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物理;三段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53-02
许多中职教师都清楚一个普遍现象,中职学生的初中知识水平基础较差,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良莠不齐,他们对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存在种种困难,这也给中职物理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中职物理教学工作必须有别于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发挥中职学校的各项优势,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入手,课前充分准备、授课中采用灵活的手段、课后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巩固,三阶段共同发挥作用,提高中职物理教学效率。
一、授新课前充分准备
1.必须多方位地备课
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职物理教学也一样,一般来说,学生的物理基础差距与其就读专业有一定联系。如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学生电学方面的基础较好,而艺术类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电学基础,所以必须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物理基础的掌握情况。初中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讲授新知识点的方式,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要适当复习,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点,从而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方便正式教学时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复习和新知识点的举例导入。
2.必要的正式复习
中职物理教育是以初中物理基础为起点的,而学生大多存在基础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特殊情况。备课时如果了解到学生有这种情况,则必须针对簿弱环节进行加固,并且一定要与授新课一样采用生动灵活的方式进行特殊复习。如给没有任何电学基础的学生复习欧姆定律,则可以用水来形容电,电压用水压比喻,电流用水流比喻,电阻则可以用水闸的阻碍比喻。电压不变,电阻变小,电流变大。当管道水压不变时,水闸阻碍变小,水流肯定变大。类似这样的直观、简单和易懂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轻松快捷地巩固基础,又能为拓展更深层的纯电阻电路新知识点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正式授新课中必要的灵活手段
1.使用潮流事件举例
兴趣是人对事物了解的动力,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记忆。通过特殊的“备课”,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讲课时用潮流的事件导入知识点,不仅授课时学生主动增强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对讲解的知识点有深刻印象。如教师问学生想知道牛郎和织女有多大的吸引力吗,然后让学生讨论10秒左右,再将牛郎和织女的关系比喻成地球和月亮“相互守望”、“相互吸引”的关系,由此引入,导出正题:可以用万有引力计算这个“相互吸引力”有多大。牛郎和织女的相互吸引力,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吸引力,也是任意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即F=Gm1m2r2,接着讲解每个字母的物理含意,再增加书中的例子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2.使用幽默方式
心理学中的“注意”是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加速度这一课,板书写上“驾、驾、驾”作为标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用“在骑马的时候,‘驾’是让马跑的速度有增加,即马的速度有变化。”这句话导入新课的加速度。在原标题下面写出正式标题“加速度”,正式标题下面写出“加速度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增加或减少两种改变”,再导入正课。又如,复习“力的三要素”,可以故意把板书标题写上“3妖术”引起学生的猜想。用“有3妖术控制着力的效果”进行导入教学,板书再依次写上“1(妖术).
力的大小;2(妖术).力的方向;3(妖术).力的作用点。”然后更正标题改为“力的三要素”,再导入正课。在教学中采用
灵活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增加对课堂的注意力。
三、课后增加实践,巩固教学
1.参与实验,感受物理魅力
伽利略说过“实验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理论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在实验活动中分析数据,发挥想象力,活跃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动性,探索有关因素之间的物理关系,揭示自然物理规律。如:重力加速度,在楼层边的沙地用几个质量相等的铁球依次从一楼开始到顶楼向沙地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结束后,对比每个球坑的深度,发现球在越高的楼层坠地,沙坑越深,这说明球在越高的楼层坠地,球速越快,坠地时间越多,从而推导出物体初速度相同,重力加速度时间越长,末速度越大。类似这样,用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知识点,可以更简单、明了和直观地观察到相关因素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可以从视觉(实验过程)、听觉(教师讲解)和逻辑思维等多方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发挥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Abstract:Toflourishanation,hopeispinnedoneducation,andtoflourishtheeducation,hopeispinnedonteachers.Thekeyofimplementingqualityeducationandpromotingeducationreformisthequalityofteachers.Contemporaryeducationalphilosophystressesthatweshould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spiritandpracticalability,promoteeverystudentgetall-rounddevelopment,andinquiryteachingisoneofthebestandmosteffectiveteachingmethods.Thewayofteachingraiseshigherrequesttophysicsteachers.
