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就西医而言,临床诊断依据是病人的表象特征和有形量化标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以解决局部性病变而达到治疗之目的。而中医则不同,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和判断,以人体是否出现了不平衡,如以五脏之间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以及身体与环境的平衡是否被破坏来确定是否有病,还可以诊断出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诊疗方法是全局性的,而西医则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目前的情况看,西医在治病理念上多采用“围、堵、压”的方法,虽然短期内好得快,但副作用大,易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而中医多采用“疏、导、衡”的方法,通过调动机体的能量,强降弱补、高减低升,达到机体康复之长远目的。笔者认为,在治疗中要确立中医的战略地位及西医的战术地位。比如在对癌症病人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在发现之初对这种癌细胞导致的机体非正常平衡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恢复期再应用中医药治疗,这样能使癌症病人复发率低并痛苦少,在生存质量高的状态下实现康复之目的。
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西医强势而中医弱势的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改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带动西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且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识还没有到达否定的程度,所以,客观地讲,西医的强势发展状态还将持续至少几十年。
.西医与中医在未来将合二为一。西药的毒副作用将越来越凸显,禁止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也将越来越多,而可开发和研究的化学药品将越来越少,必然出现西药由化学向天然过渡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西医将与中医合并,最终实现互补双赢,完成医学的整体性结构的调整。西医治疗性药物将被天然的中药所代替,这一回归是自然的,也是客观的,它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将由目前的病变性治疗向倾向性治疗过渡,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放眼中医,面向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中医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下面就发展中医事业谈几点看法:
.登高望远,拓宽思路。首先,要把中医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要对中医理论进行梳理,完成统一基本指导性理论的整合;其次,要学会对固有思维方式进行自我否定,中华文化的深奥性是公认的,而在文化、文明中出现的顽固性也是不可否认的,自我否定能力差和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医的发展;而且,对于医学成果不能以姓“中”与姓“西”来区分,要以能用有效来区分,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使中医学进入良性发展的新轨道。
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与医学积累。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就是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中国民族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
在我国,民族医药、民间医药与中医药并称为中国传统医药。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民族医药不是中医药的某个分支,而是中医药的姐妹。民间医药则是蕴藏在民间的养生习俗、单方验方、草医草药和医疗方面的一技之长,他们并不一定受到中医学的理论的指导,也很难归属于某个民族医学,人们一般通称其为“民间草医”。民族医学和中医学有着相似的哲学思维、医疗特点、用药经验和历史命运,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医药。
同时,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一部分。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中,对传统医学下了确切的定义,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传统医学疗法包括药物疗法(如使用草药、动物器官和/或矿物)和非药物疗法(如在基本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进行,比如针刺疗法、手法治疗及精神治疗)。
二、我国民族医药的政策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4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民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要认真发掘、整理和推广民族医药技术”。
2002年12月4日,卫生部、教育部、人事部、农业部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在中等医学专业中可保留卫生保健及中医(民族医)类专业”,在谈到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时,要求“增强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学(民族医学)的教学内容”。2004年2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民族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认真做好挖掘,整理、总结、提高工作,大力促进其发展”;“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牧区,还要注意发挥民族医药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吴仪副总理强调:“我们都在讲中医药是国粹,要努力保护,加以提高,但是不给予积极支持,连起码的政策都不落实,又谈何重视,谈何保护,谈何提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坚决落实好既有的政策,把对中医药的支持落实到行动上来。同时,要不断研究制定新的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在附则中规定:“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77年版开始,在所收载的“中药药材”中开始包括少数民族药材,在中药成方制剂中包括少数民族成药,这是《中国药典》第一次出现民族药的概念。
三、我国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民族药企业的出现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时期。当时自治区藏医院(它的前身是药王山医学利众院与“门孜康”合并而成的拉萨藏医院)因门诊量增大,国内外对藏药的需求明显增加,藏医不仅要在门诊看病,还要自己动手配药、粉碎、制丸、包装甚至发药。1964年,为了满足藏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藏医院扩建藏药厂,同时派专人到北京同仁堂学习先进的制药技术。1982年,由中国药材公司筹划并投资,在内蒙古的通辽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的蒙药厂。1996年,在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时,由江苏省投资近7000万元在拉萨援建了现代化的自治区藏药厂(今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传统藏药进入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形势的鼓舞下,一批民营的民族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如奇正藏药创办于1993年,金诃藏药创办于1996年。至目前为止,全国的民族药企业约130家,主要包括藏、蒙、维、苗、傣、彝六类民族药,2003年销售约50亿元。
