2],并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进行微生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3门诊静脉采血

坚持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止血带;微量采血,也要做到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片。给每位患者采血前洗手或用消毒巾擦手。采集标本时不得污染容器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容器破碎和标本外溢,以确保环境安全。

4.4危险、突发事件处理

对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样本和材料处理尽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设有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程序及医疗记录;设有潜在危险性气溶胶释放应急处理程序等,并将这些应急处理程序张贴于相应部位,以便做好应急处理。

4.5废弃物处理

利器存放在利器盒中集中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采血管应浸泡在含氯消毒液中1h后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回收站集中处理;医疗垃圾存放在无渗透、无破损的黄色塑料袋中,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回收站集中处理;实验室内配有高压消毒锅,由经过专业培训配有上岗证的消毒员对所有的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保养液等进行就地灭菌,以免在送消毒过程中扩散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3]。总之,所有废弃物在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均应达到生物安全的标准,并有详细的登记。

5记录、报告单的处理

实验室指定专人对涉及含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一切实验活动进行如实的、可溯源的记录,以便备查。为防止病原微生物随着检验报告单进一步传播,对污染的报告单在送出前用移动式紫外线杀菌车进行消毒,保证有始有终。

总之,检验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4]。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每一个标本都视为可危害性处理,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娜平,李玉敏.隔离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4,26(3):280.

[2]文珊,陈爱娟.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观察.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62-363.

[3]范秋萍,王静.消毒隔离与SARS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601-604.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4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概述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直接影响检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及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检验工作者的质量;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前、中、后期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积极应对日益凸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职能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疾控中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即卫生技术检测服务工作基本是靠所设的微生物检验室来完成的。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检验得出的各项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其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防控策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人们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的稳定[1]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上可见,如何有效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的检验工作质量及水平,确保所提供数据和结论的准确可靠,是相关部门检验工作者急需探讨摸索的课题。笔者通过对我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探讨。现汇报如下。

1室内质量控制概述

微生物检验室的各项工作都是疾控中心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因此对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开展的严格度和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规定和指南进行质量控制;对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各项检验操作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对具体检验分析样本的检验过程依照前、中、后顺序依次进行质量控制。

2室内质量控制具体方面

2.1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

要提高室内质量控制(IQC),首先应依照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等级评定和实验室认可相关的文件要求及操作指南,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结合本检验室的客观实际,规范编写本检验室如下各项标准文件: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的使用、存放及管理;待检样本的采集、运送及保存;培养与检验的操作规范;检验报告的形成与签发流程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本检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工作中切实严格执行。同时进行不定期的进行抽查与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及时解决,最终达到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该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2.2检验工作者的质量控制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日常检验工作量大,任务很繁重,承担的风险高。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检验经验和很强的分析应变能力。所以,要实现对检验工作人员检验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必须要加强对检验员的教育培训,包括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操作技术的培训,对检定能力的培训,对应急能力的培训以及开展部门间的经验交流活动。

2.3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2.3.1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

(1)每批培养基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进行至少一次的无菌试验及已知菌生长试验[3]。(2)细菌染色试剂需要在换新前或保证每周至少一次使用标准菌进行有效性验证。(3)利用标准菌进行的细菌鉴定试验每周至少完成一次。(4)微生物药敏试验所用的标准指示试剂的有效性均需每周验证一次以上。(5)微生物培养及检验、试验所使用的每一种仪器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性能维护,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6)每批一次性耗材在投入使用前均需进行无菌试验。

2.3.2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在完成上述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保证待检样本的有效性。具体如下[4]:如实填写待检样本的各项背景信息;规范样本的送交和储存环节,严格登记、记录环节,便于日后的复核和查询。

2.3.3检验中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1)检验过程中,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依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对检验室每日的质量记录和所有的操作过程严格依照记录规范[5]进行书写;规范使用试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规范操作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损坏。(2)检验完成后,与其它近期检验结果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与遗漏;生成检验报告,并依规范进行核实,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严格审核签发制度,进行最后把关,并完成存档和送达工作。

3讨论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担负着本辖区内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多种重要的检验工作。且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受关注,微生物检验室需快速、准确出具检验报告,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事件发展注入“稳定剂”。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艰苦复杂的工程。我们应加大投入为检验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将室内质量控制贯穿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全过程,持之以恒的进行质控工作,完善体系并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发展,以确保每份检验结果的精准与可靠。

参考文献

[1]张宏.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03):173,175.

[2]赵惠,刘勋.临床微生物学室内质量控制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06):757-758.

[3]杨军.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6):1740-1741.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5

关键词:生物安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活的病原微生物或者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标本。因此,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在教授学生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因操作意外导致的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修饰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其目的是防止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Bio-safety,LBS):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避免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1]。

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1974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CDC/NIH)首次出版了《基于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一书;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随后,CDC/NIH又制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定。

在我国,由于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于2002年卫生部首次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但没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3年SARS爆发后,我国才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力度,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该法规的颁布使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逐渐走向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崭新阶段。

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1)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医学检验实验课涉及医学检验、口腔、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预防医学等多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因此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对于不同群体的实验教师管理难度也较大。

(2)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针对我校医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个人防护措施仅限于了解,少数学生进入实验室不佩戴口罩、帽子、手套,一部分学生缺少无菌操作意识,偶尔会有学生在实验室吃东西,实验结束后没有彻底消毒洗手,实验废弃物随意丢弃等一系列不良的个人习惯折射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的匮乏。

(3)由于我校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教师人数的限制,不能对学生逐一辅导,以至于学生对实验技术操作不熟练,现学现用,易导致实验事故的发生。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1.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使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达到普及化

(1)实验教师要对卫生部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的主要内容做详细讲解,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无菌操作观念,纠正不良实验习惯。