关键词:教育改革;探究式教学;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Keywords:educationreform;inquiryteaching;complexknowledgequality;abilityand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75-01
0引言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学,其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重视互相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探究式教学。
1全面的知识素质
1.1物理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科的体系框架、物理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中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还要了解物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学科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主动性。
1.2物理教育学科知识新课程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物理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合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就难以自由而科学地设计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物理课程论知识、物理教学论知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
2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这一点,恐怕许多人都有切身体会。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2.1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高效、顺利地实施,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2.2交往与合作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体系强调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高中《课标》强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可以看出,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顺利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交往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否则,对学生的指导便是一句空话。
2.3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观察与实验是物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观察与实验就没有物理学可言。义务教育及高中《课标》均对观察与实验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观察、动手体验、学会设计、主动探究。为了全面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为了能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
2.4较强的学习能力当前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放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课堂教学目标已由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会学”,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较强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它能使我们从容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挑战,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的一生都应该坚持学习,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因此,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探究式教学的出现,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对于一线教师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需要各方发挥各自的特长,通力合作,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建筑设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fdifferentteachingmethodsofbuildingfacilities
managementcoursesinrefrigerationandairconditioningtechnology
expertiseandprofessionalpropertymanagementprofessional
liuyang
(wuhanbusiness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
abstractthecoursesofbuildingfacilitiesmanagementareveryimportanttothedisciplineofpropertymanagement.since2009,ihavebeenassignedtoteachthesecourses.fromthenon,ididsomeresearchesofdifferentteachingmethodsofthesecoursesindifferentdisciplines.ihopethesecoursescangetmoreattentionfromtheschool,andeffectofthesecoursescanbebetterandbetter.
keywordsbuildingfacilities;instructionalobjectives;teachingmethods
1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中的内容及其开设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设施是附属于房屋建筑的各类设备设施的总称,它是构成房屋建筑实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挥物业功能和实现物业价值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建筑设备设施包括建筑给排水与消防、采暖、通风及空调和建筑电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物业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新型产品纷纷涌现,不断向更完备、更先进的多样化、综合化系统发展。这不仅使人们对物业设备的功能需求不断提高,也对物业设备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备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且渗透面广。其中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建筑设备设施的管理,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及运行费用。由此可见,建筑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本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建筑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和常见的设备系统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水、电、气系统的维修、保养、操作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2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讨
由于物业管理专业与制冷与空调专业不同,在后期的工作中强调的是对已有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操作,而不是像制冷专业一样偏向于对尚未建的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故教学内容中显然已不需要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计算及绘制施工图的内容。根据以上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处理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识读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的能力要求呈阶梯型。以建筑给排水为例,以上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包含建筑给水方式、建筑供水的主要设备、建筑给水常用的管材及加工方法等;然后,要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维修工具的使用操作、主要阀门的拆装、各种管道的连接、钳工操作、管道安装等;接着,要学习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的处理,包括常见的管道堵塞、水压不够、简单设备(如阀门、过滤器)故障处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物业工程水暖岗位的基本经验技术,着重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最后,要学习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包括常见的给水系统施工图、排水系统施工图、雨水系统施工图识读等。施工图识读能力是建筑设备物业工程管理人员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从业人员才能全面地理解自己所管理的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作用、特点,才能更全面、宏观地解决物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3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6页)
