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解剖学重点(收集3篇)

时间: 2025-10-25 栏目:实用范文

解剖学重点范文篇1

【关键词】护理专业;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的教学普遍忽视护理专业的特色,一直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的方法和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一般,接收能力有限,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陈旧不能满足护理专业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迫切需要对护理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将解剖基础的教学与护理实训教学相结合,构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教学体系,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一、更新高职护理教育观念

高职高专教育强调课程和培养目标应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指针,淡化学科意识,精减和临床护理不相关的内容,强化服务于护理临床工作实际需求。教师必须适应本专业和高职高专教学的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临床护理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在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和护理专业各课程教师充分研讨护理专业的特点,探讨人体解剖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改革教材内容,完善教材建设

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护理实际应用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要求设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的教学计划,构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教学体系,改变以往本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学科化,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精简教材内容,删减不必要和重复的内容,增加与护理技术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联系密切的护理应用解剖方面的内容和临床案例,从而为一步学习专业课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奠定专业课所需的实际操作基本技能,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利用问题教学、案例讨论教学、ISAS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标本、模型观察与活体观察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将解剖基础的教学与护理实训教学相结合,使学习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实验考核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因此要掌握好解剖知识,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能力,实行当堂检查制度,完善学生的操作能力。制作使用适应护理专业教学的解剖学标本和模型,如臀部肌肉注射、各种插管技术的标本等。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突出临床应用特色,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把常用的外科护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在讲授解剖知识的同时导入外科护理技术知识与该知识点的联系,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

五、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开放实验室。在开放时间内,教师对学习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在深度、广度上加以辅导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对成绩较差、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增加观察和动手机会并答疑以提高他们的成绩。开展解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有助于解决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全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使之完善,努力创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高职护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3-604.

[2]李云庆,王亚云,李金莲.人体解剖学“一条龙”教学的方法和体会[J].解剖学杂志,2008,31(1):139-140.

[3]徐立,赵媛,杨新文.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51-52.

[4]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在解剖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65-66.

解剖学重点范文篇2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为使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注重和加大了实用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为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除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外,还应有体现临床护理诊断、操作、治疗、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等需要有关的解剖学理论、操作技能的知识点。

二、围绕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首先应树立为临床护理课程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具体表现在优化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的局部解剖学和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形成一门内容充实、应用性更强的解剖学课程。该课程既体现解剖学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同时重视了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学应用。目的是利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知识的过渡,为后续的临床护理学习做铺垫。

1.综合和删减系统解剖学的内容

如运动系统中综合讲解各骨和关节的位置、形态、结构,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内脏学中重点讲解与护理专业有关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脉管学中要对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但临床静脉穿刺、输液的常选部位,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动脉走向、分支要深讲、精讲;感觉器官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等;神经系统在明确基本概念后,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删减细小的神经分支和分布等。通过删减使护理专业系统解剖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

2.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受学制、学时的限制,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为此需精选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关系密切的内容,与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后讲解给学生,如表面解剖(重要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结构;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层次结构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颈部气管、甲状腺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腹壁和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等。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了解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局部解剖知识。

3.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

从护理系实习学生和刚走上护理岗位的人员调查中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究其原因是对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别应重视增加与护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包括:(1)与注射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与穿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3)与插管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4)与冲洗、各种用药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5)与变化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增加应用解剖学内容一方面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必须掌握的解剖学要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临床护理诊断、治疗技术操作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为了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必须调整解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以突出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为重点。适当减少与护理操作技术无关的实验内容。如体循环系实验可以设计与静脉输液术、心内注射、深静脉穿刺术相关的内容;内脏系实验设计与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相关的内容;运动系实验设计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术、骨折固定术相关的内容。实验中教师首先在实用解剖标本或示教人上讲解、演示解剖层次结构、毗邻关系和相关实验内容,然后让学生模拟临床技术进行练习,教师对其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归纳总结出操作练习中所应用的解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解剖学重点范文篇3

近年来,我校提出“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教育教学理念[1]。在此指导下,解剖学教研室开展了针对护理学专业的护理应用解剖学。

护理专业实验课教学也从以前单一的传授解剖学基础知识向人文素质教育、解剖基础知识、护理应用解剖操作技术、和实验考核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的网络多次曝光医学生玩尸照,虐尸照等事件[2],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充分暴露部分医学生伦理道德的丧失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部分医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乱刻乱画,不尊重标本,甚至拍照相互炫耀等事件时有发生。另一个极端是,个别护理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标本、尸体有恐惧、厌恶等心理,不愿接触、观察和解剖标本。解剖学作为护生首次接触的医学课程[3],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对护生整个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意思。第一次实验课非常重要,第一,不要马上让学生接触到尸体,而是让学生首先参观一下生命科学馆,培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然后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骨骼标本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接受,最后达到接触尸体,解剖尸体的目的。第二,要给学生讲解老一辈解剖人获得标本、建立试验室的艰辛和志愿者为我们的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故事。让学生从心理上感激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每次在尸体上操作都要先对尸体鞠躬,从对尸体的尊重转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对前人的感恩。从而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

二、夯实解剖学基础知识

据统计,护理学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有关,护理操作技术中,100%与解剖学有关[4],因此夯实解剖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发现,部分护生具有明显的功利心理。在解剖学基础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就急于学习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穿刺术、引流术等护理应用解剖的操作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首先对于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道理,先把基础打牢才是关键[5]。在实验课上,要把解剖学基本知识、重难点、以及结构特点等贯穿于教师的示教过程;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标本,模型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形象记忆解剖学结构;然后,采取分组讨论,两两相互提问的形式,加深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答疑;最后,每次课都要留出时间进行课堂总结,重难点提问以强化学习效果。

三、贴近护士职业,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特色

护理应用解剖学是解剖学通向护理专业课的桥梁课程,在解剖学实验课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护理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6]。针对我校护生“面向基层,必须,够用”的培养特点[7],在护理实验教学中,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实用性,有效筛选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对基层医院常见的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如注射术、穿刺术等操作技术所需要掌握的体表标志、表浅动静脉,内脏插管术需要掌握的相关脏器的位置、体表投影、狭窄、弯曲等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进行标本识别和实际操作。对非常见操作技术如神经损伤护理等涉及的神经走行、分支进行压缩或删减。同时,充分利用一些常用的活体教学的体表标志,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同学之间进行触摸、观察和辨认。此外,要让学生在相应的标本上进行护理操作模拟实验,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标本考核的改革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对商业银行的看法(收集3篇)
  • 下一篇:解剖生理学论文(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