(2)实验教师要从根本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室管理中,由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些实验教师往往只注重实验教学理论及实验教学技术环节,但忽略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忽视了本应该承担的安全防护责任。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强化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非常必要。

2.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各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各医学检验实验室实际情况,以国家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地落实和执行,不能流于形式。每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均采取人员登记制度;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手册以及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要实行危险标识制度,在实验室醒目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制定实验室消毒灭菌制度,建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本,严格进行消毒记录;实验室要建立各种使用记录,使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建立个人防护制度以及提供必需的急救设施;为了应对实验室里的突发事件,要建立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

3.加强培训

(1)加强学生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室主要生物危害包括: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污染、食入、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等;感染的途径主要包括:皮肤接触或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接触动物等;产生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主要包括:倾倒毒液、离心、抽取培养液、玻片凝集实验、打开培养容器的螺旋瓶盖、刷衣服拍打衣服等。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内发生感染的途径,强调个人物理防护[2],反复强调规范学生的操作技术,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在实验室中可能会出现有害飞溅物不慎进入眼睛或皮肤,这时我们就要学会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冲洗设备的使用;对于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药品如二甲苯、甲醛、EB、苯酚等,以及放射物的泄漏采取有效的防护知识培训。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实验室内会出现学生在实验室不穿白大衣,不戴手套、口罩;实验完毕不用消毒液彻底洗手;不摘手套触摸生活用品;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这些不良的实验习惯,说明师生从根本上忽视了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我们要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实验室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为此,学生们不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储藏食物、涂抹化妆品、摘戴隐形眼镜或吸烟。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好工作衣,实验结束后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自觉做好手的清洗和消毒。

4.医疗垃圾的处理

作为医疗垃圾的实验室废弃物应该严格地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显微镜、试管、滴管等回收的实验器材要由实验教师统一收回,严格消毒清洗;应配备专用包装物或容器以及相应的标识、标签及封口,将实验废弃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如纱布、棉签、棉球、标本等直接丢入专用污物袋并且每个包装物或者容器上应系中文标签,损伤性废物如采血针等应丢入利器盒中。

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医学检验专业师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实验教师的职责。因此,要加大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6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413-02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常用的技术手段,其对各项卫生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有很大促进作用。开展对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检测的一项基础工作,会直接影响到细菌学最终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②检验人员的操作质量控制。③实验室检验质量分析全过程的控制,即分析前、中、后三方面的质量控制。笔者结合多年的检验室工作实践和经验,提出对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与医学界同仁商讨。

1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1.1加强对微生物检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关系到检验室各项大小工作的开展,因而必须加强对其的资质认定,即做好计量认证工作,应按照检验室相关的资质认定检验要求、评审准则来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完善以及有效运行此质量管理体系。诸如检验室所要用到的标本采集、运送以及保存、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以及相关步骤要求、报告签发、日常管理、实验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各方面的检验必须均建立于标准操作的程序,要按照实验室的相关管理手册要求,进行正确的管理及使用各种设备仪器、药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要随着不断发展的检验技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此外,要明确每一个实验室人员具体的岗位职责,并督促其坚决执行。

1.2加强对微生物检验员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人员每日的工作量繁琐又复杂,此项工作需要的是专业性强的检验员,检验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熟练掌握检验的技能,实践经验丰富,判断分析能力强,工作态度严谨,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加强对检验员的质控,首先应为检验员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机会,定期派送人员到先进的院校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等,定期安排检验员参加一些应急演练和实际考核,对未知菌株进行分离鉴定,以促使检验员对各种样品的检测能力。

1.3微生物检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1.3.1分析前的质控:分析前的质控包括:A、填写检验样品的申请单。这个环节要求检验员如实地、详细地填写病患者基本的情况(姓名、年龄、性别、门诊号以及临床诊断、发病史等),以利于为临床的诊治提供相关依据。B、病患者的准备工作。检验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要求医护人员提醒病患者在采集样品标本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休息、饮食等各方面。

应选择在病患停药或是治疗前后的3天采集样品标本,以避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C、标本采集关系到分析的结果。因而,检验员应规范标本采集的部位、时间、器具以及储存等环节的工作。D、标本验收。检验员应仔细核对标本的标签内容是否符合检验申请单的内容,详细了解标本的采集方法及送检时间,检查标本的质量是否达标,且可根据检验目的做出相应的处理。

1.3.2分析中的质控:在对微生物检验的质控中,应制定行之有效且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的管理文件。为微生物检验质量提供可控依据,严格记录检验室日常的质量记录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提高检测的质量。检验室设备的质量方面,应每日对冰箱等设备进行使用监控记录。对于高压灭菌器等仪器应进行定期保养、维修,,并进行记录,以确保检验室各类仪器的正常运行。此外,还应对培养基、抗血清以及试剂等进行质控。

1.3.3分析后的质控:随着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自动化的快速提高,要求检验员之间互相配合。检验员在进行标本编号、分离以及病患信息录入、检验结果审核评估、仪器操作等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这就要求要加强分析后的质控。检验员首先要核实好化验单内容,保证病患资料无误,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根据。其次,检验员应仔细比较近期检测结果和最终的检测结果,分析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便于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地、科学地分析。其三,严格按照报告单的审核制度,安排专人对报告单进行统一接收、送达以及签收。检验人员应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合理地、科学地规定标本在检测后的正确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日后的信息资料复查及核对。

2总结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且需要极大耐性的复杂工作。因此,唯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地质量控制,从各个工作环节中找出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地采取相关改善措施,这样才可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室对各种检验样品的检验质量,进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提高检验能力以及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颜晓宁,周志敏.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3)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法学的基本原理(6篇)
  • 下一篇:家庭理财规划知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