3.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对于基本原理部分的教学,本类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属于建筑中的隐蔽工程或系统工程
,从已建好的房屋中很难看出起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但这些往往是课程的重点部分和必讲内容。如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供电线路、建筑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通风管网、建筑给排水中的给排水管网等。这部分内容很难通过看实物或单纯通过教师语言讲解来使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图片或电脑仿真技术进行演示,将实际的工作流程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以满足教学要求。笔者的教学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学校国家精品课程的已上网资源。
对于更高层次的建筑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建筑设备日常的物业管理流程等教学内容,由于图形复杂、日常管理流程繁杂,简单通过粉笔的方式肯定是难以表示清楚的。为此,授课教师特别精选了时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识图一日通》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工程施工图识图)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物业工程管理》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物业工程管理)来补充教学。通过多年的观察,通过视频教学比单纯的粉笔方式要有效很多,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2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建筑设备工程中的主要设备、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对于日后所要承担的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工作也有了基本了解。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是必须的。由于我校拥有制冷与空调省级实训基地,相应的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的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故通过课程学习后,再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地参观,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上岗打好了基础。
4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现阶段,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生源均为文科生或中职生,学生普遍认为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较难学。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不了解该类课程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学习动力;二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物理知识,当涉及到水压、真空、物体的三态变化过程、波动等知识时,学生很难理解其原理;三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将书本上的系统图、平面图所表示的建筑物、建筑设备系统立体化、系统化。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所罗列的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应做好以下三点:(1)明确本课程与物业管理专业的关系,告知学生本课程在从此物业管理时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本类课程的重要性。本类课程所涵盖的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内容,任何一个环节没有管理维护好,都会影响整个物业管理的成败。只有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会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如遇到需要基础物理知识时,适当增加部分高中物理及化学实验演示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3)适当增加高中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并加强课程的实物教学、实训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实物、实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在看中学,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的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23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参与者、倡导者、诊断者”,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引导、启发、参与、倡导、诊断”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中学校生物课时一般都较少,而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生物教学内容又比较多,高中生物教师要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要思考如何来定位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才能搞好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一、要具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搜集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能力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赖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生物学教学中,感性材料主要有演示、实验、各种直观素材、教具(模型、标本)的图像观察和联系实际(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生产实践等)和教师的生动讲解。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搜集到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感性认识,这将有助于接下来老师的教学。如老师在讲解生物的种间“捕食”时,可以先举出身边的一些现象,比如羊吃草、狐狸吃兔子等,这就是教师搜集感性材料的过程。
二、要具备适时适当适量地设置疑问,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由于学生知识面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学习中的有些知识问题学生可能很难发现,这就要求老师要适时适当适量地设置疑问,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一个教育家就说过这样的话:“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
三、要具备引导学生学会剖析知识内容的本质特征,学会在思考中正确理解知识的能力
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内容是一个体系,各块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想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运用,就要求学生必须剖析知识内容的本质特征,把握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考怎么把知识内容转变为解题的能力。学生这种能力的具备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培养。
四、要具备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在比较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求同、求异思维,深化知识内容教学的能力
学生能否把知识学会,学会所用时间的多少,要取决于学生对此内容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学习中还有许多对相似的概念的学习,有的一字之差,却表示两个不同的生命本质属性,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极核”与“极体”、“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原肠腔”与“原肠胚”、“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转氨基作用”与“脱氨基作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学生想要正确学会它们,就必须学会比较相关知识,培养求同、求异思维。
五、要具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的能力
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的能力。把抽象的生物学内容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六、要具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1.考前一个月要事
(1)阅读。在高三前期,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以发散为主,即书本由薄变厚;临近高考,对学生的要求应回归教材,各种考试包括高考的所有知识点均来自书本,只是此时读书应建立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将书由厚读薄,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平时训练也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通过做题熟悉书上重要知识点,最后强化学生熟悉书本知识体系。从书本中来最后回到书本中去,这就是目的。