四、我国民族医药行业质量管理状况
民族药的国家标准,共计1178种,其中制剂865种,药材313种。具体情况是:《中国药典》1995、2000年版共公布民族药药材5种,制剂33种。1995年9月1日,卫生部公布了藏药部颁标准,其中藏药材136种,制剂200种。1998年10月1日,卫生部公布了维吾尔药部颁标准,其中维药材115种,制剂87种。1998年11月1日,卫生部公布了蒙药部颁标准,其中蒙药材57种,制剂177种。关于这一点,有人理解为民族药的国家标准只有藏药、蒙药、维药三种。其实,到2002年12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专家评审已经将435个民族药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减去与以往标准重复的实为405种)。至此,民族药的国家标准共计1178种,即药材313种,制剂865种。其中,藏成药318种,蒙成药177种,维成药96种,傣成药37种,苗成药154种,彝成药81种,壮成药1种,景颇族成药1种。2000年版《医保目录》收入民族药47个。
五、进一步提高民族医药质量信誉水平是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的来说,我国民族药的发展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我们的民族药企业大都是新兴企业、民营企业和西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目前还属于弱势企业,市场影响力不够,很多企业存在资金少、药品销售主渠道不畅、进入医院比较困难等问题。同时,由于有关民族药的宣传工作非常薄弱,许多民族药的性味、功能、主要疗效等内容未能被群众了解,如民族药的说明书没有特色,普通老百姓看不懂其中的术语。还有一点,就是大部分中医和西医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民族医药学习掌握也很不够,影响了民族医药的普遍使用,以上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因此,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民族医药,努力提高民族医药企业质量信誉度,是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任务。
六、中国质量信誉咨询系统是提升民族医药质量信誉度的有效手段
中国质量信誉咨询系统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全国各行业、各地区企业单位质量信誉、产品(服务)品质和用户服务信息的专业查询平台,由中国质量协会主办、相关行业协会联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是联办单位之一,具有很好的社会公信力。民族医药企事业单位参加中国质量信誉咨询系统,即可通过该平台更加有力地配合企业进行广告和商业宣传,树立民族医药企业的良好形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民族医药企业通过共同的努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中国质量信誉咨询系统彰显民族医药企业形象,我国民族医药事业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并获得全面发展。
附录: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简介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学术团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积累非常深厚,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大量的医药文化。除中医学以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壮医学以及苗、瑶、彝、侗、土家、朝鲜、回、哈萨克等几十种民族医药。它是一个伟大的医药宝库,也是当代依然有科学生命力的医药卫生资源。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学术团体,成立于1994年2月18日,1997年11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并全面开展学术活动,现有会员一万一千余人,团体会员35个。从1998年开始,相继主办或承办了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各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学术组织联合召开了藏医药、蒙医药、苗医药、土家医药、壮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等学术研讨会,促进了这些民族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连续举办了"中国民族医药论坛",首次提出"让民族医药下山进城,造福人类",对"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医药走向世界"、"民族医药与西部开发"、"民族医药面对入世"、"民族医药与社会保健"、"民族药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等重大课题,组织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对各地的民族医药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表现。对民族医药的继承和发扬,是对民族文化应有的认知和尊重,也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对现实存在的传统医药资源的必要开发和合理利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根据深入的调查和会员群众的意见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强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的建议》、《关于推荐民族医药专家进入国家药典委员会的建议》、《关于适当放宽民族医院院内制剂审批标准的建议》、《关于民族医药立法的建议》、《关于让更多的民族药进入"医保目录"的建议》、《关于推举民族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目录"的建议》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民族药部分遴选方案的建议草案)等等,对民族医药工作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多次提出"抢救民族医药,保护民族医药,把根留住"的学术呼吁。发掘整理民族医药要采取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满腔热情、深入细致的态度,有则有之,无则无之,多则多之,少则少之,不轻易否定,不随意拔高。保护民族医药主要要保护人才,保护文献文物,保护药材资源,保护民族医药文化园区。同时认为民族医药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抱残守缺,不固步自封,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为人民造福。