(2)温习试卷。在高三前期,为强化知识要点的落实,各学校都做了大量练习题,教师评讲之后应要求学生保存好试卷以备后期复习之用。温习试卷主要有如下用途:一是再次回归知识要点于书本,毕竟高考所有知识点均来自于教材,学生回归知识要点到一定程度后对哪些是重要知识点、常考知识点都应胸中有数,再结合教师平时教学,加强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回顾以前自己做错的题,再看看自己当初答题和参考答案的差别,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方向。
(3)做题训练。在最后阶段不赞成题海战术,但为了强化知识点,让学生有一定的训练量同时还可以对一些知识要点查漏补缺,因此要有一定量的习题,特别是定时训练必不可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一种熟悉感。同时,试题的难度一定要适当,让学生对自己每次测试都满意且看到进步,从而有强烈的成就感,使其在学习上动力十足,强化复习效果。
当然,此阶段应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毕竟高三学生很辛苦,许多学生习惯开夜车,一般都在晚上12点甚至凌晨1点多才睡觉。在考前一个月一定要将生物钟调整好,建议11点上床休息,第二天7点20左右起床。同时在考试前一周左右时间调整饮食,尽量在补充必要营养的同时,以清淡为主,多摄入蛋白质和纤维食物如豆腐、瘦肉等,少吃肥肉等一些油腻食物,并且不可吃得太饱。
2.考试前一天准备
无论是地理还是其它学科,考试前一天都应做好充分准备,一是心态必须放松。生物钟的调节在一个月前就应该开始,这就涉及到晚上的休息状况,如果休息得好,第二天精力充沛旺盛则有利于发挥,否则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做好心理调适;把各种考试用具准备好,用教科院统一发放的笔袋装好,如准考证、黑色签字笔、考试专用铅笔等;做好其它方面的准备,如闹钟、手表等。至于知识的储备已经在平时的复习中准备充分,因此考前一天尤其是晚上不要看书,听听音乐、散散步是很有必要的换位休息。
3.考场注意事项
学生经历了多年的准备,十年寒窗就在6月的高考一锤定音。平时的准备工作万事俱备,在高考场上仍应注意以下几点。
(1)随时调节心态。考场心态十分重要,本来经历了高三魔鬼般的训练,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心态磨练都已经可以面对高考考场。但这毕竟是学生一生中第一次人生大考,进入考场后难免心情紧张,心态的临场调节就相当重要。此时,一定要自信,可想高三自己考得最好那次的情形,让自己进入一个忘记周围的自我心理环境中。如果达到这种情形,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2)注意答题技巧。平时教师要求的考场答题相关技巧很多,笔者在此不想重复嗦,但是必要的注意事项一定不要忘记。一是拿到试卷后迅速浏览整个卷面,如果试题感觉比较简单,一定要想到其他同学也感觉到简单,所以不要轻视。如果试题感觉比较难,一定要想到其他同学都感觉难,这样心态平和而有利于答题。二是如果在做题中出现比较难的题目,可以跳一下,以免在一道题中耽搁比较多的时间而不利于对整体试卷的把握。建议用比较醒目的笔在没有做的题前加一个标记以示醒目,以免由于高考场上压力太大而无意识地遗忘。三是针对选择题而言,在检查时,如果确认某题错了,立即订正;检查时如果觉得似是而非,建议不改,此时应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四是答题特别是主观题千万不要张冠李戴,虽然有补救措施,但是对考试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万一位置答错,千万不要着急,举手要求监考教师处理,自己继续答下一道题。
【关键词】趣味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必要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61
近期,一份最新的调查问卷中,当学生们被提问到为什么难以学好初中物理这门功课时,很多学生的回答几乎异口同声:物理这门功课过于抽象、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毋庸置疑,物理知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乏味、抽象的特点,因此,学生们的学习潜力并没有被充分得激发出来。因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挖掘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实现这一教学理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就是在课堂中成功使用趣味教学。本文主要从趣味教学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入手,对趣味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使用进行具体的论述和探究。
一、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趣味教学的必要性
趣味教学指的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应用趣味教学的教学策略时,学生们往往在充满趣味的知识海洋中肆意徜徉、不亦乐乎,始终处于兴奋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物理这门科目就更需要教师将趣味教学引入到课堂中。因为物理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难以避免的存在抽象、乏味的特点。学生在阅读课本时往往感到头疼和痛苦。尤其在应用一些物理公式时,更是表示存在畏惧的情绪和心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息息相关的。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如何将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初中物理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固守传统教学方式、不善于使用趣味教学的物理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反而更多,而且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是事倍功半。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实施和应用趣味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物理成绩的短期利益,更是为了实现挖掘学生思维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长远利益。当学生们在物理课堂中同时收获快乐和知识时,学生们在心理就会渐渐形成心理暗示,他一想到物理知识,就能回味到当初课堂上的那种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学习的和谐局面。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总之,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和初中生智力发展的需要,趣味教学的实施都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努力研究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在课堂中成功应用趣味教学为不断努力和耕耘。
二、初中物理教师将趣味教学引入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的备课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准备步骤。精心的备课也是教师实现趣味教学的第一步。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要细心研读教学内容,不断思考增强教学趣味的有效手段。教师要认真总结哪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哪些物理知识中的历史小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科目的学习兴趣;哪些课程内容是严重缺乏趣味性,需要教师格外注意的等等。在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备课的过程中,趣味教学在力学的应用就是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教学经历。在讲到力学时,有非常多的趣味历史小故事是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的。比如说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的由来和牛顿被苹果砸到的故事都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认真准备这些故事的组织安排,无疑为课堂加分不少。如何将这些故事改编的短小精悍又趣味盎然,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总之,精心的备课是教师实现趣味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教师精心的备课不仅是为一节优质的初中物理课程准备,更是对教学严谨负责的精神体现。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早已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物理课上运用得当且成功的教师并不多。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地过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多媒体技术应用地过少,课堂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精神。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驾驭,是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也是实现趣味教学的必经之路。多媒体技术包含的领域很广,包括对教室内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比如说计算机、放映机、电视等的应用;也包括远程教学技术的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究竟应该使用哪一种多媒体技术,就应当立足当时的教学环境和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它可以把书本上的物理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的图像、声音等。另一个方面,它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最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物理知识。总之,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成功驾驭和合理使用,是教师增强物理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策略,是值得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花时间、花精力钻研的教学艺术。
(三)增加学生的课堂动手操作的机会