关键词:干细胞研究;中医药理论;理论研究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能产生表现型和基因型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在转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病因病机等方面显示良好前景。中医学作为研究人体的一门系统理论,对干细胞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如何认识,如何通过干细胞研究,加快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是目前中医学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Stemceli)即起源细胞,是能无限自我更新、又能定向分化生成一系列组织的原始细胞,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自我增殖能力。通过对称分裂产生与自身完全一样的子代;二是具有分化潜能。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所属类的子代细胞。Friedensteint在1970年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成功,1998年Thomason和Shamblot先后建立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为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Shamblott发现人类胚胎干细胞能随培养条件的不同,在体外分化为各种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心肌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另外干细胞还具有“横向分化特点,如肾髓干细胞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可分化生成肌细胞、肾细胞、神经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多种成体细胞。目前,干细胞按其分化能力可分为:个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等)、多能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等)和专能干细胞(如胶质前体细胞等);按其来源可分为胚胎源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当终末分化细胞死亡后,它们能自动分化替代死亡细胞,成体干细胞的这个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分化特点为干细胞体外研究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干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应具有以下属性:①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的能力;②具有分化为所属类型细胞的能力;③具有增殖分裂能力;④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甚至终生;⑤具有对损伤和疾病反应能力。因此,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上应用干细胞研究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在体外通过诱导培养全能干细胞,使其分化发育成新组织或器官;二是通过调控培养干细胞,在体内定向分化成所需成体干细胞,使靶器官局部干细胞达到充分的数量。研究显示,自身成体干细胞移植是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最理想选择,成体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且自身成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治疗时可避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对患者的伤害,当前成体干细胞移植在肾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
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损伤研究开展早,尤其是通过动员自体肾髓干细胞修复坏死心肌的方法,具有无创伤性。不必在体外分离扩增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有少量肾髓干细胞能自行迁移到心肌损伤部位,参与坏死心肌组织的再生,但是外周血循环的肾髓干细胞数量极少,对坏死心肌的自我修复作用有限,通过应用干细胞动员剂可提高外周血中的肾髓干细胞数量,促进心肌再生以加快修复过程,但是,干细胞移植的疗法仍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2促进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
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虽然国内学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治法、理论、临床等各个层面对脏象理论的实质展开研究,如通过系统论、控制论对脏象理论进行推演、探讨脏腑辨证的内涵、解释某些脏腑虚证和实证的微观基础,但仍不能揭示中医脏象理论的全貌。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理论的成熟与完善,通过探讨中医药对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等基本生命规律的影响,揭示中医脏象理论的实质,已成为医家研究的重点。
中医学认为,“先人之精”是指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在胚胎成形后藏之于肾,在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和各脏腑化生的精气的充养和资助下,发挥其生理效应,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整个生命过程。从干细胞角度来看,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构成了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全过程,其中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的全能性,既可向神经细胞分化,亦可向血液细胞分化,同时将其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内,可在假孕母体内形成新的个体,因此,“先人之精”的功能大部分是干细胞功能体现,说明作为先人之精的干细胞,与中医学的“精”有共同属性,这为中医“肾藏精”理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另肺与大肠均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原肠的前肠分化,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是否是藏象学说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微观基础?刘柏炎等训认为胚胎干细胞与先天之精气有关;张进认为干细胞与中医学的先天之精相关,二者都决定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基本过程,并提出干细胞是先天之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的假说。补肾药能影响在体和离体生殖干细胞分化能力及分化终末细胞的活力,这为研究肾中真精化生气的理论提供思路;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能促血管生成而治疗心肌缺血,这与“气血相关”、“行气通脉”、“补气活血”的中药理论相吻合。因此,干细胞研究为中医脏象理论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在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其他组织细胞,并施加一定的中医因素,分析细胞基因组学或蛋白组学的变化,将宏观辨证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促进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的深入。
3促进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通过经脉的络属形成脏与腑的表里关系,将四肢百骸、五关九窍、筋肉皮毛等表皮组织器管与脏腑联系起来,但是,经络的这种所属的关系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虽然众多学者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从不同的层面深入的研究经络理论,并建立很多客观指标,仍不能阐释经络理论的本质,因此,通过针灸对组织中成体干细胞及定向干细胞构成的影响、内源性干细胞分子机制和针灸对干细胞分化、增殖和迁徙规律的研究,已成为揭示经络理论实质的关键切入点。
人体组织中均有成体干细胞及其定向干细胞的存在,各国科学家尚无归纳出成体干细胞及其走向干细胞在组织中循行分布的基本规律,主要根据胚胎发育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组织中成体干细胞的富集点――干细胞巢,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机性与盲目性。研究证实,电针可以使成体神经生发中心的干细胞增殖增强,使生发中心局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强,并且使其迁移路径增加,呈“立体”模式迁移。“有学者”采用全脑缺血模型,持续电针刺激足三里发现能促进室管膜细胞的分裂,使其分层、增殖旺盛;而电针“合谷”穴不仅引起干细胞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还引起组织形态学变化,这说明电针能促进细胞增殖。因此,将干细胞研究和经络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经络路线探讨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规律,以及干细胞移植后在宿主组织中的存活、分
化调节机制,为探讨经络理论本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4促进中医治疗理论的发展
研究表明,中药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体内的干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也可以影响其微环境,促进其存活与功能建立,或者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或消除免疫排斥反应。如中药复方活血汤可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善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连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有学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发现使用中药能降低并发症,促进造血机能恢复,并可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增加单个核细胞和血管再生细胞因子的数量、提高其免疫活性。陈图刚等证实补气药人参皂苷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诱导定向分化,具有类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作用;陈东风等发现龟板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等;胡军祥等发现中药“脑复聪”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保护或调节作用,该方剂能提高小鼠海马齿状回阳性细胞,说明该方剂对神经的保护作用,不仅在于减少神经损伤,还可促进新的细胞增殖;蔡光先研究发现地黄多糖具有抗氧化保护神经细胞作用,还能拮抗衰老小鼠胸腺及脾脏的萎缩,提升免疫细胞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揭示中医学肾与脑关系。
不同治则中药对干细胞在不同阶段作用效果不同j张艳军等发现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中药黄芩、栀子的提取物可诱导神经干细胞特异性分化成非成熟神经元,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三七总皂苷及补气作用黄芪皂苷联合应用,可提高成熟神经元比例。中药具有类似干细胞动员剂的作用,能将肾髓干细胞“驱赶”到外周血中,使外周血干细胞达到治疗数量,利用干细胞。自发”地向损伤组织“归巢”的作用,在特定的组织微环境作用下分化为受损组织细胞的特性,达到修复缺血损伤的作用,因此,通过探讨中药在干细胞移植中的治疗机理,寻找高效的诱导分化剂,加快成年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理想细胞的成功率,是中医治疗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5促进中医归经理论的研究
中医归经理论是中药对人体结构的选择性作用和中药的定向、定位功效与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归经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药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机体机能的影响和中药归经作用对象的形态结构基础,不能指导中药的全部时效作用,另外,大多数中药均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血脑屏障分布于脑,但中药无归经于脑的理论,因此,加强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已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课题。
随着干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借助于干细胞研究中药归经理论建立了平台。研究发现,动物灌服中药后,提取血清用于体外实验可反映药物中可吸收部分的自接作用,也可以反映药物在机体内形成代谢产物和药物诱生机体内源性物质;能解释某些中药单体、中药或中成药有效地诱导干细胞分化的机制。陆兵勋发现通心络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增加脑缺血后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重建;张维烨发现红景天苷不仅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而倾向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陈蔚文报道以健脾益气的中药提取组分通过调节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和多胺生成,对小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吸收功能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提示小肠隐窝细胞是健脾益气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靶点。
因此,通过离体干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中药单体或复方对内源性干细胞增殖与存活机制的影响,探讨中药单体或复方对于细胞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机理,揭示中药归经理论与干细胞靶向治疗机制的关系,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内涵,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筛选能调节干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中药新药、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合理使用引经药,增强其靶向性,提高中药或复方对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
6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研究
借作于干细胞理论,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基因水平,以阐明人体脏腑器官的代谢特点及生理病理规律,在细胞水平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已成可能。以前由于科学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中医学有许多理论尚不能以现代科学来阐述或理解分析,因此,将不断发现的生命科学新观点,与中医基础理论相互结合,已成为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从“证明性研究”进入“创新发展研究”,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存在观察层次、理论视角和认识方式的差异,但二者差异不是先进与落后,而是各具特点与不足,在不同层次相互补充,因此,通过建立在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干细胞研究,以药测证的基因调控网络,从基因和整体、宏观与微观促进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将是末来医学体系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